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宇宙大爆炸之后产生了原子,那么人类是不是也是由大爆炸后的原子构成的呢?

事實上, 發生在宇宙誕生之后數分鐘的太初核合成幾乎只產生了兩種元素——氫和氦, 前者的比例約為75%, 后者的比例約為25%。 不過, 太初核合成也產生了極少數的重元素——鋰、鈹。 僅這些元素無法形成包括人類在內的地球生命, 還需要更多的其他重元素, 比如碳、氧、鐵、鋅。

太初核合成只維持了十幾分鐘, 很快就因為宇宙膨脹, 溫度和物質密度快速下降, 合成元素的條件隨之消失。 直到宇宙經歷一億年的冷卻之后, 彌漫在空間中的氫和氦的氣體云有條件發生引力坍縮, 形成大質量恒星。 隨著恒星內部不斷發生核聚變反應,

重元素逐漸被合成出來。 而當大質量恒星發生超新星爆發時, 更重的元素還會隨之產生, 它們一并隨著超新星的沖擊波散播到周圍的空間中。

基于前代大質量恒星的殘骸, 后來形成的恒星和行星包含著一定豐度的重元素, 地球生命正是基于這些元素而演化出來。 因此, 組成人體的元素大部分都是來自于前代恒星。 正因為如此, 才有了卡爾·薩根的那句名言:“我們都是星塵”。 此外, 由于人體中還包含氫元素, 它們可以追溯到宇宙大爆炸之后的太初核合。

準確的說 , 我們是由宇宙大爆炸后的原子演化而來的。 因為在大爆炸初期, 宇宙中只有很少種類的原子, 它們組合成了恒星, 這種原始恒星的壽命很短,

然后再這些恒星的殘骸中出現了重元素, 然后才開始慢慢的演化成我們現在的宇宙, 也就有了我們。

所以說我們并不是由大爆炸初期的原子構成的, 而是由大爆炸后原始恒星殘骸中的重元素構成的。

而且宇宙里的外星人也是由那時候的原子組成的, 總之一切都起源于一場巨大的創世爆炸。

天文學家習慣于把重于氫氦的元素都稱為“金屬元素”, 盡管化學家氣的鼻子冒泡。 大爆炸只產生了氫氦和少部分鋰6, 其它所有的金屬元素, 包括組成地球生物的碳氧氮磷鈣等等元素都是在大爆炸之后氫云塌陷產生的大型恒星內部聚合產生的, 然后在超新星爆炸中污染了其它分子云, 然后才有了我們。

那么, 有人認為我們身上的氫總是大爆炸產生的吧?畢竟大爆炸產生的氫占宇宙中可見物質絕大部分,

也占了我們身體中氫元素的絕大部分。 答案是:未必是這樣。 單個質子(氫離子)在很多反應中都可能產生, 盡管數量不多, 問題是我們無法將其與大爆炸產生的氫區分出來, 沒辦法指認哪個氫原子子是原裝哪個氫原子不是。

換一個角度考慮, 如果把“原子”看成是一堆堆質子, 中子, 電子, 這些材料可確確實實是大爆炸之后幾十萬年, 宇宙溫度降低后產生的, 從這個角度看, 認為我們身體內所有的質子中子都是由大爆炸產生, 問題不大。

總之我們要敬畏宇宙, 同時大膽探索宇宙的奧秘, 這是所有智慧生命的最終歸宿, 也是人類的最終歸宿.

ps :未經同意不得轉載(圖片來源網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