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競技»正文

当蒋介石的顾问团长遇到了志愿军之后是这么说的

1951年4月11日凌晨1點, 美國總統杜魯門的新聞秘書約瑟夫·肖特召開了一次新聞記者特別招待會, 宣布解除駐日盟軍最高司令官, 聯合國軍總司令, 五星將軍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的職務, 晉升第八集團軍司令官李奇微中將接替。

二戰后的美國正在巔峰時刻, 而麥克阿瑟又是美國的軍神, 是二戰太平洋戰場美軍勝利的偶像, 現在被解職, 說明美國人在朝鮮遇到了麻煩, 而且是很大的麻煩。

所以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和軍事委員會從1951年5月3日開始到1951年6月27日聯合召開了一個以“遠東地區軍事形勢”為題的非公開聽證會,

來調查在那個以前就沒聽說過的小半島上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

出席這個聽證會作證的證人級別之高幾乎在所有參議院聽證會中空前絕后:

前任和現任國務卿, 前任和現任國防部長不說, 光五星將軍就有三位:被解職的麥克阿瑟、國防部長馬歇爾和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四星將軍三位:美國陸海空軍參謀長柯林斯、謝爾曼和范登堡;其余的中將少將還有好幾位。

在這里面挺引人注目的倒是一位少將, 步兵第七師師長大衛·巴爾(David G. Bare)。


巴大維在和海軍軍官討論從興南撤退的計劃

知道“大衛·巴爾”這個名字的中國人不會很多。 但要是提起巴爾少將的中文名字“巴大維”, 知道的人就多了。 不錯,

他就是從1948年1月到1949年5月在南京擔任援蔣軍事顧問團團長的那位。

那時候的美國高級軍人都參加了兩次世界大戰。 巴大維專業實際上是裝甲兵, 在戰時一開始是第一裝甲軍的后勤部長, 后來擔任北非戰區參謀長, 最后是第六集團軍參謀長。 戰后巴大維當過陸軍人事部長, 1949年5月從南京回去失敗之后擔任駐日美軍第七師師長, 趕上了朝鮮戰爭。 但在聽證會的當時已經因為身體原因離開了朝鮮。

巴大維還有一段很特殊的身份:除了戰俘之外, 他是整個朝鮮戰爭中跑到最北了的美國人之一, 他一直跑到了鴨綠江邊的惠山鎮。 這是因為美七師是從仁川登陸開始參加朝鮮戰爭的, 在仁川登陸之后又被編入阿爾蒙德指揮的美十軍被運往東海岸的元山登陸。

但朝鮮在元山布下了大量水雷, 掃雷花費了兩三個星期, 這樣美七師就沒有在元山登陸, 而是在元山以北大約200公里的利原登陸, 這樣他從開始登陸就比別人更靠北, 跑得也就比別人快。


左起陸戰一師師長史密斯、美七師師長巴大維、陸戰航空隊司令庫什曼準將、遠東海軍司令喬伊少將

巴大維是6月22日出席聽證會的, 在前一天的6月11日, 美7師的一名戰死的中校費斯得到了國會榮譽勛章, 而且參加聽證會的參議員軍事委員會委員, 來自華盛頓州的共和黨參議員亨利·凱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是費斯中校的戰友, 當時他們都在第82空降師, 參加了著名的突出部戰役, 當時的師長就是李奇微。

所以聽證會的問題立即就圍繞著費斯中校的陣亡展開了。


第31戰斗隊第二任指揮官費斯中校, 這支戰斗隊三任指揮官都掛掉了

上對于第七師所屬的第31戰斗隊的質問很正常, 加上正好前一天中校剛剛接受了國會榮譽勛章。

巴大維是這樣回答“中國軍隊開始第一次大規模進攻時, 你們師的位置在什么地方?”的問題的:

我們師大部隊的位置在鴨綠江邊的惠山鎮, 還有一個戰斗群距離咸興20公里。 我們師本身并沒有受到中國人的打擊, 我接受了命令派遣在咸興附近的第32步兵團和第31步兵團的一部分去下碣隅里會合長津湖的陸戰隊支援長津湖東邊的陸戰五團。 那是12月1日, 第一次被攻擊的兩天之后。

結果只有一個營在12月2日到達了那兒, 實際上影響了援救陸戰五團。 第二天中午麥克萊恩上校和團部, 31團的一個營和77野炮團的一部分戰斗群才趕到。

天黑之前32團沒有來得及靠攏, 還有3英里。 那天32團一天只移動了3公里。 他們的偵察沒有發現北韓人和中國人, 沒有敵人。

……

第七師的一部分在那里受到了攻擊, 31團團長麥克萊恩上校陣亡, 指揮32團和31團的費斯中校也陣亡了, 他的遺孀昨天接受了國會勛章。

……

突圍的步兵們是打出來的。 很多陣亡, 我沒有具體數字, 但肯定是很大的數目。 最后在天黑之后他們通過冰面穿過田野滲透出來, 他們很慘。

看了巴大維的證詞之后突然覺得常凱申校長輸得不冤枉, 你看他的顧問團長在戰斗發生七個多月之后對這場戰斗的描述還是不正確的, 甚至連戰斗開始的日期都沒說清楚。

巴大維證詞中提到的參與援救陸戰一師所屬陸戰五團的美七師的一部分兵力就是也被稱為“北極熊團(Polar Bear Regiment)”的第31團級戰斗隊(Regimental Combat Team 31, RCT-31),也有根據其指揮官的名字而稱其為“麥克萊恩戰斗隊”或者“費斯戰斗隊”。這支戰斗隊的被消滅是朝鮮戰爭中美軍三次成建制損失中最大的一次,包括兩個步兵營,四個炮兵連的三千多人的戰斗群被全殲,指揮官麥克萊恩上校、費斯中校和斯托姆斯少校按先后順序陣亡,全戰斗隊90%以上軍官戰死。朝鮮戰爭中美軍戰死的最高軍銜是上校,一共就死了兩個,麥克萊恩上校就是其中之一,這個戰斗隊成員的1/3的一千人以上陣亡,還有300人被俘。

另兩次是在西線,騎一師和美二師收到的打擊,都是營建制被殲滅,這次是團建制。

在和中國人作戰之前,美國人是十分狂妄的,美十軍軍長阿爾蒙德在戰斗開始后的第二天,11月28日帶著副官亞歷山大·黑格少尉飛到第31戰斗隊,對著志愿軍已經發動了進攻的現實還對麥克萊恩說:“不就是些中國洗衣工嘛?他們只不過想往北逃跑”。

那時華人在美國只能開餐館和洗衣房。

但了不起的美國佬這次被洗衣工打了,用的是不是洗衣服的棒槌就不知道了。

順便說一句,那位“亞歷山大·黑格少尉”也是老熟人,后來官至四星將軍,做過里根總統的國務卿,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來打前站的“黑格準將”就是他,聽說那次挺乖的,不打不成交嘛。


擔任北約盟軍總司令的黑格

在回答“中國軍隊采取的是人海戰術還是以火海戰術?”的問題時:

他們是以團甚至更大的單位進行攻擊。在開火之前盡可能逼近,突然開火,火力十分猛烈。……,我們的兩個步兵營和一個炮兵營面對著至少兩個師。……我們的裝備全丟了,但是我們破壞了那些裝備。我們帶不出來,橋也被破壞了,坦克也被打壞了,把路堵的死死的。我們沒有移動坦克的裝備。


第31戰斗隊拋棄的裝備

巴大維比較了兩國軍隊的物資:

我們在朝鮮從不缺吃的,當然并不總是自己喜歡的。

服裝,我們師裝備的冬裝是在三八線以南作戰的,如果我們早知道我們都走到了滿洲邊境的話就應該準備更重的裝備和服裝。我們有足夠的手套,有大衣,但是沒有在那種天氣里更加合適的毛領大衣。

我覺得我全部力量都花在找衣服上了。

鞋子也不錯,我有我想要的任何東西,實在要說的話就是想要我所沒有的阿拉斯加實驗型號裝備了。

但是我的卡車有時候缺零件。

我們老是缺合適的油料,10號、20號、30號、40號什么都缺。那種天氣應該用10號,但是很難弄到。總之我覺得我的軍官們做得很好,表現得很好。

但是志愿軍一方呢?

他們穿著夾著棉花像厚被子那樣的棉衣,只要不打濕還是很暖和的。但是如果打濕了就很難干。他們穿得沒有我們好,他們還不習慣穿得好,他們很耐寒。……,他們中的很多人穿的是網球鞋。

“網球鞋”指的是膠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拉塞爾參議員聽了之后不解地問:“就算他們的熱情高漲,難道這么寒冷的天氣對他們就沒有影響嗎?”

事實上是有影響的,特別是在戰場上受傷的時候。他們凍傷的很厲害,比我們嚴重,雖然我們也有被凍傷的。

氣溫是零下,一個人在戰場上受了傷的人如果不能立即得到救護就很危險,我的部隊每周總有23-28人被凍掉雙手雙腳或者耳朵。

但應該說第31戰斗隊的作戰還是很有成績的,它面對的是志愿軍27軍的80和81兩個師,在壓倒性人數面前堅持了整整四天,保證了處于極度危險的陸戰一師能夠撤退。

但當時美國沒有人承認他們的功績,輸給了“洗衣工”多丟臉啊,《時代周刊》是這么說的:“向他們供應了太多好吃的克力架、餅干、奶酪和大量的啤酒,占用了前線寶貴的運輸能力”。

《華盛頓郵報》就說的更直接了:“第31戰斗隊面對的敵人并不多,可是他們就是逃跑了”。

第31戰斗隊的成績不被承認的一大原因是美國陸海軍之間的關系,陸戰一師是一支從瓜達卡納爾戰役之后就大名鼎鼎的部隊,是王牌軍,陸戰一師就不愿意承認自己能突圍是因為受到了陸軍的掩護。陸戰一師師長史密斯根本就看不起美十軍軍長阿爾蒙德,認為他只是憑著和麥克阿瑟的關系在混飯吃,他在1952年3月寫給陸戰隊司令謝潑德的請功信中就明確表示要給第31戰斗隊授勛應該由陸軍第十軍出面,但隨著麥克阿瑟的被解職,阿爾蒙德雖然還留在位置上,但是影響力大不如往前,長津湖的失敗是他最不愿意提起的。

還有一個原因是陸續歸隊的士兵們都是徒手沒有武器,給人的印象是丟盔棄甲逃跑的膽小鬼。其實這些美軍士兵是已經被俘之后被志愿軍解除了武裝。當時的志愿軍沒有國際沖突的經驗,還殘留著和國民黨軍隊作戰時期的習慣,只要繳槍就不但不殺,都不管了,當然志愿軍給養緊張也是一個原因,養不起俘虜,而解放軍沒有虐俘殺俘的習慣,這一點在在聽證會上數次被證實。


逃出來的第31戰斗隊士兵們

第31戰斗隊的老兵們當然不服,一直在爭取官方承認,終于到了50年之后的2001年才正式被美軍方承認,那年美國海軍授予陸軍第31團級作戰隊以海軍總統獎章。

“洗衣工”怎么就這么能打仗了?當時在美國流傳著這種說法:中國軍隊戰士都瘋狂地向往著戰斗,支持著他們的就是他們的熱情,對于這個問題,巴大維是這么回答的:

中國人來了之后,接觸過他們的或者和他們戰斗過的部下給我的報告都讓我覺得這是真的

甚至連戰斗開始的日期都沒說清楚。

巴大維證詞中提到的參與援救陸戰一師所屬陸戰五團的美七師的一部分兵力就是也被稱為“北極熊團(Polar Bear Regiment)”的第31團級戰斗隊(Regimental Combat Team 31, RCT-31),也有根據其指揮官的名字而稱其為“麥克萊恩戰斗隊”或者“費斯戰斗隊”。這支戰斗隊的被消滅是朝鮮戰爭中美軍三次成建制損失中最大的一次,包括兩個步兵營,四個炮兵連的三千多人的戰斗群被全殲,指揮官麥克萊恩上校、費斯中校和斯托姆斯少校按先后順序陣亡,全戰斗隊90%以上軍官戰死。朝鮮戰爭中美軍戰死的最高軍銜是上校,一共就死了兩個,麥克萊恩上校就是其中之一,這個戰斗隊成員的1/3的一千人以上陣亡,還有300人被俘。

另兩次是在西線,騎一師和美二師收到的打擊,都是營建制被殲滅,這次是團建制。

在和中國人作戰之前,美國人是十分狂妄的,美十軍軍長阿爾蒙德在戰斗開始后的第二天,11月28日帶著副官亞歷山大·黑格少尉飛到第31戰斗隊,對著志愿軍已經發動了進攻的現實還對麥克萊恩說:“不就是些中國洗衣工嘛?他們只不過想往北逃跑”。

那時華人在美國只能開餐館和洗衣房。

但了不起的美國佬這次被洗衣工打了,用的是不是洗衣服的棒槌就不知道了。

順便說一句,那位“亞歷山大·黑格少尉”也是老熟人,后來官至四星將軍,做過里根總統的國務卿,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來打前站的“黑格準將”就是他,聽說那次挺乖的,不打不成交嘛。


擔任北約盟軍總司令的黑格

在回答“中國軍隊采取的是人海戰術還是以火海戰術?”的問題時:

他們是以團甚至更大的單位進行攻擊。在開火之前盡可能逼近,突然開火,火力十分猛烈。……,我們的兩個步兵營和一個炮兵營面對著至少兩個師。……我們的裝備全丟了,但是我們破壞了那些裝備。我們帶不出來,橋也被破壞了,坦克也被打壞了,把路堵的死死的。我們沒有移動坦克的裝備。


第31戰斗隊拋棄的裝備

巴大維比較了兩國軍隊的物資:

我們在朝鮮從不缺吃的,當然并不總是自己喜歡的。

服裝,我們師裝備的冬裝是在三八線以南作戰的,如果我們早知道我們都走到了滿洲邊境的話就應該準備更重的裝備和服裝。我們有足夠的手套,有大衣,但是沒有在那種天氣里更加合適的毛領大衣。

我覺得我全部力量都花在找衣服上了。

鞋子也不錯,我有我想要的任何東西,實在要說的話就是想要我所沒有的阿拉斯加實驗型號裝備了。

但是我的卡車有時候缺零件。

我們老是缺合適的油料,10號、20號、30號、40號什么都缺。那種天氣應該用10號,但是很難弄到。總之我覺得我的軍官們做得很好,表現得很好。

但是志愿軍一方呢?

他們穿著夾著棉花像厚被子那樣的棉衣,只要不打濕還是很暖和的。但是如果打濕了就很難干。他們穿得沒有我們好,他們還不習慣穿得好,他們很耐寒。……,他們中的很多人穿的是網球鞋。

“網球鞋”指的是膠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拉塞爾參議員聽了之后不解地問:“就算他們的熱情高漲,難道這么寒冷的天氣對他們就沒有影響嗎?”

事實上是有影響的,特別是在戰場上受傷的時候。他們凍傷的很厲害,比我們嚴重,雖然我們也有被凍傷的。

氣溫是零下,一個人在戰場上受了傷的人如果不能立即得到救護就很危險,我的部隊每周總有23-28人被凍掉雙手雙腳或者耳朵。

但應該說第31戰斗隊的作戰還是很有成績的,它面對的是志愿軍27軍的80和81兩個師,在壓倒性人數面前堅持了整整四天,保證了處于極度危險的陸戰一師能夠撤退。

但當時美國沒有人承認他們的功績,輸給了“洗衣工”多丟臉啊,《時代周刊》是這么說的:“向他們供應了太多好吃的克力架、餅干、奶酪和大量的啤酒,占用了前線寶貴的運輸能力”。

《華盛頓郵報》就說的更直接了:“第31戰斗隊面對的敵人并不多,可是他們就是逃跑了”。

第31戰斗隊的成績不被承認的一大原因是美國陸海軍之間的關系,陸戰一師是一支從瓜達卡納爾戰役之后就大名鼎鼎的部隊,是王牌軍,陸戰一師就不愿意承認自己能突圍是因為受到了陸軍的掩護。陸戰一師師長史密斯根本就看不起美十軍軍長阿爾蒙德,認為他只是憑著和麥克阿瑟的關系在混飯吃,他在1952年3月寫給陸戰隊司令謝潑德的請功信中就明確表示要給第31戰斗隊授勛應該由陸軍第十軍出面,但隨著麥克阿瑟的被解職,阿爾蒙德雖然還留在位置上,但是影響力大不如往前,長津湖的失敗是他最不愿意提起的。

還有一個原因是陸續歸隊的士兵們都是徒手沒有武器,給人的印象是丟盔棄甲逃跑的膽小鬼。其實這些美軍士兵是已經被俘之后被志愿軍解除了武裝。當時的志愿軍沒有國際沖突的經驗,還殘留著和國民黨軍隊作戰時期的習慣,只要繳槍就不但不殺,都不管了,當然志愿軍給養緊張也是一個原因,養不起俘虜,而解放軍沒有虐俘殺俘的習慣,這一點在在聽證會上數次被證實。


逃出來的第31戰斗隊士兵們

第31戰斗隊的老兵們當然不服,一直在爭取官方承認,終于到了50年之后的2001年才正式被美軍方承認,那年美國海軍授予陸軍第31團級作戰隊以海軍總統獎章。

“洗衣工”怎么就這么能打仗了?當時在美國流傳著這種說法:中國軍隊戰士都瘋狂地向往著戰斗,支持著他們的就是他們的熱情,對于這個問題,巴大維是這么回答的:

中國人來了之后,接觸過他們的或者和他們戰斗過的部下給我的報告都讓我覺得這是真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