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影視»正文

此人是江东奇才,说了2句话,一句让孙权坐稳江东,一个差点助曹操一统天下

在前面的文章中, 我們曾不止一次提到, 自漢末三國時期, 語言的力量就足以令人側目了。 例如, 在演義中, 劉備能憑一句話殺人, 也能憑一句話救人, 還能僅用一句話讓麾下死心塌地, 也能憑一句話震懾重臣。 在真實歷史上, 呂布也因一句話而殞命, 曹操也因一個成語錯失一統天下之的良機, 等等。 今天我們要說的, 則是一位江東重臣, 他對孫權說了兩句話, 一句使孫權穩坐江東, 一句卻差點將天下一統, 提前七十二年, 只不過, 孫權只聽取了一句, 于是不但坐穩了江東, 還成就了霸業。 這個人是誰呢?他又對孫權說了什么呢?

這個人不是別人, 正是江東名士張昭。 張昭本身是一個非常有才能的人, 弱冠便被舉為孝廉, 之后還被陶謙舉為了茂才, 不過他都沒有接受。 后來, 他避禍江東, 答應為孫策效力, 成為了江東的重臣。 之后, 孫策英年早逝, “策臨亡, 以弟權托昭, 昭率群僚立而輔之。 ”也就是說, 孫策去世, 他成了托孤大臣。 他的資歷、身份, 使他成為了江東有實無名的丞相, 甚至敢與孫權叫板。

那么, 他所說的兩句, 足以影響天下大勢的話, 到底是什么呢?孫權聽取了哪句, 又拒絕了哪句?接下來, 我們便一起來了解一下。

第一句:成就孫權, 使孫權穩坐江東

《三國志·吳主傳》記載, 孫策去世之后, 未及弱冠的孫權, 并沒有立即承擔起責任,

反而痛哭不已。 這個時候, 張昭出面道“孝廉, 此寧哭時邪?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量, 非欲違父, 時不得行也。 況今奸宄競逐, 豹狼滿道, 乃欲哀親戚, 顧禮制, 是猶開門揖盜 , 示可以為仁也。 ”意思是說, 張昭認為, 當時江東情勢危急, 如果孫權只顧親情、禮制, 置大局于不顧, 則江東危矣, 甚至舉了周公和伯禽的例子來勸說。

孫權終究不是怯懦之人, 也并非不明事理, 于是他聽從了張昭的話, 換掉孝服, 被張昭扶上馬, 前去巡視軍隊, 并在張昭等人的輔佐之下, 逐漸穩定了局勢, 沒有導致什么混亂。 試想, 如果沒有張昭此言, 孫權一直沉浸在悲哀中, 不理政事, 江東又會變成什么樣子呢?因此說, 張昭的這句話, 使孫權穩坐江東。

第二句:差點結束亂世,

卻讓孫權失望

如果只看前面一句, 相信很多人, 都會敬重張昭對江東的忠義與負責。 可是公元208年, 赤壁之戰前, 他卻又說了另外一句話, 不但讓孫權失望不已, 還讓他自己, 在后世中遭到了不少抨擊。 這是怎么回事呢?《三國志》記載, 曹操拿下荊州之后, 想要攻占江東, 孫權向群臣問計, “議者咸曰:‘愚謂大計不如迎之。 ’”

說白了就是, 江東眾臣大都主張投降, 而這一派的領頭人物, 正是張昭。 還未開戰, 就已經主張投降, 提出此計的還是一直被厚待, 且身居高位的張昭, 這讓孫權非常失望, 他曾對魯肅說“子布之論, 深失孤望”。 拒絕張昭的提議之后, 孫權任用周瑜大敗曹操, 并穩步發展, 最終成就帝業。 不過, 他對張昭的失望, 卻一直沒有淡化,

多年之后提起此事, 孫權依舊忍不住嘲諷張昭說, 如果我當初聽了你的話, 現在只能拾人牙慧了。

不過, 如果孫權當初聽從了張昭的意見, 向曹操投降, 可能會斷送江東, 但是對天下而言, 卻未嘗不是好事, 畢竟, 當時的曹操已經一統北方, 又拿下了荊州, 劉備沒有立足之地, 劉璋張魯也不足為慮, 如果江東不反抗, 天下一統指日可待, 不會像真實歷史上那樣, 等到七十二年后東吳滅亡才結束亂世。

通篇分析之后, 我們不難得知, 江東重臣張昭, 曾對孫權說了兩句極重要的話, 一句讓孫權穩坐江東, 最終成就霸業。 另一句卻差點斷送江東, 讓孫權失望至極。 孫權只聽從了第一句, 才有了后來的成就, 但是如果他聽從了第二句,

則可以提前數十年結局亂世。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于《三國志》《三國志集注》等書, 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 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