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二次元»正文

電影裡的光影世界

在看電影的過程中學攝影, 真的可行麼?似乎在我們眼中, 攝影與電影的功能完全不同, 除了純藝術領域的作品, 前者主要服務於生活留念以及充實新聞內容的素材, 而後者則更多是作為娛樂消遣進入我們的生活。

但是從本質上來看, 電影無非就是一系列靜態的攝影照片組成的動態畫面。 兩者在性質上是完全一致的, 只不過攝影使用靜態畫面進行表達的方式自由度較高, 不論是抽象派還是堪的派, 或者與其他藝術形式相結合, 都可以成為完整的作品, 但是依賴動態畫面的電影則在創意和手段上受著各種各樣的約束,

缺少一些元素或者內容則不成電影。 或許在這個特點之上, 我們可以將電影視為攝影在某一方向上的延伸。

不過也正是由於電影製作難度遠高於攝影師拍照, 它需要高額的投資、龐大的專業團隊以及資深導演來確保影片品質, 這也賦予了電影極高的門檻, 讓電影所呈現出來的畫面十分專業和嚴謹, 對內容和情緒的表達也更加精確。

這些特點也正是“教科書”所具備的。 讓尚處在提升階段的攝影師在電影中學習攝影知識也是十分妥當的方法, 大多數成功電影的構圖、光影以及色彩, 都如教科書一般完美, 都可以成為攝影師學習的典範。

在此之前我做過一個分析《銀翼殺手2049》電影色彩的視頻教程。

簡單地談了一下那部電影裡有哪些配色方法可以挪用到攝影中來。 雖然舉例的畫面不多, 但是在做準備工作的時候, 我保存了一百多張電影截圖, 每一張截圖都值得從不同角度大書特書。 而以我對電影和攝影膚淺的知識來看, 這些見解也只是冰山一角。 那麼在今天的課程裡, 就讓我們聊一聊電影能夠教給攝影師哪些有用的知識吧。

構圖

許多電影在構圖上可謂十分嚴謹。 許多成功電影在構圖上可謂做到了每一幀都有理有據。 這裡用一個很常見的手法來進行講解。 在《銀翼殺手2049》中, 大量場景都巧妙地運用了消失點這個概念。

所謂消失點並不單純是畫面中的點, 而是線條由近到遠消失在畫面內某一處的透視現象。

利用好線條的這種特徵可以讓畫面充滿景深和立體感。

實際構圖中, 消失點需要和其他元素合理搭配才能產生強烈的效果。

下圖中, 建築物內部的線條消失在畫面左邊的黑暗中, 三個人物的站位也和線條走向保持一致, 呈現出由大到小、由近到遠、從右到左的排列順序。 讓觀眾順著線條把注意力放在最遠端的人物身上

下面這個場景也運用了同樣的處理方式。 兩個人物和遠處的門形成了三個點, 與房間裡的線條和諧相處。 當然這一次導演不希望大家盯著遠處的門不放, 因此門的顏色和牆壁一致, 降低了存在感, 只是作為消失點的區域存在於背景中。

下圖這個場景也是如此。 將消失點置於畫面的一端,

近處的主角和遠處的人群順著燈光產生的線條方向分佈, 讓畫面縱深感十分強烈。

在攝影的過程中, 我們也可以運用電影裡的方法, 在合適的場景內尋找消失點, 並將消失點置於合適的位置, 展現場景的縱深。 我拍攝的下面兩張圖都用到了這個構圖技巧。

第一張風景圖, 調整相機高度, 讓兩條鐵軌產生的線條指向畫面中心位置的隧道。

第二張是環境人像, 人物作為主體同樣出現在畫面靠近中心的位置, 柵欄以及水面形成的曲線同樣可以製造消失點, 讓人物出現在消失點的位置, 可以讓線條引導視線走向, 突出主體的地位。

除了消失點的運用, 電影中還有許許多多值得探尋的構圖方式,

譬如畫面中各個元素的平衡, 以及將人物放在邊緣或者角落的極端構圖方式。 這些內容都會在之後的課程裡逐一展開。

光與影

光影能在電影中產生強烈的視覺效果, 表達各種情緒, 巧妙對光影進行佈置, 可以讓場景和人物更加立體, 也能增加氛圍。 電影中的布光方式在攝影中也有著同樣的作用。 我們不妨以《海蒂與爺爺》這部電影中的布光作為案例進行分析。 之所以選擇這部電影, 是因為其中布光簡潔有效, 同時非常細膩, 以至於難以察覺人造光對畫面的影響。

下圖看似只是簡單的室內場景, 畫面中間靠右窗外射進來的溫和的陽光照亮了室內, 也襯托出了人物的輪廓。 但是實際上當鏡頭、主體與光源成一直線排列的時候, 主體會擋住光源而完全成為黑影。

雖然在某些場景下,剪影的確別有一番風味,但是當環境在光照下十分立體的時候,主體倘若變成剪影了,就會導致地位下降,也不能很好地融入環境。

但是仔細觀察一下電影畫面,人物並沒有變成剪影,反而在左側出現了輪廓光,十分立體,也在畫面中偏暗的區域凸現出來。或許細心的人已經發現了人物的影子方向與視窗光源方向不一致的現象吧。顯然,畫面以外的左上方還有另一個光源,單獨照亮了人物。避免了將人物變成剪影,導致質感降低並且融入黑暗的背景中的問題。

電影中還有其他許多地方都用到了多個光源,或者用人造光模擬環境光來塑造人物立體感,以及烘托主體。上圖的片段中,劇組同樣使用了畫面以外的光源照亮人物正面以及模擬人物身後的蠟燭光源(很顯然,蠟燭光強遠遠不足產生足夠的補光)。

這些技巧可以給我們在攝影布光上給予重要的啟示:布光需要立體,需要突出主體,並且要用合適的光比讓人造光融入環境光。


(聖誕樹作為主光源,外加兩燈補光,控制光比)

色彩

電影中的富有質感與詩意的色彩似乎一直是許多攝影師所夢寐以求的效果,以至於許多人做了許多電影效果的LUT以及Lightroom預設。但是很遺憾,不少套用這些預設的片子並沒有電影效果,反而比原片遜色不少。這是因為對電影本身的配色思路不夠瞭解,盲目套用後期預設所導致的結果。

那麼學習電影色調,最基本的就是要學會分析電影中的配色和調色思路。我在之前發佈的視頻中解釋了《銀翼殺手2046》中靈活運用的配色方式,其中最重要的不一定是後期如何調色,而是利用布光和場景中各個色彩的搭配營造出合適的色彩。

形式與內容

我們經常感慨電影中巧妙的構圖,絢麗的色彩以及震撼的光影,卻容易忽略這一切形式上的安排都是為故事服務的。沒有故事內容,一切形式都顯得空洞無力。許多攝影師由於太注重作品的形式美,讓他們的作品看起來十分“糖水”,缺乏內涵。

因此我們在討論電影的時候,一定要將構圖、色彩和光影等形式上的技巧與具體的內容相結合,分析清楚了內容對形式的需求才能有效地把握形式美。

例如在電影猩球崛起3中,為了表現人類的冷酷無情,使用了強烈的分割光將反派人類半張臉完全放進黑暗中,甚至連眼睛都看不到。相反,在他對面人情味十足的猩猩卻獲得了較為柔和的布光,也能清楚地看見充滿人性的雙眼。此外,人類在構圖上處於畫面偏右而猩猩則在正中間,這也是為了在對比中突出猩猩的主角地位而巧妙安排的。

一個看似簡單的電影對白畫面包含了大量技巧與思路。攝影也是如此,不論採用何種布光,構圖,還是色彩,都要和內容緊密結合。

這也就意味著我們在攝影的時候,一定要先明白自己試圖在照片中想要表達的情緒或者觀點。譬如在上圖中,我需表現人物情緒的安靜,那麼重點就是人而不是景,大環境中突出人物的最基本方法就是把主體放在畫面中間,因此使用中心構圖。通透明亮的環境可以帶來清新的感覺,也能夠烘托安靜這一情緒,因此選擇在太陽落山之前,在逆光方向進行拍攝(太陽落山后光線太柔和,缺乏方向性,情緒略顯壓抑;太陽角度太高,直射光太強烈,情緒感較強,不符合安靜的題材)。最後考慮到表達安靜情緒的色彩往往是低飽和度的冷色調,因此在後期調色的時候選擇了藍色和青色為環境色調,渲染氣氛。

總結

總而言之,我們在攝影中所做的每一個選擇都需要有強烈的理由,攝影師需要知道他們的理由,並和畫面所需要表達的情緒與觀點聯繫起來。恰好電影中每一個畫面都有著很強的故事性以及情緒感,拍攝過程中也非常注重利用各種元素講述故事,強化情緒。因此在分析電影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瞭解到專業拍攝團隊選擇構圖、光影和色彩的理由,給我們攝影以巨大的啟發。

最後,希望大家在這篇文章中也能有所收穫,意識到電影對攝影師的巨大幫助,在今後的課程中,我也會有選擇地為大家推薦一些值得學習的電影並講解其中的攝影奧秘。

主體會擋住光源而完全成為黑影。

雖然在某些場景下,剪影的確別有一番風味,但是當環境在光照下十分立體的時候,主體倘若變成剪影了,就會導致地位下降,也不能很好地融入環境。

但是仔細觀察一下電影畫面,人物並沒有變成剪影,反而在左側出現了輪廓光,十分立體,也在畫面中偏暗的區域凸現出來。或許細心的人已經發現了人物的影子方向與視窗光源方向不一致的現象吧。顯然,畫面以外的左上方還有另一個光源,單獨照亮了人物。避免了將人物變成剪影,導致質感降低並且融入黑暗的背景中的問題。

電影中還有其他許多地方都用到了多個光源,或者用人造光模擬環境光來塑造人物立體感,以及烘托主體。上圖的片段中,劇組同樣使用了畫面以外的光源照亮人物正面以及模擬人物身後的蠟燭光源(很顯然,蠟燭光強遠遠不足產生足夠的補光)。

這些技巧可以給我們在攝影布光上給予重要的啟示:布光需要立體,需要突出主體,並且要用合適的光比讓人造光融入環境光。


(聖誕樹作為主光源,外加兩燈補光,控制光比)

色彩

電影中的富有質感與詩意的色彩似乎一直是許多攝影師所夢寐以求的效果,以至於許多人做了許多電影效果的LUT以及Lightroom預設。但是很遺憾,不少套用這些預設的片子並沒有電影效果,反而比原片遜色不少。這是因為對電影本身的配色思路不夠瞭解,盲目套用後期預設所導致的結果。

那麼學習電影色調,最基本的就是要學會分析電影中的配色和調色思路。我在之前發佈的視頻中解釋了《銀翼殺手2046》中靈活運用的配色方式,其中最重要的不一定是後期如何調色,而是利用布光和場景中各個色彩的搭配營造出合適的色彩。

形式與內容

我們經常感慨電影中巧妙的構圖,絢麗的色彩以及震撼的光影,卻容易忽略這一切形式上的安排都是為故事服務的。沒有故事內容,一切形式都顯得空洞無力。許多攝影師由於太注重作品的形式美,讓他們的作品看起來十分“糖水”,缺乏內涵。

因此我們在討論電影的時候,一定要將構圖、色彩和光影等形式上的技巧與具體的內容相結合,分析清楚了內容對形式的需求才能有效地把握形式美。

例如在電影猩球崛起3中,為了表現人類的冷酷無情,使用了強烈的分割光將反派人類半張臉完全放進黑暗中,甚至連眼睛都看不到。相反,在他對面人情味十足的猩猩卻獲得了較為柔和的布光,也能清楚地看見充滿人性的雙眼。此外,人類在構圖上處於畫面偏右而猩猩則在正中間,這也是為了在對比中突出猩猩的主角地位而巧妙安排的。

一個看似簡單的電影對白畫面包含了大量技巧與思路。攝影也是如此,不論採用何種布光,構圖,還是色彩,都要和內容緊密結合。

這也就意味著我們在攝影的時候,一定要先明白自己試圖在照片中想要表達的情緒或者觀點。譬如在上圖中,我需表現人物情緒的安靜,那麼重點就是人而不是景,大環境中突出人物的最基本方法就是把主體放在畫面中間,因此使用中心構圖。通透明亮的環境可以帶來清新的感覺,也能夠烘托安靜這一情緒,因此選擇在太陽落山之前,在逆光方向進行拍攝(太陽落山后光線太柔和,缺乏方向性,情緒略顯壓抑;太陽角度太高,直射光太強烈,情緒感較強,不符合安靜的題材)。最後考慮到表達安靜情緒的色彩往往是低飽和度的冷色調,因此在後期調色的時候選擇了藍色和青色為環境色調,渲染氣氛。

總結

總而言之,我們在攝影中所做的每一個選擇都需要有強烈的理由,攝影師需要知道他們的理由,並和畫面所需要表達的情緒與觀點聯繫起來。恰好電影中每一個畫面都有著很強的故事性以及情緒感,拍攝過程中也非常注重利用各種元素講述故事,強化情緒。因此在分析電影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瞭解到專業拍攝團隊選擇構圖、光影和色彩的理由,給我們攝影以巨大的啟發。

最後,希望大家在這篇文章中也能有所收穫,意識到電影對攝影師的巨大幫助,在今後的課程中,我也會有選擇地為大家推薦一些值得學習的電影並講解其中的攝影奧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