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适时捕捉孩子发出的信号

適時捕捉孩子發出的信號

家長大都明白親子溝通的重要性,知道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傾聽和溝通,建立相互信任的親子關係。 但是溝通不是簡單地和孩子進行語言的交流,還包括去接納孩子的情緒,詢問孩子的想法,然後再去解決問題。

溝通存在於交流的每一個瞬間、每一個細節,真正良好、有效的溝通,需要父母能夠適時地感受和理解孩子發出的信號,並及時做出回應,尤其需要父母能夠傾聽孩子。

然而,大多數時候,父母都不會留意孩子表達出的資訊,因為他們的心總是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所佔據。

孩子從學校回到家,很委屈地告訴你:“媽媽,我很生氣,我把齊齊當成最好的朋友,什麼東西都跟他分享,但是他今天帶了一本書,就是不給我看!我再也不跟他當好朋友了!”這時,媽媽的腦海裡閃過無數畫面,然後,這樣的話脫口而出:“是不是你什麼地方惹他生氣了?”“明天我們帶一本跟他換吧!,”你們還是好朋友,好朋友之間有矛盾是很正常的。 ”

我們覺得自己很理解孩子,覺得說這些話是為孩子好,是在幫他解決問題。 可是,孩子卻突然不說話了,他可能會變得更加生氣,因為這些都不是他想聽到的,他想傳遞給家長的信號,家長並沒有捕捉到。

孩子所發出信號的真實含義往往並不明顯,家長需要對這些資訊進行“解碼”之後,才能理解它。

比如,孩子看上去是在“抱怨”某件事的不公平,其實真正傳達的資訊是“我很委屈,我想傾訴,我想得到理解”他並不一定需要安慰、建議、說教,甚至也不需要解決辦法。 而家長聽完孩子的表述,往往就會來撫平他的負面情緒,幫助他解決問題。 所以,當你用這些方式跟孩子進行溝通時,實際上就錯失了彼此之間的連接,沒有做到適時、有效的溝通。

在上面的案例中,適時、有效的溝通,從孩子回家那一刻就應該開始。 當孩子說話的時候,你可以拉著他的手,蹲下來,看著他的眼睛,體現出對他的關注,讓他感受到你對他的重視。 然後,你放下腦海裡已有的想法和判斷,敞開心扉,全神貫注地去傾聽和感受他,留意他表達的息。

能否做到這一點,取決於當時實際溝通的情形,而不是產生於早已存在的固有的心智模式。

所以,有時候我們僅僅是在孩子跟我溝通的時候拉著他的手,點頭,跟他說“嗯,你看上去確實很生氣”或者用“還有呢”“可以告訴我更多嗎”這樣的方式給予回饋,可能孩子只是經過一番傾訴,問題就得到了解決。 因為當孩子感受到家長的重視和理解時,他就不再否定和懷疑自己,他的那些“小煩惱”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他的擔心也會消失不見。 孩子從“需求不被滿足模式”,順利過渡到“需求被滿足模式”。

事實上,像這樣的迴圈,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天幾乎都會發生。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需要父母和他們進行積極的溝通,滿足他們的需要。

從孩子呀學語起,懂得如何養育孩子的父母,就會對他們報以微笑,並模仿孩子的聲音,用這樣的方式去回應他們,然後停頓一下,等待他們的回應。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我明白你的意思,我在認真地聽你說,我會回答你的,我知道這對你很重要,因為這能使你瞭解自己、重視自己,我很喜歡你現在的樣子。 ”通過這樣的資訊回饋,父母和孩子之間就建立起連接,並且通過相互發送和接收對方的信號,感受到彼此融為一體,孩子的心理健康就是在這樣的親密溝通基礎上逐漸建立起來的。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我常常會錯過孩子發出的資訊,孩子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後,就會產生不當行為。 父母為此感到沮喪,常常以簡單粗暴的方式來對待孩子,孩子也滋生出更多的負面情緒,由此陷入一個惡性循環當中。

這是一個大家非常熟悉的場景:媽媽下班回到家裡,孩子滿懷熱情地跑過來迎接她,經過一天的分離,孩子特別想跟媽媽重新取得連接。 然而,這時的媽媽卻想換掉職業裝,洗個手,然後再投入到媽媽的角色中所以,她只是飛快而隨意地抱了一下孩子,就走到臥室換衣服去了。

孩子沒有體會媽媽的意思,他以為媽媽拒絕了他,開始哭起來,而且在等媽媽的過程中,他越哭越傷心,他的心裡產生了很多想法,但是他並不知道那是什麼,他很委屈,很失望,也很生媽媽的氣。 所以,當媽媽再次下班回來,滿懷熱情地來抱他的時候,他拒絕了媽媽,用手推開媽媽,大哭起來。 這時,媽媽的心裡突然變得非常失落,她本來收好了工作一天的疲憊,現在這種疲憊的感覺一下子又冒了出來,她嚴厲地對孩子說:“你再不停下來,我今天就不帶你玩了。”

看媽媽對自己發火,孩子立刻感受到更大的分離感,他變得更加急躁,乾脆躺在地上哭起來。這時,媽媽不再打算給孩子任何積極的關心因為在她看來,孩子的行為很不對,她不想縱容這些“壞行為”。

至此,母子之間的溝通完全失敗,其原因就在於孩子最初的資訊沒有被媽媽適時地接收,孩子因為沒有得到媽媽的理解而感到挫敗,媽媽也因為孩子的消極對抗而感到惱怒和沮喪,本來一件很小的事情,現在變成了大問題。

可見,親子之間適時、有效的溝通是非常重要的。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在時刻觀察著他人對我們所發出的信號的反應,孩子更是如此,他們往往是憑直覺對自己所觀察到的事情做出判斷,而這些判斷往往是錯誤的。比如,在孩子看來,媽媽的一個轉身,可能就是不愛他的標誌。這時,後面的溝通就變得更加艱難。

當親子之間不可避免地發生分離和誤解時,需要父母去修復這些問題,孩子也會逐漸明白,他們和父母之間的連接是可以修復的。通過適時的溝通和必要的關係修復,孩子就會慢慢地積累起積極的、與父母的內心緊密連接的感受,這對他們未來人際關係的建立非F常重要,也能讓他們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識。

正面管教工具:近距離傾聽

本章講的第一個工具“傾聽”,說的是當孩子說話的時候,家長不要敷衍、打斷、指責、說教等,而是用心去傾聽孩子,並做出回應。而“近距離傾聽”,更多地是指父母要去感受孩子,感受你們在一起的那種感覺,讓孩子感覺到你在他的身邊給予他無聲的陪伴,你們彼此之間心有連接。

你可能還記得,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只要你坐在他看得見的角落,他一個人就會玩得很好,但是一且你離開他的視線他馬上就會站起來,哼哼著要你回來或者跟你走,直到你又坐在他旁邊,他又旁若無人地玩起來。

孩子長大後,也是如此,也同樣需要感受到父母在身邊安靜的陪伴與傾聽。他不需要你有任何言語和動作,只要你在旁安靜地看著他,他就會覺得此刻的時光變得加倍地溫馨與重要,他對手上的事情也會有加倍的興趣。

因此,所謂“近距離的傾聽”,就是需要你騰出時間,安靜地坐在孩子旁邊。這時,孩子可能會問:“媽媽,你在幹嗎?”你可以這樣回答:“我只想和你在一起坐幾分鐘。”這樣的回答,往往會讓孩子感到自己無比地重要和被愛。

如果每天都能有這樣幾分鐘,你願意為孩子停下所有的事情,就這樣安靜地與孩子待在一起,你會發現,很多煩心的事情似乎都消失不見了,你的心會慢慢地沉澱下來,你與孩子的心會因為每天有這樣的連接而更加靠攏。你也能夠更好地去傾聽孩子,從而看到孩子真正的需求。

這時,媽媽的心裡突然變得非常失落,她本來收好了工作一天的疲憊,現在這種疲憊的感覺一下子又冒了出來,她嚴厲地對孩子說:“你再不停下來,我今天就不帶你玩了。”

看媽媽對自己發火,孩子立刻感受到更大的分離感,他變得更加急躁,乾脆躺在地上哭起來。這時,媽媽不再打算給孩子任何積極的關心因為在她看來,孩子的行為很不對,她不想縱容這些“壞行為”。

至此,母子之間的溝通完全失敗,其原因就在於孩子最初的資訊沒有被媽媽適時地接收,孩子因為沒有得到媽媽的理解而感到挫敗,媽媽也因為孩子的消極對抗而感到惱怒和沮喪,本來一件很小的事情,現在變成了大問題。

可見,親子之間適時、有效的溝通是非常重要的。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在時刻觀察著他人對我們所發出的信號的反應,孩子更是如此,他們往往是憑直覺對自己所觀察到的事情做出判斷,而這些判斷往往是錯誤的。比如,在孩子看來,媽媽的一個轉身,可能就是不愛他的標誌。這時,後面的溝通就變得更加艱難。

當親子之間不可避免地發生分離和誤解時,需要父母去修復這些問題,孩子也會逐漸明白,他們和父母之間的連接是可以修復的。通過適時的溝通和必要的關係修復,孩子就會慢慢地積累起積極的、與父母的內心緊密連接的感受,這對他們未來人際關係的建立非F常重要,也能讓他們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識。

正面管教工具:近距離傾聽

本章講的第一個工具“傾聽”,說的是當孩子說話的時候,家長不要敷衍、打斷、指責、說教等,而是用心去傾聽孩子,並做出回應。而“近距離傾聽”,更多地是指父母要去感受孩子,感受你們在一起的那種感覺,讓孩子感覺到你在他的身邊給予他無聲的陪伴,你們彼此之間心有連接。

你可能還記得,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只要你坐在他看得見的角落,他一個人就會玩得很好,但是一且你離開他的視線他馬上就會站起來,哼哼著要你回來或者跟你走,直到你又坐在他旁邊,他又旁若無人地玩起來。

孩子長大後,也是如此,也同樣需要感受到父母在身邊安靜的陪伴與傾聽。他不需要你有任何言語和動作,只要你在旁安靜地看著他,他就會覺得此刻的時光變得加倍地溫馨與重要,他對手上的事情也會有加倍的興趣。

因此,所謂“近距離的傾聽”,就是需要你騰出時間,安靜地坐在孩子旁邊。這時,孩子可能會問:“媽媽,你在幹嗎?”你可以這樣回答:“我只想和你在一起坐幾分鐘。”這樣的回答,往往會讓孩子感到自己無比地重要和被愛。

如果每天都能有這樣幾分鐘,你願意為孩子停下所有的事情,就這樣安靜地與孩子待在一起,你會發現,很多煩心的事情似乎都消失不見了,你的心會慢慢地沉澱下來,你與孩子的心會因為每天有這樣的連接而更加靠攏。你也能夠更好地去傾聽孩子,從而看到孩子真正的需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