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126一定要超前或慢学的极端主张,都不够自然

一定要超前或慢學的極端主張,都不夠自然

如何正確理解孩子所需的功課量和文字程度?

Bubu老師

孩子比大人更在意別人都會,自己卻不能做到的差異。

“有學習欲望卻不准”與“還沒有能力就硬逼”,

這兩個極端對學習來說都不夠“自然”,

已形成教育上的一種功利作為

家長應該對孩子的學習抱持著“為所必為”的態度,

但其中的“必為”是靠著細心觀察與不斷嘗試所產生的方法。

洪蘭老師

每個孩子開竅成熟的早晚不同,喜歡的東西也不一樣,

聰明的父母會把握孩子想學的時機,

他想學什麼就趕快教,因為動機是學習最大的推手。

但如果孩子還沒準備好就硬逼他學

這種學習就完全沒有效果,孩子只是想應付了事,

既浪費了時間,更破壞他學習的胃口。

請問洪蘭老師

刻意不讓孩子早拿筆,可能影響書寫的信心

文字很重要,但在啟蒙孩子學習文字時,卻沒有人強調它最原始的方便性,這幾年來在教育上一提到寫字,談的就是會不會扼殺孩子的學習興趣。 在我教過一年級的小朋友之後,第二次上課時特別請家長把孩子的學校作業本帶來讓我參考,因為我很想知道孩子們目前在學校的功課量與文字程度。

二年級是文字能力差別很大的一個階段,但這並不是孩子的聰明才智有別,而是家長與學校的主張所造成的不同。

有些家長依據國外的經驗,刻意讓孩子不要早認字、早拿筆;有些家長卻意識到全國多數的孩子都已經偷偷啟程,自己的孩子也不能不迎頭趕上。 有些學校不只功課很多,連生字出自課本中的哪一頁都要一一注明;有些孩子則是一提起寫字就要一次又一次向人說明:“我們是體制外教育的某某系統,學校的主張是如何如何,所以現在還不寫字。 ”

我認為問題就在於,主張提前或刻意延後的兩個極端,都不夠“自然”。 “有學習欲望卻不准”與“還沒有能力就硬逼”,是不是都是一種教育上的功利作為,洪蘭老師能為此解說,好讓家長寬心嗎?

常有家長會把您在演講中提醒的“不要急、不要逼”斷章取義為不可以”,把它解讀為有一種“時間點”對學習是最好的。

如果時間點是一種標準,孩子的個別性不就又被忽略了,非等到那個時間不讓孩子動筆或閱讀,是正確的主張嗎?

我之所以擔心這種狀況,是從孩子身上看到一些不自在的現象。 因為書寫是一種記錄工具,無論以任何符號記錄,能書寫的孩子總是顯得更自在一些。 一起工作學習時,同一個年齡的小朋友會因為自己不能書寫而顯得慌張,他們遮遮掩掩的樣子看起來很可憐。 即使說不寫沒有關係,或鼓勵他們畫圖也很好,只要記得就好,但孩子看到別人都能寫,有些就會顯現受挫的模樣。 或許,孩子比大人更在意別人都會,而自己卻不能做到的差異。

洪蘭老師覺得孩子有這種反應是很正常的吧!大人發現他們畏怯時,應該靠安慰、鼓勵,或是慢慢帶領來補足呢?父母瞭解這種狀況後,是應該簡單地採取“沒有關係,長大一點自然就會”的寬心,還是有其他的建議可參考?

家長是否該對孩子的學習抱持著“為所必為”的態度,但其中的“必為”是靠著細心觀察與不斷嘗試所產生的方法,洪蘭老師覺得這樣可以減少父母的憂慮嗎?因為我看過父母親為此而爭吵的例子,媽媽雖然想教,但爸爸覺得不要勉強。

負荷過度的大量操練,也同樣無法把字寫好

雖然一、二年級還不動筆是一個類型,但另有一種問題是,小學一年級就已大量在操練寫字。 在我看過一年級孩子的作業之後,有個媽媽問我,她孩子寫的字算不算很醜?我說不會!以她還是一年級的狀況,能寫這樣真不錯,但我說,看得出這些字寫得很急。

媽媽告訴我,孩子的確得很趕才能把作業寫完,有時候光是普通話,老師一天就會派下十頁功課。 我聽了慘叫一聲說:“不可以的!太多了,你們希望她寫這麼多嗎?”媽媽說:“我們也不希望,可是老師卻說,多數的家長都希望老師用這樣的方法來帶他們的孩子。 ”我聽完之後,建議那位媽媽說:“去跟老師反映,在這種量的擠壓之下反而沒有辦法把字寫好。 我看過小朋友用‘生產線’的方式寫功課,如果是這樣寫,他也記不住筆順。 ”

所以,我想請問洪蘭老師兩個問題:

直以來我們都很喜歡派大量的功課給孩子,這其中有沒有一種想要把孩子的時間全部占滿的意圖,好讓老師在教學上、家長在管理上都比較方便?但若從大腦處理資料的運作來看,不同年齡應該會有不同的負擔能力,父母與老師要如何區別“必要的練習”與“過度的操練”?

如果一個班級的家長對功課量有歧見,任課老師應如何處理?家長是否也可以如我所說勇敢地反映?像這樣無關於紀律或團隊精神的問題,如果家長請老師依照孩子個別的情況來斟酌功課的派發份量,維持在必要的練習就好,這對教學會是一種不尊重或干擾嗎?

給Bubu的回應

動機是學習最大的推手,聰明的父母會好好把握

般來說,孩子想學而不准的情況比較少,通常是孩子不想學,父母卻硬逼他學,前者會發生的原因主要是父母有錯誤的觀念,以為太早學會損害孩子的發育。

揠苗助長當然是不好,但這裡要先厘清是學什麼東西?技術的?心智的?情緒的?體能的?有沒有科學的證據?再上網去找資料,確認這真的會害到孩子嗎?聰明的父母會把握孩子想學的時機,不管是什麼,他想學就趕快教,因為動機是學習最大的推手。其實孩子做不來,他自己會放棄,我曾看到一個三歲孩子在下圍棋,下得還不錯(至少他打敗了我),他母親卻不肯讓他學,說是會傷害腦(其實不會),把棋子藏了起來。結果他搬椅子爬上去,不小心摔下來,頭上撞了個大包。

每個孩子開竅的早晩不同,喜歡的東西也不同,他能放棄其他孩子在玩的騎馬打仗而坐下來下棋,表示他是真的有天賦、有興趣。父母不必因為道聼塗説的不正確觀念硬是不准他玩,弄得孩子天天哭哭啼啼,四鄰雞犬不寧(他是我的鄰居)。

幼稚園的孩子可以教認字,但不要逼寫字

學習應該是快樂的事,人是天生好奇、喜歡學新的東西的。我們看到孩子在沒有考試壓力時,會很樂於學習新知識,但考試的壓力,尤其是少一分打一下的恐懼,會整個抹殺孩子學習的樂趣。人生是不斷學習的歷程,如果很早就失去學習的樂趣,對孩子是很大的損失,尤其現在已知焦慮和恐懼對健康有害

我之所以主張幼稚園的孩子可以教認字、但不要逼寫字,是因為孩子手臂的小肌肉還未發育完成,字常會寫出格子,而臺灣有非常多的¨橡皮擦媽媽”不能忍受孩子不完美,就要把它擦掉叫孩子重寫。因為孩子不是不用心寫,而是力有未逮,所以再寫還是會溢出格子,這時就造成孩子的挫折感,使他還未正式入學,就已經討厭上學了。這種心態對他以後的學習很不利,我們常看到可以學的孩子對學習卻意興闌珊提不起勁。不過,如果您的孩子早熟,筆已拿得穩了,他想要學寫,當然可以教他寫。有學習欲望時,一定要把握住這個機會趕快教他,但是還不會卻硬逼”就不必了。每天哭哭啼啼地寫功課,對父母和孩子都是辛苦的事。

書寫可以幫助記字、認字,同時還能靜心

書寫確實是如Bubu老師所說的,可以幫助記憶生字。寫字除了幫助認字,還能靜心。最近有一個實驗,研究者把還不會讀和寫的幼稚園孩子帶到實驗室,請前兩組將英文字母依樣畫葫蘆,寫出或描紅出來,第三組則是在鍵盤上找到這個字母把它打出來。學習完畢之後,請這三組孩子躺在核磁共振的儀器中,給他們看剛剛看過的字,結果寫字組、描紅組和打字組的大腦活化強度各有不同,寫字組最強、打字組最弱。所以自己動手寫字,要比描紅和打字在大腦中留下的痕跡更深,對認字更有幫助。

另一個實驗是追蹤小學二年級的學生直到小學五年級,以觀察寫草書體( cursive)、印刷體( printing)和打字對學習的幫助,結果發現這三種方式動用到的大腦區域不同,草書體在工作記憶上的效果最好,對閱讀和識字系統的激發最強。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研究者甚至認為,寫字可以訓練孩子的自我控制,讓孩子靜下來。

從這一點來看,練字確實能靜心。中國人一向認為練字是修身養性的好方法,寫字雖然是動手,練的卻是心,心不靜,字就寫不好。孩子練字,透過手的動作,既學會了這個字,也靜下了他的心,一舉兩得。

用肯定、欣賞的眼光,耐心等待孩子的成熟

孩子還未準備好便叫他們寫字,就會有Bubu老師說的那種遮遮掩掩、沒有自信的樣子,這時不能再逼他,要耐心等待他大腦和身體的成熟。千萬不要在有意無意間,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如人家,這是中國孩子普遍沒有自信心的最大原因。

每個孩子成熟的快慢不一樣,父母可以安慰他:媽媽小時候也是寫得比較慢,但我學會了以後,寫得跟別人一樣好。人生絕對沒有輸在起跑線這回事,人生的決戰在轉捩點,能否智慧地在每個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正確的選擇,才是最重要的。

我常覺得窮人家的孩子比較快樂,因為父母忙於生計,不像中上階級的父母有這麼多時間來嫌孩子做得不好。人長大了就常忘記自己小時候是怎麼回事,其實孩子身上是父母的基因,他開竅得晚,就要想想,自己以前是否也比別人晚一些?他的基因一半來自你,所以你有一半的責任,這樣一想就不會覺得孩子笨,困擾於別人會了為什麼你還不會。

父母的喜好常會不自覺地顯露在臉上,而孩子都非常敏感,馬上就知道:媽媽今天不高興了,因為我考得不如隔壁的小莉;爸爸不帶我出去,因為我功課不如隔壁的小強。我有一個同事,說他一直覺得自己比不上人家,直到他有一天拿了臺灣“國科會”的傑出青年獎,才敢把頭抬起來平視別人。有位媽媽說:“我怎麼樣看,都看不見我兒子的長處。”其實天生我材必有用,你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就一定看得到。

作業應以鼓勵學習為宗旨,而不是讓孩子恐懼學習

至於出很多家課,我真的很反對,一天寫十頁絕對是太多,寫生字固然有幫助,可以記住這個字,但是物極必反。我兒子小時候,一個錯字罰寫十遍,若有十個錯字,就要寫一百遍,他每天一邊寫一邊哭,點學習的興趣都沒有。他常常禱告,希望地震、颱風趕快來,就可以不必去上學,讀書讀到這種地步,對孩子來說真是太殘忍了,也真的沒有這個必要。

其實,中國字只要懂得構字規則以後,學習起來是很有趣的,我們的語文課應該是最不枯燥的課程。漢字的構字法可以做對聯、猜謎語例如:“此木為柴山山出,因火成煙夕夕多”,此木就是“柴”,山山疊在一起就是“出”……學生馬上懂得寫這些字,我的生字就是這樣慢慢學會的。

我小時候,臺灣沒冷氣也沒電視,吃過晚飯,大家便到院子裡乘涼,大人拿著蒲扇,一邊趕蚊子,一邊教小孩。我外公就常用這種方式教我們認字,比如他說:蘇東坡在門口迎接黃庭堅(他就順便講黃庭堅是何許人也),蘇小妹在窗前捉蝨子,看到了就說:“長兄門外邀雙月。”(雙月是“朋”)蘇東坡則回道:“小妹窗前捉半風。”風的一半就是虱”,於是我就不會寫錯“虱”了。

中國孩子都很聰明,上有政策下一定有對策,如果出很多家庭作業,他做不完明天又要挨打,一定會想辦法交差。我兒子也用過Bubu老師說的生產線方式寫作業要求的字數,這種學習完全是應付了事、毫無效果,既浪費了筆墨,也浪費了孩子的時間,更破壞了學習的胃口。所以,大量寫生字真的不可取,從動機切入,效果會好很多。有句西諺說得好:“用蜜糖捉到的蒼蠅比較多。”( You catch more flies with honey.)請誘發出孩子的動機,使他喜歡學習,不要用作業讓他終身恐懼學習。

親師應良性溝通,為孩子分派適宜的家課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派了大量的功課,孩子寫都寫不完,哪有時間去思考?不思考,那些知識就不能內化成孩子的,所以分派大量功課是極為錯誤的方式。孩子的本職是遊戲,想要用大量功課去占滿孩子的時間是病態的想法,只有控制欲很強的人才會這樣做,並不可取。

溝通是辦好教育的一個必要條件。老師可以在一開學時,跟家長說明自己派功課的原則,並儘量用情理來說服父母:多不一定是好,適量才是好。老師是專業人員,應堅持自己的專業,不可退縮。父母也要知道,不應該干涉老師的教學,寫功課是教學的一部分,主權在老師手上。而在溝通之余,老師也要有彈性,知道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可因情況不同分派不同程度的作業(包括內容也是)。作業應以鼓勵學習為宗旨,若是這孩子數學跟不上,請出簡單一點的題目,給他機會慢慢跟上來,不要破壞他學習的興趣,更不可嘲笑他、傷害他的自尊心。

如果一個班級的家長對功課量有歧見,任課老師應如何處理?家長是否也可以如我所說勇敢地反映?像這樣無關於紀律或團隊精神的問題,如果家長請老師依照孩子個別的情況來斟酌功課的派發份量,維持在必要的練習就好,這對教學會是一種不尊重或干擾嗎?

給Bubu的回應

動機是學習最大的推手,聰明的父母會好好把握

般來說,孩子想學而不准的情況比較少,通常是孩子不想學,父母卻硬逼他學,前者會發生的原因主要是父母有錯誤的觀念,以為太早學會損害孩子的發育。

揠苗助長當然是不好,但這裡要先厘清是學什麼東西?技術的?心智的?情緒的?體能的?有沒有科學的證據?再上網去找資料,確認這真的會害到孩子嗎?聰明的父母會把握孩子想學的時機,不管是什麼,他想學就趕快教,因為動機是學習最大的推手。其實孩子做不來,他自己會放棄,我曾看到一個三歲孩子在下圍棋,下得還不錯(至少他打敗了我),他母親卻不肯讓他學,說是會傷害腦(其實不會),把棋子藏了起來。結果他搬椅子爬上去,不小心摔下來,頭上撞了個大包。

每個孩子開竅的早晩不同,喜歡的東西也不同,他能放棄其他孩子在玩的騎馬打仗而坐下來下棋,表示他是真的有天賦、有興趣。父母不必因為道聼塗説的不正確觀念硬是不准他玩,弄得孩子天天哭哭啼啼,四鄰雞犬不寧(他是我的鄰居)。

幼稚園的孩子可以教認字,但不要逼寫字

學習應該是快樂的事,人是天生好奇、喜歡學新的東西的。我們看到孩子在沒有考試壓力時,會很樂於學習新知識,但考試的壓力,尤其是少一分打一下的恐懼,會整個抹殺孩子學習的樂趣。人生是不斷學習的歷程,如果很早就失去學習的樂趣,對孩子是很大的損失,尤其現在已知焦慮和恐懼對健康有害

我之所以主張幼稚園的孩子可以教認字、但不要逼寫字,是因為孩子手臂的小肌肉還未發育完成,字常會寫出格子,而臺灣有非常多的¨橡皮擦媽媽”不能忍受孩子不完美,就要把它擦掉叫孩子重寫。因為孩子不是不用心寫,而是力有未逮,所以再寫還是會溢出格子,這時就造成孩子的挫折感,使他還未正式入學,就已經討厭上學了。這種心態對他以後的學習很不利,我們常看到可以學的孩子對學習卻意興闌珊提不起勁。不過,如果您的孩子早熟,筆已拿得穩了,他想要學寫,當然可以教他寫。有學習欲望時,一定要把握住這個機會趕快教他,但是還不會卻硬逼”就不必了。每天哭哭啼啼地寫功課,對父母和孩子都是辛苦的事。

書寫可以幫助記字、認字,同時還能靜心

書寫確實是如Bubu老師所說的,可以幫助記憶生字。寫字除了幫助認字,還能靜心。最近有一個實驗,研究者把還不會讀和寫的幼稚園孩子帶到實驗室,請前兩組將英文字母依樣畫葫蘆,寫出或描紅出來,第三組則是在鍵盤上找到這個字母把它打出來。學習完畢之後,請這三組孩子躺在核磁共振的儀器中,給他們看剛剛看過的字,結果寫字組、描紅組和打字組的大腦活化強度各有不同,寫字組最強、打字組最弱。所以自己動手寫字,要比描紅和打字在大腦中留下的痕跡更深,對認字更有幫助。

另一個實驗是追蹤小學二年級的學生直到小學五年級,以觀察寫草書體( cursive)、印刷體( printing)和打字對學習的幫助,結果發現這三種方式動用到的大腦區域不同,草書體在工作記憶上的效果最好,對閱讀和識字系統的激發最強。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研究者甚至認為,寫字可以訓練孩子的自我控制,讓孩子靜下來。

從這一點來看,練字確實能靜心。中國人一向認為練字是修身養性的好方法,寫字雖然是動手,練的卻是心,心不靜,字就寫不好。孩子練字,透過手的動作,既學會了這個字,也靜下了他的心,一舉兩得。

用肯定、欣賞的眼光,耐心等待孩子的成熟

孩子還未準備好便叫他們寫字,就會有Bubu老師說的那種遮遮掩掩、沒有自信的樣子,這時不能再逼他,要耐心等待他大腦和身體的成熟。千萬不要在有意無意間,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如人家,這是中國孩子普遍沒有自信心的最大原因。

每個孩子成熟的快慢不一樣,父母可以安慰他:媽媽小時候也是寫得比較慢,但我學會了以後,寫得跟別人一樣好。人生絕對沒有輸在起跑線這回事,人生的決戰在轉捩點,能否智慧地在每個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正確的選擇,才是最重要的。

我常覺得窮人家的孩子比較快樂,因為父母忙於生計,不像中上階級的父母有這麼多時間來嫌孩子做得不好。人長大了就常忘記自己小時候是怎麼回事,其實孩子身上是父母的基因,他開竅得晚,就要想想,自己以前是否也比別人晚一些?他的基因一半來自你,所以你有一半的責任,這樣一想就不會覺得孩子笨,困擾於別人會了為什麼你還不會。

父母的喜好常會不自覺地顯露在臉上,而孩子都非常敏感,馬上就知道:媽媽今天不高興了,因為我考得不如隔壁的小莉;爸爸不帶我出去,因為我功課不如隔壁的小強。我有一個同事,說他一直覺得自己比不上人家,直到他有一天拿了臺灣“國科會”的傑出青年獎,才敢把頭抬起來平視別人。有位媽媽說:“我怎麼樣看,都看不見我兒子的長處。”其實天生我材必有用,你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就一定看得到。

作業應以鼓勵學習為宗旨,而不是讓孩子恐懼學習

至於出很多家課,我真的很反對,一天寫十頁絕對是太多,寫生字固然有幫助,可以記住這個字,但是物極必反。我兒子小時候,一個錯字罰寫十遍,若有十個錯字,就要寫一百遍,他每天一邊寫一邊哭,點學習的興趣都沒有。他常常禱告,希望地震、颱風趕快來,就可以不必去上學,讀書讀到這種地步,對孩子來說真是太殘忍了,也真的沒有這個必要。

其實,中國字只要懂得構字規則以後,學習起來是很有趣的,我們的語文課應該是最不枯燥的課程。漢字的構字法可以做對聯、猜謎語例如:“此木為柴山山出,因火成煙夕夕多”,此木就是“柴”,山山疊在一起就是“出”……學生馬上懂得寫這些字,我的生字就是這樣慢慢學會的。

我小時候,臺灣沒冷氣也沒電視,吃過晚飯,大家便到院子裡乘涼,大人拿著蒲扇,一邊趕蚊子,一邊教小孩。我外公就常用這種方式教我們認字,比如他說:蘇東坡在門口迎接黃庭堅(他就順便講黃庭堅是何許人也),蘇小妹在窗前捉蝨子,看到了就說:“長兄門外邀雙月。”(雙月是“朋”)蘇東坡則回道:“小妹窗前捉半風。”風的一半就是虱”,於是我就不會寫錯“虱”了。

中國孩子都很聰明,上有政策下一定有對策,如果出很多家庭作業,他做不完明天又要挨打,一定會想辦法交差。我兒子也用過Bubu老師說的生產線方式寫作業要求的字數,這種學習完全是應付了事、毫無效果,既浪費了筆墨,也浪費了孩子的時間,更破壞了學習的胃口。所以,大量寫生字真的不可取,從動機切入,效果會好很多。有句西諺說得好:“用蜜糖捉到的蒼蠅比較多。”( You catch more flies with honey.)請誘發出孩子的動機,使他喜歡學習,不要用作業讓他終身恐懼學習。

親師應良性溝通,為孩子分派適宜的家課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派了大量的功課,孩子寫都寫不完,哪有時間去思考?不思考,那些知識就不能內化成孩子的,所以分派大量功課是極為錯誤的方式。孩子的本職是遊戲,想要用大量功課去占滿孩子的時間是病態的想法,只有控制欲很強的人才會這樣做,並不可取。

溝通是辦好教育的一個必要條件。老師可以在一開學時,跟家長說明自己派功課的原則,並儘量用情理來說服父母:多不一定是好,適量才是好。老師是專業人員,應堅持自己的專業,不可退縮。父母也要知道,不應該干涉老師的教學,寫功課是教學的一部分,主權在老師手上。而在溝通之余,老師也要有彈性,知道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可因情況不同分派不同程度的作業(包括內容也是)。作業應以鼓勵學習為宗旨,若是這孩子數學跟不上,請出簡單一點的題目,給他機會慢慢跟上來,不要破壞他學習的興趣,更不可嘲笑他、傷害他的自尊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