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身»正文

一個外國人把南京的光,做成了胸針,別在了身上

梧桐情結

行走在南京的老街道上, 漏光的梧桐, 欲滴的綠, 146年前, 一位法國傳教士在南京石鼓路種下了南京第一棵法國梧桐。 民國伊始, 孫中山盛譽南京為美善之地, 他仙逝之後, 中山路及陵園大道兩旁栽下了2萬多棵法國梧桐。 更有傳聞, “第一夫人”宋美齡很喜歡梧桐樹, 所以在民國時期南京城廣泛種植梧桐樹。

南京的梧桐顯然已成為城市文化的象徵, 它們日復一日的光合作用下, 更流動著經久不衰的城市記憶。

2016年8月, 國際知名首飾設計師Kim受邀前來南京參與金箔創新, 在南京住了兩個星期之後,

他便愛上了這座城市。

著迷於她的歷史、人文、美食, 特別是那些古老的梧桐樹, 它們在大街小巷留下了一個個斑駁的樹影, 伴隨著行人的腳步跳躍, 變成了每個人獨特的節奏與律動。 而面對這座城市悠久的歷史, 面對六朝古都的文化沉澱, 你會感歎世界之大, 自己之小。

“南京是一座非常美麗的城市, 它有太多的東西可以吸引你的目光”, 在駐地結束之際Kim告訴我們。

為了挽留那段美好的時光, 他決定用梧桐樹作為靈感創作了一個胸針系列, 命名“南京之光”。

金木交融

國際知名首飾設計師, 丹麥國寶級首飾藝術家設計師, 曾任瑞典哥德堡大學教授, 榮獲丹麥藝術基金終身榮譽獎。

kim Buck

Kim Buck在丹麥哥本哈根市中心創辦了自己的設計工作室及首飾品牌Buck,

至今已有28年。 他的作品曾在全球各大美術館及畫廊舉辦過上百場的展覽, 並屢獲首飾設計界各大獎項殊榮, 被譽為是丹麥當代首飾設計最具聲望的設計師。


Kim的設計作品

他癡迷於技術鑽研與革新, 善於將現有技術煥新而用, 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對Kim Buck而言, 首飾並非只是技藝的表現, 更是自己對事物的觀點表達。 能夠創作出為人所用且被人所愛的首飾設計作品, 是他畢生的追求。

Kim Buck對“南京之光”的選材來自南京土生土長的梧桐樹和南京傳統的金箔製作工藝。

金箔

金箔工藝可以說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傳承至今的眾多精湛手工藝之一。

最早記載金箔生產技藝的文字見於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

“凡造金箔, 既成薄片後, 包入烏金紙, 竭力揮椎打成(打金椎, 短柄, 約八斤重)。 ”

金箔的製作工藝一般要經過黃金配比、化金條、拍葉、做撚子、落金開子、沾金撚子、打金開子、裝開子、炕坑、打了細、出具、切金箔十二道工序, 最終成就0.12微米的輕盈之態, 對工匠的要求極高。

作為中國金箔的發源地, 南京的金箔工藝相傳至今已有近1700年歷史。 2006年,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錄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南京目前集中著全國70%、世界60%的金箔生產量, 是中國最大的真金箔生產基地、世界五大金箔生產中心之一。

Kim在設計過程中, 對每一個轉折, 每一項占比, 都有嚴格的把控, 造型看似一個小小的容器, 內層覆蓋了一層金箔, 最後以大漆包裹,

將梧桐獨特的樹紋襯托地更具質感。

“南京之光”既是對時光的挽留, 也是對生活中那些細小美好經歷的回憶, 就像生命中值得被銘記的點點金光。

一件件的金箔胸針正如一點點的光斑, 彙聚起來便構築出一道南都風景。 而佩戴胸針時, 又讓穿戴者不由自主地感歎那是一道源于南京的光, 一路隨影而行。

2018年5月27-8月27日, Kim Buck創作的“南京之光”也將要在“非遺傳承與創新成果展”中亮相, 向我們展現他對南京的留戀和對轉瞬即逝的理解。

- 今日互動 -

大家好, 我是今天的編輯幾式。 最近我在收拾東西的時候, 發現了一台松下隨身聽, 它留在我身邊已經12年了, 早已不能再用, 卻也不捨得丟掉, 真懷念戴著耳機對著電風扇唱歌的小時候。

這就是舊物的可愛之處吧, 而人的可愛之處呢, 就是對曾經的陪伴始終眷戀。

你們有哪些捨不得丟掉的老物件呢?

可以在下方評論區告訴我關於你和它們的故事, 或者把圖片發至後臺。

我們會在本周的徵集中抽取10位朋友, 各送福袋一份, 上面這張就是福袋實物圖啦, 乾貨滿滿。

抽取結果將在本周日公佈, 請留意當天的推送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