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064起居有时,养成正确的生活价值观

Part 2用對的方式愛孩子

把孩子當寶貝是為人父母最正常的情感,

但如果愛的立意沒有錯,方式卻不正確

孩子可能因此養成錯誤的價值觀。

請不要用容忍或利誘的方法愛孩子,

不要剝奪他們原本可以被校正的行為與關懷他人的能力,

因為生活中的小事正在醞釀他們瞭解這個世界的觀點。

如果我們能把教育放在一致的價值觀上思考細節、掌握原則,

“期待”與“不舍”就不會自相矛盾,

“愛”對於孩子的滋潤才會真正寬廣。

起居有時,養成正確的生活價值觀

如何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完整的休息?

Bubu老師

訓練動物會以食物或撫慰作為獎勵,

現在的父母也像馴獸師,因為某些娛樂的花費不高,

而沒有限制地拿來作為孩子辛苦上學的補償。

但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應該是調整平日的擠壓,

而不是用兩天的過度放鬆來彌補周間五天的愧疚。

凡事必有犒賞是一種功利的教育,很難教會孩子珍惜自己。

洪蘭老師

咖啡或提神飲料的效果只是使眼睛睜開,

大腦內部是停擺的,讓人很累又睡不著,反而難受。

所以,在孩子顯得沒有精神時,應該叫他回去補眠,

從作息正常這個根本之道來改變精神疲憊,

或是同一項工作不要做太久,以保持大腦的新鮮感,

不要輕易養成依賴外力來提神的習慣。

請問洪蘭老師

孩子所需要的休息,並非只是“放空”或“狂歡”

我所遇到的小朋友都是在假日才來上課,雖然是早上,但有些孩子卻看起來好困,肢體也不活潑,問起來才知道都是因為前一夜看電視電影或玩遊戲而晚睡,隔天當然精神不好。 我跟不少父母討論過,瞭解他們之所以總是允許孩子在假日的前一夜晚睡,是憐惜孩子平日上課太累了,想讓他們好好放鬆、休息一下;即使平日很重視生活規律的父母,也常以此來犒賞孩子。

“起居有時”本來是我們養護身體的方法,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在上學日的前一晚要早點上床,卻允許他們在放假的前一夜可以通宵,這不就等於提供給孩子兩套生活標準,會不會使他們因為假日都能睡到自然醒,而覺得上學日早起是痛苦的事?我想請問洪蘭老師,父母以這種方式來“犒賞”孩子是正確的嗎?

訓練動物會以食物或撫慰作為獎勵,現在的父母也像馴獸師,因為某些娛樂的花費不高,而沒有限制地拿來作為孩子平日辛苦上學的補償。 但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應該是調整平日的擠壓,而不是用兩天的過度放鬆來彌補周間五天的愧疚。

過度放鬆來彌補周間五天的愧疚。 我擔心現在的孩子如果從小養成工作之後必要通宵狂歡的習慣,會不會影響他們對生活的價值觀?這些因為“犒賞”而養成的“習慣”,會不會變成一種“娛樂癮”?父母要如何警覺“癮”慢慢形成的警訊?

比如說:

每天要打多久的電動

每天一定要去超商買個小東西

吃飯一定要有飲料

假日前一晚一定要與朋友聚會或外出用餐

星期假日一定要出遠門,寒暑假要出國

對大腦來說,什麼情狀叫作“放空”?為什麼所有以電動、電視來轉換生活的人,都宣稱自己是以“放空”的狀況在休息,對心智來說,這樣真的能產生慰藉作用嗎?以狂歡活動或電視馬拉松放鬆之後的孩子,為什麼隔天看起來更疲憊?

我上大學時,有些體育課是開在早上六點半,而現在多數的大學生都是夜貓子,不要說六點半,就連有趣的課也不能開在早上了。 聽說有些老師還得整個學期都買麥當勞早餐請學生,才有人肯來上中午之前的課。 這個現象是否足以提醒正在養育小朋友的父母,要更看重平日的生活作息,凡事必有犒賞是一種功利的教育,很難教會孩子珍惜自己。

用強迫身體的方式提神,可能引發學習與健康的警訊

記得洪蘭老師曾在演講中說過,“夜晚時大腦在工作”,“休息”對於身心的恢復與養護有多重要,又會對學習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現在,父母看到孩子沒有精神,立刻就想到有沒有“提神”的方法,精神不集中就願意讓孩子服藥,而不是尋找更正確的休息方式,我想請老師為我解釋,“提神”是一種“勉強的狀態”或“自然的再振奮”?

我跟小朋友一起工作的時候,發現孩子們看起來沒有精神,有時候是需要吃點東西、補充體力,有時候得靠轉換工作來提起他們的精神。 實際上,我沒有真正讓他們“放空”,但試過的各種方法效果都很不錯。 洪蘭老師認為家長應該如何照顧孩子的身心,使他們得到有用的休息而不是以“你現在撐著點,週末就可以自由自在”或“學期辛苦一點,寒暑假就帶你出國玩”作為支持?

我曾看過高中生買“蠻牛”之類的飲料來喝,看了好擔心,但父母對此似乎並不以為意。我想請老師為大家解釋,“看起來很興奮”與“真正有精神”的差別是什麼?我問了一些大學生,才知道他們會同時喝酒又喝提神飲料,說這樣可以“精神放鬆卻仍然有體力通宵熬夜”,我本來以為這是無法同時存在於一個身體的情況,沒想到已經有孩子用藥物在強求兼顧。當我們這樣強迫身體時,大腦是如何運用資源的,又會有什麼問題?父母對此應有什麼警覺?

工作與休息、勞心與勞力,都應講求平衡與紀律

記得中學時,我們的導師曾以朱光潛先生的文章引導我們認識工作與休息、勞心與勞力平衡的重要。尤其在放長假前,學校一定會仔細叮嚀,日常作息的紀律不可鬆散。我找到當時師長為我們介紹的文章,引文於後——

不同性質的工作更番瓜代,固可以收到調劑和休息的效用,可是一個人不能時時刻刻都在工作,事實上沒有這種需要,而且勞苦過度,工作也變成一種苦事,不能有很大的效率。我們有時須完全放棄工作,做一點無所為而為的活動,享受一點自由人的幸福。工作都有所為而為,帶有實用目的;無所為而為,不帶實用目的的活動,都可以算作消遣。我們說“消遣”,意謂“混去時光”,含義實在不很好;西方人說“轉向”( diversion),意謂“把精力朝另一方面去用”它和工作同稱為 occupation,比較可以見出消遣的用處。所謂occupation無恰當中文譯詞,似包含佔領和寄託兩意,在工作和消遣時,都有一件事物“佔領”著我們的身心,而我們的身心也就“寄託”在那一件事物裡面。身心寄託在哪裡,精力也就發洩在哪裡。

洪蘭老師是否覺得,現代父母也應參考過去對“消遣”這兩個字的解釋?未來的生活一定是壓力越來越重,而商業掛帥的社會又不斷以各種娛樂來引誘消費,如果不從小教導孩子分辨休息與娛樂的不同,只片面曲解“過勞”的意思,是否是教育上的一大缺失?

給Bubu的回應

希望孩子身體強健,起居有常是必備的習慣

生活的作與息,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它其實就是紀律,有紀律的人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父母若希望孩子身體強健,“起居有常”是必定要培養的習慣。

現在年輕人喜歡熬夜,它有一點心理上佔便宜的竊喜,因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本是常規,但是有了電燈,可以使夜晚如白晝,比古人秉燭夜遊更高明,那麼晩上不睡就等於借時光,儘量享受人生,在感覺上是賺到了,所以心中會有不由自主的竊喜。

白天上班上課,晚上則是自己的時間,要怎麼花用,不關別人的事,但要是白天睡覺,就會被罵偷懶。宰予晝寢,就被孔子罵“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我們在念《論語》時,都覺得宰予很可憐,也不過睡個午覺,怎麼就變成糞土之牆了?但是在讀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園序》時,“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卻覺得好浪漫、好嚮往,沒人覺得有罪惡感。所以,只要第二天不必早起,許多人都會晚睡一點,這是偶爾做點小壞事的快樂,本無可厚非,但像現在大學生每晚上網到天亮,自嘲像蘇東坡“不知東方之既白”,那就過分了。

其實作息不定時對身體不好,單看“熬夜”的“熬”字就知道了。熬是煎熬,不得已必須要忍受的痛苦。古人當然不知道為什麼晝夜顛倒不好,現在知道這跟“褪黑激素”( melatonin)有關。褪黑激素是一種荷爾蒙,由松果體分泌,研究發現,航空公司的空服員罹患乳癌的幾率比別人高,就是因為她們常飛過子午線,晝夜顛倒,身體內褪黑激素分泌不正常的緣故。這個研究結果公佈後,許多須值大夜班的工作都儘量排成一個月以上才換班,避免身體一直在調整褪黑激素的分泌。有時想想,《黃帝內經》說古人都活到一百歲是有道理的,他們都依循大自然的週期在生活天人一致時,身體運作得最輕鬆。

打電動、看電視不會使大腦放空,反而會過勞

至於現在很多孩子每天一定要打電動,飯後一定要喝飲料、吃甜點,假日前一晚一定要外出用餐、與朋友聚會,星期假日一定要出遠門,寒暑假一定要出國,每天一定要去超商買個小東西等都是壞習慣它沒有生理上的原因,純粹是被寵壞導致的結果。其實看電視是被動地接受訊息,並不能使大腦放空,反而會使大腦過勞( overwork)。因為電視畫面是跳動的,人的眼睛會對動的東西特別注意,而演化通常不給你第二次機會,一個會動的東西對你造成傷害的可能性,絕對大過不會動的花草木石。研究發現,如果電視螢幕的畫面在兩分鐘之內有超過十次的 Cutting(切換)、 zooming(縮放)、 editing(剪輯),大腦就會過累這是為什麼電視會越看越累,看到最後睡著,變成沙發上的馬鈴薯。

其實放空最好的方法,是打坐參禪時的 mindfulness(中文譯為“正念”或“靜觀”),即是讓自己保持在一種超然的狀態下,外界的訊息進來了,但是大腦不去處理它,擱在一邊。當人能讓自己的心靈不受外界的干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時,他的心就平靜了,他就快樂了。目前已有很多研究採用打坐的 mindfulness治療憂鬱症,效果都不錯。

不要讓孩子開夜車,寧可先睡再早起補作業

至於說夜晚睡覺時大腦也在工作,是因為研究發現,有三種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是在睡眠時:分泌出來的正腎上腺素( norepinephrine)血清胺( serotonin)和生長激素( growth hormone)。實驗發現,嬰兒如果今天睡得比平時多,四十八小時以後也會長高一點,因此要孩子長得高,要讓他睡得飽。

很多幼兒早上被母親叫醒送到保姆家時會有起床氣,那是因為血清胺跟情緒有直接的關係,當它在大腦中不足時,人的情緒會低落。許多抗憂鬱症的藥物如百憂解( prozac),就是阻擋大腦中血清胺的回收,當它分泌得多了,人的情緒就好起來了,所以肚子餓時脾氣會暴躁,吃到好菜時人會笑。而且不論中外,早飯多半為澱粉類的食物,就是因為碳水化合物進入大腦之後,會變成血清胺的前身,便利大腦製造血清胺,使我們可以順利展開一天的工作。血清胺和記憶、情緒、動機都有直接的關係。

正腎上腺素則使我們注意力集中、學習效果好,所以睡不夠時,上課會無精打采,沒辦法專注,記憶力不好。因此睡眠對學習來說是很重要的,不要讓孩子開夜車,寧可先睡,早上早一點起來補作業,效果會比開夜車好。

提神飲料只能使眼睛睜開,大腦內部是停擺的

因此,在孩子顯得沒有精神時,不是給他錢去買蠻牛來提神,而是叫他回去補眠,從作息正常這個根本之道來改變精神疲憊。咖啡的提神效果只是使眼睛睜開,大腦內部是停擺的。研究發現,睡眠不足會使訊息的處理速度減慢,並導致判斷錯誤,在進行需要即時反應的活動中(例如駕駛)會造成危險。凡是期末考開過夜車的人都知道,考完後,山珍海味、美女如雲都激不起興趣,心中唯一想做的是回到宿舍去大睡覺。

咖啡和蠻牛等興奮劑其實會使人很累又睡不著,反而難受。在我們小時候,臺灣沒有咖啡(應該說有,但一般老百姓喝不起,更不要說學生了),蠻牛還沒發明出來,我們使自己清醒的方式是:同一項工作不要做太久,以保持大腦的新鮮感。

在我考大學時,父親告訴我:“ Familiarity breeds contempt.”(親昵生狎侮。)大腦不喜歡一直讀同樣的東西,同樣的事情經歷久了會生厭也會疲勞,不是只有身體。他特別跟我母親商量,凡是要考聯考的孩子,家事雖不能不做,但可以挑項目。所以他叫我挑掃院子、擦地板、擦榻榻米這種可以分段做的工作,沒有聯考壓力的孩子則分配到洗碗、洗米這種有時間性的工作。

父親的這個建議真的很好,我語文讀一讀,站起來去掃院子,回去換歷史讀一讀;覺得累了,又站起來擦地板,再換英文讀一讀。每換一門科目時,就用冷水洗一次臉,在沒有提神劑的幫忙下,我果然考上了第一志願。

轉換不同活動,大腦就不會彈性疲乏而能持續運作

其實父親的建議是有實驗根據的,只是他不知道,我則是到美國留學之後才知道。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者曾經給大學生看十個花卉名字,如玫瑰、劍蘭、百合……看完後再請他們默寫出來。第一次測驗的成績都很好,一般大學生可以記個八九不離十(短期記憶的廣度是

7±2);但是第二次再看不同花卉名稱,如牡丹、櫻花,回憶的成績就下降了。到了第三次再默寫花卉的名字時,居然只回憶出四五個來,還有人產生“闖入錯誤”( Intrusion error),誤把前面出現過的花名,寫到這一次的名單來。

開始,研究員以為是記憶疲乏了,因為記三十個字太多了,已超越記憶的負荷,但其實並非如此。如果第四次跳脫原有的類別,改為看傢俱類名稱時,受試者又能回憶出八九個來,表示記憶能力並沒有衰退,是同質性及相似性干擾的緣故,是彈性疲乏而不是記憶疲乏,所以換個項目時,記憶成績又好起來了。

父親是從他自己學習的經驗中悟出這個道理的,而研究者則用實驗證明它是大腦處理訊息的“飽和”( satiation)問題。這是神經科學很吸引人的地方,它解釋了每個行為背後的原因,使我們不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讀書最好不要靠外力來使自己清醒,其實,做任何事都儘量不要靠外力,要反求諸己,因為只有靠自己才是最有效的。在沒有蠻牛也喝不起咖啡和茶葉的時代,很多人也念出頭了,所以父母親看到孩子萎靡不振時,不要先想給他喝什麼,而是要想如何使他自己精神好起來,千萬不要養成孩子依賴外力的習慣,人只有依賴自己才能永不匱乏。

做任何事,都不要讓孩子養成“過度”的習慣

現在很多父母允許孩子在週五晚睡來“犒賞”孩子平日上學的辛勞,這偶一為之可以,要是每週都如此,就會打亂孩子的生理時鐘,影響他荷爾蒙的分泌,對孩子的健康不利(前面說過,褪黑激素的不正常分泌會致癌)。一個人如果從小養成工作後就需要通宵狂歡的習慣,是很不好的事,所有的醫生都不喜歡任何跟“狂”有關的名詞,狂歡、狂飲、狂怒都傷身,因為“狂”是過度的意思,做任何事都不要讓孩子養成“過度”的習慣。

“消遣”的英文叫 kill time,是指整天沒什麼事,因此放空心情,無所事事來空度時光。這也是偶一為之無妨,但如果天天在殺時間,這個人的人生沒有目標,就成了醉生夢死的行屍走肉。

人的一生大約才九百個月,一晃就過去了,凡是成功的人,都是能利用時間的人。陸遊的詩說:“呼童不應自升火,待飯未來還讀書。”在等待飯熟的那一點時光還是可以讀些書。《菜根譚》也說:“天地有萬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過。”要混日子是太簡單了,東摸摸、西摸摸,一天就過去了。陶淵明說得更好:“一日難再晨,歲月不待人。”再多的錢買不回昨天。因為人不是機器,所以一定要休息,但應該做真正放鬆心情的休息,使明天的出發可以更有精神,如郊外踏青、登山遠眺,而不是無聊地殺時間,浪費自己的生命。

人不能預知未來,卻可以從別人的經驗中汲取教訓,若希望孩子將來是個成功的人,請養成他珍惜光陰的好習慣。

洪蘭老師認為家長應該如何照顧孩子的身心,使他們得到有用的休息而不是以“你現在撐著點,週末就可以自由自在”或“學期辛苦一點,寒暑假就帶你出國玩”作為支持?

我曾看過高中生買“蠻牛”之類的飲料來喝,看了好擔心,但父母對此似乎並不以為意。我想請老師為大家解釋,“看起來很興奮”與“真正有精神”的差別是什麼?我問了一些大學生,才知道他們會同時喝酒又喝提神飲料,說這樣可以“精神放鬆卻仍然有體力通宵熬夜”,我本來以為這是無法同時存在於一個身體的情況,沒想到已經有孩子用藥物在強求兼顧。當我們這樣強迫身體時,大腦是如何運用資源的,又會有什麼問題?父母對此應有什麼警覺?

工作與休息、勞心與勞力,都應講求平衡與紀律

記得中學時,我們的導師曾以朱光潛先生的文章引導我們認識工作與休息、勞心與勞力平衡的重要。尤其在放長假前,學校一定會仔細叮嚀,日常作息的紀律不可鬆散。我找到當時師長為我們介紹的文章,引文於後——

不同性質的工作更番瓜代,固可以收到調劑和休息的效用,可是一個人不能時時刻刻都在工作,事實上沒有這種需要,而且勞苦過度,工作也變成一種苦事,不能有很大的效率。我們有時須完全放棄工作,做一點無所為而為的活動,享受一點自由人的幸福。工作都有所為而為,帶有實用目的;無所為而為,不帶實用目的的活動,都可以算作消遣。我們說“消遣”,意謂“混去時光”,含義實在不很好;西方人說“轉向”( diversion),意謂“把精力朝另一方面去用”它和工作同稱為 occupation,比較可以見出消遣的用處。所謂occupation無恰當中文譯詞,似包含佔領和寄託兩意,在工作和消遣時,都有一件事物“佔領”著我們的身心,而我們的身心也就“寄託”在那一件事物裡面。身心寄託在哪裡,精力也就發洩在哪裡。

洪蘭老師是否覺得,現代父母也應參考過去對“消遣”這兩個字的解釋?未來的生活一定是壓力越來越重,而商業掛帥的社會又不斷以各種娛樂來引誘消費,如果不從小教導孩子分辨休息與娛樂的不同,只片面曲解“過勞”的意思,是否是教育上的一大缺失?

給Bubu的回應

希望孩子身體強健,起居有常是必備的習慣

生活的作與息,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它其實就是紀律,有紀律的人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父母若希望孩子身體強健,“起居有常”是必定要培養的習慣。

現在年輕人喜歡熬夜,它有一點心理上佔便宜的竊喜,因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本是常規,但是有了電燈,可以使夜晚如白晝,比古人秉燭夜遊更高明,那麼晩上不睡就等於借時光,儘量享受人生,在感覺上是賺到了,所以心中會有不由自主的竊喜。

白天上班上課,晚上則是自己的時間,要怎麼花用,不關別人的事,但要是白天睡覺,就會被罵偷懶。宰予晝寢,就被孔子罵“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我們在念《論語》時,都覺得宰予很可憐,也不過睡個午覺,怎麼就變成糞土之牆了?但是在讀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園序》時,“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卻覺得好浪漫、好嚮往,沒人覺得有罪惡感。所以,只要第二天不必早起,許多人都會晚睡一點,這是偶爾做點小壞事的快樂,本無可厚非,但像現在大學生每晚上網到天亮,自嘲像蘇東坡“不知東方之既白”,那就過分了。

其實作息不定時對身體不好,單看“熬夜”的“熬”字就知道了。熬是煎熬,不得已必須要忍受的痛苦。古人當然不知道為什麼晝夜顛倒不好,現在知道這跟“褪黑激素”( melatonin)有關。褪黑激素是一種荷爾蒙,由松果體分泌,研究發現,航空公司的空服員罹患乳癌的幾率比別人高,就是因為她們常飛過子午線,晝夜顛倒,身體內褪黑激素分泌不正常的緣故。這個研究結果公佈後,許多須值大夜班的工作都儘量排成一個月以上才換班,避免身體一直在調整褪黑激素的分泌。有時想想,《黃帝內經》說古人都活到一百歲是有道理的,他們都依循大自然的週期在生活天人一致時,身體運作得最輕鬆。

打電動、看電視不會使大腦放空,反而會過勞

至於現在很多孩子每天一定要打電動,飯後一定要喝飲料、吃甜點,假日前一晚一定要外出用餐、與朋友聚會,星期假日一定要出遠門,寒暑假一定要出國,每天一定要去超商買個小東西等都是壞習慣它沒有生理上的原因,純粹是被寵壞導致的結果。其實看電視是被動地接受訊息,並不能使大腦放空,反而會使大腦過勞( overwork)。因為電視畫面是跳動的,人的眼睛會對動的東西特別注意,而演化通常不給你第二次機會,一個會動的東西對你造成傷害的可能性,絕對大過不會動的花草木石。研究發現,如果電視螢幕的畫面在兩分鐘之內有超過十次的 Cutting(切換)、 zooming(縮放)、 editing(剪輯),大腦就會過累這是為什麼電視會越看越累,看到最後睡著,變成沙發上的馬鈴薯。

其實放空最好的方法,是打坐參禪時的 mindfulness(中文譯為“正念”或“靜觀”),即是讓自己保持在一種超然的狀態下,外界的訊息進來了,但是大腦不去處理它,擱在一邊。當人能讓自己的心靈不受外界的干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時,他的心就平靜了,他就快樂了。目前已有很多研究採用打坐的 mindfulness治療憂鬱症,效果都不錯。

不要讓孩子開夜車,寧可先睡再早起補作業

至於說夜晚睡覺時大腦也在工作,是因為研究發現,有三種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是在睡眠時:分泌出來的正腎上腺素( norepinephrine)血清胺( serotonin)和生長激素( growth hormone)。實驗發現,嬰兒如果今天睡得比平時多,四十八小時以後也會長高一點,因此要孩子長得高,要讓他睡得飽。

很多幼兒早上被母親叫醒送到保姆家時會有起床氣,那是因為血清胺跟情緒有直接的關係,當它在大腦中不足時,人的情緒會低落。許多抗憂鬱症的藥物如百憂解( prozac),就是阻擋大腦中血清胺的回收,當它分泌得多了,人的情緒就好起來了,所以肚子餓時脾氣會暴躁,吃到好菜時人會笑。而且不論中外,早飯多半為澱粉類的食物,就是因為碳水化合物進入大腦之後,會變成血清胺的前身,便利大腦製造血清胺,使我們可以順利展開一天的工作。血清胺和記憶、情緒、動機都有直接的關係。

正腎上腺素則使我們注意力集中、學習效果好,所以睡不夠時,上課會無精打采,沒辦法專注,記憶力不好。因此睡眠對學習來說是很重要的,不要讓孩子開夜車,寧可先睡,早上早一點起來補作業,效果會比開夜車好。

提神飲料只能使眼睛睜開,大腦內部是停擺的

因此,在孩子顯得沒有精神時,不是給他錢去買蠻牛來提神,而是叫他回去補眠,從作息正常這個根本之道來改變精神疲憊。咖啡的提神效果只是使眼睛睜開,大腦內部是停擺的。研究發現,睡眠不足會使訊息的處理速度減慢,並導致判斷錯誤,在進行需要即時反應的活動中(例如駕駛)會造成危險。凡是期末考開過夜車的人都知道,考完後,山珍海味、美女如雲都激不起興趣,心中唯一想做的是回到宿舍去大睡覺。

咖啡和蠻牛等興奮劑其實會使人很累又睡不著,反而難受。在我們小時候,臺灣沒有咖啡(應該說有,但一般老百姓喝不起,更不要說學生了),蠻牛還沒發明出來,我們使自己清醒的方式是:同一項工作不要做太久,以保持大腦的新鮮感。

在我考大學時,父親告訴我:“ Familiarity breeds contempt.”(親昵生狎侮。)大腦不喜歡一直讀同樣的東西,同樣的事情經歷久了會生厭也會疲勞,不是只有身體。他特別跟我母親商量,凡是要考聯考的孩子,家事雖不能不做,但可以挑項目。所以他叫我挑掃院子、擦地板、擦榻榻米這種可以分段做的工作,沒有聯考壓力的孩子則分配到洗碗、洗米這種有時間性的工作。

父親的這個建議真的很好,我語文讀一讀,站起來去掃院子,回去換歷史讀一讀;覺得累了,又站起來擦地板,再換英文讀一讀。每換一門科目時,就用冷水洗一次臉,在沒有提神劑的幫忙下,我果然考上了第一志願。

轉換不同活動,大腦就不會彈性疲乏而能持續運作

其實父親的建議是有實驗根據的,只是他不知道,我則是到美國留學之後才知道。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者曾經給大學生看十個花卉名字,如玫瑰、劍蘭、百合……看完後再請他們默寫出來。第一次測驗的成績都很好,一般大學生可以記個八九不離十(短期記憶的廣度是

7±2);但是第二次再看不同花卉名稱,如牡丹、櫻花,回憶的成績就下降了。到了第三次再默寫花卉的名字時,居然只回憶出四五個來,還有人產生“闖入錯誤”( Intrusion error),誤把前面出現過的花名,寫到這一次的名單來。

開始,研究員以為是記憶疲乏了,因為記三十個字太多了,已超越記憶的負荷,但其實並非如此。如果第四次跳脫原有的類別,改為看傢俱類名稱時,受試者又能回憶出八九個來,表示記憶能力並沒有衰退,是同質性及相似性干擾的緣故,是彈性疲乏而不是記憶疲乏,所以換個項目時,記憶成績又好起來了。

父親是從他自己學習的經驗中悟出這個道理的,而研究者則用實驗證明它是大腦處理訊息的“飽和”( satiation)問題。這是神經科學很吸引人的地方,它解釋了每個行為背後的原因,使我們不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讀書最好不要靠外力來使自己清醒,其實,做任何事都儘量不要靠外力,要反求諸己,因為只有靠自己才是最有效的。在沒有蠻牛也喝不起咖啡和茶葉的時代,很多人也念出頭了,所以父母親看到孩子萎靡不振時,不要先想給他喝什麼,而是要想如何使他自己精神好起來,千萬不要養成孩子依賴外力的習慣,人只有依賴自己才能永不匱乏。

做任何事,都不要讓孩子養成“過度”的習慣

現在很多父母允許孩子在週五晚睡來“犒賞”孩子平日上學的辛勞,這偶一為之可以,要是每週都如此,就會打亂孩子的生理時鐘,影響他荷爾蒙的分泌,對孩子的健康不利(前面說過,褪黑激素的不正常分泌會致癌)。一個人如果從小養成工作後就需要通宵狂歡的習慣,是很不好的事,所有的醫生都不喜歡任何跟“狂”有關的名詞,狂歡、狂飲、狂怒都傷身,因為“狂”是過度的意思,做任何事都不要讓孩子養成“過度”的習慣。

“消遣”的英文叫 kill time,是指整天沒什麼事,因此放空心情,無所事事來空度時光。這也是偶一為之無妨,但如果天天在殺時間,這個人的人生沒有目標,就成了醉生夢死的行屍走肉。

人的一生大約才九百個月,一晃就過去了,凡是成功的人,都是能利用時間的人。陸遊的詩說:“呼童不應自升火,待飯未來還讀書。”在等待飯熟的那一點時光還是可以讀些書。《菜根譚》也說:“天地有萬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過。”要混日子是太簡單了,東摸摸、西摸摸,一天就過去了。陶淵明說得更好:“一日難再晨,歲月不待人。”再多的錢買不回昨天。因為人不是機器,所以一定要休息,但應該做真正放鬆心情的休息,使明天的出發可以更有精神,如郊外踏青、登山遠眺,而不是無聊地殺時間,浪費自己的生命。

人不能預知未來,卻可以從別人的經驗中汲取教訓,若希望孩子將來是個成功的人,請養成他珍惜光陰的好習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