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走进百年传统制瓷企业:我们日常用的碗是这样做成的

湖南株洲有一個百年的老瓷廠, 始建于1920年, 位于素有“瓷鎮”之稱的雷打石鎮。 瓷廠雖歷經風雨, 但爐火旺盛, 以生產生活用瓷為主。 據說, 瓷廠曾經是當地的知名企業, 在那個年代里生產的主席像聞名遐邇。 目前, 雖然瓷廠運營機制已經改變, 但仍堅持采用傳統手工工藝生產瓷器。 攝影師走進瓷廠, 記錄了我們生活中吃飯用的瓷碗的生產過程。

雷打石鎮的來歷有一個美麗傳說。 相傳鎮子的西北角有座磨盤山, 山上有巨石如磨, 石磨周圍又生九石, 狀若水牛, 遠遠看去, 恰似九牛推磨。 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

忽然電閃雷鳴, 磨盤山遭遇雷擊, 被劈為兩半, 故名“雷打石”, 鎮由此得名。 雷打石鎮有“瓷鎮”之稱, 據史料記載, 民國六年(1917年)創建第一家私營陶瓷企業, 爾后發展到10余家, 從業人員上千人。 圖為瓷廠一名工人將摞好的泥裝車運進生產車間。

攝影師走進的這家瓷廠從作坊起步, 歷經近百年, 有自己的歷史文化積淀, 現在的廠房仍保留著民國時的蘇式風格, 且保存完好, 生產流程也采取傳統的手工工藝, 是當地的非遺項目。 圖為工人在用機器進行制坯。

據了解, 瓷器的生產在我國源遠流長, 而瓷器原料以粘土、石英、長石三大類為主。 由于粘土具有韌性, 常溫遇水可塑, 微干可雕, 全干可磨, 燒到700度可成陶器能裝水, 燒至1230度則瓷化,

可幾乎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溫耐腐蝕, 很多生活用瓷都以粘土來做胎體。 圖為兩名工人在流水線上檢查碗坯質量。

一般來說, 瓷器生產過程包括坯料制造、坯體成型、瓷器燒結等三個基本階段, 有摞泥、拉坯、印坯、修坯、捺水、畫坯、上釉、燒窯、成瓷等近十道傳統的工藝流程。 特別是生活用瓷, 即便在當前的大機器時代, 也都恪守著每一道工序的傳統。 圖為工人在為碗坯上釉料。

圖為一名女工正在往瓷碗坯子上貼商標, 燒制后, 商標就和成品融為一體。

一名女工為碗坯上藍色的釉彩。

圖為流水線的輸送帶上, 一個個碗坯從燈光下經過。 據介紹, 這是利用燈光檢查碗坯是否有裂紋等產品質量問題。

圖為一位工人拉著滿車成品碗坯走進裝匣車間。

匣是陶瓷制品焙燒的容器, 以耐火材料制成, 作用是防止瓷坯與窯火直接接觸, 避免污染, 尤其對白瓷燒造最為有利。

裝匣后的碗坯就被裝進爐窯內燒制, 經過一千多度高溫的淬煉, 泥土瓷化變身純白瓷器。 圖為碗坯裝進窯內燒制, 工人正在往爐膛內裝填煤塊。 據了解, 因為環保的要求, 企業正在改進燒制方法, 今后可能不再用煤。

瓷碗在每一個工序都要多道檢查, 凡有質量問題的都要被扔掉。 圖為庫房一角, 一堆被檢查出有缺陷的瓷碗, 這些瓷碗被直接打碎, 避免流入市場。

而質量合格的瓷碗成品, 則被裝箱后銷往千家萬戶。 如要了解更多信息,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大河鄉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