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身»正文

頻遭摩擦的NIKE AIR

1979年的一天, 關鍵人物FRANK RUDY(弗蘭克.魯迪), 一位航空領域工程師于1979年在nike提出氣墊緩震理念。 這一里程碑式創舉為nike帝國夯實了基礎, 也刺激了運動鞋領域“科技”的發展。 2018年的今天, 去掉nike自己不計, 與氣墊“摩擦”過的類似技術, 雙手也數不完。 如果不是單身, 可以讓另一半借手掰一掰手指頭。

AIR TAILWIND1979.第一雙使用氣墊的跑鞋。

AIRSOLE氣墊

AIRMAX, sole進化的一種形態。 隨著生產技術的精進, 支撐適用性更強。 可視角度與面積逐步變大, 就像iPhone 1-X的螢幕變化一樣。

豔驚四鄰的AIR MAX 360, 亮點不止蒸氣朋克風格的氣墊, 還有嫺熟的鐳射技術雕刻出的面部結構。

2004年底在AIRZOOM VAPOR PLUS上小試之後, 最終在MAX360上完美綻放。

AIRMAX 360

部分搭載360技術的產品, 都是回憶。

還有看似很不協調的混搭版本。

都認為nike已經將氣墊設計發揮到極致的時候, nike vapor max在16年創新峰會上發佈了。 這雙鞋搭載的氣墊最大的變化是, 整個底部完全放棄了傳統的中底材質由前後九個不串聯的氣囊代替。 拓展的氣囊是否能容納更多惰性氣體這比較難檢測, 可以確定的是, 得益於超厚的氣墊壁, 低於70 kg的漢子要想感受絲質順滑的回彈, 先增重。

vapormax不同版本結構設計, 真是鐵打的鞋底流水的鞋面, 謝謝最會行銷產品的nike, 它勢必要你想到就膩看到就吐為止。

雖然氣囊很硬, 無法直接提升腳感讓你駕馭空氣, 卻擁有未來感十足的造型與質感。

白壁無暇的質感,

讓人十分迷戀。

anta最近的聯名讓不少安粉興奮不已, 一是準備潮上天的NASA, 二是氣墊, 沒錯就是氣墊, 而且是多室聯動的氣墊。 從外觀看起來這個“摩擦”力度還是有點大的。 如果非要在這道力度上加一份感受? 180度甩尾吧。

實話, 與NASA的聯名噱頭我是買單的, 但是偏有氣墊這種“拿來主義”科技, 省錢了。 莫非公司對於2017下半年的網路輿論充耳不聞? a-prooo技術的顏值特徵在乍一看之下, 真會讓人忍不住腦補vapor max。 就算做功方式與max 截然不同也沒多大意義, 只要對鞋類有基本瞭解的人都會忍不住將兩者自動捆綁在一起, 還是日式捆縛。 鬧不明白為何上升到品牌層級的項目竟然會如此草率, 企劃與設計在這過程中已經迷失了.......

(a-prooo多氣室聯動原理與..........往下翻….)

A-PROOO

技術說明 。

底部填充flesh foam的鞋底設計(分區結構)像眾多網友回饋的一樣, 非常像lb15。

最大的不同在於, lb15是前中後三個獨立氣室, 而非發泡材質填腹。

面部綁帶設計會不會太接近?一個擁有2年以上經驗的設計師接到這樣的項目, 只需要2個工作日, 也就是16小時就可以拿出許多不同方式的綁帶設計方案。

面對pump fury與飛甲的設計重點, 一笑而過。

POP效果還是不錯的。

同一棵科技樹上結出不同果子的Reebok pump, 接受了nike sole一萬點刺激, 終於在1988有了進展, 將柔軟的sole氣墊加一個閥門塞進了鞋身用於調節面部鬆緊度。 非常聰明的一種方式。 nike官方當時是何反應並不清楚, 但我相信FRANK RUDY(弗蘭克.魯迪)應該是一臉問號。 源於前者卻在某種意義(範圍拓展)上超越了前者的創新方式值得學習。

PUMP

pump系統拓展設計非常特別, 我以為這一項技術會再度發光發熱的時候, 結果它又萎靡了。 間歇性的一兩款設計達不到陣列效果。

1997年rbk推出dmx 2000多區塊氣囊。 其作功原理是, 前後氣室隨著腳部運動受壓, 氣體流動並分散壓力至另一或多個氣室, 達到減震效果。 anta a-prooo技術就是基於這種邏輯而設計,

a-prooo=vapor max的顏值, dmx的內涵。

DMX

搭載dmx技術的休閒混搭風格設計。

DMX 10氣墊結構, 可以清晰看到數個氣囊串聯一起。

reebok依舊孜孜不倦的在dmx路上賓士, 2009年推出了SelectRide。 以dmx為基礎, 可以手動調節跑步與訓練模式噱頭的一雙複合型功能鞋。 但它就像前幾年的半智慧跑鞋前輩adidas 1號鞋一樣, 因為穩定性與實際感受並不理想, 很快被雪藏…..等技術成熟再重啟吧。

SELECTRIDE

雖然擁有不少技術, 卻不像從前一樣有追求……得不到寵倖的DMX表示很無奈....

Converse react 1992“油包”技術基於nike sole氣墊, 將氣體替換成了液體, 油包工作原理與DMX 2000一樣。 從時間軸來看, converse在複合氣墊減震理念上比Reebok更早。

EREACT

彎百石更的李寧弧, 不厚道的笑了…..

各種尺寸氣墊加持….

Prada air用實際行動告訴你, 紳士也需要舒適呵護。

關於氣墊的“摩擦”案例還有很多,

如:

Dada LS-AIR

And 1 harmonix

………

有興趣的拿鏟自己挖一下.

歡迎關注轉發, 無需授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