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央視9.0分紀錄片:人生再沒有比高考更純粹的事

本文轉自:網易公開課

(ID:open163)

小拇哥打開網頁, 輸入“高考”, 出現了下面這張倒計時......

夜幕降臨, 今晚平常得和往日沒什麼不同。

唯一有點區別的是, 也許是在五年前、十年前的同一個夜晚, 很多人不能成眠。

明天要奔向的, 是一個連想想都會喘不過氣的戰場——十多年苦讀, 就等高考這兩天的厚積薄發。

即將有975萬份試卷被分配到他們的主人手裡, 寫上答案, 就有了大多數人眼中所謂“命運的結果”。

豆瓣評分9.0的央視紀錄片《高考》, 記錄了多個同樣年齡的人, 面對人生轉折路口時的種種選擇。

高考前夜, 熟悉的場景,

往日歷歷在目。

小拇哥記得高中時有位老師說, “未來的日子裡, 再沒有比高考更簡單、更純粹的事——目標足夠明確, 你只需拼命努力不懼代價。 這是人一生的財富。 ”

回望那些同樣掙扎、無助、卻又不懈堅持的日子, 希望能讓走出考場多年的人重拾那股勁頭, 也給即將奔赴戰場的學生們以力量。

1

為了能上大學, 一家人都在拼盡全力

“高三的戰士們, 緊急行動起來, 決戰高考!”

安徽大別山區的一個小鎮上, 有個大名鼎鼎的中學——毛坦廠。 每一次只要說起高考, 它就會進入大眾視野。

這座號稱“亞洲最大高考工廠”的中學, 有24000名學生, 其中三分之一都是高考複讀生。

一個女孩幾次考試成績都不理想, 哭得很委屈。 老師耐心勸慰, 希望她父母能來陪讀。

“你家長就打工三個月能掙多少錢, 你真要能考個好二本, 工作都不用你找了, 用人單位找你, 是的吧。 ”

毛坦廠鎮上, 家長陪讀在這裡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甚至有的家長放棄原有的事業過來陪伴孩子。

為了讓孩子專心學習, 家長料理好所有生活起居的問題, 把剛做好的飯菜用飯盒帶去校門口, 這樣孩子就能在10分鐘吃完。

家長那一輩的人受過的苦, 不想讓孩子繼續承受, 所以犧牲自己的一切, 只為幫孩子備戰。

學生也都“心甘情願”, 極度壓縮生活時間, 讓自己泡在題庫、測驗、和排名裡, 只為贏在這條新的“起跑線”上。

為了讓學生始終保持一種高度集中的學習狀態, 學校設定了極為嚴苛的行為規章制度和作息制度。

每天6點20, 學生們就已經在教室裡複習功課, 晚上9點的時候還在參加學校組織的類比考試(在高三備考的一年裡學校會模擬高考舉行10次月考)。

有老師說, 自己帶的這些複讀生是“高考的失敗者”, 想爬起來, 都要比別人付出更多倍的努力。

他們不時詢問學生的學習情況、用監控器觀察課堂上學生的表現、晚上突擊檢查學生宿舍裡是否有和學習無關的東西……老師們“無縫不入”地全方位掌握著每個學生的動向。

一旦發現成績下降, 就要跟學生和學生家長立刻溝通, 即使放假, 也是要打電話檢查學生在做什麼。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經在2009年和2016年做過《中美日韓四國高中生學習意識與狀況比較研究報告》。

調查物件分別是中美日韓四國的高中生,

研究發現中國高中生有壓力的比例最大, 壓力的主要來源是父母的期望、自己的要求, 還有同學間的競爭。

再戰高考, 是孤注一擲的選擇。 沒有這條路, 就只能無路可走。

“不考會死的更慘, 考了還有希望呢。 ”

學校的保安隊長在鏡頭前苦笑, 說自己之前賣過蘋果、大豆, 一虧再虧, 兩年賠了10多萬。 後來開了個工廠, 如今為了陪孩子, 停了工廠, 在這裡做保安。

“如果我有張大學文憑, 這個毛中裡面, 任何一個辦公室, 可能就有我的一席之地。 關鍵就是缺那張紙。 ”

所以當他的孩子從全年級300多名退步到全年級3000多名時, 他近乎崩潰。

“憤怒。 恨鐵不成鋼。 如果不是高考即將來臨, 打, 肯定是跑不掉的。 ”

孩子解釋說, 他自己在幹(學習),

但是成績不好自己也很想哭。

畫面中的父親不停把孩子的試卷向桌面摔打, “我們不講我們為你付出多少, 我們為你付出是應該的, 但你自己對不對得起自己奮鬥的十二年。 ”

一陣暴怒之後, 這位父親也只能歸於平靜, “只有進前十名, 你才有機會往一本的路上走。 ”

表面上, 無數個深夜裡, 是一個人在奮筆疾書、掙扎逃避、自我安慰、鼓足勇氣, 但其實每一種情緒、每一個意念上的轉變, 承載的都是一個家庭的重量。

所以那位班主任說, “拯救一個學生, 就是拯救一個家庭。 ”

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是所有中國學生獨享的“殘酷”成人禮。

2

不只是迎戰同齡人的競爭, 更是給自己打的翻身仗

隨父母打工來到上海上學的重慶女孩劉燕霞, 因為考試規則的限制,她只能回家鄉高考。

所以她放棄了高考,留在上海,在一家醫藥企業實習。

但是當實習期滿時,這家企業拒絕了她留下來的請求,只因為學歷不符合要求。

太多的現實經驗證明,那一紙文憑,既能成為阻擋一個人追求更好生活的屏障,也是能改變命運的力量。

它撐起的,是無數中國家庭對“更好生活”的信心和嚮往。

紀錄片中的劉洋洋是個孤兒,生活在中國最乾旱的地區之一——甘肅會寧,這裡是國家級貧困縣,同時也是中國的教育名縣,自從恢復高考至今,平均約每一戶出一名大學生。

她自小跟奶奶生活,叔叔在承擔一家老小的所有生活費同時,算上劉洋洋,一共要解決家裡四個學生的學習費用。

“就是借的賬再多,我也要高高興興把侄女打發到學校。”

劉洋洋的班主任就是因為無法忍受繁重的農活而拼命學習,最終考上大學,之後又回到家鄉當老師,以此作為對家人的回報。

面對類似的環境,劉洋洋明白,只有考上大學,走出會寧,才能回報所有撫養和教育她的人。

紀錄片中,有個略微殘忍的細節。一節動員課上,班主任給全班同學講劉洋洋家裡發生的事,描述她在這樣的環境中,那種求學的不易,比班上的每一位同學都要深刻得多。

所以他想讓劉洋洋站起來談談是憑怎樣的勁頭努力學習的,以及高考對自己的意義,以激勵其他同學。

老師講的時候,班級裡就有其他女生在抹眼淚。

劉洋洋沒哭,她站起來說覺得自己很幸運。

“雖然家庭情況不好,但是親戚都在幫忙照顧。上帝在給你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開了一扇窗。我感到很幸福。”

說完,她低下了頭。

主持人白岩松一次在接受採訪時說,自己十分感恩高考。

“改革開放後恢復高考,就這一件事,深深地改變了我的命運。我是生活在海拉爾這個中國最北方的人,鄧小平去世的時候,我是在中國幾乎最南方的廣州。如此大的跨度,也就是說生命的直徑變大了。難道不就是因為高考嗎?”

劉洋洋考上了大學,終於有機會見到更大的世界。奶奶看到通知書笑得很開心,劉洋洋拉著奶奶的手說,“我放假就回來啦!”

奶奶點了點頭。

但在劉洋洋去報到後第二個月,奶奶還是因為生病,離開了人世。

3

考核孩子的學習能力,更是考驗一個家庭的耐力

高考眾生相,體現的是絕大多數中國家庭走“獨木橋”的選擇。這條路也許沒那麼好走,但別無選擇。

同一片天空下,也有越來越多的學生不再只是通過高考進入大學。據教育部網站,2017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達到60.84萬人,同比增長11.74%,仍是世界最大留學生生源地。

紀錄片中同樣是隨父母打工到上海上學的林蘭蘭通過公益機構瞭解到世界聯合學院(UWC)在各國設有15所分校,並提供兩年的大學預科文憑。

她放棄回家鄉高考,抓住了去UWC讀書的機會。

不走獨木橋,她選擇用另一條路給自己更多的人生可能。

但無論是在國內參加高考上大學,還是出國留學,要考核的核心還是學習能力。

高考成功,不意味著就能得到一份自己心儀的工作,也不意味著一勞永逸的人生;同樣,留學生活,也不是如想像中輕鬆。

被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系錄取的章文雄,作為華人,因為種族與文化的差異,所學的專業在當地被留用的幾率很低。

他在面試後,連著收了三封拒信,有一家公司的人甚至回復說,“建議你去看看心理醫生。”

面對這樣的就業難問題,他只能選擇再讀一年,攻讀另一個更好就業的專業。

雖然和預想的生活有了偏差,但章文雄說,“我更好地知道了我是誰,因為我知道了我能做什麼,我知道我的興趣是什麼,我知道我真正關心的是什麼。”

同樣的競爭, 就有同樣的無奈和擔憂。

劉雲昊從小受父母的影響,志向就是一定要出國,目標是美國的耶魯大學,但面對激烈的競爭,她的母親也不是很有信心。

劉雲昊的母親吳紅明在孩子五歲時就送她去單詞,小學畢業時,劉雲昊已經掌握了託福考試所需的單詞量。

“她早就準備好了。”

為了把孩子送出國,吳紅明幾年前辭掉了公司副總的工作,專心陪讀。帶女兒去香港考託福,她提前獨自一人在烈日炎炎下確認好了考點,給第二天考試的女兒節省時間。

“不可能給她圈在家裡頭,如果去了紐約波士頓那些地方,全世界的大公司都去那找好孩子,她看到的就是全世界的機會。”

“所以她想出去,那就出去闖去。”

最後劉雲昊沒有如願考上耶魯,在被另一所名校西北大學錄取後說,“沒有好或不好,只有適合或不適合。”

從學業專業準備、語言測試,到真正實現留學夢, 一個家庭付出的精力都不亞於一場高考。

在日復一日的掙扎和自我提升中,學生鍛煉的是自己的學習能力,而對於家長,也是一場不可重來的自我成長之旅。

這一場關乎人生的選擇,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雖然會決定一個人未來發展的起點,但更重要的,是這其中的經歷,帶給一個人成長,帶給一整個家庭成長。

4

又讓人怕又必要的高考,僅僅是目前比較合理的人才選拔方式

千軍萬馬,都在走高考這條獨木橋。

而紀錄片末尾的幾位校長正一點點開始嘗試,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所宣導改革方式的正確性,當然,改革的路途也並非一馬平川。

泉源高中實驗班創辦人張良,帶領他的學生通過遊學的方式增長知識,每個學期他都會帶領學生在不同地方一邊學習一邊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

實驗班沒有嚴格的規章制度,都是民主決定,學生也是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去聽課。

北大附屬中學校長王錚,將高一、高二的學生劃分到不同的書院進行管理,每個書院設置一名書院長,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喜歡的老師和喜歡的課程。

學校還成立了學長團,成員都是從高二學生中選拔出來,目的是為了帶領高一新生更快的熟悉學校生活。而高三還是按照傳統模式,每個班級由班主任帶領。

不同的嘗試,終極目的都是讓學生能學到對自己有用的東西。

但改變的產生絕非容易。張良校長實驗班的學生舒譯樂即使在參加實驗班的模擬高考時取得了很不錯的成績,但在父母的強烈要求下,他還是退出了實驗班,回家參加高考。

王崢校長也面臨同樣的困境,當他覺得高一高二的變革慢慢成熟時,可以動高三的時候,就引來了家長的強烈反對。

越來越多的教育者正在不斷嘗試探索,投入到高考改革的行列。紀錄片的最後,泉源高中實驗班的遊學學生規模擴大到了79人,北大附中當年的高考一本考取率99%……

路漫漫兮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高考是種“夢魘”,卻也是夢想開始的地方。有理由相信的是,夢魘終會被化解,成為只屬於夢想開始的地方。

有人說,真正努力過後,看到結果,才知道那些拼命的時光值不值得。

對高考而言,和萬千抱有讓自己、讓全家人改頭換面願望的人一起拼搏過,這經歷,就讓努力足夠值得。

為了那個曾經努力的你,和將要面臨這場人生考驗的他們轉發今天的這篇文章吧,這場全國矚目的“盛會”上,他們要交上的是試題的答案,更是給自己的交待。

願他們拿到分數那天最燦爛的笑,指日可待。

此後人生,祝願一直超常發揮。

拇指閱讀

影視 | 文藝 | 新知

因為考試規則的限制,她只能回家鄉高考。

所以她放棄了高考,留在上海,在一家醫藥企業實習。

但是當實習期滿時,這家企業拒絕了她留下來的請求,只因為學歷不符合要求。

太多的現實經驗證明,那一紙文憑,既能成為阻擋一個人追求更好生活的屏障,也是能改變命運的力量。

它撐起的,是無數中國家庭對“更好生活”的信心和嚮往。

紀錄片中的劉洋洋是個孤兒,生活在中國最乾旱的地區之一——甘肅會寧,這裡是國家級貧困縣,同時也是中國的教育名縣,自從恢復高考至今,平均約每一戶出一名大學生。

她自小跟奶奶生活,叔叔在承擔一家老小的所有生活費同時,算上劉洋洋,一共要解決家裡四個學生的學習費用。

“就是借的賬再多,我也要高高興興把侄女打發到學校。”

劉洋洋的班主任就是因為無法忍受繁重的農活而拼命學習,最終考上大學,之後又回到家鄉當老師,以此作為對家人的回報。

面對類似的環境,劉洋洋明白,只有考上大學,走出會寧,才能回報所有撫養和教育她的人。

紀錄片中,有個略微殘忍的細節。一節動員課上,班主任給全班同學講劉洋洋家裡發生的事,描述她在這樣的環境中,那種求學的不易,比班上的每一位同學都要深刻得多。

所以他想讓劉洋洋站起來談談是憑怎樣的勁頭努力學習的,以及高考對自己的意義,以激勵其他同學。

老師講的時候,班級裡就有其他女生在抹眼淚。

劉洋洋沒哭,她站起來說覺得自己很幸運。

“雖然家庭情況不好,但是親戚都在幫忙照顧。上帝在給你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開了一扇窗。我感到很幸福。”

說完,她低下了頭。

主持人白岩松一次在接受採訪時說,自己十分感恩高考。

“改革開放後恢復高考,就這一件事,深深地改變了我的命運。我是生活在海拉爾這個中國最北方的人,鄧小平去世的時候,我是在中國幾乎最南方的廣州。如此大的跨度,也就是說生命的直徑變大了。難道不就是因為高考嗎?”

劉洋洋考上了大學,終於有機會見到更大的世界。奶奶看到通知書笑得很開心,劉洋洋拉著奶奶的手說,“我放假就回來啦!”

奶奶點了點頭。

但在劉洋洋去報到後第二個月,奶奶還是因為生病,離開了人世。

3

考核孩子的學習能力,更是考驗一個家庭的耐力

高考眾生相,體現的是絕大多數中國家庭走“獨木橋”的選擇。這條路也許沒那麼好走,但別無選擇。

同一片天空下,也有越來越多的學生不再只是通過高考進入大學。據教育部網站,2017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達到60.84萬人,同比增長11.74%,仍是世界最大留學生生源地。

紀錄片中同樣是隨父母打工到上海上學的林蘭蘭通過公益機構瞭解到世界聯合學院(UWC)在各國設有15所分校,並提供兩年的大學預科文憑。

她放棄回家鄉高考,抓住了去UWC讀書的機會。

不走獨木橋,她選擇用另一條路給自己更多的人生可能。

但無論是在國內參加高考上大學,還是出國留學,要考核的核心還是學習能力。

高考成功,不意味著就能得到一份自己心儀的工作,也不意味著一勞永逸的人生;同樣,留學生活,也不是如想像中輕鬆。

被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系錄取的章文雄,作為華人,因為種族與文化的差異,所學的專業在當地被留用的幾率很低。

他在面試後,連著收了三封拒信,有一家公司的人甚至回復說,“建議你去看看心理醫生。”

面對這樣的就業難問題,他只能選擇再讀一年,攻讀另一個更好就業的專業。

雖然和預想的生活有了偏差,但章文雄說,“我更好地知道了我是誰,因為我知道了我能做什麼,我知道我的興趣是什麼,我知道我真正關心的是什麼。”

同樣的競爭, 就有同樣的無奈和擔憂。

劉雲昊從小受父母的影響,志向就是一定要出國,目標是美國的耶魯大學,但面對激烈的競爭,她的母親也不是很有信心。

劉雲昊的母親吳紅明在孩子五歲時就送她去單詞,小學畢業時,劉雲昊已經掌握了託福考試所需的單詞量。

“她早就準備好了。”

為了把孩子送出國,吳紅明幾年前辭掉了公司副總的工作,專心陪讀。帶女兒去香港考託福,她提前獨自一人在烈日炎炎下確認好了考點,給第二天考試的女兒節省時間。

“不可能給她圈在家裡頭,如果去了紐約波士頓那些地方,全世界的大公司都去那找好孩子,她看到的就是全世界的機會。”

“所以她想出去,那就出去闖去。”

最後劉雲昊沒有如願考上耶魯,在被另一所名校西北大學錄取後說,“沒有好或不好,只有適合或不適合。”

從學業專業準備、語言測試,到真正實現留學夢, 一個家庭付出的精力都不亞於一場高考。

在日復一日的掙扎和自我提升中,學生鍛煉的是自己的學習能力,而對於家長,也是一場不可重來的自我成長之旅。

這一場關乎人生的選擇,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雖然會決定一個人未來發展的起點,但更重要的,是這其中的經歷,帶給一個人成長,帶給一整個家庭成長。

4

又讓人怕又必要的高考,僅僅是目前比較合理的人才選拔方式

千軍萬馬,都在走高考這條獨木橋。

而紀錄片末尾的幾位校長正一點點開始嘗試,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所宣導改革方式的正確性,當然,改革的路途也並非一馬平川。

泉源高中實驗班創辦人張良,帶領他的學生通過遊學的方式增長知識,每個學期他都會帶領學生在不同地方一邊學習一邊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

實驗班沒有嚴格的規章制度,都是民主決定,學生也是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去聽課。

北大附屬中學校長王錚,將高一、高二的學生劃分到不同的書院進行管理,每個書院設置一名書院長,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喜歡的老師和喜歡的課程。

學校還成立了學長團,成員都是從高二學生中選拔出來,目的是為了帶領高一新生更快的熟悉學校生活。而高三還是按照傳統模式,每個班級由班主任帶領。

不同的嘗試,終極目的都是讓學生能學到對自己有用的東西。

但改變的產生絕非容易。張良校長實驗班的學生舒譯樂即使在參加實驗班的模擬高考時取得了很不錯的成績,但在父母的強烈要求下,他還是退出了實驗班,回家參加高考。

王崢校長也面臨同樣的困境,當他覺得高一高二的變革慢慢成熟時,可以動高三的時候,就引來了家長的強烈反對。

越來越多的教育者正在不斷嘗試探索,投入到高考改革的行列。紀錄片的最後,泉源高中實驗班的遊學學生規模擴大到了79人,北大附中當年的高考一本考取率99%……

路漫漫兮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高考是種“夢魘”,卻也是夢想開始的地方。有理由相信的是,夢魘終會被化解,成為只屬於夢想開始的地方。

有人說,真正努力過後,看到結果,才知道那些拼命的時光值不值得。

對高考而言,和萬千抱有讓自己、讓全家人改頭換面願望的人一起拼搏過,這經歷,就讓努力足夠值得。

為了那個曾經努力的你,和將要面臨這場人生考驗的他們轉發今天的這篇文章吧,這場全國矚目的“盛會”上,他們要交上的是試題的答案,更是給自己的交待。

願他們拿到分數那天最燦爛的笑,指日可待。

此後人生,祝願一直超常發揮。

拇指閱讀

影視 | 文藝 | 新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