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崔永元:道歉姿勢這麼差,讓我怎麼原諒他

常聽到一句話「如果道歉有用的話, 還要原諒做什麼」, 這用在最近熱議的「崔永元手撕馮小剛等人」事件上, 再適合不過了。 在這場風波中, 崔永元就像那個孤獨的堂吉訶德, 去挑戰一個龐大的風車。 有人說, 不僅僅是崔永元抑鬱了, 而是整個社會都病了。 你怎麼看呢?

文 | 熊太行

來源 |就叫熊太行也行(ID:taihangxiong)

崔永元因為《手機2》開機的消息炮轟了馮小剛、劉震雲和範冰冰, 指出了一些影視公司的貓膩, 華誼兄弟等影視公司的股價應聲下滑。

《手機》2003年上映後, 許多人懷疑崔永元是男主角「嚴守一」的原型, 這給崔永元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馮小剛做過解釋, 劉震雲跟崔永元表示過歉意, 幾個人曾經出現在共同的節目上, 仍然有來往。

15年後崔永元的憤怒, 確實讓馮小剛和劉震雲措手不及。

「奇怪, 我們不是早就和好了嗎?」

這是關於道歉的一個經典錯覺。

道歉是挽回關係、消除隱患的一種人際解決方案。

一個人如果熟悉道歉、善用道歉, 就有更少的敵人、面臨更低的風險。

一個人如果不會道歉、錯用道歉, 就埋下隱患, 引來更多的敵人。

道歉的四個環節

如果你問一個人會不會道歉, 得到的回答可能是一聲嘲笑。

這誰不會啊。

遺憾的是, 大多數中國人其實不會道歉。

得罪了朋友、得罪了夥伴、得罪了路人的人, 在道歉這個環節上, 都有問題。

我們就來仔細拆解一下一個當面道歉的流程:

對不起

道歉第一步是說「對不起」。

眼睛盯著對方, 真誠地說:對不起。

如果是熟人、長輩, 可以加上稱呼, 重複「對不起」一次:

某某老師, 對不起, 實在對不起。

要明白關於「對不起」的一個真相:

對不起是免費的, 沒人會因為一句「對不起」原諒你。

對不起不是結束, 只是道歉的開始。

如果你想在地鐵扶梯上請別人給你讓路, 或者在公交上和路人碰撞, 一句「對不起」就夠了。 而正式的道歉, 只有這三個字非常怠慢。

正式表達歉意的時候, 一定要表達出悔恨、抱歉的態度, 表達出對對方痛苦的同情。

如果覺得自己的表情管理有問題, 或者長著一張帶笑的臉, 那就索性在說完「對不起」之後鞠躬, 把臉藏起來。

談認識

在「對不起」之後, 要談一下對此事的認識。

「我給您帶來了很大的困擾, 添了很多麻煩, 我希望您能原諒我。 」

正確描述自己的行為, 表現自己的誠意。

大家可以看看歷代日本首相。

村山富市被稱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他對日本的侵略行為有一個表態, 他說日本的行為是「侵略」, 提到了「給亞洲人民帶來的痛苦」, 這兩個定性, 讓亞洲各國對這位長者心存好感。

相對的, 一些日本首相用「添麻煩」這樣輕描淡寫的詞, 就會激怒其它國家。

有人嘀咕, 把損害說得嚴重了, 對方可能會訛詐自己。

這件事大可不必擔心。 大多數民事糾紛, 確定損害程度和賠償金額的時候看的是證據, 而不是個人的表態。

「我讓您陷入那樣的危險, 現在想想特別後怕、特別自責。

這個表態就很真誠。

給補償

如果給對方造成了物質和精神上的損害, 給對方物質補償, 是道歉時一種友好的表示:

我會補償您在這次事件中的誤工費、醫療費。

我會用我這本書的版稅來補償您。

這是現金兩萬元……

這裡要注意, 如果是各種事故, 在責任認定之前, 補償先不要隨便表態, 但是可以表達對治療的積極態度。

「大媽, 咱們先去醫院!」

但「錢不是問題!」這樣的表態, 必須足夠謹慎。

這話容易被人誤解, 一張過度醫療的帳單會令你欲哭無淚。 表態說自己會負應付的責任, 已經夠了。

如果前面誇下海口, 後面卻希望公平負責, 麻煩就很大。 相反, 開始時謹慎表態, 後面適當多給一點, 對方會覺得你變得通情達理了。

提請求

如果大家本來就不是熟人, 這個時候也就夠了。 如果你們過去是同事、朋友, 還要繼續合作或者交往, 還要加上一句:

「希望您能不計較我的錯誤, 繼續和我們合作下去。 」

有時候缺一個環節, 後果就會非常嚴重。

比如缺了「談認識」, 說完對不起, 直接就問人家賠多少錢, 容易被誤認為是財大氣粗想要侮辱人。

一個說完對不起、談完認識、不談賠償補償的人, 也會被看做是一個滑頭的人。

還有的人一下子缺少兩個環節, 這種人缺少耐心, 也沒有誠意。

比如有的人談認識和給補償都不提, 說完對不起就要趕緊和朋友恢復友誼、繼續合作。

這樣的人不可交, 因為他只是在利用朋友, 根本不考慮朋友的利益。

對他來說, 朋友就是可以犧牲、可以坑的。

道歉的兩個原則

道歉有兩個原則:

真誠原則

熟肉原則

真誠原則

真誠這件事,關鍵在於被道歉者感受到誠意。

經常有人抱怨說,自己真誠道歉,對方卻不願意接受。那就是自己單方面感受到了真誠。

真誠很難被表演出來,不過如果你能感受到對方的痛苦,你的情感表達就是真誠的。

這就是心理學上常說的「共情能力」。我們經常會覺得某個人體貼、心細,其實就是共情能力強,他能感受到對方的尷尬、痛苦、悲傷,就能替別人考慮。

確實不是每個人都有和別人共情的能力,比如阿斯伯格綜合征類的患者。

如果你覺得自己確實沒辦法表示真誠,有一種雖然有點舊式、但很有效的做法:

下跪。

下跪是明確表達「我現在完全沒有傲慢之心,是真心懇求您」的一個肢體動作。

在中國的司法實踐中,許多殺人者最終被判處死緩,都是因為「積極補償受害人家屬」「獲得諒解」,加害者家人跪求受害者家人原諒的環節幾乎必不可少。

1970年,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突然在華沙猶太隔離區起義紀念碑前下跪,此後的幾任德國領導人也有為猶太人死難者下跪的舉動——這個動作大家都懂,無問西東。

熟肉原則

熟肉原則指的是,當你要表現補償對方的誠意時,一定要優先用現成的金錢或者利益,而不要用遠期的、縹緲的利益。

看過一個新聞,一個中學生損壞了一輛挺貴的車,修車費可能得兩三萬,這時這個孩子留了一張字條:

「叔叔,對不起,我弄壞了您的車,您心裡一定很難過,我一共有2000元壓歲錢,我不知道夠不夠,如果差多少,我暑假打工還您吧。」

車主看見了,就沒有為難他,跟他說放寬心,錢不要了。

大家注意這個表態,「我現在有多少錢,您先拿著」,這就是熟肉原則。

就好像如果一個朋友請吃飯,你到了他家,看見鍋裡燉著肉,香味出來了,你就知道他充滿了誠意。

如果看見對方正在整理弓箭獵槍,說這就出門打獵,這個人就不是什麼大方的人。

自己有嚴重過錯的時候,尤其不要用未來的利益給對方許諾。

比如前幾天,有一個女作者抄襲了別人微博的文字出了書,被原作者發現後,她登門給對方道歉。

「對不起,我這本書的全部版稅都給您!」

這就是違背了「熟肉原則」,要知道版稅的回款週期很長,而且原作者如果要等版稅的錢回來,就要容忍抄襲自己的書繼續在市場上銷售,甚至眼看著抄襲的書大賣,這種「道歉」和「補償」不只是不懂事,而且是給原作者下套的陰謀了。

如果你道歉的同時要補償別人金錢,現錢最好(尤其是現金特別能體現誠意),實報實銷次之(接醫療費帳單)。

最終目的:放棄報復

道歉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避免衝突、讓被傷害的人放棄報復。

如果沒有達到這個目的,那就不是一個合格的道歉。

但是被傷害的人要「消氣」,和很多因素有關,比如:

被傷害者的器量

教養更好的人,更容易原諒別人。

傷害造成的肉體痛苦、精神痛苦和財產損失

踩髒一雙不算昂貴的鞋子,容易被原諒,如果造成了肢體的殘損,害對方丟了公職,失去了房產,就很難獲得對方的原諒。

有欺詐和第三人受損,更不容易被原諒

比如崔永元對馮小剛的不滿之一,是馮在寫劇本的時候就請教過崔永元,最後卻把一個負面形象的主持人刻畫得和崔永元高度相似,這是拿朋友當傻子的做法。

此外,受到《手機》影響的除了崔永元,還有接替他的同事,這會傷害崔永元的人際關係,讓崔永元非常憤怒。

補償的規模

經常有人說「如果道歉有用,要員警幹什麼?」,千萬別被這句話誤導。

道歉一定有用,因為道歉的全過程,包括了賠償和補償受損者。

此外,有些群體的道歉天生容易被人接受,比如:

小孩子

地位身份很高的人

漂亮的女性

老年人

在廣西偷芒果的大爺說:「你看我這麼大年紀,小夥子你就搖了我吧。」

生命垂危的人

道歉中避免衝突

道歉的時候,情緒控制是關鍵。如果決定道歉,那就把和解的姿態堅持到底。

有時候自己道歉,對方仍然怒氣未消,最好的策略是繼續重複道歉的話。

不願意接受道歉的人只有兩種:

不甘心這樣放過你,但是又不好直接攻擊道歉的人,通過繼續發洩來激怒你,然後動手。

不準備和你衝突,但是對你道歉就這麼結束又覺得虧,要通過抱怨來緩解內心的不適。

無論是哪一種,繼續道歉都會讓他們逐漸走向平靜。

而「我已經說了對不起了,你為什麼還不依不饒,你是想打架嗎?」這樣的表達,一定會引向衝突。

有的時候表達沒有惡意,但容易被人誤解,也會引發新的衝突。

比如下面這兩句話其實是一回事,但是聽到耳朵裡,感受完全不同:

我還應該做些什麼,來彌補給您造成的損失呢?

我已經道歉了,你還想讓我怎麼樣!

不接受道歉

一個被損害的人確實有不接受道歉的權利。

在動畫片《馬男波傑克》當中,波傑克年輕時背叛了自己的編劇朋友,20年之後,波傑克得知對方得了癌症,登門向老朋友道歉,但是老朋友沒有原諒他。

「你是看我快死了,要道歉,讓我原諒你,你好良心上過得去。」

「我才不那麼便宜你呢,我要是原諒了你,你就舒服了。」

「我就不原諒你,我要你內心不舒服很多年。」

在「無法挽回的損失」「對方無法彌補損失」「改變了我的人生路徑」這三種情況下,選擇不接受道歉都是有情可原的。

崔永元對馮小剛和劉震雲怒意滿滿,就因為屬於這三種不接受的情形。

崔永元認為《手機》當年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讓自己和家人受到了很大的壓力和傷害。所以他其實一直沒有真正原諒這兩個人,只是壓抑住了復仇的意願。

而馮和劉顯然是低估了這件事對崔的損害——他們只說了對不起,對如何認識這件事、如何提議補償,都沒有積極回應。

最後還有一點至關重要,那就是:

道歉是一次性的。侵害再起,道歉清零。

道歉被接受,或者說面子上接受,就在於「侵害已經結束」「侵害不會再有」。

當一個人重新開始傷害一個人的時候,過去的一切道歉都失去了作用。

兩邊的恩怨,會重新開始,用中國人的那句老話,就是:

新賬老賬一起算。

* 作者介紹:熊太行,人際關係洞察家,得到 App《關係攻略》專欄作者,《西遊記》深度研究者。前雜誌主編。原創自媒體「就叫熊太行也行」創始人

道歉的兩個原則

道歉有兩個原則:

真誠原則

熟肉原則

真誠原則

真誠這件事,關鍵在於被道歉者感受到誠意。

經常有人抱怨說,自己真誠道歉,對方卻不願意接受。那就是自己單方面感受到了真誠。

真誠很難被表演出來,不過如果你能感受到對方的痛苦,你的情感表達就是真誠的。

這就是心理學上常說的「共情能力」。我們經常會覺得某個人體貼、心細,其實就是共情能力強,他能感受到對方的尷尬、痛苦、悲傷,就能替別人考慮。

確實不是每個人都有和別人共情的能力,比如阿斯伯格綜合征類的患者。

如果你覺得自己確實沒辦法表示真誠,有一種雖然有點舊式、但很有效的做法:

下跪。

下跪是明確表達「我現在完全沒有傲慢之心,是真心懇求您」的一個肢體動作。

在中國的司法實踐中,許多殺人者最終被判處死緩,都是因為「積極補償受害人家屬」「獲得諒解」,加害者家人跪求受害者家人原諒的環節幾乎必不可少。

1970年,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突然在華沙猶太隔離區起義紀念碑前下跪,此後的幾任德國領導人也有為猶太人死難者下跪的舉動——這個動作大家都懂,無問西東。

熟肉原則

熟肉原則指的是,當你要表現補償對方的誠意時,一定要優先用現成的金錢或者利益,而不要用遠期的、縹緲的利益。

看過一個新聞,一個中學生損壞了一輛挺貴的車,修車費可能得兩三萬,這時這個孩子留了一張字條:

「叔叔,對不起,我弄壞了您的車,您心裡一定很難過,我一共有2000元壓歲錢,我不知道夠不夠,如果差多少,我暑假打工還您吧。」

車主看見了,就沒有為難他,跟他說放寬心,錢不要了。

大家注意這個表態,「我現在有多少錢,您先拿著」,這就是熟肉原則。

就好像如果一個朋友請吃飯,你到了他家,看見鍋裡燉著肉,香味出來了,你就知道他充滿了誠意。

如果看見對方正在整理弓箭獵槍,說這就出門打獵,這個人就不是什麼大方的人。

自己有嚴重過錯的時候,尤其不要用未來的利益給對方許諾。

比如前幾天,有一個女作者抄襲了別人微博的文字出了書,被原作者發現後,她登門給對方道歉。

「對不起,我這本書的全部版稅都給您!」

這就是違背了「熟肉原則」,要知道版稅的回款週期很長,而且原作者如果要等版稅的錢回來,就要容忍抄襲自己的書繼續在市場上銷售,甚至眼看著抄襲的書大賣,這種「道歉」和「補償」不只是不懂事,而且是給原作者下套的陰謀了。

如果你道歉的同時要補償別人金錢,現錢最好(尤其是現金特別能體現誠意),實報實銷次之(接醫療費帳單)。

最終目的:放棄報復

道歉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避免衝突、讓被傷害的人放棄報復。

如果沒有達到這個目的,那就不是一個合格的道歉。

但是被傷害的人要「消氣」,和很多因素有關,比如:

被傷害者的器量

教養更好的人,更容易原諒別人。

傷害造成的肉體痛苦、精神痛苦和財產損失

踩髒一雙不算昂貴的鞋子,容易被原諒,如果造成了肢體的殘損,害對方丟了公職,失去了房產,就很難獲得對方的原諒。

有欺詐和第三人受損,更不容易被原諒

比如崔永元對馮小剛的不滿之一,是馮在寫劇本的時候就請教過崔永元,最後卻把一個負面形象的主持人刻畫得和崔永元高度相似,這是拿朋友當傻子的做法。

此外,受到《手機》影響的除了崔永元,還有接替他的同事,這會傷害崔永元的人際關係,讓崔永元非常憤怒。

補償的規模

經常有人說「如果道歉有用,要員警幹什麼?」,千萬別被這句話誤導。

道歉一定有用,因為道歉的全過程,包括了賠償和補償受損者。

此外,有些群體的道歉天生容易被人接受,比如:

小孩子

地位身份很高的人

漂亮的女性

老年人

在廣西偷芒果的大爺說:「你看我這麼大年紀,小夥子你就搖了我吧。」

生命垂危的人

道歉中避免衝突

道歉的時候,情緒控制是關鍵。如果決定道歉,那就把和解的姿態堅持到底。

有時候自己道歉,對方仍然怒氣未消,最好的策略是繼續重複道歉的話。

不願意接受道歉的人只有兩種:

不甘心這樣放過你,但是又不好直接攻擊道歉的人,通過繼續發洩來激怒你,然後動手。

不準備和你衝突,但是對你道歉就這麼結束又覺得虧,要通過抱怨來緩解內心的不適。

無論是哪一種,繼續道歉都會讓他們逐漸走向平靜。

而「我已經說了對不起了,你為什麼還不依不饒,你是想打架嗎?」這樣的表達,一定會引向衝突。

有的時候表達沒有惡意,但容易被人誤解,也會引發新的衝突。

比如下面這兩句話其實是一回事,但是聽到耳朵裡,感受完全不同:

我還應該做些什麼,來彌補給您造成的損失呢?

我已經道歉了,你還想讓我怎麼樣!

不接受道歉

一個被損害的人確實有不接受道歉的權利。

在動畫片《馬男波傑克》當中,波傑克年輕時背叛了自己的編劇朋友,20年之後,波傑克得知對方得了癌症,登門向老朋友道歉,但是老朋友沒有原諒他。

「你是看我快死了,要道歉,讓我原諒你,你好良心上過得去。」

「我才不那麼便宜你呢,我要是原諒了你,你就舒服了。」

「我就不原諒你,我要你內心不舒服很多年。」

在「無法挽回的損失」「對方無法彌補損失」「改變了我的人生路徑」這三種情況下,選擇不接受道歉都是有情可原的。

崔永元對馮小剛和劉震雲怒意滿滿,就因為屬於這三種不接受的情形。

崔永元認為《手機》當年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讓自己和家人受到了很大的壓力和傷害。所以他其實一直沒有真正原諒這兩個人,只是壓抑住了復仇的意願。

而馮和劉顯然是低估了這件事對崔的損害——他們只說了對不起,對如何認識這件事、如何提議補償,都沒有積極回應。

最後還有一點至關重要,那就是:

道歉是一次性的。侵害再起,道歉清零。

道歉被接受,或者說面子上接受,就在於「侵害已經結束」「侵害不會再有」。

當一個人重新開始傷害一個人的時候,過去的一切道歉都失去了作用。

兩邊的恩怨,會重新開始,用中國人的那句老話,就是:

新賬老賬一起算。

* 作者介紹:熊太行,人際關係洞察家,得到 App《關係攻略》專欄作者,《西遊記》深度研究者。前雜誌主編。原創自媒體「就叫熊太行也行」創始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