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我的一年十四城,所有的旅途最終是叫行人歸家

這個世界上, 真的是有一些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有一些噴著香水聞不到的空氣;有一些在單位裡永遠見不到的人;有一些書本裡也沒有的世態......這些我們都能從旅途中去探索與感知。

那些所讀過的書, 走過的路, 看過的風景, 每一刻都不會被浪費。

文 |羅楠

來源 |月童渡河(ID:yuetongduhe)

有人問我, 你常出門旅行, 遇到過一些窘事沒有?

有啊。

比如, 傍晚時分剛從西夏王陵出來, 趕著往銀川市區走, 車胎毫不留情地被紮了, 在那樣的日落時分, 一家人手忙腳亂找備胎, 東西全部卸下來卻打不開, 只能在愈來愈深的天色裡等待救援……

比如, 在去往朝鮮的飛機上, 娃兒因為是頭一次坐飛機, 降落的時候哇哇大哭, 我面對的是半機艙人的怨念……

比如, 在成都, 打到的計程車, 司機炫車技飆來飆去, 坐到眩暈復發, 下一輛又是如此……

比如, 去敦煌的夜間火車, 我的鋪位在上面, 不擅攀爬的我, 就這樣當著下鋪陌生男女的面, 手腳並用姿勢狼狽地爬了上去……

更不要說那些小磕小碰小狀況的頻發, 出門在外, 總是矛盾起伏, 意外頻生。

但, 也正是這些小意外小尷尬打破了旅行的僵局, 像《岡仁波齊》裡默默地行走, 偶有狀況, 坦然接受, 是旅行的真相, 也是人生的過程。

如果不是那個傍晚車胎被紮, 我不會看到此生所見最壯麗的夕陽。

如果不是被大雨阻隔, 我不會知道暴雨中的大海是如此詭異,

有著夢境中的末世。

如果不是白天人太多, 我不會終於領會張岱的夜遊西湖, 「月如鏡新磨, 山複整妝, 湖複頮面。 」人生的大孤獨暫態與古人相通。

不走出去, 我竟不知道面對一些難題時自己的心還能如此的坦然和平靜, 面對不同的生活姿態還能做到理解和共情。

面對殊遇不過分驚喜, 面對遺憾也無失落, 明白了人生有遇亦有別, 萬事不可執念過深。

畢竟, 這個世界上, 真的是有一些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

有一些噴著香水聞不到的空氣;

有一些在單位裡永遠見不到的人;

有一些書本裡也沒有的世態。

最終, 見天地, 見眾生, 還是為了見自己, 是為了和另一個陌生的自己相遇。

2017年, 我去了十四座城市。

和往年相比, 這個數字不算多, 但略微值得一提的是, 今年的每一次出行, 大都提前做了功課, 先知而後行。

這一年的出行, 始於上海

舊年歲尾的出行是慣例, 不在家過農曆新年也已十年有餘。 若無特別去處, 上海總是第一站, 因為小姨的家在那裡。

這使得我不用像旅遊觀光客一樣只能看到這座城市光鮮的外表, 而可以透過它妖嬈的眉眼觸及到細微的肌理。

在這裡, 我的時間不再緊張, 放下那些旅行指南和攻略, 漫無目的在城市各個角落晃悠, 吃蟹黃小籠, 看大媽們穿法蘭絨睡衣穿行於弄堂, 空中橫著的竹竿上披掛著衣服被子, 上海的煙火氣就是這樣一絲一縷地升起來。

也喜歡去看上海的三十年代。

《遊園驚夢》裡的奢華、時尚、享樂,

一枝獨秀似的支撐著民國剛建立起的那一點浮腫的明麗。

是音樂劇演員影子筆下的舊日上海, 階級仇, 民族恨, 道不盡的內憂外患皆可被消融, 消融在周旋的歌、張愛玲的小說、蝴蝶的旗袍, 跳不完的華爾滋, 打不完的麻將牌裡。

那是實實在在的一場春夢, 此一種荼蘼香風在我每一次踏入上海的地面都會撲簌簌地活起來。

在奉化溪口小城去看蔣氏故居和博物館, 停留很長時間。

看被時間和人事潤澤過的古物, 靈鹿、蝙蝠、蓮花、鯉魚, 童子、牡丹、石榴、鴛鴦、花瓶, 天長地久恒古荒蕪。 一向活潑的女童也被眼前的華麗深邃所震撼, 安安靜靜地陪我看完。

小城亦清寧, 街道上行人寥寥, 喝一杯酒釀桂圓紅棗茶,

陽光從山的上頭打下來, 萬物祥和, 心事飄向空幽山谷, 而在家鄉的那頭, 霧霾正大肆侵城, 這裡的雲光天影幾近一場奢侈的幻夢。

那天從普陀山下來, 除夕夜趕至西塘, 守歲。

想著一年年的除夕, 曾在白雪皚皚的廬山深夜靜聽冰湖裂開的聲音, 手邊一卷《桃花扇》讀得悲切;

也曾在烏鎮的槳聲燈影裡醉去, 在秦淮河撲面的金粉氣裡醒來, 在孤島上飲一杯溫喉的燒酒, 在湘西苗寨圍著火堆映照出前世今生的宿命, 或喧鬧或靜好, 總有著頃刻一聲鑼鼓歇, 不知何處是家鄉的惘然。

漸漸嬉戲人間, 秉燭夜遊, 乘坐華麗的夜航船, 涉過欲望的深河, 天地沙鷗, 人如介子, 來路亦是歸途, 只享受當下這一刻的心動, 才會生出此心安處是吾鄉的逍遙。 那麼出走與否,便不重要了。

三月份的時候,因為工作的關係,去了合肥

拖著笨重的行李搭高鐵,手頭拿著白先勇的《臺北人》,看淪落臺北的大陸客們思鄉斷腸,聽著滿車廂的吳儂軟語,車窗外是大片大片開得正烈的油菜花。

合肥吸引我的到底還是一個「徽」字,那些年走過的皖南古村落,思之想之念之,終於在這十天窺到了它昌盛文脈的全貌。

萃取了歷史的精華,古巷的幽氣,山野間的蘭花,徽商遠去的步伐,村莊人家夜裡的燭光,一間一間白牆灰瓦的夢話,真像讀了半部《南華錄》,藏在時間褶皺裡的南方:夢境、戲曲、園林;文士、才女、奇人,和舊時代劈面相逢,直叫人無夢到徽州。

蔣勳曾說,旅遊最大的反省是用異文化,去檢查自身文化很多應該反省的東西。比較裡面,才瞭解文化的不同,沒有優劣。

旅遊不只是看,更是找到自己內在,最美的東西。外在的風景,其實是你自己的心情。

不禁想到王陽明的話,「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更像一句禪語。萬物映於眼底,不若說是心,彼此等待,毫不辜負,與其是「看見」,其實是「邂逅」,即使知道一期一會,也能在擊中心靈的瞬間,莊重地遇見,珍重地道別。

於是在真正的春天到來的時候,心下動念,想出趟遠門去看一場花事。

武漢觀櫻,是四月重要的事。櫻是美人面,一簇簇開得斷了魂。

人們看花、賞花、惜花,也不過是在看自己、觀自己、惜自己。觀照的,是那個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自己。

沒有輕易的平地神仙,沒有無故的溫潤飽滿,不過是在宿命的一次次掣肘中,在生活難以言說的齟齬裡,一點點修得篤定坦然。

傾城之後,歷經幻滅,幻滅過後,繁花重又開。知曉輪回的殘酷和溫情,懂得冷雨風霜與豔陽嬌寵並存,枯榮自在,何嘗不是一種福氣。

夏天的時候去看海,去百年凝成一夜如蓮花綻開的北京,去張北草原音樂節,去見識一群有趣而不羈的靈魂。

深夜街頭唱著民謠與搖滾的年輕人,他們讓我見到了王小波筆下的維也納街頭演奏。他說,青年的動人之處,就在於勇氣,和他們的遠大前程。

多年前的一次旅行,臥鋪火車,我坐在走廊的椅子上看漸沉的天色。

對面也坐著一個女孩子,看著我笑。我點點頭,她便開始和我說話,看來是悶得不行了。

她在北京上大三,假期裡自己背著包先去山西和同學會合,短暫停留後孤身一人去了敦煌,在敦煌待了四天,返回北京。已經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車,仍不覺疲累。

我說不怕麼?她說不,習慣了自己說走就走。講起在敦煌認識的畫國畫的臺灣阿姨,趕車的狼狽和搞笑,夜晚的張掖,接站的男友……

說到熱鬧處,隔壁鋪位上一個明亮的少女突然扭過身子吃驚問她:你也去了敦煌?我也是從那裡回來的。兩個少女馬上嘰嘰喳喳聊起了旅途。那種快樂與青春是顯而易見的。

多希望我的女兒長大了也是這樣,獨立思考,熱愛藝術,因為見過很多風景很多人,心地才不會偏狹,才會不帶任何偏見的看待人事。

所以,在有人質疑孩子這麼小過早的旅行到底合不合適的時候,我堅持帶她走出去,帶她看電影、逛博物館、看畫展、看城市和人群,因為你不知道變化會在哪一刻發生。

我始終記得曾看到過的一句話,是哈佛校長說——

對於8歲的孩子,也許會忘了3歲的旅行。但他3歲的旅行,對他4歲那年的成長,非常重要。

大道理從來不在書本中,而在腳步的丈量裡,在用心看世界的每一個瞬間,在潤物細無聲的浸染中,在對人間參差百態的尊重和理解中,會發現:

世界比目力所見的要大,而我們看世界的方式,最終決定了我們將如何度過這荒寒的一生。

是林清玄說的,因為長久培養了求好的精神,才會有更敏感的直覺找到生活中最好的東西,身居陋巷卻依然能創造出愉悅多元的心靈空間。

所讀過的書,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每一刻都不會被浪費。

人皆是生而孤獨的。

這許多年來,在內蒙的草原策馬,于敦煌感受來自大漢的罡風,凝望過古城牆下秦時的那輪明月,在幽深的古墓中體會幽謐的愉悅,愈加覺得:

人生就是一場獨行,翻過迷茫的高山,趟過欲望深淺的河川,轉山轉水轉佛塔,對人生難題的不解,過去與現在,原來面對的是同樣的困惑。

那些苦苦糾結的詩與遠方,其實只是對「無用之美」的渴羨。

能夠接受當下生活的無常,時時觀照自己的內心,即使是坐在靠窗的沙發上曬足陽光,這無意間得來的吉光片羽亦能照見樸素的靈魂。

所以在不旅行的時候,我仍喜歡走路。

心有不快或讀書寫字累了,就出門走路,是自己和熟悉的景物之間單獨的對話,像老朋友一樣,在對話裡慢慢反觀和審視自己的心。

每個人都會在各種問題裡度過一生,慢慢走著,發覺當年看作西瓜大的事,現在不過是粒芝麻,與其是與時間和解,不如說是與自己握手言和,終於放過了自己。

萬千歲月,不過太陽底下無新事。

不管是毛姆所渴望的「人生是更為狂放不羈的旅途」,還是白先勇先生所見的「最美麗的一朵牡丹其實開在你的後院」,所有的旅途最終是叫行人歸家。

千帆過盡後的歸來,才終於對那句話有了深深的理解——

比「詩與遠方」更觸手可及令人心安的,是孩子與父母,家與愛,耳畔輕柔的話語和枕邊書。

* 作者介紹:羅楠,喜舊人,舊事,舊物,舊時月色;愛美衣,美食,美景,錦衣夜行,個人公號:月童渡河(ID:yuetongduhe),本文配圖來源網路

那麼出走與否,便不重要了。

三月份的時候,因為工作的關係,去了合肥

拖著笨重的行李搭高鐵,手頭拿著白先勇的《臺北人》,看淪落臺北的大陸客們思鄉斷腸,聽著滿車廂的吳儂軟語,車窗外是大片大片開得正烈的油菜花。

合肥吸引我的到底還是一個「徽」字,那些年走過的皖南古村落,思之想之念之,終於在這十天窺到了它昌盛文脈的全貌。

萃取了歷史的精華,古巷的幽氣,山野間的蘭花,徽商遠去的步伐,村莊人家夜裡的燭光,一間一間白牆灰瓦的夢話,真像讀了半部《南華錄》,藏在時間褶皺裡的南方:夢境、戲曲、園林;文士、才女、奇人,和舊時代劈面相逢,直叫人無夢到徽州。

蔣勳曾說,旅遊最大的反省是用異文化,去檢查自身文化很多應該反省的東西。比較裡面,才瞭解文化的不同,沒有優劣。

旅遊不只是看,更是找到自己內在,最美的東西。外在的風景,其實是你自己的心情。

不禁想到王陽明的話,「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更像一句禪語。萬物映於眼底,不若說是心,彼此等待,毫不辜負,與其是「看見」,其實是「邂逅」,即使知道一期一會,也能在擊中心靈的瞬間,莊重地遇見,珍重地道別。

於是在真正的春天到來的時候,心下動念,想出趟遠門去看一場花事。

武漢觀櫻,是四月重要的事。櫻是美人面,一簇簇開得斷了魂。

人們看花、賞花、惜花,也不過是在看自己、觀自己、惜自己。觀照的,是那個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自己。

沒有輕易的平地神仙,沒有無故的溫潤飽滿,不過是在宿命的一次次掣肘中,在生活難以言說的齟齬裡,一點點修得篤定坦然。

傾城之後,歷經幻滅,幻滅過後,繁花重又開。知曉輪回的殘酷和溫情,懂得冷雨風霜與豔陽嬌寵並存,枯榮自在,何嘗不是一種福氣。

夏天的時候去看海,去百年凝成一夜如蓮花綻開的北京,去張北草原音樂節,去見識一群有趣而不羈的靈魂。

深夜街頭唱著民謠與搖滾的年輕人,他們讓我見到了王小波筆下的維也納街頭演奏。他說,青年的動人之處,就在於勇氣,和他們的遠大前程。

多年前的一次旅行,臥鋪火車,我坐在走廊的椅子上看漸沉的天色。

對面也坐著一個女孩子,看著我笑。我點點頭,她便開始和我說話,看來是悶得不行了。

她在北京上大三,假期裡自己背著包先去山西和同學會合,短暫停留後孤身一人去了敦煌,在敦煌待了四天,返回北京。已經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車,仍不覺疲累。

我說不怕麼?她說不,習慣了自己說走就走。講起在敦煌認識的畫國畫的臺灣阿姨,趕車的狼狽和搞笑,夜晚的張掖,接站的男友……

說到熱鬧處,隔壁鋪位上一個明亮的少女突然扭過身子吃驚問她:你也去了敦煌?我也是從那裡回來的。兩個少女馬上嘰嘰喳喳聊起了旅途。那種快樂與青春是顯而易見的。

多希望我的女兒長大了也是這樣,獨立思考,熱愛藝術,因為見過很多風景很多人,心地才不會偏狹,才會不帶任何偏見的看待人事。

所以,在有人質疑孩子這麼小過早的旅行到底合不合適的時候,我堅持帶她走出去,帶她看電影、逛博物館、看畫展、看城市和人群,因為你不知道變化會在哪一刻發生。

我始終記得曾看到過的一句話,是哈佛校長說——

對於8歲的孩子,也許會忘了3歲的旅行。但他3歲的旅行,對他4歲那年的成長,非常重要。

大道理從來不在書本中,而在腳步的丈量裡,在用心看世界的每一個瞬間,在潤物細無聲的浸染中,在對人間參差百態的尊重和理解中,會發現:

世界比目力所見的要大,而我們看世界的方式,最終決定了我們將如何度過這荒寒的一生。

是林清玄說的,因為長久培養了求好的精神,才會有更敏感的直覺找到生活中最好的東西,身居陋巷卻依然能創造出愉悅多元的心靈空間。

所讀過的書,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每一刻都不會被浪費。

人皆是生而孤獨的。

這許多年來,在內蒙的草原策馬,于敦煌感受來自大漢的罡風,凝望過古城牆下秦時的那輪明月,在幽深的古墓中體會幽謐的愉悅,愈加覺得:

人生就是一場獨行,翻過迷茫的高山,趟過欲望深淺的河川,轉山轉水轉佛塔,對人生難題的不解,過去與現在,原來面對的是同樣的困惑。

那些苦苦糾結的詩與遠方,其實只是對「無用之美」的渴羨。

能夠接受當下生活的無常,時時觀照自己的內心,即使是坐在靠窗的沙發上曬足陽光,這無意間得來的吉光片羽亦能照見樸素的靈魂。

所以在不旅行的時候,我仍喜歡走路。

心有不快或讀書寫字累了,就出門走路,是自己和熟悉的景物之間單獨的對話,像老朋友一樣,在對話裡慢慢反觀和審視自己的心。

每個人都會在各種問題裡度過一生,慢慢走著,發覺當年看作西瓜大的事,現在不過是粒芝麻,與其是與時間和解,不如說是與自己握手言和,終於放過了自己。

萬千歲月,不過太陽底下無新事。

不管是毛姆所渴望的「人生是更為狂放不羈的旅途」,還是白先勇先生所見的「最美麗的一朵牡丹其實開在你的後院」,所有的旅途最終是叫行人歸家。

千帆過盡後的歸來,才終於對那句話有了深深的理解——

比「詩與遠方」更觸手可及令人心安的,是孩子與父母,家與愛,耳畔輕柔的話語和枕邊書。

* 作者介紹:羅楠,喜舊人,舊事,舊物,舊時月色;愛美衣,美食,美景,錦衣夜行,個人公號:月童渡河(ID:yuetongduhe),本文配圖來源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