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055以爱为名所行的欺骗,或许是更大的残忍

以愛為名所行的欺騙,或許是更大的殘忍

父母可以出於善意而欺瞞孩子嗎?

Bubu老師

即使對大人來說,受騙都是可怕的經驗,

更何況對生活沒有主導力量的孩子,如果他們經常受騙,

一定會累積成多疑的性格,或轉變為防避受難的說謊者。

善待孩子是所有成人應有的基本成熟,

既為父母就有責任,無論在哪一個環境中,

我們都應該盡力給孩子一個比較友善、真誠的生活。

洪蘭老師

誠實是教養孩子最重要的原則,

“爸媽從來沒有騙過我”的信念,

在他腦海中會變成“爸媽是可信任的”的觀念。

而離婚對孩子的傷害在於安全感,

如果一定要這麼做,也請誠實地跟孩子解釋,不要騙他

被欺騙大概是所有心靈傷害中最嚴重、烙痕最深的一種。

請問洪蘭老師

有位父親送他的一對女兒來上課時,大女兒在門口突然停下腳步,回頭問爸爸說:“爸爸,等一下我上課的時候你要去哪裡?”

我看到她們的爸爸低頭跟孩子說話,話還未了,就聽到提問的孩子仰起頭對父親喊了一聲:“騙子!”然後扭頭往我這邊走來。 另一個原本緊跟在姐姐身旁、好可愛的小妹妹看了姐姐一眼之後,也學著喊了更大的一聲“騙子”,而後急急邁著小跑步跟上姐姐。

那兩聲“騙子”讓那位爸爸有些尷尬地朝我這邊笑了笑,我對他點點頭,希望他知道我瞭解他那一刻的無奈。

我想,那個爸爸未必在回答孩子的問話時說了什麼不得了的謊話,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大人經常對孩子的反應有特定的預估,因此做了不必要的隱瞞。 孩子多半是精明的,當他們轉了一下腦筋,覺得這個說法不可信,於是就老實不客氣地給父親戴上一頂“騙子”的大帽子。

建立于經驗中的信任,比物質的允諾更重要

雖然每個成人都曾經是孩子,照理說應該非常瞭解孩子對現實的感受,但幾乎是每一個成人都認為孩子無法接受事實,或孩子更喜歡與真實不相符合的說法,所以即使是很小的事,也習慣要騙小孩。 好比說,要出去半天卻說:“去一下馬上就回來!”明明是買給自己的東西,卻騙說要送給朋友。 有些父母也經常跟孩子說:“不要怕,你老實跟媽媽說,我不會生氣。

”但每次聽了孩子所吐的真言,卻立刻動手打人。

即使對大人來說,受騙都是非常可怕的經驗,更何況對生活並沒有任何主導力量的孩子,如果他們經常受騙,結果一定會累積成多疑的性格,或轉變為防避受難的說謊者。 比如說,經常被誘說真話而受處罰的孩子,有了幾次經驗之後,就會開始以說謊來防範未然。

父母們因為讀了曾子殺彘的故事,所以多數人都知道,允諾了孩子的事就要做到,但所謂的答應,還是比較集中於物質,答應買什麼就一定會買,等等。 我認為,親子之間的誠信問題,更重要的是物質之外、建立於經驗之中的信任。 最簡單地說,不管是上學的接送還是參加活動,覺得無論如何一定要以自己所承諾的時間到達的父母,比例就不是非常高。

我們常看到父母為自己的失信找理由做解釋,在這種影響下的孩子只有兩種選擇:一是追隨父母,當一個習慣掩飾的人;另一是討厭父母的作為,翻轉自己的日常經驗,逆向學習當個誠實的人。

面對不真實的家庭,孩子會更加失望與無所適從

除了日常的生活經驗之外,這幾年我還遇到一些情感生變、面臨離婚的父母,通常母親們會為了要不要讓孩子知道實情,而非常彷徨痛苦。 尤其有些孩子還很年幼,她們更是不知所措。 父母離婚對孩子來說當然是痛苦的,但如果已經面臨這一問題的父母以愛為名,欺騙孩子或錯認孩子對愛的需要,那或許是更大的殘忍。

我有一對朋友,夫妻倆十幾年來未曾在家中同住一房,也絕不透過說話進行溝通,但他們卻認為自己已經為孩子做了最大的犧牲,努力地守住了一個家。 更奇怪的是,他們還認為兩個孩子直到現在仍然不知道他們的感情不好。 他們的約定是,只要年幼的那個孩子進了大學,他們就簽字離婚,各奔東西。

這幾年,我看著兩個孩子住在這種貌合神離、氣氛詭異的家中覺得太可憐,幾次勸他們要讓孩子知道真相,但兩人都不願意。 這期間,孩子陸續出了不少問題,有一次,在小學念書的老二上課上到半,突然去撞牆。 對於孩子的種種反應,我很心疼,但不意外,因為將心比心,如果我是這個家的孩子,我也不知道該怎麼面對這麼不真實的家庭——是跟父母配合一路把戲演完?還是為了要一個真實而跟他們抗爭?

不要說是孩子,連人生經驗豐富的大人,也無法接受被欺騙的失望。我有一個好朋友,去年在旅行途中遇到一對感情非常好的夫妻,這對中年夫妻無論彼此的默契或兩人形影不離的親愛,都讓我的朋友覺得是難忘的榜樣,沒想到回臺灣不到一個星期,就聽說倆人簽字離婚的消息。我的朋友說,她一想到整個事情的真相竟是如此,就忍不住哭了起來。我並不覺得五十五歲的她為這樣的事而哭是多愁善感,正因為她善良如孩子,所以才無法接受一個星期前還濃情蜜意的夫妻,幾天後竟結束婚姻的如戲之感吧!

一個孩子被愛與否,是來自他所感受到的事實

所有決定離婚的父母,都會帶給孩子某個程度的傷害,不管父母雙方自認做得有多好,孩子終究要面臨因為父母離婚而失去家庭完整的事實,如果他們因此暫時失去安全感,應該也是很自然的事。有些父母因為自己感覺已做好所有的彌補,而希望孩子沒有感受,這就太強他們所難了。我看到有些比較早熟的孩子,的確因為瞭解父母有這種期待,而學著用無所謂來隱藏真實的感受,這更可憐。一個孩子被愛與否,是來自他所感受到的事實,但大人卻常常以為我們可以透過一種“說法”或“做法”,來經營理想的愛。

我看到決定離婚的夫妻,多少對伴侶都心存某些埋怨,也很少有人不以兒女來作為表達埋怨的管道。如果能承認這種心態的正常,反而有助於彼此提醒:雖然婚姻結束,但各自為人父母的責任還在,善待孩子是所有成人應有的基本成熟,即使已決定離婚,如果孩子不是埋怨或談判的籌碼,而是諸多不同中唯一的共識,我們就不會欺負他們。

對於孩子,我最基本的想法是,既為父母就有責任,無論在哪一個環境中,我們都應該盡自己的力量,給孩子一個比較友善、真誠的生活!洪蘭老師應該也經常會遇到家長請教您,可不可以因為善意而欺瞞孩子吧?您會怎麼看待這些問題的影響呢?

給Bbu的回應

孩子是騙不得的,別讓欺瞞抹殺了孩子對你的尊敬

誠實是教養孩子最重要的原則。因為誠信像堆積木一樣,一塊一塊累積起來,成為世人對我們的看法。但是它也非常不穩當,只要一塊積木放歪,就會整個倒下來,前功盡棄。許多父母忽略了誠信的重要性,常用沒有時間解釋理由給孩子聽作為藉口,或是以為他們年紀還小聽不懂,便用騙的方式,殊不知孩子是騙不得的。哪怕是生死大事,都要誠實地對孩子說,因為他現在雖然不懂,但是有一天會懂,而且被騙的感覺非常不好。“母親從來沒有騙過我”這個信念,在他腦海中會變成“母親是可信任的”的觀念,以後母親說什麼他都會馬上做,因為“我媽媽從來沒有騙過我”。

這一點很重要,我們不會聽自己不尊敬的人的話,許多孩子會叛逆,就是父母在他心中失去了受尊敬的地位,而誠信可說是贏得孩子尊敬最重要的原則。

很多父母經常不解,每次跟孩子講:“你只要誠實告訴我,我一定不生氣。”但孩子每每還是要騙他。我問他:“孩子誠實告訴你時,你有沒有打他?”他說:“有。”這就是原因了,孩子不是傻瓜,上過一次當,下次就絕對不再相信父母的“坦白從寬”。其實,人不喜歡說謊,孩子騙你,他自己也不好過,因為我們從實驗上看到人性是本善的,人喜歡說真話,說謊時,大腦的厭惡中心會活化起來。所以賓州州立大學的研究才會指出,孩子說謊其實是被父母逼的,他怕挨打,只好出此下策。

離婚的選擇只是個開始,圓滿地完成它才是目標

至於離婚,不管過程再怎麼友善,對孩子都是很大的傷害。離婚是非常私人的事,別人無法置喙,不過有個觀念很重要:“選擇只是個開始,圓滿地完成它,才是目標。”結婚是個承諾,承諾就要忠誠,人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自己種因,自己受果。如果已有了孩子,那麼父母對孩子有撫養的責任,因為是你把他帶到這個世界來的。人沒有十全十美,自己本身也有毛病,所以不要盡挑配偶的毛病,林則徐說得好:“是我的錯,我氣什麼?不是我的錯,我為什麼要生氣?”中國人一向勸合不勸離,除了對方有暴力、毒和賭這種難戒的惡習(這種一定勸離,因為積習難改),一般都勸當事人想辦法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對方,畢竟自已當年千挑萬選才找到的對象,總是有些道理在裡面,再換一個人不見得就好。

離婚對孩子的傷害在於安全感。研究發現,動物幼小時候都長得很可愛,因為它們沒有自衛的能力,要靠大人來保護,這是演化出來的結果。一九六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斯坦貝克( John Steinbeck)說:“孩子最大的恐懼是沒有人愛。”有時父母心情不好,會跟孩子說:“我不要你了。”孩子聽到都非常恐懼;我們常看到孩子哭得一臉鼻涕,躺在地上耍賴,一看見媽媽轉身要走開,會立刻要媽媽抱、要媽媽親他,他要確定母親還愛他。正向心理學大師塞利格曼( Martin Seligman)離婚時,他兒子五歲,每次他去接孩子度週末,孩子都問他:“你明天會不會再跟媽媽結婚?”聽了實在令人難過。

父母應該盡自己的力量,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讓他在安全、和諧、真誠的環境中長大。研究發現,這與孩子長大後人格的形成以及遭遇挫折時的反彈力有很大的關係。如果一定要離婚,也請誠實地跟孩子解釋,不要騙他,被騙和被背叛大概是所有心靈傷害中最嚴重、烙痕最深的一種。忠誠是做人的基本,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請尊重自己,也尊重你的配偶及孩子。

不要說是孩子,連人生經驗豐富的大人,也無法接受被欺騙的失望。我有一個好朋友,去年在旅行途中遇到一對感情非常好的夫妻,這對中年夫妻無論彼此的默契或兩人形影不離的親愛,都讓我的朋友覺得是難忘的榜樣,沒想到回臺灣不到一個星期,就聽說倆人簽字離婚的消息。我的朋友說,她一想到整個事情的真相竟是如此,就忍不住哭了起來。我並不覺得五十五歲的她為這樣的事而哭是多愁善感,正因為她善良如孩子,所以才無法接受一個星期前還濃情蜜意的夫妻,幾天後竟結束婚姻的如戲之感吧!

一個孩子被愛與否,是來自他所感受到的事實

所有決定離婚的父母,都會帶給孩子某個程度的傷害,不管父母雙方自認做得有多好,孩子終究要面臨因為父母離婚而失去家庭完整的事實,如果他們因此暫時失去安全感,應該也是很自然的事。有些父母因為自己感覺已做好所有的彌補,而希望孩子沒有感受,這就太強他們所難了。我看到有些比較早熟的孩子,的確因為瞭解父母有這種期待,而學著用無所謂來隱藏真實的感受,這更可憐。一個孩子被愛與否,是來自他所感受到的事實,但大人卻常常以為我們可以透過一種“說法”或“做法”,來經營理想的愛。

我看到決定離婚的夫妻,多少對伴侶都心存某些埋怨,也很少有人不以兒女來作為表達埋怨的管道。如果能承認這種心態的正常,反而有助於彼此提醒:雖然婚姻結束,但各自為人父母的責任還在,善待孩子是所有成人應有的基本成熟,即使已決定離婚,如果孩子不是埋怨或談判的籌碼,而是諸多不同中唯一的共識,我們就不會欺負他們。

對於孩子,我最基本的想法是,既為父母就有責任,無論在哪一個環境中,我們都應該盡自己的力量,給孩子一個比較友善、真誠的生活!洪蘭老師應該也經常會遇到家長請教您,可不可以因為善意而欺瞞孩子吧?您會怎麼看待這些問題的影響呢?

給Bbu的回應

孩子是騙不得的,別讓欺瞞抹殺了孩子對你的尊敬

誠實是教養孩子最重要的原則。因為誠信像堆積木一樣,一塊一塊累積起來,成為世人對我們的看法。但是它也非常不穩當,只要一塊積木放歪,就會整個倒下來,前功盡棄。許多父母忽略了誠信的重要性,常用沒有時間解釋理由給孩子聽作為藉口,或是以為他們年紀還小聽不懂,便用騙的方式,殊不知孩子是騙不得的。哪怕是生死大事,都要誠實地對孩子說,因為他現在雖然不懂,但是有一天會懂,而且被騙的感覺非常不好。“母親從來沒有騙過我”這個信念,在他腦海中會變成“母親是可信任的”的觀念,以後母親說什麼他都會馬上做,因為“我媽媽從來沒有騙過我”。

這一點很重要,我們不會聽自己不尊敬的人的話,許多孩子會叛逆,就是父母在他心中失去了受尊敬的地位,而誠信可說是贏得孩子尊敬最重要的原則。

很多父母經常不解,每次跟孩子講:“你只要誠實告訴我,我一定不生氣。”但孩子每每還是要騙他。我問他:“孩子誠實告訴你時,你有沒有打他?”他說:“有。”這就是原因了,孩子不是傻瓜,上過一次當,下次就絕對不再相信父母的“坦白從寬”。其實,人不喜歡說謊,孩子騙你,他自己也不好過,因為我們從實驗上看到人性是本善的,人喜歡說真話,說謊時,大腦的厭惡中心會活化起來。所以賓州州立大學的研究才會指出,孩子說謊其實是被父母逼的,他怕挨打,只好出此下策。

離婚的選擇只是個開始,圓滿地完成它才是目標

至於離婚,不管過程再怎麼友善,對孩子都是很大的傷害。離婚是非常私人的事,別人無法置喙,不過有個觀念很重要:“選擇只是個開始,圓滿地完成它,才是目標。”結婚是個承諾,承諾就要忠誠,人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自己種因,自己受果。如果已有了孩子,那麼父母對孩子有撫養的責任,因為是你把他帶到這個世界來的。人沒有十全十美,自己本身也有毛病,所以不要盡挑配偶的毛病,林則徐說得好:“是我的錯,我氣什麼?不是我的錯,我為什麼要生氣?”中國人一向勸合不勸離,除了對方有暴力、毒和賭這種難戒的惡習(這種一定勸離,因為積習難改),一般都勸當事人想辦法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對方,畢竟自已當年千挑萬選才找到的對象,總是有些道理在裡面,再換一個人不見得就好。

離婚對孩子的傷害在於安全感。研究發現,動物幼小時候都長得很可愛,因為它們沒有自衛的能力,要靠大人來保護,這是演化出來的結果。一九六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斯坦貝克( John Steinbeck)說:“孩子最大的恐懼是沒有人愛。”有時父母心情不好,會跟孩子說:“我不要你了。”孩子聽到都非常恐懼;我們常看到孩子哭得一臉鼻涕,躺在地上耍賴,一看見媽媽轉身要走開,會立刻要媽媽抱、要媽媽親他,他要確定母親還愛他。正向心理學大師塞利格曼( Martin Seligman)離婚時,他兒子五歲,每次他去接孩子度週末,孩子都問他:“你明天會不會再跟媽媽結婚?”聽了實在令人難過。

父母應該盡自己的力量,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讓他在安全、和諧、真誠的環境中長大。研究發現,這與孩子長大後人格的形成以及遭遇挫折時的反彈力有很大的關係。如果一定要離婚,也請誠實地跟孩子解釋,不要騙他,被騙和被背叛大概是所有心靈傷害中最嚴重、烙痕最深的一種。忠誠是做人的基本,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請尊重自己,也尊重你的配偶及孩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