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广场舞大妈、站街女,这个法国导演导了出中国移民时事戏

舞臺上仍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法國人的刻板印象, 比如一個重現中餐館的場景, 數十把紅色塑料椅子鋪滿了舞臺, 用紅色來代表中國, “這確實是陳詞濫調的一種, 但是我們嘗試著顛覆它, 讓人們看到更深刻的東西。 ”迪麥可說。

用真實的移民故事打破成見

撰文 / 王晟

編輯 / 韓萌

舞臺上, 一整套茶藝表演正在進行。 不遠處, 一個男人蓮花盤坐;另一邊, 在長笛演奏家冒曉靜的伴奏下, 陶藝家孫瑾瑾正在制作一個白色的陶瓷碗, 唯一一位法國白人演員在這些華人之間徘徊, 顯得憔悴而震驚。 他長時間盯著表演茶藝的女士,

然后把視線轉向做瓷器的孫瑾瑾。

“這部分的靈感來自于法國人與中國人打交道的方式, 他們一開始就是分隔開的。 他們花時間彼此觀看、彼此嗅探、彼此接近、彼此觸碰。 ”《華人在奧貝維利耶》導演弗蘭克·迪麥可(Franck Dimech)說。

盡管在法國的華人多達幾十萬, 但這個群體的生活對于法國人來說仍是神秘而陌生的。 “大部分法國人對這個群體的印象零星而刻板:自助餐、春節、龍、商業、華而不實的物品。 通過這個戲劇作品, 我們希望呈現華人的另一種樣貌, 擺脫他人偏見。 ”迪麥可說。

華人時事戲劇第十號

2018年, 在巴黎奧貝維利耶市鎮劇院和馬賽若利耶特劇院上演的《華人在奧貝維利耶》關注在法華人生活, 無論是劇本創作,

還是演員選擇, 都不是一部傳統的舞臺劇。

該片劇本以導演迪麥可和在讀博士陳颋在華人社區的走訪調查為基礎, 在排演過程中, 與參演人員共同討論完成。

這部劇有一個副標題:時事戲劇第十號。 時事戲劇是奧貝維利耶市鎮劇院的一個戲劇計劃, 從希臘金融危機到科特迪瓦裔法國人的生存狀態, 每一部劇都會從時事出發延展開來。

副標題讓這部劇看起來像是要重演新聞中華人生活的片段, 但現實要比單純的記錄更有深度, “為了把這部時事戲劇搬上舞臺, 我請來藝術家、社會學家、一些生活在這里的華人婦女組成演員陣容。 我們嘗試讓觀眾看得更深遠, 讓他們明白那些編排好的姿勢和展現出的華人的生活方式,

是對歷史和現實的證明。 他們是在通過一部劇來面對這個世界。 ”導演迪麥可希望通過這出戲劇講述在法華人男女們的過去、記憶和存在方式。

參演《華人在奧貝維利耶》的八位演員中只有兩位是職業演員, “其他六位甚至連戲劇熱愛者都不能算——陳颋是社會心理學在讀博士, 孫瑾瑾是陶瓷藝術家, 冒曉靜主修長笛。 ”

演員之間經歷和文化背景上的差異, 為這部劇帶來了活力。 來自溫州的黃小眉是參演這部劇的兩位奧貝維利耶華人居民之一。 奧貝維利耶市鎮劇院坐落在一座公園里, 是附近居民休閑娛樂的場所, 導演迪麥可在這座公園里發現了黃小眉, “每天早上, 公園里都有一群華人女性聚集在一起,

她們就像是在中國的公園或者公共場所里一樣, 跳著各種各樣的中國舞蹈。 ”迪麥可說。

黃小眉在劇中的任務, 是重復她被迪麥可發現時的場景——跳舞。 這位1991年就來到法國、早年掙扎在生存線上拼命打黑工的華人在接受法國媒體采訪時說, 她希望通過參演這部劇, 為打破法國人對華人的成見提供一些幫助。 尤其是在奧貝維利耶, 華人社群仍然是很容易被“欺負”的社群。 “我出門不敢帶太多錢, 怕被偷被搶。 ”黃小眉說。

而來法學習古典音樂的冒曉靜就覺得上一輩的苦痛離她很遙遠, “我們90后這一代, 在互聯網的環境中長大, 學習語言沒有那么困難, 相比上一輩的人, 可能對新環境的陌生感和孤獨感沒有那么強烈。 ”

正是這種演員之間巨大的年齡跨度,

產生出了碰撞。

這也是所有移民的故事

2013年的調查數據顯示, 有超過4600名華人居住在巴黎北部近郊的奧貝維利耶市, 這還不包括擁有雙重國籍的人、法籍華裔以及在這里工作但不住在這里的華人。 巴黎附近最大的華人批發城坐落在這里, 并聚集物流、餐飲等各種配套服務行業, 每日進出這一區域的華人數量巨大。 “我們經常開玩笑說, 街道兩側布滿中國批發門店的艾科克街是繼香榭麗舍大道之后, 在中國最有名的法國街道了。 ”奧貝維利耶市政廳國際關系及社區生活主管卡洛斯·瑟瑪多說。

然而, 奧貝維利耶的氛圍并不輕松愉快, 大量華人經商者出沒, 喜歡使用現金和穿著佩戴名牌, 逐漸給人留下亞洲面孔等同于多金的印象。

2016年8月7日晚上6點左右,已在法國生活了12年的49歲溫州籍服裝商人張朝林,在兩位友人陪伴下前往奧貝維利耶的一家餐廳參加同學聚會。他們在路上遭到3名北非裔青年暴力搶劫,張朝林胸部遭兇犯重擊倒地后,頭部著地造成重傷,并在事發5天后不治身亡。事件隨后引發大規模反暴力示威游行。經調查,他們被搶走的小包里,只放著一些糖果和香煙。

由在法華人社團主導的大規模集會抗議活動,打破了法國社會對“沉默的”華人社團的刻板印象,也吸引法國輿論注意到了這些常常遠離媒體焦點、人們知之甚少的華人乃至亞裔社團所面對的社會歧視。

音樂、舞蹈、歌唱在舞臺上進行,法國人和華人開始彼此傾聽,互相接近,逐漸信任,表演者們通過回憶一個個生活場景,繼而在舞臺上呈現片段式的故事。

“扔出窗外”的靈感源于2007年發生在巴黎美麗城的一起真實事件:中國撫順的51歲非法移民劉春蘭,誤以為上門給房東送傳票的警察是來抓捕非法移民的,從出租屋二樓窗戶爬出去,不幸頭部落地傷重不治身亡。

另一個故事里,一位站街女講述了她將孩子遺留在國內的傷痛。在巴黎美麗城的站街女中,有許多是過去中國東北老工業基地工廠里的女工,她們因為生活的困窘與丈夫離異,又被“巴黎好賺錢,遍地是黃金”的傳聞忽悠到法國,最終成為美麗城街邊一道令人五味雜陳的“風景”。

這是迪麥可第一次執導中國題材的戲劇,而且還沒有現成的劇本。“我并不是要制作一個紀錄片式的戲劇,盡管這部劇中使用各種媒介——籌備期使用沉浸式的調查方式,舞臺上使用搜集來的語言作為臺詞,我不會把搜集到的素材和報告直接搬到舞臺上去朗讀。我也不想把它做成一個政治戲劇,不想傳達什么觀念。我只想說說中國,說說在法華人的故事,其實也是所有移民的故事。移民的種種故事自帶戲劇性,我們呈現在舞臺上的已經足夠微妙了。”

“這是一部情緒介于明暗之間的作品,在一片灰色地帶中,法國人和華人混雜在一起……舞臺上展現出的肖像、證詞,真實的或是虛構的……整部劇介于詩歌與政治之間。”法國廣播電臺法國藍色頻道主持人皮埃爾·柯克林報道說。

  “用紅色來代表中國,陳詞濫調”

八位演員中只有一位法國人,其余都是出生在中國,后來移居法國的華人。迪麥可曾經嘗試使用在本地出生長大的法籍華裔作為演員,但是身份認同問題對他們造成很大困擾,有時候簡直顯得沉重。

排練的過程也充滿困難,“與演員溝通,讓他們理解要說的臺詞,甚至念臺詞本身都充滿困難——有些臺詞直接觸及到演員自身的傷痛。”迪麥可說,“但這就是戲劇,我們不是只呈現美的東西。”

溫州人、東北人……這些來自中國不同地區的華人為這部劇帶來各種方言,也從一個側面展現了龐大華人群體的多遠。有年輕的中國留學生觀眾表示,舞臺上講述的故事并不是她所熟悉的,法國國際廣播電臺也注意到了這一點,“在法國,華人群體并不止一個,也許有些華人觀眾會感覺劇中故事與他們的自身經歷距離太遠,但這出劇目恰恰以它獨特的形式,在1小時20分鐘里,將法國環境中不同社會和文化背景的華人集合在了一起。”

迪麥可希望通過不同華人移民的故事吸引更多華人觀眾走進劇場,尤其是在奧貝維利耶的本地華人居民,“起先每場只有一兩個東方面孔,后來慢慢有被親朋好友介紹來看戲,也有留學生和法籍華裔,數場之后,劇院里就能看到一半的東方面孔了。”

盡管舞臺上仍然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法國人的刻板印象,比如一個重現中餐館的場景,數十把紅色塑料椅子鋪滿了舞臺,用紅色來代表中國,“這確實是陳詞濫調的一種,但是我們嘗試著顛覆它,讓人們看到更深刻的東西。”迪麥可說。

運營編輯 / 張琳悅 校對 / 阿犁? 運營統籌 / 迦沐梓

谷雨致力于支持中國非虛構作品的創作與傳播。了解更多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谷雨計劃(guyuproject)”,投稿與合作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逐漸給人留下亞洲面孔等同于多金的印象。

2016年8月7日晚上6點左右,已在法國生活了12年的49歲溫州籍服裝商人張朝林,在兩位友人陪伴下前往奧貝維利耶的一家餐廳參加同學聚會。他們在路上遭到3名北非裔青年暴力搶劫,張朝林胸部遭兇犯重擊倒地后,頭部著地造成重傷,并在事發5天后不治身亡。事件隨后引發大規模反暴力示威游行。經調查,他們被搶走的小包里,只放著一些糖果和香煙。

由在法華人社團主導的大規模集會抗議活動,打破了法國社會對“沉默的”華人社團的刻板印象,也吸引法國輿論注意到了這些常常遠離媒體焦點、人們知之甚少的華人乃至亞裔社團所面對的社會歧視。

音樂、舞蹈、歌唱在舞臺上進行,法國人和華人開始彼此傾聽,互相接近,逐漸信任,表演者們通過回憶一個個生活場景,繼而在舞臺上呈現片段式的故事。

“扔出窗外”的靈感源于2007年發生在巴黎美麗城的一起真實事件:中國撫順的51歲非法移民劉春蘭,誤以為上門給房東送傳票的警察是來抓捕非法移民的,從出租屋二樓窗戶爬出去,不幸頭部落地傷重不治身亡。

另一個故事里,一位站街女講述了她將孩子遺留在國內的傷痛。在巴黎美麗城的站街女中,有許多是過去中國東北老工業基地工廠里的女工,她們因為生活的困窘與丈夫離異,又被“巴黎好賺錢,遍地是黃金”的傳聞忽悠到法國,最終成為美麗城街邊一道令人五味雜陳的“風景”。

這是迪麥可第一次執導中國題材的戲劇,而且還沒有現成的劇本。“我并不是要制作一個紀錄片式的戲劇,盡管這部劇中使用各種媒介——籌備期使用沉浸式的調查方式,舞臺上使用搜集來的語言作為臺詞,我不會把搜集到的素材和報告直接搬到舞臺上去朗讀。我也不想把它做成一個政治戲劇,不想傳達什么觀念。我只想說說中國,說說在法華人的故事,其實也是所有移民的故事。移民的種種故事自帶戲劇性,我們呈現在舞臺上的已經足夠微妙了。”

“這是一部情緒介于明暗之間的作品,在一片灰色地帶中,法國人和華人混雜在一起……舞臺上展現出的肖像、證詞,真實的或是虛構的……整部劇介于詩歌與政治之間。”法國廣播電臺法國藍色頻道主持人皮埃爾·柯克林報道說。

  “用紅色來代表中國,陳詞濫調”

八位演員中只有一位法國人,其余都是出生在中國,后來移居法國的華人。迪麥可曾經嘗試使用在本地出生長大的法籍華裔作為演員,但是身份認同問題對他們造成很大困擾,有時候簡直顯得沉重。

排練的過程也充滿困難,“與演員溝通,讓他們理解要說的臺詞,甚至念臺詞本身都充滿困難——有些臺詞直接觸及到演員自身的傷痛。”迪麥可說,“但這就是戲劇,我們不是只呈現美的東西。”

溫州人、東北人……這些來自中國不同地區的華人為這部劇帶來各種方言,也從一個側面展現了龐大華人群體的多遠。有年輕的中國留學生觀眾表示,舞臺上講述的故事并不是她所熟悉的,法國國際廣播電臺也注意到了這一點,“在法國,華人群體并不止一個,也許有些華人觀眾會感覺劇中故事與他們的自身經歷距離太遠,但這出劇目恰恰以它獨特的形式,在1小時20分鐘里,將法國環境中不同社會和文化背景的華人集合在了一起。”

迪麥可希望通過不同華人移民的故事吸引更多華人觀眾走進劇場,尤其是在奧貝維利耶的本地華人居民,“起先每場只有一兩個東方面孔,后來慢慢有被親朋好友介紹來看戲,也有留學生和法籍華裔,數場之后,劇院里就能看到一半的東方面孔了。”

盡管舞臺上仍然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法國人的刻板印象,比如一個重現中餐館的場景,數十把紅色塑料椅子鋪滿了舞臺,用紅色來代表中國,“這確實是陳詞濫調的一種,但是我們嘗試著顛覆它,讓人們看到更深刻的東西。”迪麥可說。

運營編輯 / 張琳悅 校對 / 阿犁? 運營統籌 / 迦沐梓

谷雨致力于支持中國非虛構作品的創作與傳播。了解更多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谷雨計劃(guyuproject)”,投稿與合作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