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尚»正文

90後的失控人生:越窮越忙,越拼越喪

“隱性貧困人口”之後, 又一大社會熱詞誕生了——積極廢人。

這個充滿矛盾與對立的詞, 戳中了無數年輕人:

想早點下班, 於是列了個工作清單, 但到了下班時間, 只劃掉了兩項任務;

想學好口語, 於是狂搜口語速成教程, 最後還是只會說Chinglish;

想減肥, 看維密走秀瘋狂舔屏, 轉頭就下樓買了兩包薯片。

如果不幸中招以上症狀, 那麼你也許正在步入“積極廢人”的行列:每天看上去都很忙, 卻總完不成自己的小目標, 越活越有挫敗感。

“我這麼努力, 為什麼還是不行”, 是他們常說的一句話。

“努力”著的人忽略了, 在大部分的時間裡,

他們只是在瞎忙而已。

PART 1

上天不會虧待努力的人

也不會同情假勤奮的人

一位女同事, 是十足的“工作狂”。

有同事請求她幫忙, 她總是一口答應, 不惜耗盡整個上午;

她喜歡“未雨綢繆”, 經常花一下午尋思幾天後的會議發言內容, 但到了下班時間才想起來今天有個必須要交的PPT還沒做, 於是加班加點趕工。

日子久了, 她成了公司早來晚走的“勞模”。

但因為當天要完成的任務總是拖到最後一刻才交, 她反而比別人挨過更多的批評。

瞎忙的人, 往往分不清對自己來說, 什麼是重要的, 什麼是次要的。 把所有任務都堆到同一天來做, 焦頭爛額在所難免。

有個詞非常精闢地概括了這種現象——Multitasking, 也就是“一心多用”。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曾做過一項研究,

發現“一心多用”不僅會降低工作效率, 還容易導致錯誤連篇。

人的潛意識裡總認為“我能同時hold住很多工”, 但這只是一廂情願。

人腦同步思考的能力其實非常有限, 在某一時刻只能保存少量的資訊。

同時, 大腦會欺騙我們, 讓人以為自己可以做得更多。

於是當有限的腦力跟不上“一心多用”的野心時, 任務積壓的問題就會集中爆發。


大腦中的胼胝體掌控著人的多工處理能力

除了分不清任務優先順序, 對“速成”的崇拜也是“窮忙族”的一大特點。

知乎的一位答主分享了他的經歷:“我想學好口語, 於是嘗試跟讀VOA;一個月之後並沒有明顯的提高, 於是我又改聽BBC;依然覺得進步太慢, 我又開始跟讀《老友記》……一來二去,

我換了好幾個跟讀物件, 口語卻毫無長進。 ”

稍一分析, 其實不難理解他為什麼收效甚微:

一個是“美國之音”, 一個是英國廣播公司, 口音存在巨大差異;

而《老友記》生活化的臺詞發音, 又和新聞播音腔截然不同。

依次將三者作為跟讀對象, 很容易找不著北。

倘若答主能確定一個固定的跟讀物件, 長期堅持, 也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然而很多人在提升自己這件事上, 都沉不住氣。

他們常用微觀經濟學的視角審視自己做的事有什麼價值, 設想著“如何能付出最少而得到最多”。

但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這種極端不公平的交易。

還有一部分人, 深陷慣性思維的泥潭無法自拔:

“我一天只吃一頓飯卻沒瘦, 一定是吃得還不夠少。 ”

“我每天學到淩晨卻考不了高分,

一定是熬夜還不夠。 ”

“我每天加班到深夜還沒升職加薪, 一定是還不夠努力。 ”

如同溫水裡的青蛙, 明明跳一下就可以逃生, 卻對自己的錯誤信念堅信不疑, 最終南轅北轍。

從心理學上看, 對同一種意識的多次加強, 讓人的思維總保持原來的方向, 就產生了慣性思維。

也許每天規律飲食更有利於減肥、早睡早起才有更好的學習狀態、改進工作方法就能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務。

但慣性思維使得他們沒能意識到這一點。

磨刀不誤砍柴工。 只知道一味前進, 從不主動反思自己前進的方向和方法, 讓自己忙得低效率、無意義, 是在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一心多用, 崇拜速成, 慣性思維, 讓你最終成為“瞎忙族”。

方向錯了, 越努力, 反而越焦慮。

因為每努力一點, 可能意味著離目標又遠了一點。

PART 2

大多數的努力

只是在原地踏步

你為什麼只是“看起來”努力?

人們總是以為投入的時間越多, 收穫的回報越大。

用著名的“一萬小時天才理論”激勵自己——天才不過是做了足夠多的訓練。

但這種不斷重複的練習, 不過是“努力者”們的自我欺騙。

他們忽略了“一萬小時天才理論”的一個重要前提——怎樣的訓練才能被算進這一萬小時之中?

心理學家把人的知識和技能分為三個同心的區域: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

只有走出舒適區, 在學習區中進行高度針對性的精准練習, 人才能進步。

科學家們考察運動員的訓練時就發現:

同樣練習時間內, 普通運動員更喜歡練早已掌握的動作,而頂尖運動員則更多練習高難度動作;

普通球類愛好者,可能只是享受打球的過程,而職業球員則會練習在各種極端不舒服的位置打球,難度越大的位置,越要練習。

掌握了某項技能,意味著你已經進入“舒適區”,就該進入下一階段,也就是再次進入“學習區”,長期這樣練習才能進步。

而很多看起來努力的人,其實一直只是在舒適區原地踏步。

除了這個主觀認知上的錯誤,從根本上來說,窮忙族還受著自我“時間管理傾向”的影響。

美國心理學家Brittion和Glynn曾提出時間管理的理論模型——時間管理傾向,它由時間價值感、時間監控觀和時間效能感構成。

時間價值感:人對時間的功能和價值的態度,驅使人朝著一定的目標而行動。

時間監控感:人利用和運籌時間的能力和觀念,即在計畫安排、目標設置、時間分配、結果檢查活動中表現出的能力。

時間效能感:人對自己駕馭時間的信念和預期,反映了人對自己時間管理能力的估計。

這三點影響著人的工作目標、效率和狀態。

目標缺失、計畫安排紊亂、時間管理能力低下,人就會進入到“蝸牛”式的工作狀態,不僅行動遲緩而且試圖躲避,無法短時間內完成工作讓時間增值,也就是——“僅僅看起來努力而已”。

這樣的結果會讓人走進惡性循環。

因為“努力”了卻收穫甚微,於是陷入長期的低成就感之中。

為了解決問題,人要從正在進行的工作中分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而進一步影響工作。

於是惡性循環就開始了:一邊低效率的投入時間,一邊被低回報的結果降低接下來的工作效率。

PART 3

自我提升

方法有時比“努力”重要

那麼,如何才能避免瞎忙呢?

1、區分有效工作時間和無效時間

有的人下班了還在做事,可從工作量來看,其實並不需要如此。

究其原因,他們把不少的工作時間花在了流覽網頁、閱讀無關文章等與任務無關的事情上。

所以,有意識地記錄時間並定期總結很重要,每個時間段,我們在做什麼,花在目標任務上的時間究竟有多少,又有多少時間浪費在無關事項上。

現在的市面上有很多這樣的app和表格,可以有效避免工作三小時,玩手機兩小時的情況。

2. 解決情緒壓力

情緒壓力來自各個方面,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抵觸情緒,許多人認為學習很痛苦,於是帶著消極情緒去學,結果每一分每一秒都顯得格外漫長。越是克制自己不去玩手機,注意力反而更容易轉移到手機上。這其實是一種反彈效應。

心理學上有句著名的話,叫“不要去想粉紅色的大象”。可每當你聽到這句話時,腦子裡總會浮現出粉紅色大象的輪廓。

與其改變任性的大腦,倒不如改變自己的想法。

想一想你面臨的學習或工作任務,即將帶給你的成長,讓自己喜歡上它,從而拒絕“諷刺性反彈”。

二是自卑情緒。自卑情緒往往和低自我效能感掛鉤,也就是你其實能做好,但心裡已經認定了,自己做不到。

著名的跳蚤效應,一只能跳一米多高的跳蚤一直被禁錮在一米的玻璃瓶內,一段時間以後,哪怕拿掉蓋子它也無法跳到一米以上了,並持續一生。

自卑情緒就是玻璃瓶,早早的自我設限,導致你錯失了達到理想高度的機會。

遇到挑戰性任務時,試著給自己心理暗示,我能做到。

三是對於完美的焦慮,這一點和自卑情緒有類似之處。

因為遇到事情的第一反應就是“做不到”,所以有時想把一件事做到盡善盡美,情緒小怪獸會來阻攔我們。

覺得自己不能做到最好,就一直逃避去做,然後為自己的不作為焦慮。

怎麼解決?

研究發現,同樣的動機水準下,中等難度的目標有著最高的工作效率。

所以不妨給自己的目標“打個折”,允許自己做不到完美,反而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3. 目標管理與時間規劃

老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制定合適的目標就是“磨刀”,很多時候自始至終在做無用功,只是因為沒有明確的目標,走偏了方向。

先規劃想達成的長遠目標,根據它來做年度計畫。

再將長遠目標分解為短期目標,來做月度計畫。

最後把目標分解為一個個具有實操性的舉措,踐行到每日的規劃中。

舉個例子,長遠目標是學好英語,短期目標就可以定為通過近期的英語考試,再將它拆分到每天背50個單詞、做2篇閱讀理解……

這樣一來,每天都在向著目標靠近,在完成一個個的小目標中獲得自我效能感。

需要注意的是,規劃一定是以目標為導向,而非時間為導向。因為時長容易讓你消磨時間,目標卻可以讓你成就感滿滿、保持高效。

4. 有效地執行

有了可行的目標和好的規劃,最重要的就是執行。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可到底怎樣才能算有效呢?

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尤為重要。

比如哪怕是碎片化閱讀,也做讀書筆記,有效吸收閱讀中的知識,避免看過就忘。

方法之外,需要專注。

專注的兩個因素,一是毅力,二是容易性。超人的毅力並不是每個人都擁有,但我們可以讓專注變得簡單。

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或工作環境,可以讓你擺脫無關干擾。週末關閉手機後,可以去更安靜的圖書館等地學習。

最重要的,不是硬逼著自己堅持,而是真正理解手頭在做的事有什麼價值。

畢竟,提升自己變得優秀,永遠有意義。

一刻 talks ・ 全球創見者分享平臺

長按下方二維碼發現更多未知驚喜

普通運動員更喜歡練早已掌握的動作,而頂尖運動員則更多練習高難度動作;

普通球類愛好者,可能只是享受打球的過程,而職業球員則會練習在各種極端不舒服的位置打球,難度越大的位置,越要練習。

掌握了某項技能,意味著你已經進入“舒適區”,就該進入下一階段,也就是再次進入“學習區”,長期這樣練習才能進步。

而很多看起來努力的人,其實一直只是在舒適區原地踏步。

除了這個主觀認知上的錯誤,從根本上來說,窮忙族還受著自我“時間管理傾向”的影響。

美國心理學家Brittion和Glynn曾提出時間管理的理論模型——時間管理傾向,它由時間價值感、時間監控觀和時間效能感構成。

時間價值感:人對時間的功能和價值的態度,驅使人朝著一定的目標而行動。

時間監控感:人利用和運籌時間的能力和觀念,即在計畫安排、目標設置、時間分配、結果檢查活動中表現出的能力。

時間效能感:人對自己駕馭時間的信念和預期,反映了人對自己時間管理能力的估計。

這三點影響著人的工作目標、效率和狀態。

目標缺失、計畫安排紊亂、時間管理能力低下,人就會進入到“蝸牛”式的工作狀態,不僅行動遲緩而且試圖躲避,無法短時間內完成工作讓時間增值,也就是——“僅僅看起來努力而已”。

這樣的結果會讓人走進惡性循環。

因為“努力”了卻收穫甚微,於是陷入長期的低成就感之中。

為了解決問題,人要從正在進行的工作中分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而進一步影響工作。

於是惡性循環就開始了:一邊低效率的投入時間,一邊被低回報的結果降低接下來的工作效率。

PART 3

自我提升

方法有時比“努力”重要

那麼,如何才能避免瞎忙呢?

1、區分有效工作時間和無效時間

有的人下班了還在做事,可從工作量來看,其實並不需要如此。

究其原因,他們把不少的工作時間花在了流覽網頁、閱讀無關文章等與任務無關的事情上。

所以,有意識地記錄時間並定期總結很重要,每個時間段,我們在做什麼,花在目標任務上的時間究竟有多少,又有多少時間浪費在無關事項上。

現在的市面上有很多這樣的app和表格,可以有效避免工作三小時,玩手機兩小時的情況。

2. 解決情緒壓力

情緒壓力來自各個方面,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抵觸情緒,許多人認為學習很痛苦,於是帶著消極情緒去學,結果每一分每一秒都顯得格外漫長。越是克制自己不去玩手機,注意力反而更容易轉移到手機上。這其實是一種反彈效應。

心理學上有句著名的話,叫“不要去想粉紅色的大象”。可每當你聽到這句話時,腦子裡總會浮現出粉紅色大象的輪廓。

與其改變任性的大腦,倒不如改變自己的想法。

想一想你面臨的學習或工作任務,即將帶給你的成長,讓自己喜歡上它,從而拒絕“諷刺性反彈”。

二是自卑情緒。自卑情緒往往和低自我效能感掛鉤,也就是你其實能做好,但心裡已經認定了,自己做不到。

著名的跳蚤效應,一只能跳一米多高的跳蚤一直被禁錮在一米的玻璃瓶內,一段時間以後,哪怕拿掉蓋子它也無法跳到一米以上了,並持續一生。

自卑情緒就是玻璃瓶,早早的自我設限,導致你錯失了達到理想高度的機會。

遇到挑戰性任務時,試著給自己心理暗示,我能做到。

三是對於完美的焦慮,這一點和自卑情緒有類似之處。

因為遇到事情的第一反應就是“做不到”,所以有時想把一件事做到盡善盡美,情緒小怪獸會來阻攔我們。

覺得自己不能做到最好,就一直逃避去做,然後為自己的不作為焦慮。

怎麼解決?

研究發現,同樣的動機水準下,中等難度的目標有著最高的工作效率。

所以不妨給自己的目標“打個折”,允許自己做不到完美,反而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3. 目標管理與時間規劃

老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制定合適的目標就是“磨刀”,很多時候自始至終在做無用功,只是因為沒有明確的目標,走偏了方向。

先規劃想達成的長遠目標,根據它來做年度計畫。

再將長遠目標分解為短期目標,來做月度計畫。

最後把目標分解為一個個具有實操性的舉措,踐行到每日的規劃中。

舉個例子,長遠目標是學好英語,短期目標就可以定為通過近期的英語考試,再將它拆分到每天背50個單詞、做2篇閱讀理解……

這樣一來,每天都在向著目標靠近,在完成一個個的小目標中獲得自我效能感。

需要注意的是,規劃一定是以目標為導向,而非時間為導向。因為時長容易讓你消磨時間,目標卻可以讓你成就感滿滿、保持高效。

4. 有效地執行

有了可行的目標和好的規劃,最重要的就是執行。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可到底怎樣才能算有效呢?

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尤為重要。

比如哪怕是碎片化閱讀,也做讀書筆記,有效吸收閱讀中的知識,避免看過就忘。

方法之外,需要專注。

專注的兩個因素,一是毅力,二是容易性。超人的毅力並不是每個人都擁有,但我們可以讓專注變得簡單。

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或工作環境,可以讓你擺脫無關干擾。週末關閉手機後,可以去更安靜的圖書館等地學習。

最重要的,不是硬逼著自己堅持,而是真正理解手頭在做的事有什麼價值。

畢竟,提升自己變得優秀,永遠有意義。

一刻 talks ・ 全球創見者分享平臺

長按下方二維碼發現更多未知驚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