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競技»正文

苏南地区军民是如何粉碎日伪三期“清乡”计划的?

本文作者張憲文, 蜚聲國際的中國近代史泰斗, 南京大學榮譽資深教授, 季我努學社榮譽社長, 季我努沙龍講演嘉賓。

1941年7月1日, 日軍獨立混成第11旅團主力和偽軍共15000余人, 按預訂計劃對蘇州、常熟、太倉地區的抗日根據地實施第一期“清鄉”。

陳毅

3月, 陳毅、劉少奇、賴傳珠發出《對蘇南反“掃蕩”準備工作的指示》。 17日, 新四軍第6師第18旅政治部發表《告江南同胞書》, 號召江南同胞, 不分貧富, 不分黨派, 全體一致動員起來, 為粉碎日偽的“清鄉”計劃, 保衛抗日民主根據地而斗爭。 由于缺乏反“清鄉”斗爭的經驗, 新四軍第18旅將敵“清鄉”誤判為一般性的“掃蕩”。

因而只作了一般的反“掃蕩”準備, 并決定以內線、外線相結合的戰術反擊敵人。

日偽“清鄉”初期, 第18旅主力轉至外線擊敵, 摧毀了敵偽的許多據點, 直逼無錫、蘇州、江陰近郊敵占區。 但是“清鄉”之敵仍不撤退回援。 我留在內線堅持斗爭的部隊和黨政機關, 雖然奮勇作戰, 但是, 在敵偽大部隊“清剿”和嚴密割封鎖下, 活動范圍日益縮小, 傷亡很大, 僅部分突出重圍。 為了保存力量, 8月下旬, 我第18旅一部奉命北渡長江, 進入蘇中, 協助蘇中部隊開辟了江都、高郵、寶應地區。

戰斗中

9月到12月, 日偽集中4000余人, 對澄、錫、虞地區進行“第二期清鄉”。 我軍總結了蘇、常、太地區反“清鄉”斗爭的經驗教訓, 采取了合法斗爭與武裝斗爭相結合,

以合法、隱蔽的斗爭為主的方針, 改過去的集團行動為分散行動, 主力部隊適時轉移到外線澄西地區, 以少數地方武裝, 依靠群眾, 堅持原地斗爭。 12月, 我軍攻克了丹陽地區的訪仙橋、夏墅等敵偽據點, 恢復了大片地區。

為著配合澄、錫、虞軍民的反“清鄉”斗爭, 新四軍第6師第16旅積極出擊句容、丹陽、武進、金壇、溧水地區之日偽軍。 該旅先后攻克了延陵、九里鋪等敵據點30多處, 恢復和擴大了金壇、丹陽、武進抗日根據地, 有力地支援了澄、錫、虞軍民的反“清鄉”斗爭。 11月28日, 日軍第15師團和偽軍各一部共3000余人“掃蕩”溧陽地區。

第16旅旅部由于對敵情不明, 在塘馬遭敵包圍, 雖奮戰終日, 反復沖殺10余次, 斃傷日偽軍數百人, 但是, 除一部突圍外,

第6師參謀長兼第16旅旅長羅忠毅、旅政委廖海濤以下270余人壯烈犧牲。 塘馬戰斗后, 16旅在譚震林的主持下進行了整頓, 繼續堅持以茅山為中心的抗日斗爭。

運輸物資

1942年2月至6月, 日軍第15師團一部和偽軍, 對昆山、吳縣、江陰、武進等地進行“第三期清鄉”。 第16旅根據新四軍軍部的指示, 在京滬路以北, 采取以隱蔽斗爭為主的方針, 組織精干的便衣武裝打擊小股敵人, 堅持陽澄湖以西地區的斗爭;在京滬路以南, 采取以地方武裝、民兵為骨干, 開展群眾性游擊戰, 打擊“掃蕩”之敵。 第16旅主力則轉到丹陽、金壇、武進、太湖、滆湖、橫山、大官圩等地分散游擊, 恢復了這4塊抗日游擊根據地。

1942年7月至1943年春, 日偽把“清鄉”的重點轉到太湖以南的蘇浙邊區和上海郊區。

日偽的“清鄉”, 使蘇南抗日根據地的人力、物力、財力遭到許多損失, 但并沒有達到其消滅蘇南新四軍主力、摧毀蘇南敵后抗日根據地之目的。

張憲文等:《中國抗日戰爭史·第三卷》, 2016年版。

編輯: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浙江大學近現代史碩士生 蕭宸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