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古代把军队称为“三军”,这是为何,“三军”分别代表什么?

古代把軍隊稱為“三軍”, 這是為何, “三軍”分別代表什么?

在古代戰亂時期, 軍隊的數量是很多的, 但平時在我們觀看影視作品或者小說時, 不難發現經常有“三軍將士聽令”、“犒賞三軍”、“三軍可奪帥”這樣的話語, 往往一說三軍的時候, 全部士兵都動身, 那么今天就來講講, 這個“三軍”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其實關于古代的軍隊, 涉及到的秘密還是太多了, 如果真的要研究的話, 短時間內是不能研究完的。

說起“三軍”, 我們一般想到的是現代的海、陸、空三軍, 但是事實上, 古代的三軍和海、陸、空三軍的意義相差還是很大的。

“三軍”的說法起源于春秋時期, 當時的一些大國都會設三軍, 不過每個國家的叫法有點差別。 比如說, 晉國稱三軍為中軍、上軍、下軍, 楚國稱為中軍、左軍、右軍, 齊國、魯國、吳國都叫三軍為上軍、中軍、下軍。 三軍的主次順序分別是中軍、上軍、下軍。 所以, 春秋時期的大國都會編制有“上軍中軍下軍或左軍中軍右軍”這三軍, 然而當時周天子還擁有了“六軍”。

在三軍中, 還各自設立將、佐的軍銜, 三軍的統帥則是中軍將。 不過, 春秋后期的時候, 大國為了不斷擴大軍隊的數量, “三軍”已經滿足不了他們了, 于是就甚至有了“五軍”, 比如當時的晉國就在“上軍中軍下軍”的基礎上, 加上了“新上軍”和“新下軍”。

另外“三”在古代是虛數, 是多的意思。

所以后來, 在這個基礎上, 無論有多少軍, 也可以叫三軍, 三軍就成了軍隊的統稱。

古代軍隊的“三軍”其實除了上中下這三個軍種, 也有“步、車、騎”三個兵種。 在春秋戰國的時候, 除了步兵和騎兵, 還有在馬車上面戰斗的士兵, 當時的車兵, 就是由四匹馬拉一輛兵車, 車上有三個士兵, 一個車手, 一個長槍兵, 一份弓弩兵。

隨著歷史的發展, 上、中、下軍被前、中、后軍代替, 到了唐宋朝, 這種前軍、中軍、后軍的軍隊編制已經稱為固定的一種模式, 在這個時候, 三軍就是標志著不同作戰任務的軍隊了, 前軍就是沖鋒在前的先鋒部隊, 中軍就是主力部隊, 由主將率領, 后軍的任務就是掩護和警戒, 主要作輔助的作用。

在古代, 軍隊里面最大的編制單位就是“軍”,

這個傳統的編制也得到了歷代沿襲, 只是每個朝代編制的人數各不相同。 到了現代, 古代這種“三軍”的編制方式也都消亡了, 總的來說, 對于古代的“三軍”, 它的概念和我們今天的海陸空三軍是不一樣的了, 不過,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 “三軍”依然是軍隊的一種統稱。

古代戰爭中, 動不動就說幾十萬百萬大軍, 那么這是一種怎樣壯觀的場景呀?其實古代軍隊也不像現在軍銜、序列那么明確, 說到底, 最高的統帥可能也不知道自己手下到底有多少士兵, 所以很多時候, 大家都喜歡吹噓自己的人多, 用來嚇嚇對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