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他年少成名,任北大校长,却先后七次辞职,北大精神流传至今

他年少成名, 任北大校長, 卻先后七次辭職, 北大精神流傳至今

說起北大的歷任校, 都會不可避免地談起蔡元培先生, 他也是我們內心無比敬佩的人物, 的確他對北大的影響是不可替代的。

在他的事業方面, 北大是他發展的重要平臺 。 無人質疑他的成就, 他的成就離不開他的人格魅力, 它像磁場一樣讓很多有學問的人聚集到北大共同參與教學與學生研究。

大多數人都對蔡元培先生很欽佩, 但是也會有一些特例。 他和魯迅先生的關系就有一點小摩擦。 其實他們兩人是同鄉, 接觸也很早, 魯迅先生的一些工作是蔡元培先生幫忙介紹的。

本來說兩人關系應該很不錯, 但是魯迅先生對于他的思想主張是不認可的。 但他對魯迅先生可謂是至情至義。 作為北大領導人物, 他以身作則, 不但和別人共同進步, 也可以很好地處理人際關系。

多年過去, 現在的北大是學子們無比向往的大學, 這也是始于他創建的北大精神.自稱好好先生的他致力于教育事業, 但在時代的浪潮下, 他終身都官場。 也許是自身追求一直沒有實現,所以辭職總是煩惱著他。

年少有為放在他身上很合適。 1890年, 年輕的他應邀請出任”上虞縣志“, 不久因為工作不順心, 他直接就選擇了辭職。 也許是年輕氣盛, 也許是他對自己的實力的自信。

1898年他已經是三十二歲的年紀,

他時任翰林院編修, 在以前的觀念中這是一份可以光耀門楣的工作, 也更意味著身負國家重擔。 但當年因為政治原因, 他仍然選擇了辭職。

當他成為北大校長 , 他想要改變北大的現狀, 為國人創立一個高質量的大學。 那時候的北大學子并不求學好問, 風氣可想而知。 一些有錢的學生一心只想混文憑, 把讀書當作日后發財的工具, 對老師沒有該有的尊敬, 對學習也沒有該有的樂趣。 學校的制度十分混亂, 學術空氣稀薄, 儼然一座衙門式大學。

想要改變誰都可以想,但付出實際行動繼續并用自己的行動去感染他人傳承才是難能可貴的。 他盡力為北大招聘優秀的老師, 讓北大成為真正的大學。 一直以來他時刻關注著北大的發展,從他辭職又繼續任職我們可以看見他的不甘心,以及想要為中國建立一個有獨特精神面貌的大學的努力。

在北大他辭職了七次, 也許從中我們看到了他的些許無奈與不甘, 同時這些辭職印記也是他在歷史浪潮中的進與退。 在那一個時代, 政治動亂, 他用自己的努力改變了北大。

他用盡自己的畢生精力他為中國教育作出改革, 北大的輝煌離不開他過去所做努力, 而我們也同樣沒有忘記過他。 蔡元培先生對于北大是獨一無二的, 不可替代的,他是那個時代下北大的標桿, 引領著北大在歷史浪潮中脫穎而出。 也許當時的歷史背景給他發展的機會, 憑借自身能力鑄造了他的歷史形象。

所以是歷史創造英雄還是英雄改變歷史呢?這些就不得而知了, 每個人有著自己的見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