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从30秒到30分钟,我用了整整十年0240

姥姥去了家裡小住,昨天第一次通過視頻看到我和先生,像一個好奇寶寶,一直很高興地感歎現在的人真不得了,真有能耐,通過手機就能夠視頻。

我和他們]有一搭沒一搭地說著,先生時不時地誇誇我姥姥、爸媽,逗得他們哈哈大笑。 我在旁邊調侃他就會耍嘴皮子功夫。 父母在手機的那一邊教育我,不要欺負他。 我撒嬌式地抱怨父母偏心,內心平靜而幸福。

這樣的視頻場景已經成為我和爸媽的生活常態。 每天晚上9:30~10:30,我和爸媽一定會聯繫。 以往是打電話,用了智慧手機後就通過微信視頻。 忙或者累,不想說話的時候,就會發短信和媽媽說一聲,說不再打電話了,明天再打,讓他們早點睡覺之類的,經常會再加一句,媽媽我愛你。

我身邊的很多人,同學、朋友、同事從離開家開始就會每天和家裡人打電話,每次也是至少一個小時,總有說不完的話。 最開始我知道的時候很羨慕,能夠與父母這樣親密。

因為直到2009年讀研二時,我和父母的對話最多也只能維持30秒,而且經常半個月通不了一次電話。 電話打通之後,模式往往是這樣:

“喂,媽媽,幹什麼呢?”

不幹什麼,就問問你吃飯了嗎?”

“吃了。 ”

“最近身體好嗎,沒生病吧?”

“沒有。 ”

沉默……

“媽媽,還有事兒嗎?”

“沒什麼事兒,就是好長時間不打電話了,看看你怎樣。

“我挺好的,沒事兒就掛了吧。 ”

掛斷……

在沉默的過程中能感覺出來,媽媽在很努力地找話說,我也完全可以把社交的那一套技巧拿出來,問問她,你吃飯了嗎,最近身體好嗎,家裡怎麼樣,爸爸和弟弟都好嗎之類的話語。

但是我不願意,我不願意用社交技巧去和她講話,但我也根本不想說什麼別的話。

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變成這樣,交談的時間變長,從半個月通一次電話變成10天1次,又變成每週1次、2次,到後來每天都聯繫,時長也從每次30秒到10分鐘,半小時,一個小時甚至更多。 那應該是2010-2011年之間的事情了。 從30秒到1個小時,從無話可說到無話不說,從怨念父母到可以順暢自如地說,媽媽我愛你。 我們,不對,應該說,我自己,用了快十年的時間,如果從初中叛逆期開始算起,也有12年了。

之所以說,是我,而不是我們,是因為我發現自始至終,這只是我一個人的鬥爭。

我出生于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在困頓的家庭中長大。 這種“困頓”既是經濟上的,也是情感上的。 對於沒有任何額外收入,只依靠種地和做建築工人過活的一家人來說,經濟貧困的現象很平常。

而在情感上,我的父母所實行的是放逐式的教育。 因為經濟條件不好,養活兩個孩子確實很難,爸爸媽媽忙著為生計而奔波,根本無暇顧及我和弟弟的教育,尤其是我們的情感需求。

小時候,我活潑好動,但每當我把在學校發生的有趣事情,跟同學相處的快樂或者不開心的事情告訴他們,他們的反應總是“如果你不這麼多事,把精力都放在學習上,你會比現在學習更好”。

常常,當我想要跟他們表達什麼的時候,他們總是拒絕或不做回應,他們]所要求的就是,我好好學習,不要哭鬧,不要惹麻煩,做一個聽話懂事的好孩子。 對我和弟弟的心情,我們]是開心還是難過,他們從來沒有關心過。

因為在他們的眼裡,孩子很好養活,只要有吃的,有穿的,其他就什麼都不用管了。 所以,慢慢地我開始不再告訴他們自己的事情和心情,我學會了報喜不報憂。 比如我只會回去報告自己考試考了多少分,老師又怎麼樣誇獎了我。

那時我還不知道這對我來說意味著什麼,可是慢慢地,我變得很內向,習慣了去壓抑內在的感受,習慣了一個人待著。 當我遇到不開心的事情,當我和同學吵架,與老師起衝突,很難受的時候,我不知道該怎麼辦,甚至都不會哭。

我只是對自己說,這就是我該承受的,沒有人可以傾訴,也沒有人會去關心我心裡想的是什麼,我已經不習慣於去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感受。

我心裡有很多的想法,但是不會表達出來。 不是不想表達,而是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我覺得沒有一個人能夠理解我。

在我們家,表達情感是一件令人羞恥的事情。 家人之間從不表達情感,注重的是事實,是道理。 爸媽之間尤甚,即便我和弟弟當面說句關心的話都會被對方嫌惡,覺得是不正經。 他們的相處模式是多麼的矛盾,渴望彼此關愛,卻不知道如何表達,也不懂得如何接納和享受愛情。

這樣的表達方式同樣作用于我和弟弟。 父母從未正面表達過對我們的愛,有的只是批評、指責,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孩子好是應該的,誇獎會讓人驕傲,從小媽媽一直告誡我的一句話是:“你要永遠覺得你不如別人,這樣你才能看到別人的優點,向別人學習。”

長大之後,我以為只有我的媽媽是這樣,給自己的孩子灌輸這樣的理念。後來在心理諮詢機構實習時,我見到另一個和我媽媽有同樣理念的母親,她19歲的女兒因此而退學抑鬱,花了一年的時間吃藥控制才能下床,來參加心理輔導。那時候我特別理解那個女孩的感受,也慶倖自己早點走了出來。

這一方面說的是得不到來自父母的情感支持和肯定,另一方面是他們彼此之間的爭吵和傷害。

父母通過相親認識,沒見過幾面就結婚了,對於彼此完全是不瞭解,三觀不合,無論是在性格、思維方式、為人處世的方式、態度等方面都截然不同。從我很小的時候兩個人就一直吵架,吵吵鬧鬧過了輩子。

我不想用太多專業的術語去描述這樣的婚姻和情感狀態帶給孩子的影響是怎樣的。對於那時候的我來說,有太多不能理解的事情。為什麼兩個本應該最親密的人卻用世界上最惡毒的語言傷害對方,侮辱對方;既然過得都不開心,那麼為什麼要結婚,為什麼自己不開心還要生小孩,讓小孩子跟著不開心。

很長一段時間,我很難對婚姻、對感情有什麼憧憬。對於我來說,婚姻只不過是必然要進人的人生形態而已。無關情感,只關乎面子或者責任。

家庭對於一個人的影響實在是太多及太廣泛,要把這件事情寫清楚,恐怕一個星期不眠不休也寫不完。而控訴也並不是我的初衷。這樣的鋪陳只是想說,不是所有人都有一個快樂的童年,不是所有人的童年都是豐富多彩的,至少我的不是。

還不會走路的我在床上哭,看著媽媽尋死覓活地撞牆,是童年最濃重的回憶;過早地成熟,孤單、自卑、無助是童年帶給我最深的性格烙印。那時候的我,只是一個又肥又矮,既清高驕傲又自卑憤怒的小孩。

我不願意一直處在這樣的一個不開心、充滿憤怒又無計可施的狀態,我想要做出改變。很幸運,當我開始學習心理學,尤其是家庭婚姻治療,開始以自己和家庭為案例做分析,我似乎逐步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式。

通過學習家庭治療,我瞭解這個四口之家的心理動力和互動模式。我開始瞭解到,在親子關係上,媽媽和我是如何結成情感同盟,對抗爸爸;爸爸是如何被邊緣化,在這個家庭中的感受是孤獨和不被尊重;在親密關係上,爸媽的表達方式如何將他們的關係帶入一個惡性循環。

我開始畫家庭圖譜,把父母作為一個家庭系統中的某個部分和環節,看到他們來自怎樣的一個原生家庭,他和她怎麼變成現在這個樣子,他和他的父母、兄弟姐妹對他們施加了怎樣的影響。

我看到兩個完全不懂生活的年輕人走入婚姻,與一個陌生人一起生活,不斷地磨合、妥協,學習為人父母,我看到他們的害怕,他們的無奈和痛苦,同樣我也看到他們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儘量為我和弟弟提供最好的學習環境,為的就是不再像他們那樣受苦。

我開始做家庭成員的訪談,與弟弟開始那段徹底改變我觀點的80分鐘談話。

我心目中的家,無聊、沉悶、單調,充滿了爭吵、嘲諷、冷漠,而對於他來說,爸爸媽媽付出了一切,到處打工掙錢,兩個只有初中文化的農民培養出一個大學生,一個研究生,這是多麼的了不起;他們很愛自己的孩子,雖然不會表達,但是他們以自己認為的方式在為這個家付出。

那個晚上,我印象太過深刻,80分鐘的聊天,讓我二十多年的家庭信念轟然倒塌。

生活在一個家庭中的我們,像是來自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我們說的是同一個爸爸媽媽嗎?說的是同一個家嗎?

那一刻,我覺得弟弟像一個天使,而我像一個自私的惡魔,我在內心掙扎鬥爭了十多年,默默地憎恨父母十多年,原來只是我一個人的心理遊戲,我認為是父母對不起我,讓我成為現在這樣不開心、不自信、不舒展的狀態。

我把自己放在一個受害者的角色,在角色裡樂此不疲,掙脫不開,卻沒發現,這場獨角戲沒有觀眾。

當然,這並不是說我父母突然變成了偉大完美的形象。他們依然有自己的局限性,可是誰沒有呢?誰又能完全跳脫開自身的限制呢?

每個人對於生活事件的理解是不同的,感受性也不同,所以和弟弟相比,我對於來自父母的關心更加渴求,得不到關注後的失望也就更大。

這樣的一番嘗試和自我治療之後,我更能理解父母,從一個人的角度去理解他們,而不是從一個完美父母的標準去要求他們。我開始懂得什麼叫作換位思考和同理,那就是把自己當作他們,從他們的角度出發看待彼此之間的關係。

原來,每個人都是這個不良的家庭模式的受害者。只是我們們都不自知,都陷在這個泥潭裡走不出來。

多年的習慣和思維方式已經養成,我沒辦法要求他們主動做出改變。於是,我開始做出行動。我到現在仍然記得,在新樂群的餐廳裡,我做出這個決定,我要改變,還要帶動我的家庭做出改變。

我開始主動地與他們聊我的學習、生活,我做了哪些社會實踐,我碰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哪些不開心的事情。最開始只能用短信,因為在電話裡實在開不了口,雙方都不好意思。

從短信到電話,從說事實到表達情感;從我主動地與爸媽說我想你們了,我愛你們,到爸媽可以自然地跟我說:“想你了”。

見到他們,我會主動地摟抱媽媽和爸爸,從拉手開始,到整個的擁抱。第一次,他們都本能地把我的手甩開了,能夠強烈地感覺到他們身體的僵硬和不適,但是我偏要抱著他們。次數多了,他們就能夠適應了,也很享受,甚至在我要回北京時,如果忘了擁抱,我媽都會主動過來抱我。

又比如,我聯合弟弟,表現出對父親的極大尊重,有時甚至是以相對誇張的方式,讓母親意識到,我們亻]不是只需要一個母親,我們需要的是父母兩方的愛。並會在恰當的場合讓母親看到父親的優點。剛開始母親總是逃避和不屑,“說那些沒用”。

時間長了,她也開始出現了一些變化,對父親的指責少了很多言語也變得溫和,開始主動地關心父親,儘管還是故意以反向的方式但至少敏感的父親感受到了母親的變化,也開始有積極的回應,兩個人的關係改善了很多。

當然,還包括我開始主動求誇獎和認可。比如我做了一件很棒的事情,我會說,看,你閨女厲害吧、聰明吧。以前絕對會被一棍子扌回來,被罵不謙虛。現在媽媽會開玩笑地說,那當然,你也不看看這是誰的閨女,然後我開始調侃她什麼時候都忘不了要誇自己。我們開始有了幽默感和默契。

還有不讓自己再做一個超級小孩和弟弟的另一個小媽媽,我把自己還原成一個女兒,一個姐姐,不給自己太大的負擔,也不奪走該弟弟背負的責任。

總之這個家庭更像一個家庭,每個人都可以儘量地做自己,不再像以前,我和弟弟是媽媽的“備份丈夫”,我是弟弟的“備份媽媽”,爸爸是我們的敵人,我是媽媽的同盟等。每個人都開始回歸到自己的角色之中。家庭開始進入良性的互動。

打出這些字我用了三個多小時,而從做出行動到現在的成效,我們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到現在,我們依然不完美,依然有那麼多的問題。但是這個家庭開始建立起良好的互動和信任,學習表達,能夠溝通當我遇到我的先生,我更加能夠坦然地面對過去,也開始學會更有技巧地去處理家庭中的問題。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情感的需求,都有對愛和幸福的渴求,我的父母當然也不例外,這才是這些行動能夠有效地最重要的因素。

這樣的改變絕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我只是先邁出了那一步,讓爸爸、媽媽都感受到這種舒服和自在的狀態,他們自然也願意回應我,和我一起做出改變。

同樣通過這些行動,我在學習了心理學五年半之後才真正建立對於心理學的信仰,真真實實地感受到心理學對於人的巨大幫助。每個人都是願意改變的,都有改變的潛力。

我更加相信,一個人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只要你願意付出行動,只要你不是想異想天開,通過自己的努力是完全可以達到的。你可以過上任何你想要的生活。

父母從未正面表達過對我們的愛,有的只是批評、指責,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孩子好是應該的,誇獎會讓人驕傲,從小媽媽一直告誡我的一句話是:“你要永遠覺得你不如別人,這樣你才能看到別人的優點,向別人學習。”

長大之後,我以為只有我的媽媽是這樣,給自己的孩子灌輸這樣的理念。後來在心理諮詢機構實習時,我見到另一個和我媽媽有同樣理念的母親,她19歲的女兒因此而退學抑鬱,花了一年的時間吃藥控制才能下床,來參加心理輔導。那時候我特別理解那個女孩的感受,也慶倖自己早點走了出來。

這一方面說的是得不到來自父母的情感支持和肯定,另一方面是他們彼此之間的爭吵和傷害。

父母通過相親認識,沒見過幾面就結婚了,對於彼此完全是不瞭解,三觀不合,無論是在性格、思維方式、為人處世的方式、態度等方面都截然不同。從我很小的時候兩個人就一直吵架,吵吵鬧鬧過了輩子。

我不想用太多專業的術語去描述這樣的婚姻和情感狀態帶給孩子的影響是怎樣的。對於那時候的我來說,有太多不能理解的事情。為什麼兩個本應該最親密的人卻用世界上最惡毒的語言傷害對方,侮辱對方;既然過得都不開心,那麼為什麼要結婚,為什麼自己不開心還要生小孩,讓小孩子跟著不開心。

很長一段時間,我很難對婚姻、對感情有什麼憧憬。對於我來說,婚姻只不過是必然要進人的人生形態而已。無關情感,只關乎面子或者責任。

家庭對於一個人的影響實在是太多及太廣泛,要把這件事情寫清楚,恐怕一個星期不眠不休也寫不完。而控訴也並不是我的初衷。這樣的鋪陳只是想說,不是所有人都有一個快樂的童年,不是所有人的童年都是豐富多彩的,至少我的不是。

還不會走路的我在床上哭,看著媽媽尋死覓活地撞牆,是童年最濃重的回憶;過早地成熟,孤單、自卑、無助是童年帶給我最深的性格烙印。那時候的我,只是一個又肥又矮,既清高驕傲又自卑憤怒的小孩。

我不願意一直處在這樣的一個不開心、充滿憤怒又無計可施的狀態,我想要做出改變。很幸運,當我開始學習心理學,尤其是家庭婚姻治療,開始以自己和家庭為案例做分析,我似乎逐步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式。

通過學習家庭治療,我瞭解這個四口之家的心理動力和互動模式。我開始瞭解到,在親子關係上,媽媽和我是如何結成情感同盟,對抗爸爸;爸爸是如何被邊緣化,在這個家庭中的感受是孤獨和不被尊重;在親密關係上,爸媽的表達方式如何將他們的關係帶入一個惡性循環。

我開始畫家庭圖譜,把父母作為一個家庭系統中的某個部分和環節,看到他們來自怎樣的一個原生家庭,他和她怎麼變成現在這個樣子,他和他的父母、兄弟姐妹對他們施加了怎樣的影響。

我看到兩個完全不懂生活的年輕人走入婚姻,與一個陌生人一起生活,不斷地磨合、妥協,學習為人父母,我看到他們的害怕,他們的無奈和痛苦,同樣我也看到他們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儘量為我和弟弟提供最好的學習環境,為的就是不再像他們那樣受苦。

我開始做家庭成員的訪談,與弟弟開始那段徹底改變我觀點的80分鐘談話。

我心目中的家,無聊、沉悶、單調,充滿了爭吵、嘲諷、冷漠,而對於他來說,爸爸媽媽付出了一切,到處打工掙錢,兩個只有初中文化的農民培養出一個大學生,一個研究生,這是多麼的了不起;他們很愛自己的孩子,雖然不會表達,但是他們以自己認為的方式在為這個家付出。

那個晚上,我印象太過深刻,80分鐘的聊天,讓我二十多年的家庭信念轟然倒塌。

生活在一個家庭中的我們,像是來自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我們說的是同一個爸爸媽媽嗎?說的是同一個家嗎?

那一刻,我覺得弟弟像一個天使,而我像一個自私的惡魔,我在內心掙扎鬥爭了十多年,默默地憎恨父母十多年,原來只是我一個人的心理遊戲,我認為是父母對不起我,讓我成為現在這樣不開心、不自信、不舒展的狀態。

我把自己放在一個受害者的角色,在角色裡樂此不疲,掙脫不開,卻沒發現,這場獨角戲沒有觀眾。

當然,這並不是說我父母突然變成了偉大完美的形象。他們依然有自己的局限性,可是誰沒有呢?誰又能完全跳脫開自身的限制呢?

每個人對於生活事件的理解是不同的,感受性也不同,所以和弟弟相比,我對於來自父母的關心更加渴求,得不到關注後的失望也就更大。

這樣的一番嘗試和自我治療之後,我更能理解父母,從一個人的角度去理解他們,而不是從一個完美父母的標準去要求他們。我開始懂得什麼叫作換位思考和同理,那就是把自己當作他們,從他們的角度出發看待彼此之間的關係。

原來,每個人都是這個不良的家庭模式的受害者。只是我們們都不自知,都陷在這個泥潭裡走不出來。

多年的習慣和思維方式已經養成,我沒辦法要求他們主動做出改變。於是,我開始做出行動。我到現在仍然記得,在新樂群的餐廳裡,我做出這個決定,我要改變,還要帶動我的家庭做出改變。

我開始主動地與他們聊我的學習、生活,我做了哪些社會實踐,我碰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哪些不開心的事情。最開始只能用短信,因為在電話裡實在開不了口,雙方都不好意思。

從短信到電話,從說事實到表達情感;從我主動地與爸媽說我想你們了,我愛你們,到爸媽可以自然地跟我說:“想你了”。

見到他們,我會主動地摟抱媽媽和爸爸,從拉手開始,到整個的擁抱。第一次,他們都本能地把我的手甩開了,能夠強烈地感覺到他們身體的僵硬和不適,但是我偏要抱著他們。次數多了,他們就能夠適應了,也很享受,甚至在我要回北京時,如果忘了擁抱,我媽都會主動過來抱我。

又比如,我聯合弟弟,表現出對父親的極大尊重,有時甚至是以相對誇張的方式,讓母親意識到,我們亻]不是只需要一個母親,我們需要的是父母兩方的愛。並會在恰當的場合讓母親看到父親的優點。剛開始母親總是逃避和不屑,“說那些沒用”。

時間長了,她也開始出現了一些變化,對父親的指責少了很多言語也變得溫和,開始主動地關心父親,儘管還是故意以反向的方式但至少敏感的父親感受到了母親的變化,也開始有積極的回應,兩個人的關係改善了很多。

當然,還包括我開始主動求誇獎和認可。比如我做了一件很棒的事情,我會說,看,你閨女厲害吧、聰明吧。以前絕對會被一棍子扌回來,被罵不謙虛。現在媽媽會開玩笑地說,那當然,你也不看看這是誰的閨女,然後我開始調侃她什麼時候都忘不了要誇自己。我們開始有了幽默感和默契。

還有不讓自己再做一個超級小孩和弟弟的另一個小媽媽,我把自己還原成一個女兒,一個姐姐,不給自己太大的負擔,也不奪走該弟弟背負的責任。

總之這個家庭更像一個家庭,每個人都可以儘量地做自己,不再像以前,我和弟弟是媽媽的“備份丈夫”,我是弟弟的“備份媽媽”,爸爸是我們的敵人,我是媽媽的同盟等。每個人都開始回歸到自己的角色之中。家庭開始進入良性的互動。

打出這些字我用了三個多小時,而從做出行動到現在的成效,我們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到現在,我們依然不完美,依然有那麼多的問題。但是這個家庭開始建立起良好的互動和信任,學習表達,能夠溝通當我遇到我的先生,我更加能夠坦然地面對過去,也開始學會更有技巧地去處理家庭中的問題。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情感的需求,都有對愛和幸福的渴求,我的父母當然也不例外,這才是這些行動能夠有效地最重要的因素。

這樣的改變絕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我只是先邁出了那一步,讓爸爸、媽媽都感受到這種舒服和自在的狀態,他們自然也願意回應我,和我一起做出改變。

同樣通過這些行動,我在學習了心理學五年半之後才真正建立對於心理學的信仰,真真實實地感受到心理學對於人的巨大幫助。每個人都是願意改變的,都有改變的潛力。

我更加相信,一個人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只要你願意付出行動,只要你不是想異想天開,通過自己的努力是完全可以達到的。你可以過上任何你想要的生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