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103用优良正确的语言,做孩子的沟通榜样

用優良正確的語言,做孩子的溝通榜樣

如何讓孩子學習說話的禮貌與美感?

Bubu老師

孩子們說話,都是先模仿身邊環境的用詞與表達方式,

但並不知道這些說法是否正確。 我們應該幫助孩子瞭解,

可以傳達同一種心思的話語有好多種,

慎選一種能同時正確傳達意義與情感的用詞,

契入對方的內心,就是語言的素養,

也是小朋友正需要吸收的經驗。

洪蘭老師

良好的說話方式需要有榜樣依循,

我小時候跟母親去走親戚,

回來後母親會檢討我應對時說話的方式,

並教我如何用更委婉的詞句去表達拒絕之意。

此外,父母也會告訴我們,不禮貌的說話方式,

只是反映出自己的粗俗,一點也不能傷害到對方。

請問洪蘭老師

“分際失守”的缺失,同樣反映在言語的教導上

在討論教育問題時,大家經常提起上一代的缺失,比如說,只准聽不准說的威權,或父母對孩子講話用詞嚴厲。 但是,當教養方式過度修正之後,父母一方面把經驗不足的孩子提升到他們本不該有的人際位置(比如說,事無大小都要先問過孩子的意見),另一方面又把自己本來應該為孩子做示範的標準降低到跟他們一樣。 我們很少檢討這個分際失守、口無遮攔的時代在言語教導上的缺失。

臺灣的父母越來越重視“語言教育”,小朋友已早早在學習第二外普通話,但是要求多學幾種語言的家庭,卻並不一定重視平日的言談教養。

另一方面,兒童比過去更早接觸複雜的外界,大環境言談素質下降,連過去最重視品質的傳播系統都不再對自己的發言負起職業責任孩子聽學幾年,談吐隨著改變,他們甚至認為,粗魯可以證明彼此親近的程度,搞笑或尖酸刻薄能引起注意,低俗成為贏得認同的表達方式。

原本外界環境雖是一股影響力,家庭仍是最後的把關地,但如今也有很多父母認為,“家”應該是讓孩子放鬆的地方,講話客氣是見外於是從小就給了孩子兩套應對人際的標準。 有一次我跟一對親子一起工作,孩子右轉對我說話時是客氣有禮的,左轉對母親說話卻粗糙蠻橫,這種態度與用詞的差異因為同存于一個時空中,更讓人看到問題的所在。

我對孩子說了一句話,他其實很快就明白,教導也並不費力。 我說:¨凱文,你不會對Bubu阿姨說的話,就不可以對媽媽說。 ”只要讓這個小學二年級的孩子瞭解,他的媽媽和我對他來說是一樣的,我們是“長輩”,他必須以同樣的禮貌跟我們溝通。

未能及時地指正提醒,將導致未來的難堪評價

我曾看過一個言語失教的孩子長大受苦。 這小女孩小時候說話無禮時,父母老是在別人面前說她是“可愛直率、不做作”“很天真,有什麼說什麼”;成長期間,說話的方式、音量都沒有陶養,進入社會後,身邊的朋友就更不敢提醒指正了。 現在,換成她的父母常在別人面前既遺憾又抱歉地說:“我的女兒就是這麼粗魯,不過,她就是傻大姐,心地非常善良。

”有一次,她的父親因為心情很不好,又聽到女兒說話無禮不中聽,竟在大家面前就破口大駡起孩子,讓朋友都很尷尬。

父母一定要深思,有些教導在童年執行並不算是嚴格,但如果施教於應該具備常識的年齡,將會顯得非常難堪,這就是父母應該替孩子考慮的事。 即使有些難堪父母從頭到尾都不捨得給,但其他人不一定會替孩子考慮那麼多,這時他所受到的已不叫“指正”而是一種“評價”了,那才是嚴重的傷害。 話說回來,孩子如果從小用的是同一種禮貌面對生活,無需因人因環境調整態度,這不是更愉快嗎?

為什麼我們要把說話有禮當成是一種違背人性喜好的負擔呢?我只聽過有人說話不得體或阿諛、不誠懇而引人不快,還沒有聽說好好說話使人討厭的。

當我們批評某一國、某一地的水準不夠時,用的不也是“粗言糙語”“嘔啞嘈雜難為聽”這一類的形容嗎?可見言談有禮是很重要的。

大人的“言”教,是培育孩子說話素質的重要養分

至於孩子們說話,都是先模仿身邊環境的用詞與表達方式,但他們並不知道這些說法是否正確。 如果我們聽到孩子說話有任何不當,除了主動告訴他們此處不對之外,還要同時指出怎麼說會更好,日常的句型與應用會慢慢累積成他們自如的談吐。

比如,我曾經跟一位朋友說,到別人家做客,主人問東西好不好吃時,連“還好”都不應該用,更別提現在流行從閩南語直接翻用的“不錯吃”。 請幫助孩子瞭解,可以傳達同一種心思的話語有好多種,慎選一種能同時正確傳達意義與情感的用詞,契入對方的內心,就是語言的素養,也是小朋友正需要吸收的經驗。

現在的大人為了對孩子表示親切而忘了語言的身教,經常是用語輕佻,有失輩分倫理,這種示範所帶給孩子的影響快速而深刻,讓人十分擔心。語言教育是多方面素養的集合,有時用詞雖無錯誤,但氣氛或角度不對,傳達的訊息也跟著失真。孩子唯有從優良正確的話語中才能涵養出真心誠意的表達方式,因此我們不得不從每一個教育與社會的現場,都灌輸給孩子營養。

在我們童年的時候,常聽到成人教導我們說話時,用“好聽一句難聽也是一句”來強調開口不要語帶輕薄或惡言,要重視別人的感受。如今,說話藝術慢慢地消失在日常生活裡,也許孩子是從大人自己的話語中,誤以為胡言亂語很可愛。

雖然目前語言的大環境與過去各有著不同的缺失,但影響孩子言談最主要的兩大力量,我想還是家庭與學校,父母與老師應該都有所堅持,並教導正確的溝通形式。洪蘭老師認為,現在的孩子難道不能像您與我這個時代的人一樣,在說話時自覺地想到他人的感受與美感嗎?

學習尊重,要從生活中好好應對教起

好好說話是學習尊重最好的開始,這種美感得從生活應對教起。我想舉幾個孩子日常對話的缺失,來說明細微之處的重要。

小朋友在廚房工作,一個孩子問另一個說:“這個夾子要放在這裡嗎?”原本很簡單的“是”或“不是”,在孩子口中卻變成了充滿挑釁的“要不然咧”!一個姐姐跟妹妹說:“你把這個盆子拿去廚房放。”我聽到的答案不是“好”或“不行”,而是:“為什麼一定是我?”另一位小朋友在做午餐時間我:“我可以不要吃肉嗎?”一個孩子就好奇地問:“為什麼你不吃肉?我最愛吃肉了。”“我會吐!難道你一定要看到我吃完以後吐給你看嗎?”

這些話都說得很流利,聽起來卻讓人不開心。我也常提醒孩子“爽”字與“不錯”不該隨便用,“好惡”則是根本不該用,而用“像一坨大便”來形容眼前的食物,對聽話的人更是非常沒有禮貌的。

還有像是“你怎麼不去死啦”“你很賤呢!”……以前只有咒駡與不敬之意,現在竟然是推心置腹的友好用語。這讓我想到,從前沒有受過教育的人也常會用粗糙的話來反襯相處的趣味,如太太稱先生為“凸肚短命”或“死人骨頭”。我很擔心現在的孩子在還沒有吸收好的語言營養之前,先積養了不良的習慣。我們常引荀子的話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論起語言素養,成人的責任莫甚於此。

為什麼粗糙的語言特別容易吸引孩子?想請問洪蘭老師,這是否跟他們接觸新詞時的情境有關?孩子在課堂上學到的“生死”或引申為“結束”的用語是“過世、辭世、易簣”,但他們喜歡的卻是“嗝屁”這類的語詞。一顆蛋煎壞了,只要有人說:“我的蛋嗝屁了”,立刻像傳染病一樣,每個孩子都興奮地跟著學用;連清清秀秀的小女生也會說出好賤”“惡爛”這麼難聽的話。這是因為人的大腦喜歡一片輕鬆嘻鬧時聽到的話語嗎?為什麼粗言跟壞朋友一樣,都比較有拉力?

父母師長不要只批評大環境變壞,自己是否謹言慎行,每天都在影響孩子。有個幼稚園大班的孩子在我的課上非常調皮,他對我宣告:“我的老師說我什麼事都有自己的想法,她從來沒見過意見這麼多的孩子。老師說,有時候她都不想‘搞’我了。”下課時,我提醒父母,一定要跟老師討論這種不當的言談教育。

洪蘭老師認為說話該如何教呢,好的說法與不好的說法是否都該讓孩子瞭解?此外,父母常常同意伶牙俐齒逞口舌之快的孩子是反應敏捷,在問而不答的不足與出言不遜的太過之間,親師雙方該如何努力?

給Bubu的回應

隨時利用機會,提點孩子應對說話的禮節

良好的說話方式需要有榜樣依循。我小時候跟母親去走親戚,回來後,母親會檢討我應對時說話的方式,並教我如何用更委婉的詞句其實就是 white lie“善意的謊言”)去表達拒絕之意。因為別人家的飯菜再怎麼難吃都要誠心地道謝,然後說:“我昨天吃壞了肚子,今天得少吃一些,阿姨,謝謝您,是我沒口福。”絕對不能說出會傷人心的話。由於家裡的小孩多,母親是輪流帶我們出去做客,但回家的檢討則是大家一起聽的,因為母親說,老二會犯錯,想來老三也會,所以集中起來一次教。

我母親很不喜歡伶牙俐齒的人,常說這種人不忠厚,而不忠厚的人在我們家是拒絕往來戶名單上第一名。母親要我們“話到舌邊留半句”先想一想:講出來有沒有傷到人?如果沒有,才可以說。父親則說:“你不能從說中學到任何東西。”要我們多聽少說,少說當然也就比較不容易闖禍。

孩子對長輩的禮貌,不論在什麼社會都不可以忽略。父母問,不可以不答;父母叫,不可以不應。《弟子規》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是為人子女最基本的禮貌,父母不可因溺愛而姑息養奸,應對進退的態度不佳將會阻礙孩子往後在職場上的升遷,也使他交不到好朋友,父母要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讓他們養成好習慣。

語言代表著心境,罵髒話代表心也是髒的

這一時代孩子說話的庸俗,不知是否跟電視節目的低俗化有關係。我記得以前粗話(如“三字經”)是不可以出現在螢幕上的,如果有人講了粗話,電視就會有“嗶”一聲,把他的粗話蓋過去。父母都會告訴我們講粗話是代表自己沒有修養、沒有品味,反映出自己是個沒讀過書的粗人,所以罵人反罵己。

曾幾何時,這些粗話已因電視不斷報導立法委員打架,變成可以登上螢幕的語言,又因某些低俗的藝人,而變成表示親密的口頭禪了。因為大人自己講話沒分寸,小孩有樣學樣、變本加厲後,就出現了Bubu老師所說的那種“要不然咧”“你大便啦”“你去死好了”“你很煩”,等等很不禮貌的說話方式了。他們完全不瞭解這種說話方式只反映出自己的粗俗,一點也不能傷害對方。好像蘇東坡笑佛印是糞時,蘇小妹跟他說,他輸了,因為他的話反映出他的眼光。佛印心中是佛,所以他看眾生皆是佛;蘇東坡心中是糞,所以他看眾生皆是糞。這是一個很好的故事,讓孩子知道嘴裡罵髒話,好像很爽,其實語言代表著心境,罵髒話的人,就像蘇小妹說的,代表他自己的心是髒的。

請幫助孩子瞭解,可以傳達同一種心思的話語有好多種,慎選一種能同時正確傳達意義與情感的用詞,契入對方的內心,就是語言的素養,也是小朋友正需要吸收的經驗。

現在的大人為了對孩子表示親切而忘了語言的身教,經常是用語輕佻,有失輩分倫理,這種示範所帶給孩子的影響快速而深刻,讓人十分擔心。語言教育是多方面素養的集合,有時用詞雖無錯誤,但氣氛或角度不對,傳達的訊息也跟著失真。孩子唯有從優良正確的話語中才能涵養出真心誠意的表達方式,因此我們不得不從每一個教育與社會的現場,都灌輸給孩子營養。

在我們童年的時候,常聽到成人教導我們說話時,用“好聽一句難聽也是一句”來強調開口不要語帶輕薄或惡言,要重視別人的感受。如今,說話藝術慢慢地消失在日常生活裡,也許孩子是從大人自己的話語中,誤以為胡言亂語很可愛。

雖然目前語言的大環境與過去各有著不同的缺失,但影響孩子言談最主要的兩大力量,我想還是家庭與學校,父母與老師應該都有所堅持,並教導正確的溝通形式。洪蘭老師認為,現在的孩子難道不能像您與我這個時代的人一樣,在說話時自覺地想到他人的感受與美感嗎?

學習尊重,要從生活中好好應對教起

好好說話是學習尊重最好的開始,這種美感得從生活應對教起。我想舉幾個孩子日常對話的缺失,來說明細微之處的重要。

小朋友在廚房工作,一個孩子問另一個說:“這個夾子要放在這裡嗎?”原本很簡單的“是”或“不是”,在孩子口中卻變成了充滿挑釁的“要不然咧”!一個姐姐跟妹妹說:“你把這個盆子拿去廚房放。”我聽到的答案不是“好”或“不行”,而是:“為什麼一定是我?”另一位小朋友在做午餐時間我:“我可以不要吃肉嗎?”一個孩子就好奇地問:“為什麼你不吃肉?我最愛吃肉了。”“我會吐!難道你一定要看到我吃完以後吐給你看嗎?”

這些話都說得很流利,聽起來卻讓人不開心。我也常提醒孩子“爽”字與“不錯”不該隨便用,“好惡”則是根本不該用,而用“像一坨大便”來形容眼前的食物,對聽話的人更是非常沒有禮貌的。

還有像是“你怎麼不去死啦”“你很賤呢!”……以前只有咒駡與不敬之意,現在竟然是推心置腹的友好用語。這讓我想到,從前沒有受過教育的人也常會用粗糙的話來反襯相處的趣味,如太太稱先生為“凸肚短命”或“死人骨頭”。我很擔心現在的孩子在還沒有吸收好的語言營養之前,先積養了不良的習慣。我們常引荀子的話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論起語言素養,成人的責任莫甚於此。

為什麼粗糙的語言特別容易吸引孩子?想請問洪蘭老師,這是否跟他們接觸新詞時的情境有關?孩子在課堂上學到的“生死”或引申為“結束”的用語是“過世、辭世、易簣”,但他們喜歡的卻是“嗝屁”這類的語詞。一顆蛋煎壞了,只要有人說:“我的蛋嗝屁了”,立刻像傳染病一樣,每個孩子都興奮地跟著學用;連清清秀秀的小女生也會說出好賤”“惡爛”這麼難聽的話。這是因為人的大腦喜歡一片輕鬆嘻鬧時聽到的話語嗎?為什麼粗言跟壞朋友一樣,都比較有拉力?

父母師長不要只批評大環境變壞,自己是否謹言慎行,每天都在影響孩子。有個幼稚園大班的孩子在我的課上非常調皮,他對我宣告:“我的老師說我什麼事都有自己的想法,她從來沒見過意見這麼多的孩子。老師說,有時候她都不想‘搞’我了。”下課時,我提醒父母,一定要跟老師討論這種不當的言談教育。

洪蘭老師認為說話該如何教呢,好的說法與不好的說法是否都該讓孩子瞭解?此外,父母常常同意伶牙俐齒逞口舌之快的孩子是反應敏捷,在問而不答的不足與出言不遜的太過之間,親師雙方該如何努力?

給Bubu的回應

隨時利用機會,提點孩子應對說話的禮節

良好的說話方式需要有榜樣依循。我小時候跟母親去走親戚,回來後,母親會檢討我應對時說話的方式,並教我如何用更委婉的詞句其實就是 white lie“善意的謊言”)去表達拒絕之意。因為別人家的飯菜再怎麼難吃都要誠心地道謝,然後說:“我昨天吃壞了肚子,今天得少吃一些,阿姨,謝謝您,是我沒口福。”絕對不能說出會傷人心的話。由於家裡的小孩多,母親是輪流帶我們出去做客,但回家的檢討則是大家一起聽的,因為母親說,老二會犯錯,想來老三也會,所以集中起來一次教。

我母親很不喜歡伶牙俐齒的人,常說這種人不忠厚,而不忠厚的人在我們家是拒絕往來戶名單上第一名。母親要我們“話到舌邊留半句”先想一想:講出來有沒有傷到人?如果沒有,才可以說。父親則說:“你不能從說中學到任何東西。”要我們多聽少說,少說當然也就比較不容易闖禍。

孩子對長輩的禮貌,不論在什麼社會都不可以忽略。父母問,不可以不答;父母叫,不可以不應。《弟子規》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是為人子女最基本的禮貌,父母不可因溺愛而姑息養奸,應對進退的態度不佳將會阻礙孩子往後在職場上的升遷,也使他交不到好朋友,父母要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讓他們養成好習慣。

語言代表著心境,罵髒話代表心也是髒的

這一時代孩子說話的庸俗,不知是否跟電視節目的低俗化有關係。我記得以前粗話(如“三字經”)是不可以出現在螢幕上的,如果有人講了粗話,電視就會有“嗶”一聲,把他的粗話蓋過去。父母都會告訴我們講粗話是代表自己沒有修養、沒有品味,反映出自己是個沒讀過書的粗人,所以罵人反罵己。

曾幾何時,這些粗話已因電視不斷報導立法委員打架,變成可以登上螢幕的語言,又因某些低俗的藝人,而變成表示親密的口頭禪了。因為大人自己講話沒分寸,小孩有樣學樣、變本加厲後,就出現了Bubu老師所說的那種“要不然咧”“你大便啦”“你去死好了”“你很煩”,等等很不禮貌的說話方式了。他們完全不瞭解這種說話方式只反映出自己的粗俗,一點也不能傷害對方。好像蘇東坡笑佛印是糞時,蘇小妹跟他說,他輸了,因為他的話反映出他的眼光。佛印心中是佛,所以他看眾生皆是佛;蘇東坡心中是糞,所以他看眾生皆是糞。這是一個很好的故事,讓孩子知道嘴裡罵髒話,好像很爽,其實語言代表著心境,罵髒話的人,就像蘇小妹說的,代表他自己的心是髒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