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科技»正文

海草式上網:如何拯救我們搖擺的注意力?

隨著海草舞的走紅, 那顆隨風飄搖、在浪花裡舞蹈的“海草”被賦予了更多的深意。 既然生活中那些猶豫不決, 在不同選擇間搖擺不定的人被稱為“海草精”, 那麼在網路行為裡, 今天S君決定給大家科普一下:


01

眼觀六路, 多線並行

打開的APP, 還可以再多一個

你肯定有過類似的體驗, 一邊拿著平板看視頻, 一邊對著手機回消息;剛準備上網查文獻資料, 又被618的大促廣告吸引著點開了某寶;一邊和朋友語音通話, 一邊馬不停蹄地趕工作。 如果你對此深有體會, 那麼……你一定是海草式上網大軍中的一員了。

其實,

在學術上, 這種同時做多件事, 其中包括媒體使用的行為被稱為媒體多工(media multitasking)(Vega, 2009)。 具體來說, 可以分為三種類型:1、媒體與日常生活(如, 邊工作邊打電話);2、媒體與媒體(如, 邊聽歌邊流覽網頁);3、單個媒體本身(如, 同時流覽多個網頁)。 隨著各種娛樂APP的誕生, 我們越發感覺到, “在網上只做一件事”好像很難令我們感到滿足了

事實上, 雖然媒體多工處理指人們同時做多件事, 但實際上大多數都不是同時進行, 而是像海草海草海草一樣——不斷轉換的。 在短暫的時間內, 我們把注意力從一個網頁轉換到另一個網頁, 從網購轉換到電話聊天……

甚至有的時候, 看似不用投入過多注意力的聽音樂也是需要轉換的, 一旦我們想注意歌詞的內容, 或是在意歌曲的節奏和旋律,

注意力其實就出現了轉換。

雖然媒體多工處理的方式讓一些人可以不斷地游走於不同事務, 但卻帶來了諸多消極影響。 首先便是工作效率的問題。 當代人都想一心二用, 甚至一心多用, 以提高工作效率, 但實際上, 這種方式反而會降低工作效率因為在轉換的過程中, 人們會分心、遺忘, 然後又不得不重新梳理思緒, 浪費了大把時間。

另一個發現是, 重度媒體多工群體會更加衝動、流體智力更差(Minear, Brasher & McCurdy, 2013)。 流體智力是一種以生理為基礎的認知能力, 如知覺、記憶、運算速度、推理能力等, 它會隨年齡的老化而減退。

在對學生的調查研究中發現, 經常進行媒體多工操作的學生, 學業表現更差(Rosen, Carrier & Cheever, 2013), 抑鬱和社會焦慮水準更高(Becker,

Alzahabi & Hopwood, 2013), 同時也可能導致社交恐懼(楊曉輝, 朱莉琪, 2014)。

02

三個改變, 拯救專注

換種“刺激”, 換種心情

海草式上網會給我們的認知能力、身心健康帶來負面影響。 我們如何減少、避免這種媒體多工處理呢?S君在這裡提供一些可行的小改變, 或許可以給各位海草使用者們一些借鑒。

1.替代性選擇

在國內外的研究中, 有個概念叫“感覺尋求”, 它包含了四個維度:尋求刺激和驚險, 尋求體驗, 放縱欲望和厭惡單調, 高感覺尋求的人傾向於尋求新異刺激和體驗, 因此單一的媒體行為會讓他們感到單調、沒有新鮮感進而需要同時進行多種類似行為來得到滿足, 比如一邊寫報告, 一邊看綜藝。

所謂替代性選擇, 是指這些高感覺尋求的人可以通過除媒體以外的刺激來滿足自己

可以健身、運動。 如果實在難以擺脫網路的束縛, 或許可以嘗試觀看恐怖片等具有比較強烈刺激的行為, 填補滿足感, 進而避免或減少在媒體使用時三心二意的幾率。

2.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在Szumowska等人(2018)的研究中, 那些自我管理能力強的人, 即使有多工行為, 比如同時打開了幾個網頁, 但轉換的頻率低, 會選擇完成一項再轉換到另一個, 很少進行任務轉換,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是一心一意投入到某件事。

自我管理能力差的人, 在突然想到某某新出了一首歌後, 便會立馬停止看文獻, 並打開流覽器進行搜索。 所以, 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可能避免隨時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 當進行某項任務時候,

可以借助外力把其他干擾媒體關掉, 或者在天馬行空的念頭閃過時, 有意識地告訴自己, 堅持看完這一部分, 再做其他的事, 這樣能夠有效避免因任務轉換帶來的分心。

3. 正念冥想

冥想是一種提高注意力的有效方法。 媒體多工處理讓人們不斷地在不同事情上來回轉換, 導致很容易受到無關資訊的干擾、難以集中注意力。

通過冥想可能有效緩解這一負面影響。 Gorman和Green(2016)發現, 短期冥想能夠提高那些進行媒體多工的人群, 特別是對重度使用的人群益處更大。 然而, 這種效益維持的時間較短, 因此或許可以考慮進行長期冥想。

03

合理海草, 三種好處

搖擺轉換, 靈光一閃

說到這裡, 科普還沒完。 下面S君要說說, 其實做個上網的海草精也未必是一件壞事, 不同的研究表明,適度、合理的“搖擺”行為也有積極的一面。

1. 提高多感覺整合能力

我們已經知道,重度媒體多工行為會讓人們把注意力放到周圍環境中的大量資訊上,難以集中到具體事情。這看起來是一個劣勢,但在其他的認知任務中也許是個優勢。

在一項研究中(Lui & Wong,2012),研究者讓被試者完成一個視覺搜索的任務,並且時而播放與任務無關的背景音樂,時而不播放。在有同步音調情況下,被試者需要用到多感覺整合,即包括兩種加工方式:視覺和聽覺。

結果發現,當沒有同步的音調時,那些經常進行媒體多工處理的人在視覺搜索任務中表現較差。這說明他們確實傾向於把注意力放到幾乎所有資訊上。然而,當存在同步的音調時,他們在視覺搜索任務中反而表現得更好。這和我們邊流覽網頁、邊聽廣播很類似,也許正是平時的多媒體任務處理,鍛煉了這種多感覺整合的能力。

2. 改變時間感知與愉悅感

曾經住在六樓的S君,每天晚上拖著疲憊的身體爬樓梯,既絕望又無奈。不過有趣的是,每當S君邊爬樓梯,邊看手機時,就會覺得爬的很快,不一會兒就五樓了,甚至還有一絲不舍。

當然啦,看手機只會讓人爬得更慢,不可能超過專心爬樓梯時的速度。所以一個可能的解釋便是,看手機這個行為改變了時間感知。是不是這樣呢?Chinchanachokchai,Duff和Sar(2015)讓被試一邊看廣告一邊進行其他的媒體行為,例如流覽其他網頁,發現他們的時間感知要比那些只看廣告的人更短,即感覺時間過得快,而且他們對廣告的評價也更高。所以,有些媒體多工行為反而能夠給我們帶來積極的體驗。

基於此,我們不妨以任務為導向來對待海草式上網,比如,我們可以在等待視頻廣告、排隊等車等這種難以帶來積極體驗、還浪費時間的事情上,進行一些其他的媒體行為:看幾篇短文、背幾個單詞、亦或加個購物車…(但要確保安全哦),給枯燥的等待換一份心情。

3. 增強創造力

Jackson G. Lu等(2017)發現,當人們進行兩個具有(需要)創造性的題目時,來回轉換能夠有效提高創造力。具體來說,人們需要思考題目一30秒,然後思考題目二30秒,如此類推。研究者認為,任務轉換能夠降低人們的認知固著,進而提高創造力。

所謂認知固著,簡單來說,便是因為既有的思路、行為方式的影響,導致我們忽略了更簡單的做法、或是難以找出創新有效的解法。值得一提的是,根據自己的意願隨便切換題目並不能提高創造力,而是需要固定時間不斷轉換

根據這一結果,也許我們在進行媒體多工操作時也可以採用這種方式,在做一些需要媒體參與的、具有創造性的事情時,固定轉換時間,提高自己的創造力。比如寫博客的同時,固定一個轉換時間,流覽並參與創新設計的網站,或許能有意外的驚喜。

在今天,海草式上網似乎不可避免,尤其對年輕人來說,我們越來越傾向於同時玩著手機、開著電腦、看著平板……毫無疑問,經常進行媒體多工處理對我們有很多負面影響,上文也提到了一些可能的應對方法。

但考慮到媒體多工處理中的積極一面,我們更應該做的,是根據不同的任務、事情,有技巧地在不同的媒體中轉換,這樣也許有利於我們在這個紛繁複雜的網路大環境中,更好地適應、生存、健康發展。當然了,除了上文提到的以任務為導向、刻意固定轉換時間,還有很多“技巧”仍然需要不斷探究。

海草式上網不可怕,

可怕的是在任何時刻、無法自控地搖搖擺擺。

今天S君想告訴你的,

是如何有技巧地搖擺灑脫。

利用好多終端帶給我們的便利,

同時也不被它們干擾得措手不及。

歡迎在評論區與我們分享,

在注意力稀缺的時代,

你在搖擺轉換間都做了什麼傻事,

又有什麼經驗?

作者\ST輕內容創作人 | 高洪堯

編輯 | 張楚婕

參考文獻:

1.Ophir, E., Nass, C., & Wagner, A. D. (2009). Cognitive control in media multitasker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6(37), 15583-15587.

2.Alzahabi, R., & Becker, M. W. (2013).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edia multitasking, task-switching, and dual-task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39(5), 1485.

3.Szumowska, E., Popławska-Boruc, A., Kuś, J., Osowiecka, M., & Kramarczyk, J. (2018). When frequent media multitaskers perform worse and when they do not: The role of self-regulation ability and strategy manipulation.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83, 184-193.

4.Minear, M., Brasher, F., McCurdy, M., Lewis, J., & Younggren, A. (2013). Working memory, fluid intelligence, and impulsiveness in heavy media multitaskers.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20(6), 1274-1281.

5.Becker, M. W., Alzahabi, R., & Hopwood, C. J. (2013). Media multitasking is associated with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social anxiety.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16(2), 132-135.

6.劉晨, 孔繁昌, & 周宗奎. (2014). 從一心一意到三心二意: 青少年的媒體多工行為. 心理科學, 37(5), 1132-1139.

7.楊曉輝, & 朱莉琪. (2014). 大學生的媒體多工操作與個性及不良情緒. 中國心理衛生雜誌, 28(4), 277-282.

8.Lui, K. F., & Wong, A. C. N. (2012). Does media multitasking always hurt?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multitasking and multisensory integration.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19(4), 647-653.

9.Chinchanachokchai, S., Duff, B. R., & Sar, S. (2015). The effect of multitasking on time perception, enjoyment, and ad evaluation.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45, 185-191.

10.Lu, J. G., Akinola, M., & Mason, M. F. (2017). “Switching On” creativity: Task switching can increase creativity by reducing cognitive fixati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39, 63-75.

不同的研究表明,適度、合理的“搖擺”行為也有積極的一面。

1. 提高多感覺整合能力

我們已經知道,重度媒體多工行為會讓人們把注意力放到周圍環境中的大量資訊上,難以集中到具體事情。這看起來是一個劣勢,但在其他的認知任務中也許是個優勢。

在一項研究中(Lui & Wong,2012),研究者讓被試者完成一個視覺搜索的任務,並且時而播放與任務無關的背景音樂,時而不播放。在有同步音調情況下,被試者需要用到多感覺整合,即包括兩種加工方式:視覺和聽覺。

結果發現,當沒有同步的音調時,那些經常進行媒體多工處理的人在視覺搜索任務中表現較差。這說明他們確實傾向於把注意力放到幾乎所有資訊上。然而,當存在同步的音調時,他們在視覺搜索任務中反而表現得更好。這和我們邊流覽網頁、邊聽廣播很類似,也許正是平時的多媒體任務處理,鍛煉了這種多感覺整合的能力。

2. 改變時間感知與愉悅感

曾經住在六樓的S君,每天晚上拖著疲憊的身體爬樓梯,既絕望又無奈。不過有趣的是,每當S君邊爬樓梯,邊看手機時,就會覺得爬的很快,不一會兒就五樓了,甚至還有一絲不舍。

當然啦,看手機只會讓人爬得更慢,不可能超過專心爬樓梯時的速度。所以一個可能的解釋便是,看手機這個行為改變了時間感知。是不是這樣呢?Chinchanachokchai,Duff和Sar(2015)讓被試一邊看廣告一邊進行其他的媒體行為,例如流覽其他網頁,發現他們的時間感知要比那些只看廣告的人更短,即感覺時間過得快,而且他們對廣告的評價也更高。所以,有些媒體多工行為反而能夠給我們帶來積極的體驗。

基於此,我們不妨以任務為導向來對待海草式上網,比如,我們可以在等待視頻廣告、排隊等車等這種難以帶來積極體驗、還浪費時間的事情上,進行一些其他的媒體行為:看幾篇短文、背幾個單詞、亦或加個購物車…(但要確保安全哦),給枯燥的等待換一份心情。

3. 增強創造力

Jackson G. Lu等(2017)發現,當人們進行兩個具有(需要)創造性的題目時,來回轉換能夠有效提高創造力。具體來說,人們需要思考題目一30秒,然後思考題目二30秒,如此類推。研究者認為,任務轉換能夠降低人們的認知固著,進而提高創造力。

所謂認知固著,簡單來說,便是因為既有的思路、行為方式的影響,導致我們忽略了更簡單的做法、或是難以找出創新有效的解法。值得一提的是,根據自己的意願隨便切換題目並不能提高創造力,而是需要固定時間不斷轉換

根據這一結果,也許我們在進行媒體多工操作時也可以採用這種方式,在做一些需要媒體參與的、具有創造性的事情時,固定轉換時間,提高自己的創造力。比如寫博客的同時,固定一個轉換時間,流覽並參與創新設計的網站,或許能有意外的驚喜。

在今天,海草式上網似乎不可避免,尤其對年輕人來說,我們越來越傾向於同時玩著手機、開著電腦、看著平板……毫無疑問,經常進行媒體多工處理對我們有很多負面影響,上文也提到了一些可能的應對方法。

但考慮到媒體多工處理中的積極一面,我們更應該做的,是根據不同的任務、事情,有技巧地在不同的媒體中轉換,這樣也許有利於我們在這個紛繁複雜的網路大環境中,更好地適應、生存、健康發展。當然了,除了上文提到的以任務為導向、刻意固定轉換時間,還有很多“技巧”仍然需要不斷探究。

海草式上網不可怕,

可怕的是在任何時刻、無法自控地搖搖擺擺。

今天S君想告訴你的,

是如何有技巧地搖擺灑脫。

利用好多終端帶給我們的便利,

同時也不被它們干擾得措手不及。

歡迎在評論區與我們分享,

在注意力稀缺的時代,

你在搖擺轉換間都做了什麼傻事,

又有什麼經驗?

作者\ST輕內容創作人 | 高洪堯

編輯 | 張楚婕

參考文獻:

1.Ophir, E., Nass, C., & Wagner, A. D. (2009). Cognitive control in media multitasker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6(37), 15583-15587.

2.Alzahabi, R., & Becker, M. W. (2013).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edia multitasking, task-switching, and dual-task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39(5), 1485.

3.Szumowska, E., Popławska-Boruc, A., Kuś, J., Osowiecka, M., & Kramarczyk, J. (2018). When frequent media multitaskers perform worse and when they do not: The role of self-regulation ability and strategy manipulation.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83, 184-193.

4.Minear, M., Brasher, F., McCurdy, M., Lewis, J., & Younggren, A. (2013). Working memory, fluid intelligence, and impulsiveness in heavy media multitaskers.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20(6), 1274-1281.

5.Becker, M. W., Alzahabi, R., & Hopwood, C. J. (2013). Media multitasking is associated with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social anxiety.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16(2), 132-135.

6.劉晨, 孔繁昌, & 周宗奎. (2014). 從一心一意到三心二意: 青少年的媒體多工行為. 心理科學, 37(5), 1132-1139.

7.楊曉輝, & 朱莉琪. (2014). 大學生的媒體多工操作與個性及不良情緒. 中國心理衛生雜誌, 28(4), 277-282.

8.Lui, K. F., & Wong, A. C. N. (2012). Does media multitasking always hurt?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multitasking and multisensory integration.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19(4), 647-653.

9.Chinchanachokchai, S., Duff, B. R., & Sar, S. (2015). The effect of multitasking on time perception, enjoyment, and ad evaluation.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45, 185-191.

10.Lu, J. G., Akinola, M., & Mason, M. F. (2017). “Switching On” creativity: Task switching can increase creativity by reducing cognitive fixati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39, 63-75.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