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科技»正文

滙豐銀行:順應時代科技創新 底層融合不忘初心

150多年前, 由祥生為代表的外商船廠利用技術優勢、使用先進機器, 促進了當時上海造船業的興盛和國際貿易的蓬勃發展。 同樣在150多年前, 滙豐銀行在上海和香港應運而生, 為國際貿易提供融資和金融服務。

歲月流轉, 這座見證了中國現代工業發展的老船廠已華麗變身為城市的新地標;時代更迭, 百年歷史的滙豐在每一個經濟發展的歷程中把握機遇, 不忘初心。 “銀行是個古老的行業, 但從來不是墨守成規的。 在新的時代, 銀行業正擁抱新經濟, 融入新經濟, 收穫新經濟。 ” 滙豐中國副行長、工商金融主管方嘯在2018第一財經技術與創新大會分論壇:滙豐新經濟論壇上表示。


滙豐中國副行長、工商金融主管 方嘯

新經濟=科技和服務雙升級

新經濟和新金融是相輔相成的概念, 新金融推動著新經濟, 新金融也在賦能新經濟。 方嘯認為, 新經濟企業的發展需要新金融、未來的視角和創新的精神。 那麼, 改革開放後的發展腳步究竟有多快?不妨以細分市場的量化資料洞中窺豹。 以風險投資為例, 2017年的中國從沒有風險投資已經發展成為, 全年與美國所有的風險投資、融資的金額加總金額並肩的金融市場。

滙豐中國工商金融華中大區董事總經理吳威對第一財經表示:“最早改革開放的時候, 滙豐以貿易融資、傳統的進出口為主,

最近幾年我們非常明確感受到了新經濟的發展, 新經濟的客戶占比越來越大, 這是給我們未來業務動力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吳威稱, 在一些滙豐佈局的地區, 來自於新經濟企業的收入已經達到了70%左右, 這是一個非常令人振奮的情況。 滙豐自創立以來的150余年間深耕於上海, 中國改革開放40年以來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並見證了中國經濟的轉型。

無獨有偶, 線性資本創始合夥人王淮認為, 中國正在走進世界的中心, 從改革開放以來, 中國從相對邊緣的位置逐漸走向核心地位。 去年, 第一財經聯手滙豐共同推出的《中國企業創新發展報告2017》亦顯示, 在政府鼓勵“萬眾創新”、鼓勵企業轉型政策的激勵下, 中國企業整體的創新實力與創新效率在過去兩年中均有巨大的發展和進步。

實際上, 新經濟往往伴隨著新的業務模式, 新的產品, 這些特點就會使得全產業鏈、全生命週期, 包括跨境的這種金融服務需求旺盛, 對於金融服務的模式也會提出新的要求。 吳威指出, 從銀行的角度來講, 對新經濟的服務, 要有別于傳統的經濟, 需要以定制化的金融服務滿足新經濟企業在不同的生命週期的不同階段, 所有的不同的需求。

據悉, 滙豐銀行日前完成全球首個基於區塊鏈的貿易融資交易, 這也是區塊鏈技術在這一領域的初次應用。 據悉, 此次交易合作方為滙豐銀行與荷蘭國際集團(ING), 雙方協力以區塊鏈技術為食品和農業巨頭嘉吉集團(Cargill)提供從阿根廷到馬來西亞的大豆交易信用證,

整個過程的完成時間從原來的5至10天減少至24小時。

銀行業中使用區塊鏈技術將會降低信用證和其他交易中出現的欺詐風險, 也是銀行提高效率、減少數萬億美元國際貿易融資失誤的重大舉措。 滙豐銀行認為, 未來幾年, 區塊鏈將顯著減少傳統貿易金融活動。

吳威坦言, 在新經濟的發展中也遇到很多挑戰, 而應對這些挑戰需要各個不同的企業資本的參與, 如創投與傳統商業機構的組合, 使得中國的產業得到更好的發展。 “厚積薄發來, 以此達到彎道超車的效果。 ”


滙豐中國工商金融華中大區董事總經理吳威

新經濟並不僅僅是獨角獸

根據市場公開信息, 中國約有214家獨角獸企業,

其中大約40% 聚集於北京, 20%位於上海, 而深圳和杭州各占約10%, 這四個城市孵化了超過80%的獨角獸企業, 呈現一個區域性中心的佈局。 從行業分佈上看, 資訊技術占比最高, 達到85%, 其中電子商務獨佔鰲頭, 媒體娛樂、Fintech, 人工智慧, 旅遊行業緊隨其後。 高科技、物流、大健康、智慧汽車等行業也成為了獨角獸爆發的領域。 “中國在獨角獸企業的數量上已經接近美國, 但在產業分佈上更趨多樣性, 這是一個值得研究和思考的現象。 ” 方嘯稱。

頻頻湧現的獨角獸固然吸引了大家的注目, 然而方嘯表示, 新經濟並不僅僅是獨角獸, 更應該有著更豐富的內涵, 和更廣泛的外延。 方嘯認為, 對新經濟行業的判斷應該有一個冷靜的思考, 在關注“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和業態的同時, 也要著眼於新一輪的技術革新催生的傳統行業升級。 利用各種創新技術的深度融合,一大批的傳統工業企業也正厚積薄發,突破固有格局,實現向高端製造業的轉型,重新煥發出企業的生命力。

王淮坦言,在這改革開放的40年間,早期在中國類似像線性資本這種初創企業,首先想到的在美國矽谷設立公司,和國際上接軌從而實現全球化的融入。然而中國近年來無論從政策方面和市場方面,都處於不斷融入全球化的進程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科技不斷發展的當下,行業的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各金融機構正通過不斷採用新的金融科技,與各類協力廠商業態進行合作,成立更多的合作平臺,銀行正發展為更多邊更跨界的金融服務體。

達闥科技聯合創始人兼副總裁汪兵表示,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技術層出不窮,但是每個企業不能“隨風起舞”,而是應該專注企業自身的核心業務。新技術可以拿來用,但是要圍繞為企業核心業務服務。

以滙豐銀行為例,銀行運用數位化銀行平臺,AI、區塊鏈等最新技術,對產品、服務、流程多個方面進行變革,使銀行成為高科技、大健康等新經濟企業提升運營效率的重要助力。目前滙豐已擁有以人工智慧技術為基礎,7天24小時線上的虛擬金融助手小匯 ,並推出了採用生物識別技術開發,使用指紋登錄的對公網銀系統,以及覆蓋了線上、線下和移動端三種模式的全管道移動支付收款平臺。

兆礽 發自上海

也要著眼於新一輪的技術革新催生的傳統行業升級。 利用各種創新技術的深度融合,一大批的傳統工業企業也正厚積薄發,突破固有格局,實現向高端製造業的轉型,重新煥發出企業的生命力。

王淮坦言,在這改革開放的40年間,早期在中國類似像線性資本這種初創企業,首先想到的在美國矽谷設立公司,和國際上接軌從而實現全球化的融入。然而中國近年來無論從政策方面和市場方面,都處於不斷融入全球化的進程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科技不斷發展的當下,行業的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各金融機構正通過不斷採用新的金融科技,與各類協力廠商業態進行合作,成立更多的合作平臺,銀行正發展為更多邊更跨界的金融服務體。

達闥科技聯合創始人兼副總裁汪兵表示,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技術層出不窮,但是每個企業不能“隨風起舞”,而是應該專注企業自身的核心業務。新技術可以拿來用,但是要圍繞為企業核心業務服務。

以滙豐銀行為例,銀行運用數位化銀行平臺,AI、區塊鏈等最新技術,對產品、服務、流程多個方面進行變革,使銀行成為高科技、大健康等新經濟企業提升運營效率的重要助力。目前滙豐已擁有以人工智慧技術為基礎,7天24小時線上的虛擬金融助手小匯 ,並推出了採用生物識別技術開發,使用指紋登錄的對公網銀系統,以及覆蓋了線上、線下和移動端三種模式的全管道移動支付收款平臺。

兆礽 發自上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