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科技»正文

曹操最重视的人,不是曹植曹丕,也不是荀彧郭嘉,而是仓舒

筆者和朋友們參加“曹操最重視的人”辯論。 辯友們有的引經據典說曹操最重視荀彧, 有的說曹操最重視郭嘉, 有的說曹操最重視曹仁、夏侯惇、五子良將等武將。 在我看來, 這些說法都不對, 這些個謀士武將再牛逼, 也是打工仔。 曹操再怎么重視他們, 他們的分量, 也沒有曹操的兒子們分量重啊。 筆者認為, 曹操最重視的人, 肯定是他的兒子當中最有能力接班的人。

曹操劇照, 感謝原作者

曹操的兒子當中, 曹丕成了最后的勝利者, 他成功的接過了曹操的班。 曹丕其實是曹操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曹操最重視的接班人,

不是才高八斗的曹植, 也不是日后的魏文帝曹丕, 而是曹倉舒。 這件事情, 不是我說的, 而是曹丕親口說的。 此事典出《裴松之注三國志》, 曹丕的原話是:“若使倉舒在, 我亦無天下。 ”

曹丕說要是倉舒不死, 輪不到他接曹操的班。 現在問題來了:“倉舒是誰呢?”倉舒者, 曹沖也。 古代的人, 有名有字, 曹沖的字就是倉舒。 說到曹沖, 就不得不說一說“曹沖稱象”的故事了。

曹植劇照, 感謝原作者

據《三國志》記載, 孫權為了討好曹操, 進貢一頭大象給曹操。 大家都知道, 曹魏集團大多數是北方人, 北方本來沒有大象。 曹魏集團的人沒見過大象, 就想稱一下大象到底有多重。 那個時候沒有地磅, 想稱出大象的重量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在一群謀士們束手無策的時候,

曹沖出了一個主意:“先把大象趕到船上, 再標記船的吃水線。 然后把大象趕下船, 往船里裝石頭。 等石頭壓到了船的吃水線, 再分批稱石頭, 結果就把大象的重量稱出來了。 ”(鄧哀王沖字倉舒。 少聰察岐嶷, 生五六歲, 智意所及, 有若成人之智。 時孫權曾致巨象, 太祖欲知其斤重, 訪之群下, 咸莫能出其理。 沖曰:"置象大船之上, 而刻其水痕所至, 稱物以載之, 則校可知矣。 ")

這個事情, 典出正史《三國志》, 當時的曹沖才五六歲。 古代的人, 是算虛歲, 也就是說當時的曹沖才五周歲。 我家五周歲的兒子, 還在幼兒園當咿呀蒙童。 曹沖五周歲就這么聰明了, 作為他的爸爸, 曹操能不重視他嗎?

曹沖劇照, 感謝原作者

曹沖不僅僅聰明,

而且仁德。 曹操的馬鞍放在倉庫里, 結果讓老鼠咬壞了。 古代的時候, 人們認為老鼠咬壞了東西, 這件物品的主人就會不吉利。 圣賢書有云:“虎兕出于柙, 龜玉毀于櫝中, 典守者不得辭其責。 ”

曹操的馬鞍在倉庫被老鼠咬壞了, 看守倉庫的小吏肯定是要負責任的。 小吏們看到曹操的馬鞍被老鼠咬了, 嚇得半死, 他們想去自首, 又怕曹操會因此殺了他們。 在小吏們戰戰兢兢束手無策的時候, 曹沖對他們說:“你們趕緊開溜, 過幾天再回來自首, 我保你們沒事。 ”(太祖馬鞍在庫, 而為鼠所嚙, 庫吏懼必死, 議欲面縛首罪, 猶懼不免。 沖謂曰:"待三日中, 然后自歸。 ")

小吏們聽了少主的話, 那是撒丫子就跑啊。 曹沖回家拿了一把刀子, 把自己的衣服戳得像老鼠咬了一樣。

曹沖滿臉愁容去見曹操, 曹操見兒子不高興, 就問他咋回事?曹沖說:“老爸啊, 我聽人家說老鼠咬了東西, 主人就會不吉利。 我身上的衣服讓老鼠咬了, 咋辦啊?”(沖於是以刀穿單衣, 如鼠嚙者, 謬為失意, 貌有愁色。 太祖問之, 沖對曰:"世俗以為鼠嚙衣者, 其主不吉。 今單衣見嚙, 是以憂戚。 ")

曹操劇照, 感謝原作者

曹操一聽, 趕緊安慰兒子說沒事, 不要迷信那些無稽之談。 曹沖回去后, 趕緊讓小吏們去自首。 曹操見小吏們來自首, 說到:“我兒子的衣服放在身邊, 都讓老鼠咬了, 何況是放在倉庫里的馬鞍呢?這事不怪你們, 你們回去吧!”(俄而庫吏以嚙鞍聞, 太祖笑曰:"兒衣在側, 尚嚙, 況鞍縣柱乎?")

稱象之事, 顯示了曹沖的智慧。

救吏之事, 顯示了曹沖之仁德。 曹沖聰明仁德, 而且特別的帥氣, 史書說他“容貌姿美, 有殊於眾”。 大家都知道, 曹操這個人長得“不足以雄遠國”, 所以對自己的長相不太自信。 曹沖又聰明, 又仁德, 又帥氣, 所以曹操對他“故特見寵異”。

曹丕劇照, 感謝原作者

曹沖是曹操心目中完美的接班人, 只可惜, 他應了“過慧易夭”的古話。 曹沖小小年紀就夭折了。 據《三國志》記載, 曹沖死的時候, 曹操對曹丕說:“此我之不幸, 而汝曹之幸也。 ”

曹操說曹沖死了, 才輪到幸運的曹丕接班。 曹丕說倉舒不死, 輪不到他接班。 有這兩句話就可以證明:“曹操最重視的人, 不是曹丕曹植, 也不是荀彧郭嘉, 而是倉舒!”

參考書目:《裴松之注三國志》《三國志》

版權聲明:本人已和版權公司簽約, 未經授權轉載者,本人將委托版權公司投訴維權。

未經授權轉載者,本人將委托版權公司投訴維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