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074在学校里,也要让孩子好好吃饭

在學校裡,也要讓孩子好好吃飯

如何讓孩子在飲食中學習生活教育?

Bubu老師

不立基於生活,便無以成文化,

孩子的美感不能只靠參觀美術館、看藝術表演來培養,

好好吃飯就是很好的美慼教育。

此外,幼兒在用餐的過程中有許多教育正在進行,

不應該以“允許玩”來作為“趕快吃”的鼓勵,

何教育如果只求管理方便,就會失去教導的本質。

洪蘭老師

人受環境的影響很大,

桌上放瓶鮮花、鋪張桌布,擺好碗筷,吃相自然文雅起來

拿著洗臉盆盛飯菜、蹲在地上吃,再好的菜肴都被糟蹋了。

請好好教導孩子吃飯的禮貌,並從中傳遞給他們美的概念,

要知道,他吃飯沒禮貌時,別人罵的不是他而是你,

用餐習慣是從小養成的,父母責無旁貸。

請問洪蘭老師

教育就是老師不怕麻煩,想好好照顧學生的用意與過程

我的父親在四十幾年前曾在台東縣成功鎮擔任初中校長,記得學校第一次開辦營養午餐是在1972年,當時這份在校用餐的計畫讓全校師生都好興奮。 地處東部偏鄉的成功鎮,居民中有靠山而居的原住民與靠捕魚為生的漁民,謀生都不易,而父親任職的初中已是當地最高學府,父親對於學校開始有能力照顧孩子的飲食,感到非常欣慰。 也許是因為童年看過身邊大人的這種熱情,我覺得教育就是老師不怕麻煩,想好好照顧學生的用意與過程。

為了學校的營養午餐能順利辦理,不只是父親與幹部、老師,連眷屬也熱情參與其中,大家絞盡腦汁變化菜色,只為讓一餐的各種功能發揮最大的效益。 在物質簡樸的四十幾年前,回想起身邊的大人為孩子所做的事,還是非常感動。 一個託盤中所裝盛的,與其說是營養的均衡與集思的美味,毋寧說它更象徵著一個時代的長輩照顧下一代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實踐。

現在的營養午餐,忽略了生活美感也不夠衛生安全

時間轉眼過了四十年,當我再看見孩子吃營養午餐時,真想用“塌糊塗”來形容他們的用餐形式。 我在許多學校看到孩子是拿一個便當盒或大不銹鋼碗在打菜,不分主食與配菜,一樣一樣堆疊在一起,孩子們就趴在桌上翻攪、挑揀自己喜歡的東西吃。

看到這樣的景象,我不禁想起整個社會的物質水準比起自己的童年時代不知進步多少,但學生用餐的生活水準卻退了整整一大步。

退步的不只是生活美感的忽略,還有安全的問題。 比如說,很多小朋友都喜歡喝湯,如果湯是熱的,他們就必須提著便當盒的扣環,戰戰兢兢走動於講臺與課桌之間;即使用餐時湯已涼了,也可能沿途潑灑,既不衛生也不安全。 這些問題大家都視而不見,卻熱心討論比這些事更不容易實現的高標準,比如讓孩子自己設計功能表、不該吃基因改造的食物。

有一次,我問一群父母,想知道他們對這些狀況的感受,我說“這種吃飯的方式讓我想起小狗狗!”家長都笑著點頭表示同感,露出他們也不想如此的表情,所以我再問:“那你們為什麼不反映?”我提醒他們,孩子的美感不能只靠參觀美術館、看畫展、看藝術表演來培養,好好吃飯不就是很好的美感教育嗎?不立基於生活,便無以成文化。

讓孩子利用日常活動所需,學習常規教育與生活技能

現在的孩子在學校用餐時,面臨的不只是美感形式的問題,趕時間更是未曾改善的狀況。 有位母親問我,她上幼稚園的女兒為了不想在學校吃飯而不肯上學,因為她吃飯很慢,但學校卻以“可以去遊樂場玩”作為趕快吃完的鼓勵。 她的女兒因為太想跟小朋友一起玩,又擔心自己吃得慢,就更視吃飯為畏途,每天上學前都吵著不要在學校吃飯。

母親為此非常頭痛,也不知道要如何回應老師的要求。

我的想法是,幼兒在用餐的過程中有許多教育正在進行,不應該以“允許玩”來作為“趕快吃”的鼓勵。 任何教育過程都一樣,如果只求管理方便,就會失去教導的本質。 這位母親找我商量時,我想了一個辦法,用緞帶綁了一隻可愛的湯匙,要媽媽交給那孩子,請她以後帶這只湯匙去學校吃飯,一口、一口專心吃,也許注意力能因此有所轉移與寄託,幫助她暫時忘了玩這件事。

一個多月後,我又見到這孩子的母親,於是問起湯匙的事,媽媽既高興又遺憾地說,那只被他們稱為“魔法湯匙”的餐具,有一天不小心被一位小朋友撥到地上打斷了。 這次我拿了一隻木匙請媽媽轉送,也很高興我們所想的方法確實有效。

這兩件事反映出孩子的生活中有許多值得改善的部分,為什麼學校與家長不就這些實際的問題,雙方好好討論,並且付諸實行?尤其幼稚園是孩子學程中的第一站,也是時間上最寬裕的一個階段,洪蘭老師覺得幼稚園的學生是否應該利用日常生活所需(如每天自己做午餐、洗餐具、打掃……)來學習常規教育與生活技能,讓教育自然而然地達到內化的作用?

請家長參考羅勃·傅剛( Robert Fulghum)的這篇文章—《所有我應該知道的事,都是在幼稚園裡學會的》

All I Really Need to Know I Learned in Kindergarten【1】

These are the things I learned:

○Share everything ○ Play fair ○ Don t hit people ○Put things back where you found them

[1]""from ALL I REALLY NEED TO KNOW I LEARNED IN KINDERGARTEN:FIFTEENTH ANNIVERSARY EDITION RECONSIDERED. REVISED, EXPANDED WITHTWENTY-FIVE NEW ESSAYS by Robert Fulghum , copyright o 1986, 1988, 2003 by Robert L.Fulghum. Used by permission of Ballantine Books, an imprint of Random House, 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 LLC. All rights reserved.

○Clean up your own mess

○Don' t take things that aren' t yours

○Say you're sorry when you hurt somebody

○Wash your hands before you eat

○ Flush.

○Warm cookies and cold milk are good for you
○ Live a balanced life learn some and think some and draw and paint and sing and dance and play and work every day some

○Take a nap every afternoon

○When you go out in the world, watch out for traffic, hold hands and stick together

○Be aware of wonder. Remember the little seed in the Styrofoam cup: the roots go down and the plant goes up and nobody really knows how or why, but we are all like that

○ Goldfish and hamsters and white mice and even the little seed in the Styrofoam cup- they all die. So do we.

○ And then remember the Dick-and-Jane books and the first word you learned -the biggest word of all-LOOK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is in there somewhere. The Golden Rule and love and basic sanitation. Ecology and politics and equality and sane living

Take any one of those items and extrapolate it into sophisticated adult terms and apply it to your family life or your work or government or your world and it holds true and clear and firm. Think what a better world it would be if we all-the whole world had cookies and milk at about 3 o'clock in the afternoon and then lay down with our blankies for a nap. Or if all governments had as a basic policy to always put things back where they found them and to clean up their own mess.

And it is still true, no matter how old you are, when you go out in the world it is best to hold hands and stick together.

所有我應該知道的事一一如何生活、處事、為人的方法,都是在幼稚園裡學會的。智慧不存在於學術頂峰的研究所,而是在幼稚園的沙堆裡。

這些就是我學到的事情:

○要和別人分享一切。

○玩遊戲要公平

○不可以打人。

○用完東西後要放回原處。

○弄亂了東西要自己整理。

○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

○冒犯了別人要說對不起。

○吃東西前要洗手。

○上廁所後要衝水。

○熱餅乾和冰牛奶對身體有益。

○過平衡的生活。要學習知識,也要動動大腦,畫圖、著色、唱歌、跳舞、遊戲和工作,每天都要做一些。

○下午小睡片刻。

○出門在外的時候,要注意交通,手牽手,大家一起走。

○發現世界的奇妙。記得保麗龍杯裡的小種子:它往下紮根、朝上發芽,沒有人知道這如何發生、為什麼存在,但我們也是這樣生長

○金魚、倉鼠和小白鼠,甚至是保麗龍杯裡的小種子——它們都會死,我們也是一樣。

○還要記得你讀過的書,以及你第一個學會的字,也是最重要的字—“看”。

所有你應該知道的一切,都能在某處發現——推己及人的同理心、愛、基本的衛生觀念、環境生態、政治、平等和明智健全的生活之道。

用其中任何一項道理去推敲複雜的成人事務,把它應用在你的家庭、職場、政府或是你生活的世界,始終都是真實、清楚而歷久不變。想一想,如果全世界的人們,下午三點左右都吃些餅乾、喝點牛奶,然後蓋上毯子躺下來小睡片刻,或是所有的政府都遵守一項基本政策永遠把東西物歸原處,並且收拾自己製造出來的混亂,這世界會有多美好呢。

還有,這依然是真的——無論你長到幾歲,出門在外的時候,最好都要手牽手,大家一起走。

給Bubu的回應

飲食最容易顯現個人修養,也是中外教養最一致的觀點

《禮記》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禮是一種美化的行為、和諧的秩序。三四十年前,臺灣的相親經常安排在餐廳舉行,一方面這裡是公眾場所,當事人見面比較不尷尬;另一方面,一個人的涵養和風度從吃飯中最能看出,雙方的父母親戚都能借此機會鑒定一下未來媳婦、女婿的習慣和人品,而用餐的好習慣必須從小養成。

從小,母親就教育我們吃飯要端碗,以碗就口,不能以頭就碗。但是我們年紀小,無法領略這個重要性,飯廳又沒鏡子(這是後來母親存夠了錢,在飯廳牆上裝了一面大鏡子的原因),看不見自己的醜相,就會偷懶不想端碗。母親便帶我們到廚房後面的院子看動物怎麼進食,果然狗和貓都是以頭就碗,吃東西難看得很。母親就問:“你們要做人,還是要做動物?它們沒有手,所以沒有選擇,你們是有選擇的,你們要做畜牲嗎?”看到了,瞭解了,從此吃飯自然就端碗。

飲食大概是最容易顯現一個人修養的地方,也是中外教養孩子最一致的觀點。例如,中外都教孩子嘴裡有食物不要說話,現在更知道吃飯說話容易噎到,有時會出人命。因為食道和氣管是同一個開口,上面有個會厭軟骨,吃飯時它會把氣管的開口蓋住,讓食物安全進入食道說話時,它則把食道蓋住,讓氣可以順利出來,使發音清楚。一邊吃飯,一邊說話,如果會厭軟骨的開合調配不好,讓食物進入氣管,那就糟了,異物進入會使肺發炎的。所以孔子說:“食不言,寢不語。”

多人都同意,吃飯出聲音、喝湯唏哩呼嚕是最討人厭的行為。有人辯稱這是日本的風俗,好,如果你在日本,那麼入境隨俗,你可以那樣;但我們是中國人,生活在中國,中國人吃東西出聲音就是不禮貌,我媽媽以前帶我們去看豬的吃相就是這樣。


對吃相的講究、對食物的愛惜,也是生活中的美感教育

一九五四年有部電影叫《七對佳偶》( Seven brides for Seven Brothers),這是一部拿過奧斯卡金像獎的歌舞片。八十年代,我父母親剛來美國時,我們怕爸媽晚上有時差,睡不著,特地去租了這部片子給他們看,結果第二天早上,爸爸很委婉地說,美國人的吃法不適合我們中國人,你們不要學。我們聽了一頭霧水,一看之下,才發現原來電影裡有一段七個兄弟狼吞虎嚥的劇情,不禁覺得好笑,我們怎麼會去學那種不文雅的吃相呢?水往低處流,人是往高處爬的呀!

那時我們都已經三十出頭,也拿到博士學位了,我姐姐在美國阿岡國家實驗室工作,我在教書,我妹妹在斯坦福大學做博士後研究,但父母還是不放心要叮嚀,可見當時的人對吃相的重視,那也正是Bubu老師的父親努力在台東推行營養午餐的時候。曾幾何時,對食物的不愛惜、對吃相的不重視,最重要是對禮儀的忽略,都成了見怪不怪的時尚,實在令人歎息。

美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管仲說:“衣食足而知榮辱。”美即是榮辱的表現。臺灣現在豐衣足食了,為什麼美育還是那麼落後呢?粗魯的人,功課再好,在事業上還是走不遠,因為上不了檯面,見不得人。

幼稚園是孩子第一個正式的小社會,是啟蒙教育,孩子應該在這裡學會基本的禮儀。 Bubu老師建議家長去看羅勃·傅剛所寫的A∥ I ReallyNeed to Know Learned in kindergarten,我也很贊同,這本書是一九八六年出版的,一直風行到現在,裡面所講的原則即使過了二十八年都很適用。例如在幼稚園中,我們要學習跟其他人分享,玩遊戲時要公平,不可以使詭計暗算別人,不要打人,東西要放回原處,不要拿別人的東西,自己有錯要道歉,自己的行為自己負責,弄髒了要自己去清理乾淨,最重要的是過馬路時,要手牽手、大家一起走,左右看清楚。孩子如果在幼稚園中學會了這些基本的做人做事規則,在社會上絕對是無往不利。

大人不在意怎麼吃飯,孩子也難有良好的用餐習慣

臺灣的孩子態度隨便,其實跟父母平日生活不注重美育也有關係。很多家境小康的人家,吃飯的環境常常是因陋就簡,飯桌上堆滿了其他雜物,只清理一小塊地方出來擺菜。最常看見的是“流水席”,飯菜煮好放在桌上,每個人回家後,自己拿碗添了端進房間去吃,一家人鮮少好好坐下來一起吃飯。中國人雖然說“民以食為天”,但廚房卻一定是家中最窄小陰暗的地方,忘記了那是媽媽每天花最多時間待著的場所,怎麼可以不明亮?家中即使有好的瓷器也捨不得拿出來用,怕孩子打破,其實器物就是要用,與其留著當古董,不如拿出來物盡其用,順便也教了孩子美的概念。

人受環境的影響很大,在柔和的燭光、漿挺的雪白桌布、精緻餐具映襯的餐廳中,吃相自然文雅起來;若是拿著洗臉盆盛菜,拿著塑膠碗盛飯,蹲在地上吃,再好的菜肴都被糟蹋了。古老家庭的外國人吃晚餐常要換上正式的服裝,我們雖然不必如此講究,但打著赤膊、翹著羅漢腳、骨頭殘渣到處吐,也實在不雅觀。大人如果是這樣吃飯,就難怪孩子沒有良好的用餐習慣了。其實,桌上放一瓶鮮花,鋪張桌布,擺一下碗筷,那氣氛就完全不同。

我有位朋友搭飛機一定坐商務艙,她其實手頭並不寬裕,但因為有一次,她搭機從三藩市去紐約,在用餐時間,空中小姐用丟的方式,把她的午餐越過別人的頭丟過來(因為她坐窗邊,中間隔了兩個人),讓她非常生氣,以後她就寧可多花錢,吃飯時要有塊白布當桌巾,“像人一樣用餐”。她曾向當地的報紙投書抗議這件事,也引起很多人的共鳴,紛紛吐苦水,可見大家都認為吃飯的禮儀代表著對人的尊重,是不可省的。

請父母好好地教導孩子吃飯的禮貌,要知道,他吃飯沒禮貌時,別人罵的不是他,而是你,因為人生下來便要吃,這個習慣是從小養成的,父母責無旁貸。

這次我拿了一隻木匙請媽媽轉送,也很高興我們所想的方法確實有效。

這兩件事反映出孩子的生活中有許多值得改善的部分,為什麼學校與家長不就這些實際的問題,雙方好好討論,並且付諸實行?尤其幼稚園是孩子學程中的第一站,也是時間上最寬裕的一個階段,洪蘭老師覺得幼稚園的學生是否應該利用日常生活所需(如每天自己做午餐、洗餐具、打掃……)來學習常規教育與生活技能,讓教育自然而然地達到內化的作用?

請家長參考羅勃·傅剛( Robert Fulghum)的這篇文章—《所有我應該知道的事,都是在幼稚園裡學會的》

All I Really Need to Know I Learned in Kindergarten【1】

These are the things I learned:

○Share everything ○ Play fair ○ Don t hit people ○Put things back where you found them

[1]""from ALL I REALLY NEED TO KNOW I LEARNED IN KINDERGARTEN:FIFTEENTH ANNIVERSARY EDITION RECONSIDERED. REVISED, EXPANDED WITHTWENTY-FIVE NEW ESSAYS by Robert Fulghum , copyright o 1986, 1988, 2003 by Robert L.Fulghum. Used by permission of Ballantine Books, an imprint of Random House, 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 LLC. All rights reserved.

○Clean up your own mess

○Don' t take things that aren' t yours

○Say you're sorry when you hurt somebody

○Wash your hands before you eat

○ Flush.

○Warm cookies and cold milk are good for you
○ Live a balanced life learn some and think some and draw and paint and sing and dance and play and work every day some

○Take a nap every afternoon

○When you go out in the world, watch out for traffic, hold hands and stick together

○Be aware of wonder. Remember the little seed in the Styrofoam cup: the roots go down and the plant goes up and nobody really knows how or why, but we are all like that

○ Goldfish and hamsters and white mice and even the little seed in the Styrofoam cup- they all die. So do we.

○ And then remember the Dick-and-Jane books and the first word you learned -the biggest word of all-LOOK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is in there somewhere. The Golden Rule and love and basic sanitation. Ecology and politics and equality and sane living

Take any one of those items and extrapolate it into sophisticated adult terms and apply it to your family life or your work or government or your world and it holds true and clear and firm. Think what a better world it would be if we all-the whole world had cookies and milk at about 3 o'clock in the afternoon and then lay down with our blankies for a nap. Or if all governments had as a basic policy to always put things back where they found them and to clean up their own mess.

And it is still true, no matter how old you are, when you go out in the world it is best to hold hands and stick together.

所有我應該知道的事一一如何生活、處事、為人的方法,都是在幼稚園裡學會的。智慧不存在於學術頂峰的研究所,而是在幼稚園的沙堆裡。

這些就是我學到的事情:

○要和別人分享一切。

○玩遊戲要公平

○不可以打人。

○用完東西後要放回原處。

○弄亂了東西要自己整理。

○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

○冒犯了別人要說對不起。

○吃東西前要洗手。

○上廁所後要衝水。

○熱餅乾和冰牛奶對身體有益。

○過平衡的生活。要學習知識,也要動動大腦,畫圖、著色、唱歌、跳舞、遊戲和工作,每天都要做一些。

○下午小睡片刻。

○出門在外的時候,要注意交通,手牽手,大家一起走。

○發現世界的奇妙。記得保麗龍杯裡的小種子:它往下紮根、朝上發芽,沒有人知道這如何發生、為什麼存在,但我們也是這樣生長

○金魚、倉鼠和小白鼠,甚至是保麗龍杯裡的小種子——它們都會死,我們也是一樣。

○還要記得你讀過的書,以及你第一個學會的字,也是最重要的字—“看”。

所有你應該知道的一切,都能在某處發現——推己及人的同理心、愛、基本的衛生觀念、環境生態、政治、平等和明智健全的生活之道。

用其中任何一項道理去推敲複雜的成人事務,把它應用在你的家庭、職場、政府或是你生活的世界,始終都是真實、清楚而歷久不變。想一想,如果全世界的人們,下午三點左右都吃些餅乾、喝點牛奶,然後蓋上毯子躺下來小睡片刻,或是所有的政府都遵守一項基本政策永遠把東西物歸原處,並且收拾自己製造出來的混亂,這世界會有多美好呢。

還有,這依然是真的——無論你長到幾歲,出門在外的時候,最好都要手牽手,大家一起走。

給Bubu的回應

飲食最容易顯現個人修養,也是中外教養最一致的觀點

《禮記》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禮是一種美化的行為、和諧的秩序。三四十年前,臺灣的相親經常安排在餐廳舉行,一方面這裡是公眾場所,當事人見面比較不尷尬;另一方面,一個人的涵養和風度從吃飯中最能看出,雙方的父母親戚都能借此機會鑒定一下未來媳婦、女婿的習慣和人品,而用餐的好習慣必須從小養成。

從小,母親就教育我們吃飯要端碗,以碗就口,不能以頭就碗。但是我們年紀小,無法領略這個重要性,飯廳又沒鏡子(這是後來母親存夠了錢,在飯廳牆上裝了一面大鏡子的原因),看不見自己的醜相,就會偷懶不想端碗。母親便帶我們到廚房後面的院子看動物怎麼進食,果然狗和貓都是以頭就碗,吃東西難看得很。母親就問:“你們要做人,還是要做動物?它們沒有手,所以沒有選擇,你們是有選擇的,你們要做畜牲嗎?”看到了,瞭解了,從此吃飯自然就端碗。

飲食大概是最容易顯現一個人修養的地方,也是中外教養孩子最一致的觀點。例如,中外都教孩子嘴裡有食物不要說話,現在更知道吃飯說話容易噎到,有時會出人命。因為食道和氣管是同一個開口,上面有個會厭軟骨,吃飯時它會把氣管的開口蓋住,讓食物安全進入食道說話時,它則把食道蓋住,讓氣可以順利出來,使發音清楚。一邊吃飯,一邊說話,如果會厭軟骨的開合調配不好,讓食物進入氣管,那就糟了,異物進入會使肺發炎的。所以孔子說:“食不言,寢不語。”

多人都同意,吃飯出聲音、喝湯唏哩呼嚕是最討人厭的行為。有人辯稱這是日本的風俗,好,如果你在日本,那麼入境隨俗,你可以那樣;但我們是中國人,生活在中國,中國人吃東西出聲音就是不禮貌,我媽媽以前帶我們去看豬的吃相就是這樣。


對吃相的講究、對食物的愛惜,也是生活中的美感教育

一九五四年有部電影叫《七對佳偶》( Seven brides for Seven Brothers),這是一部拿過奧斯卡金像獎的歌舞片。八十年代,我父母親剛來美國時,我們怕爸媽晚上有時差,睡不著,特地去租了這部片子給他們看,結果第二天早上,爸爸很委婉地說,美國人的吃法不適合我們中國人,你們不要學。我們聽了一頭霧水,一看之下,才發現原來電影裡有一段七個兄弟狼吞虎嚥的劇情,不禁覺得好笑,我們怎麼會去學那種不文雅的吃相呢?水往低處流,人是往高處爬的呀!

那時我們都已經三十出頭,也拿到博士學位了,我姐姐在美國阿岡國家實驗室工作,我在教書,我妹妹在斯坦福大學做博士後研究,但父母還是不放心要叮嚀,可見當時的人對吃相的重視,那也正是Bubu老師的父親努力在台東推行營養午餐的時候。曾幾何時,對食物的不愛惜、對吃相的不重視,最重要是對禮儀的忽略,都成了見怪不怪的時尚,實在令人歎息。

美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管仲說:“衣食足而知榮辱。”美即是榮辱的表現。臺灣現在豐衣足食了,為什麼美育還是那麼落後呢?粗魯的人,功課再好,在事業上還是走不遠,因為上不了檯面,見不得人。

幼稚園是孩子第一個正式的小社會,是啟蒙教育,孩子應該在這裡學會基本的禮儀。 Bubu老師建議家長去看羅勃·傅剛所寫的A∥ I ReallyNeed to Know Learned in kindergarten,我也很贊同,這本書是一九八六年出版的,一直風行到現在,裡面所講的原則即使過了二十八年都很適用。例如在幼稚園中,我們要學習跟其他人分享,玩遊戲時要公平,不可以使詭計暗算別人,不要打人,東西要放回原處,不要拿別人的東西,自己有錯要道歉,自己的行為自己負責,弄髒了要自己去清理乾淨,最重要的是過馬路時,要手牽手、大家一起走,左右看清楚。孩子如果在幼稚園中學會了這些基本的做人做事規則,在社會上絕對是無往不利。

大人不在意怎麼吃飯,孩子也難有良好的用餐習慣

臺灣的孩子態度隨便,其實跟父母平日生活不注重美育也有關係。很多家境小康的人家,吃飯的環境常常是因陋就簡,飯桌上堆滿了其他雜物,只清理一小塊地方出來擺菜。最常看見的是“流水席”,飯菜煮好放在桌上,每個人回家後,自己拿碗添了端進房間去吃,一家人鮮少好好坐下來一起吃飯。中國人雖然說“民以食為天”,但廚房卻一定是家中最窄小陰暗的地方,忘記了那是媽媽每天花最多時間待著的場所,怎麼可以不明亮?家中即使有好的瓷器也捨不得拿出來用,怕孩子打破,其實器物就是要用,與其留著當古董,不如拿出來物盡其用,順便也教了孩子美的概念。

人受環境的影響很大,在柔和的燭光、漿挺的雪白桌布、精緻餐具映襯的餐廳中,吃相自然文雅起來;若是拿著洗臉盆盛菜,拿著塑膠碗盛飯,蹲在地上吃,再好的菜肴都被糟蹋了。古老家庭的外國人吃晚餐常要換上正式的服裝,我們雖然不必如此講究,但打著赤膊、翹著羅漢腳、骨頭殘渣到處吐,也實在不雅觀。大人如果是這樣吃飯,就難怪孩子沒有良好的用餐習慣了。其實,桌上放一瓶鮮花,鋪張桌布,擺一下碗筷,那氣氛就完全不同。

我有位朋友搭飛機一定坐商務艙,她其實手頭並不寬裕,但因為有一次,她搭機從三藩市去紐約,在用餐時間,空中小姐用丟的方式,把她的午餐越過別人的頭丟過來(因為她坐窗邊,中間隔了兩個人),讓她非常生氣,以後她就寧可多花錢,吃飯時要有塊白布當桌巾,“像人一樣用餐”。她曾向當地的報紙投書抗議這件事,也引起很多人的共鳴,紛紛吐苦水,可見大家都認為吃飯的禮儀代表著對人的尊重,是不可省的。

請父母好好地教導孩子吃飯的禮貌,要知道,他吃飯沒禮貌時,別人罵的不是他,而是你,因為人生下來便要吃,這個習慣是從小養成的,父母責無旁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