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抗战时桂系的普通一兵:命可以给你,枪不能丢

全面抗戰爆發以后, 白崇禧被任命為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 李宗仁被任命為第五戰區司令長官。 隨后他們在廣西進行了全省動員, 擴編部隊。 當時廣西抗日情緒高漲, 青年人踴躍參軍, 僅僅一個月時間, 便征集了十萬新兵。 廣西的軍隊編成了4個軍, 40個團, 后來進一步改編成了第11集團軍、第16集團軍和第21集團軍。 同時按照統一編制, 這些新桂系的軍隊也被稱為“第五路軍”, 并在不久后開赴抗日前線。

1939年, 第五路軍某師有一名列兵, 在田家鎮作戰時受了重傷。 當時因為擔架兵太少, 他被遺落在一條已經撤退的戰壕上面。

在這里, 普通的士兵能夠爬出戰壕已經算是本事了, 手中的槍肯定大多數丟在了戰場上。

這名列兵卻不一樣。 列兵的右臂和胸膛雖然受了重傷, 仍舊背著槍不放。 經過一天一夜的摸索, 終于到達了后方, 趕上大部隊。 但因軍隊忙于撤退, 他還得不到收容。

后來, 他找到一所后方醫院, 因為太累、太痛苦, 沒有經過登記就連槍帶人在醫院的病床上, 昏沉沉地睡去。 醫官看到, 怕增加他的痛苦, 偷偷把他背在身上的槍拿到旁邊去。

大約半小時后, 他醒了。 醫官趕忙去幫他敷藥。 誰知, 發現手槍不在身邊, 列兵突然抱住醫官高聲嚷:“把槍給我!”任醫官怎樣解釋都不聽, 只好把槍拿給他。

看到槍, 列兵才放開了醫官。 他抱著槍,

對醫官說:“我的命可以給你, 槍不能丟。 ”

直到列兵的部隊軍官來后, 他才把槍交出來。

“槍是列兵的第二生命。 如果故事中的列兵不明白這個道理, 槍早就丟了。 ”部隊里的軍官說, 列兵的這個舉動, 不是和戰場上的英勇故事有同等價值嗎?

于是, 第五路軍的軍官向參謀長李品仙進言, 希望軍隊除了關注戰場上英勇的事跡外, 也關注士兵的生活, 這不僅能反映出一個軍隊的素質, 也能達到教育士兵的效果。

資源來源:1939年9月9日桂林《廣西日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