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解决大蒜滞销难题,靠县长不如靠市场

“一部水滸傳天下, 世人皆知大名府。 我是大名縣人民政府縣長, 我為大名蒜農代言, 讓我們一起助力蒜農增收, 助力脫貧致富, 全面實現小康。 ”近日, 一段時長約1分半的河北大名縣縣長蘇雷芳為當地蒜農代言銷售大蒜的視頻在當地引發關注。 (7月24日《澎湃新聞》)

河北大名縣縣長蘇雷芳為當地蒜農代言。 來源:大名縣電視臺(01:28)

蘇雷芳在視頻中推介道, “大名的大蒜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土壤優質肥沃, 屬黃河沖積平原, 漳河、衛河在此流經交匯;二是種植歷史悠久, 從北宋時期當地農民就開始種植大蒜, 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三是品質品種優越,

由白皮蒜逐漸轉換為紅皮蒜, 具有個頭大、大蒜素含量高、含水量低、耐儲運等優勢;四是集中規模種植, 常年種植面積在十萬畝以上, 總產量15萬噸左右, 是當地群眾增收的主渠道, 脫貧致富的‘金團團’。 ”

又見縣長出面代言本地農產品的新聞。 這樣的案例近年來時有發生, 諸如縣長代言蘋果、蘿卜、大蔥等滯銷農產品的新聞, 由于是當地領導出面代言, 往往容易成為輿論關注焦點, 被媒體和網絡大肆宣傳一番, 引發無數讀者、網友轉發, 進而很多愛心人士、市民慷慨解囊買下農產品, 滯銷問題迎刃而解。 不過, 總是這樣的解決方案, 難免給人一種“套路”的感覺, 每年各地都有滯銷農產品出現,

都要靠縣長代言來解決嗎?

縣長為大蒜代言, 解決大蒜滯銷難題, 我們在為基層領導為民著想、為民謀福利而點贊的同時, 也要反思農產品滯銷的根本原因。 一些地方農產品種植時常會出現“跟風”的情況, 很多農民不知道該種植哪種農作物較好, 往往是看身邊人、村里人種什么, 自己就種什么, 看今年哪種作物市場行情好, 明年就種哪種農作物。

然而, 這種沒有科學依據、不看市場行情、盲目跟風的種植方式, 往往會造成供過于求的狀況。 農產品價格暴跌, 不賺錢甚至虧錢, 采購商不來了, 自己又沒有暢通的銷售渠道, 積壓在手里賣不掉。 顯而易見, 這本身是市場原因造成的, 農產品的供需嚴重失衡, 導致價格偏離正常區間,

出現大幅度波動, 市場具有自主調節機制, 只需等待一段時間, 消除掉部分過剩產能, 供需重新恢復平衡, 就能逐步恢復到合理價格區間。

事實上, 從歷年的農產品滯銷案例來看, 盡管部分農民遭受損失, 但經過市場自主調節后, 滯銷問題并不會拖延太久, 一段時間后就恢復正常了, 滯銷品種也會被大量棄種, 來年很有可能變成緊缺品種, 價格再次走上巔峰。 可見, 農產品價格“過山車”走勢, 跟縣長代言的關系不大, 縣長只是在推銷滯銷農產品方面, 起到了帶動作用, 但并未真正解決市場供需失衡問題, 最終還是要靠市場自主調節機制發揮效用。

縣長代言滯銷農產品的次數多了, 也會引發公眾的“審美疲勞”, 會給部分農民造成依賴心理,

農產品滯銷了不找市場, 反而都去找政府、縣長、媒體了, 久而久之, 更難自主把握市場脈動, 自立發展了。 地方政府應該要做的事, 乃是完善市場機制, 確保市場信息暢通, 幫助農民學習掌握現代信息技術, 建立農產品保險制度, 鼓勵實施商業化保障, 讓市場發揮主動性。 同時, 鼓勵農民建立合作社, 加強團體力量, 打造農產品優勢品牌, 提高科技含量, 以通過品牌化、科技化、品質化塑造“護城河”, 從而無懼滯銷問題。

媒體支持:襄陽日報、襄陽晚報、楚天快報、襄陽廣播電視臺、漢江網、襄陽市政府網

來源:荊楚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