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90后小伙留守农村做“抱鸡婆”:10年孵出鸡雏70万,如今有车又有房

曾經, “等我長大后 , 山里的孩子往外走”歌曲唱出了諸多人的鄉愁, 也道出了農家孩子想要跳出“農門”的迫切愿望。 伴隨著農村生產結構的調整, 時下, 越來越多的青年農民轉入到城市打拼。 在眾多奔向城市的人流中, 遼寧“90后”農村小伙侯杰選擇了“留守”, 當起了“抱雞婆”。

今年27歲的侯杰出生在科爾沁沙地南端的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農村, 受地理位置的影響, 當地地廣人稀, 氣候干燥, 常年多旱少雨, 經濟作物多以玉米等為主, 特殊的環境使得當地養殖業較為發達, 散落在鄉間的養殖戶如繁星密布, 很大程度上給當地百姓增加了收入。

在當地農村, 農民的養殖種類因人因家庭而異, 一些有男勞力的農戶喜歡養牛養羊, 而上了歲數的一些農民多喜歡養雞鴨鵝, 用他們的話講, 這些小生靈不需要太多的成本, 喂自家產的玉米, 在自己院子里散養就可以了。 養殖戶多了, 需求的缺口相對也大了, 侯杰沒有選擇從眾的心理去養殖, 而是在源頭上做起了文章。 “大家都養雞時, 最稀缺的就是雞雛了”, 這個快人一步的想法, 讓侯杰堅持了10年, 也讓他嘗到了甜頭。

每年的3月末4月初, 東北地區乍暖還好, 對于侯杰來說, 從那時開始至7月中旬, 應該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 在長達4個月的時間里, 他要孵化出7萬只雞雛供需市場。 “孵化雞雛是養雞過程中的第一步,

也是最不好掌握的環節”, 侯杰告訴記者, 從當初的選種蛋、消毒、孵化等全過程, 每個環節都不能出錯, 環環相扣才能確保雞雛的成活率。

要想孵出雞寶寶, 首先要選受精的蛋, 通常情況下, 侯杰在收取種蛋時只去有公雞的農戶家收取, 據他介紹, 沒有公雞的養殖戶飼養的雞下的蛋沒有受精, 這樣的蛋不會孵出雞雛。 侯杰表示, 即便如此, 對公雞和母雞混養的比例也有很高的要求, 最低要求是1只公雞10只母雞這樣的比例, 如果母雞太多, 受精卵相對就低了不少。 為了提高出殼率, 每一枚雞蛋的新鮮度都要保持在10天以內。

在侯杰家中的西廂房里, 排列著大量的“產床”, 10年間, 侯杰以及家人在這里將70萬只小生命帶到世間。

這種“產床”是侯杰自己通過實踐摸索設計出來的, 在傳統人工孵化的基礎上, 他又做了改變, 即通過電源取熱、水袋恒溫等手段確保溫度恒定。

據了解, 從每年的3月末開始種蛋裝床, 每天休息的時間開始大幅縮減, “現在可同時孵化32床種蛋, 每張床上大約有630枚蛋, 工作量還是很大的”, 侯杰介紹, 為了確保每一枚蛋受熱均勻, 這就要求他每六小時對所有的蛋“翻身”一次, 20000余枚雞蛋全靠人力完成, 即便是全家人都上陣也要折騰2個小時以上。

在孵化期間, 還有一個重要的過程至關重要, 就是在種蛋孵化一段時間內, 需要遴選出未有受精的雞蛋, 這就需要進行胚胎發育狀況的檢查, 也就是大家所說的“照蛋”, 通常情況下,

如果是 成活的受精卵, 則可看到蛋內有紅色的血絲。 在這個過程中, 有將近20%的雞蛋被淘汰掉。

“雞蛋孵化過程溫度控制在大約37攝氏度左右, 在經過21天后, 一只只可愛的小生命便破殼而出”, 侯杰表示, 出殼時每一兩小時都要看一次溫度計, 最后階段對溫度要求更高了。 盡管如此, 仍有近10%的雞雛因各種原因不能正常出殼, 也就是說, 每年總裝蛋10萬枚, 真正能成活的約有7萬只。 據悉, 每年的第一批雞雛大約在4月中旬開始上市, 價格在2元到2.5元一只。

雞雛出殼后, 侯杰每天6點多就要走出家門, 或走向農村大集或下鄉走村串屯, 為客戶送去雞雛。 中午時分再返回家中, 稍作休息后, 又馬不停碲到周邊村收取種蛋, 為了滿足需要,

他每天需要收集1500枚種蛋。

長時間與雞雛打交道, 這個“90后”農村小伙學會了一套本領, 當許多前來購買雞雛的人們為選購公雞母雞犯愁時, 他搭眼一看就能分辯出哪只是公雞哪只是母雞。 在侯杰所在村方圓幾十公里, 許多村民提起他孵化的雞雛都贊不絕口, 更有一些人十余年來都是選購他孵化的雞雛。 “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憑著良心, 不敢有半點欺騙, 這也是多年來我的雞雛不愁銷的原因”, 侯杰說。

這些年來, 侯杰扎根在農村, 打拼出了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如今的他結婚生女, 不僅住上了漂亮的大房子, 還購買了轎車, 小日子過的甜甜蜜蜜。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