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科技»正文

ICO如何把創業公司推向生死邊緣?《矽谷》第五季尋開心區塊鏈

《財經》駐矽谷記者 劉泓君|文 宋瑋|編輯

想瞭解ICO(首次公開募幣)有哪些壞處, 或許你該去看一看最新一季的美劇《矽谷》。 這是一部不失真實又黑色幽默的喜劇, 每季都會把矽谷的流行元素第一時間加入劇中, 每一季開頭的片花中也暗藏當下的互聯網競爭格局。

這部劇最大的亮點就是諷刺了很多互聯網圈內的梗, 是一部全程嘴炮高級黑的創業故事。 它圍繞創業公司Pied Piper展開, 這家公司的發展目標幾經變化, 開始做“去中心化”的互聯網, 這讓劇中的矽谷巨頭Hooli(影射蘋果、穀歌、約伯斯)感到緊張。 看似荒誕的劇情,

都是在諷刺真實的矽谷。 (以下含有大量劇透)

這季, 當這家公司打算B輪融資時, 公司一個炒比特幣的元老提出了一個新點子——讓我們ICO吧。 創始人在鄙疑中聽完了這個點子, 隨後他們去找了投資方。 當投資方聽到他們想要ICO, 心虛式的自我防衛開始了, 各種抨擊ICO的壞處, 並且讓他們去找一個此前投資了ICO億萬富翁。 這位億萬富翁正在堆積如山的垃圾堆中尋找一個U盤——他投資了30個項目, 29個項目血本無歸, 只有U盤中這一個項目賺錢了, 但是他卻把項目的私密金鑰弄丟了。

隨後, Pied Piper被說服放棄ICO, 繼續安心B輪融資。 此時, 這家風投機構陷入前一家人工智慧公司巨額虧損的壓力中, 該機構的管理合夥人希望給創始團隊施加壓力加入廣告。

此前勸他們不要使用ICO的投資人, 開始偷偷打電話告知消息, 並重新勸他們ICO。 聽從投資人勸告後, 他們上了代幣。 原計劃發行價68美元的代幣, 上市之後跌到0.7美元。

該劇用幽默的手法開始展現了ICO之後公司的蕭條, 員工無精打采, 創始人的小白版上畫滿了各種拉盤策略, 幣價漲不上去, 錢沒有融到, 卻又經歷了51%攻擊。 51%攻擊是指, 如果有超過51%的算力發起攻擊, 就可以竄改資料, 甚至摧毀整個網路。

為了避免51%攻擊, 創始人在所有心血付諸東流的壓力下, 差點免費把公司送給競爭對手:拉入巨頭對戰、尋找合作夥伴, 與風投和競爭對手博弈。 一系列激烈對抗後, 這家創業公司終於成長壯大了。

看到這家公司開始租下三層樓的超大辦公室時,

我突然有點激動——在前五季中, 編劇給這家創業公司設計了100種死法, 卻從來沒有成長為一個超過百名員工的大公司。 被區塊鏈一波三折的攪渾水之後, 這家公司終於得到了一個成長的契機。

無論是毀滅還是成就, 這部劇在以一種極端的方式呈現把一家公司“區塊鏈化”的好與壞, 荒誕背後卻展示出了一個真實的行業:ICO帶給創業者更多的控制權, 讓風險投資人高度緊張, 幣價浮動導致人心浮動無心工作, 面臨的監管難題, 以及被操控的風險。

在真實的矽谷中, ICO也是一把雙刃劍。 我曾經在矽谷參加一場投資人與創業者的聚會, 一位連續四次創業者開始在飯桌上大肆批判風險投資人:他們遲到不守時,

你在酒店等了兩個小時最後告訴你不來了;見一圈投資人, 他一周時間就白白浪費了;這些人使用精心設計的檔讓公司按照投資人意願發展, 甚至將創始團隊趕出公司。 ICO的到來讓他興奮, 他的第四次創業終於不用再像噩夢般的看投資人臉色了。

對很多已經成功ICO的創業者來說, 這只是一場噩夢的開始。 大批不成熟專案上線, 導致炒幣者們血本無歸。 “中國專案吃了很多苦頭, 幣價跌了就會有人鬧事。 有鬧事的人買了200個乙太幣入場, 最後跌的只剩0.1個乙太幣。 ”一位幣圈老人說到。

對創業者來說, 一旦專案ICO了, 似乎都會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提升幣價上。 在項目的微信群中, 每天都有人喊著如何拉盤, 如何把幣價炒起來。

激烈的人身攻擊, 義憤填膺的態度, 除了應對監管難題以及做出產品, 創業者的苦惱還來自於給他們籌資的公眾。 專案的行銷能力似乎是一件比做好產品與技術更重要的事。 一位區塊鏈創業者告訴我, 他其實非常希望監管部門 “停止ICO”。

曾經一紙“九四禁令”即使阻止了國內的ICO熱潮, 但巨大的利益驅使這些人把項目搬到了海外, 地下暗流不止。 在國外建伺服器、募資、發行, 甚至還有很多人開始研究各個國家的開號策略。

日趨嚴格的全球監管壓力下, 行業正在發生一些新的變化——ICO正在快速過時, 現在幣圈流行“私募”, 並崛起了一大批專門投資區塊鏈的私募基金。 在剛剛過去的紐約Consensus大會上, 幾乎成了一次全球鏈圈大聚會。 一位參加活動的人告訴我,幾乎去了7000-8000人,其中一半都是投資人,還都是合規的投資機構。

這源於美國對加密貨幣的監管趨嚴。此前,只有經過授權的投資人才能進行私人證券配售。儘管ICO屬於證券還是代幣,監管部門還有爭議。但此前SEC的大量查處ICO專案,沒人願意承擔違反美國證券法的嚴重後果,現在很多加密貨幣專案都會主動限制美國公民參與,只對合規的投資者開放。

當問起這場會議有什麼新收穫時,區塊鏈投資人Chris Li說:“騙子還是很多,有很多好項目,還是有很多不靠譜的項目。”

即使是區塊鏈領域的專業投資者,他們也看起來像“賭博”:“傳統VC不太瞭解區塊鏈投資的理念,區塊鏈還在早期,很多東西還是概念,所以沒法投,風險太大了。但是現在整個行業就是這個樣子,就是靠概念,想像或者打賭的成分太重。”

如果說風險投資項目有10%的成功率就不錯了,在極早期階段的區塊鏈行業,連產品都沒有,普通人又如何能比有著嚴謹投資規劃的風投機構勝算更大。“我們正在製造一些難度,限制人們大量購買加密貨幣,在購買的時候,你必須要表明會使用這些加密貨幣。” ConsenSys創始人Joe Bubin也提倡要給加密貨幣的購買增加難度。

無論是私募還是ICO,只要上了交易所,創業者與投資人均可套現。這時,何種資質的項目能夠上線交易所,交易所的把關也尤其考驗行業自律與監管。

幣安與紅杉的官司也在圈內掀起論戰。紅杉起訴加密貨幣交易所幣安違反投資排他性協定,幣安創始人趙長鵬宣佈要在幣安清除所有與紅杉有關的專案。傳統投資者認為交易所權力過大,缺乏約束;一位區塊鏈孵化器創始人卻認為“紅杉跟幣安簽訂六個月內不能向其他機構融資”太過強勢,越來越多區塊鏈項目私募,不再依賴於風險投資機構。敢於叫板圈內頂級投資機構,背後正是區塊鏈新勢力的快速崛起。

以前,ICO通常出現在更多的區塊鏈創業領域;如今,越來越多行業的創業者正在嘗試使用“代幣”進行私募,包括著人工智慧行業、醫療行業以及農業。Terry是美國年輕一代的農場主,他正在加州種植杏仁兒,買農場土地、種樹這些都需要大量籌資。他開始高頻出現在一些區塊鏈的活動上,儘管還未行動,他正在考慮將專案移到“鏈”上,而不是尋求風險投資和銀行貸款,這樣所有人可以分享專案收益。

從向公眾公開募資,變成了向具有行業投資資格的人私募,這是區塊鏈行業的進化,也是監管的作用。更多其他領域的創業者入局到這個亂象重生的行業,合規正變得尤其重要。在《矽谷》的結尾,另一顆被埋下的地雷正是來自美國監管機構的“問候”。

專欄:Jane在矽谷

那些看起來奇怪的人與思想,或許正在改變世界。

我是劉泓君(Jane),《財經》雜誌駐矽谷記者。我一直在思考,是什麼讓這片土地成為創新之源,我將記錄自己在這裡的所見所思,也傳遞那些聰明大腦的思維方式,還原一個新鮮、有趣、複雜的矽谷。

更新時間:週六/日(兩週一期)

(本文為《財經》雜誌與騰訊獨家合作內容,禁止轉載)

一位參加活動的人告訴我,幾乎去了7000-8000人,其中一半都是投資人,還都是合規的投資機構。

這源於美國對加密貨幣的監管趨嚴。此前,只有經過授權的投資人才能進行私人證券配售。儘管ICO屬於證券還是代幣,監管部門還有爭議。但此前SEC的大量查處ICO專案,沒人願意承擔違反美國證券法的嚴重後果,現在很多加密貨幣專案都會主動限制美國公民參與,只對合規的投資者開放。

當問起這場會議有什麼新收穫時,區塊鏈投資人Chris Li說:“騙子還是很多,有很多好項目,還是有很多不靠譜的項目。”

即使是區塊鏈領域的專業投資者,他們也看起來像“賭博”:“傳統VC不太瞭解區塊鏈投資的理念,區塊鏈還在早期,很多東西還是概念,所以沒法投,風險太大了。但是現在整個行業就是這個樣子,就是靠概念,想像或者打賭的成分太重。”

如果說風險投資項目有10%的成功率就不錯了,在極早期階段的區塊鏈行業,連產品都沒有,普通人又如何能比有著嚴謹投資規劃的風投機構勝算更大。“我們正在製造一些難度,限制人們大量購買加密貨幣,在購買的時候,你必須要表明會使用這些加密貨幣。” ConsenSys創始人Joe Bubin也提倡要給加密貨幣的購買增加難度。

無論是私募還是ICO,只要上了交易所,創業者與投資人均可套現。這時,何種資質的項目能夠上線交易所,交易所的把關也尤其考驗行業自律與監管。

幣安與紅杉的官司也在圈內掀起論戰。紅杉起訴加密貨幣交易所幣安違反投資排他性協定,幣安創始人趙長鵬宣佈要在幣安清除所有與紅杉有關的專案。傳統投資者認為交易所權力過大,缺乏約束;一位區塊鏈孵化器創始人卻認為“紅杉跟幣安簽訂六個月內不能向其他機構融資”太過強勢,越來越多區塊鏈項目私募,不再依賴於風險投資機構。敢於叫板圈內頂級投資機構,背後正是區塊鏈新勢力的快速崛起。

以前,ICO通常出現在更多的區塊鏈創業領域;如今,越來越多行業的創業者正在嘗試使用“代幣”進行私募,包括著人工智慧行業、醫療行業以及農業。Terry是美國年輕一代的農場主,他正在加州種植杏仁兒,買農場土地、種樹這些都需要大量籌資。他開始高頻出現在一些區塊鏈的活動上,儘管還未行動,他正在考慮將專案移到“鏈”上,而不是尋求風險投資和銀行貸款,這樣所有人可以分享專案收益。

從向公眾公開募資,變成了向具有行業投資資格的人私募,這是區塊鏈行業的進化,也是監管的作用。更多其他領域的創業者入局到這個亂象重生的行業,合規正變得尤其重要。在《矽谷》的結尾,另一顆被埋下的地雷正是來自美國監管機構的“問候”。

專欄:Jane在矽谷

那些看起來奇怪的人與思想,或許正在改變世界。

我是劉泓君(Jane),《財經》雜誌駐矽谷記者。我一直在思考,是什麼讓這片土地成為創新之源,我將記錄自己在這裡的所見所思,也傳遞那些聰明大腦的思維方式,還原一個新鮮、有趣、複雜的矽谷。

更新時間:週六/日(兩週一期)

(本文為《財經》雜誌與騰訊獨家合作內容,禁止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