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科技»正文

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黔醫人才計畫”工作推進情況

“黔醫人才計畫”工作推進情況新聞發佈會現場。

6月4日, 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佈會, 邀請省衛生計生委黨組成員、副主任楊慧, 省衛生計生委科技教育處處長陳莉, 貴州醫科大學副校長、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劉健, 黔醫人才計畫一期學員、貴陽市婦幼保健院兒童神經內科副主任李強出席新聞發佈會, 介紹“黔醫人才計畫”工作推進情況, 並回答記者提問。

“黔醫人才計畫”已取得初步成效

楊慧說, 從2016年起, 國家衛生健康委和貴州省人民政府啟動實施了“黔醫人才計畫”, 以國家衛生健康委委屬委管醫院為主體,

3年內為貴州免費培養200名以上學科骨幹和醫院管理人才。 這是國家衛生健康委為貴州量身定做的健康扶貧、人才扶貧具體舉措, 已經成為貴州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響亮品牌。

“黔醫人才計畫”實施以來, 目前已取得以下幾個方面的實效:

一是引進了先進的管理經驗。 第一期管理類學員結業回來後, 將國內一流醫院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等應用到工作實踐, 形成了多項醫院管理、品質控制的制度和資訊化建設、醫院發展規劃的意見, 極大地提升了醫院管理水準和業務水準。 例如, 貴陽中醫學院二附院學員推廣實施了北大一院病歷品質控制體系;貴州省骨科醫院推行了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行政總值班例會、品質聯合檢查及醫務科月品質簡報制度;貴陽市婦幼保健院參照北京兒童醫院的模式,

啟動結構化病歷及DRGS疾病分組工作;銅仁市人民醫院參照宣武醫院調整門診投訴接待中心, 成立藥物資訊中心, 並與宣武醫院搭建了遠端會診平臺。

省衛生計生委黨組成員、副主任楊慧介紹有關情況。

二是熟練掌握了一批先進技術。 培訓期間, 全體學員共完成門診78674人次,手術9816台, 觀摩手術14244台, 管床6127人次, 掌握新技術273項。 例如:第二期學員田仁斌在阜外醫院學習期間, 在遵醫附院成功開展了2例肺移植期間運用體外生命支持(ECMO)保駕, 填補貴州省在該領域的空白, 並多次返回遵醫附院運用ECMO技術挽救10多名心肺功能衰竭患者;遵義醫學院附屬醫院學員返院後開展寰樞關節脫位並顱底凹陷症後路復位融合內固定術等高難度手術均達到省內領先水準;盤江礦務局總醫院學員返院後開展了肩關節鏡下手術、肘關節鏡下手術以及踝關節鏡下手術為六盤水市首次開展的新技術;黔南州人民醫院學員返院後開展的脊柱椎間孔鏡技術在該州已屬於領先地位;六盤水市人民醫院學員返院後開展了心臟複律除顫器植入術,

是該院開展的首例雙腔ICD手術。

三是搭建了交流合作的橋樑。 “黔醫人才計畫”實施以來, 通過學員與帶教老師長期面對面交流, 在吸納先進理念, 學習精湛技術的基礎上, 還搭建了我省三級醫院與首都各大醫院幫扶的橋樑。

通過以“黔醫人才計畫”為平臺,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與安順市衛生計生委簽署了《就醫服務合作協定書》, 安順市人民醫院、盤江總院成為了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醫聯體單位;北京友誼醫院為配合學員返回後開展內鏡及ERCP等技術, 無償接受了派出醫院護理人員的短期進修, 千方百計、毫無保留的為學員開展新技術提供支援;六盤水市人民醫院與阜外醫院初步達成了幫扶合作意向;畢節市第一人民醫院學員已經向宣武醫院申請其所在單位成為宣武醫院的醫聯體幫扶單位等等。

答記者問


人民網記者提問。

人民網記者

請問楊慧副主任, 我省為什麼要啟動實施“黔醫人才計畫”?它的實施對提高我省醫療衛生服務水準和能力有哪些好處或幫助?

楊慧:貴州醫療衛生人才與其他省份存在較大差距, 特別是高層次人才嚴重緊缺, 截至2016年底, 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生1.94人、每千人口註冊護士2.42人, 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的核心指標遠遠低於全國平均水準。 “黔醫人才計畫”是加快扭轉我省醫療機構人才缺失的一塊跳板, 通過依託北京優質醫療資源, 補齊我省衛生人才短板, 加快高層次醫療衛生人才建設的有效途徑。

“黔醫人才計畫”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和貴州省“委省合作協定”中的重要內容, 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對貴州健康扶貧、人才扶貧, 推動貴州醫療衛生事業跨越式發展的一項具體舉措。 通過實施“黔醫人才計畫”, 為貴州三級醫院培養一批醫學學科頂尖帶頭人才, 帶動相關學科發展,並向基層輻射,從而提升貴州整體醫療衛生隊伍的業務水準和服務能力,讓百姓獲得更好的健康服務。同時,“黔醫人才計畫”搭建了我省醫療機構與省外優秀醫療機構及專家交流合作的橋樑。


貴州新聞聯播記者提問。

貴州新聞聯播記者

請問陳莉處長,對“黔醫人才計畫”學員的選擇有什麼原則和標準,這樣的原則和標準是基於什麼考慮的。第一期學員培訓效果如何?

陳莉:黔醫人才學員主要從我省三級醫院醫務人員中產生,分醫學重點學科和醫院管理兩類。在遴選過程中學員需要滿足政治思想素質過硬,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具備較強的專業素養、良好的組織領導和綜合協調能力。其中,重點學科類學員要求從事本專業工作時間10年以上;具備高級職稱,是本學科學術帶頭人或學科骨幹,在專業領域中有一定的影響力,有較好的臨床、科研、教學、組織管理能力等。醫院管理類主要要求具備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擔任三級醫院院長、副院長,醫務、科教管理主要負責人3年以上。

省衛生計生委科技教育處處長陳莉答記者問。

這些遴選條件的設置,基於以下考慮,實施“黔醫人才計畫”的目的是為我省培養學科骨幹人才,培養未來的學科帶頭人。因此從全省能力最強的三級醫療機構中遴選出一批主任醫生、副主任醫生,尤其以副主任醫生為主,他們已經具備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有良好的學術造詣,同時又處於年富力強的階段,安排這樣的人才到國內一流醫院進行的培訓,才能夠達到為全省培養一批優秀學科人才,帶動我省學科發展的目的。

第一期“黔醫人才計畫”70名學員在培訓期間,完成門診78674人次,參與手術9816台,管床6127人次,參與講座4359次,掌握新技術273項,撰寫論文108篇(發表34篇),2名培訓學員獲得了2017年貴州省衛生計生委科研立項。第一期學員學成後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收效較大:一是引進了先進的管理經驗。管理類學員將國內一流醫院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等應用到醫院管理中,極大地提升了醫院管理水準。二是運用了一批先進技術。重點學科學員在臨床應用開展了很多新技術,其中很多新技術填補了醫院的空白,使老百姓在當地醫院得到有效的診療,惠及了當地群眾。三是搭建了交流合作的橋樑。通過“黔醫人才計畫”的實施,搭建導師和學員的交流平臺,也促進了國內一流醫療機構和我省醫療機構的交流合作,提升了我省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


多彩貴州網記者提問。

多彩貴州網記者

請問劉健院長,您認為“黔醫人才計畫”能直接給醫療機構帶來哪些利好?

劉健:醫院要發展,學科是基礎,人才是關鍵。我們同發達地區存在差距,很大程度在於高層次人才緊缺。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將為學科建設和醫院的發展提供持續的動力。人才培養是系統工程,為擁有一支以優秀學科帶頭人引領,有後發優勢的中青年為骨幹的人才團隊,我院堅持人才發展戰略,對人才培養工作常抓不懈。“黔醫人才計畫”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機會,我院黨委行政高度重視,以此為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抓手,納入我院人才梯隊建設體系。特別制定保障政策,確保學員在京培訓期間收入福利待遇不變,報銷交通、住宿費用,發放高於普通補助標準的生活補助費用等,解除學員的後顧之憂。

貴州醫科大學副校長、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劉健答記者問。

2017年、2018年,我院已先後派出7名學員赴北京協和醫院、北京醫院等5家醫院深入臨床學習1年。7名同志全部為副主任醫師,有博士,也有科室副主任。目前首批4名學員已經學成返院工作,其中谷化劍同志獲得優秀班幹部稱號,受到表彰。學員返院後積極開展工作,繼續為提升我院科研水準與學術地位努力。如神經科李培開設眩暈專科門診,為大量眩暈病人解除病痛,組建貴醫附院眩暈專家團隊。谷化劍同志返院後發表SCI論文1篇、中文核心期刊1篇,專利2項。


貴陽網記者提問。

貴陽網記者

請問李強主任,您作為貴陽市婦幼保健院選送的學員,參加“黔醫人才計畫”,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李強:作為第一期“黔醫人才計畫”學員,我在北大一院接受培訓,兒科主任姜玉武教授親自擔任我的導師,並為我制定了個性化的學習方式,通過一年的學習,我主要在醫學遺傳學理論、生物資訊分析基礎及遺傳資料臨床解讀,兒童神經系統疾病臨床診療,特別是神經系統疑難罕見病以及腦電技術等方面取得較大進步。

“黔醫人才計畫”一期學員、貴陽市婦幼保健院兒童神經內科副主任李強答記者問。

我返院工作後,結合在北大一院兒科的學習收穫,開展了以下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開展遺傳性癲癇及其他罕見神經遺傳病的診斷。通過基因技術確診3例早發性癲癇性腦病(KCNQ2、SCN1A相關),2例結節性硬化(TSC2相關)和1例VitB6缺乏症分別導致的嬰兒痙攣症, 3-甲基戊烯二酸尿症1例。同時針對近期在門診和病房所收治的遺傳性腦白質病、Angelman綜合征等多種罕見疾病進行遺傳學檢查。這些疾病以往診斷困難或認識不足,通過遺傳學檢測技術提高了我院對這類疑難罕見病的診斷水準。

二是對難治性癲癇開展病因診斷及新的藥物治療。目前已完成多例由遺傳性、結構性、代謝性病因導致難治性癲癇的診斷。完成3例嬰兒痙攣症的ACTH治療和3例早發性癲癇性腦病的精准藥物治療。以往這類疾病治療極為困難,通過這些新的治療技術,獲得較好的療效。

三是開展兒童神經系統免疫性疾病的診治。增加新的免疫學檢測項目,先後完成兒童重症肌無力復發病例、自身免疫性腦炎、腦幹腦炎、Miller-Fisher綜合征等急重症、疑難、少見的神經系統免疫性疾病的診斷,通過嘗試新的免疫治療方案,取得較好療效,提高了我院兒童神經系統免疫性疾病的診治能力。

四是規範醫院腦電監測技術,培訓腦電技術員。重新規範我院兒童腦電圖室的視頻腦電監測技術,提高了腦電診斷水準,同時培訓新的腦電技術員,為擴大腦電監測規模,建設神經電生理中心打下基礎,為貴州省兒童神經系統疾病,提供了高水準的重要檢測平臺。

五是加強學科建設和學術交流。定期開展2周1次的神經科青年醫師讀書彙報會,專科講座等,督促並引導青年醫師提高理論水準。8月份將邀請北大一院的導師赴我省講學,為學科建設打好基礎。

我通過參加“黔醫人才計畫”培訓,所學應用於實踐,通過半年的工作,提高了我院兒童神經科在重症疑難罕見病的診治範圍和水準,使貴州地區兒童神經系統疾病患者能在本省內獲得較高水準的診治,同時已有在外地就診的貴州籍多例難治性癲癇患兒,經外地專家或本地同行介紹轉回到我院進行治療。我將繼續努力工作,惠及我省更多的兒童神經系統疾病患者。

帶動相關學科發展,並向基層輻射,從而提升貴州整體醫療衛生隊伍的業務水準和服務能力,讓百姓獲得更好的健康服務。同時,“黔醫人才計畫”搭建了我省醫療機構與省外優秀醫療機構及專家交流合作的橋樑。


貴州新聞聯播記者提問。

貴州新聞聯播記者

請問陳莉處長,對“黔醫人才計畫”學員的選擇有什麼原則和標準,這樣的原則和標準是基於什麼考慮的。第一期學員培訓效果如何?

陳莉:黔醫人才學員主要從我省三級醫院醫務人員中產生,分醫學重點學科和醫院管理兩類。在遴選過程中學員需要滿足政治思想素質過硬,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具備較強的專業素養、良好的組織領導和綜合協調能力。其中,重點學科類學員要求從事本專業工作時間10年以上;具備高級職稱,是本學科學術帶頭人或學科骨幹,在專業領域中有一定的影響力,有較好的臨床、科研、教學、組織管理能力等。醫院管理類主要要求具備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擔任三級醫院院長、副院長,醫務、科教管理主要負責人3年以上。

省衛生計生委科技教育處處長陳莉答記者問。

這些遴選條件的設置,基於以下考慮,實施“黔醫人才計畫”的目的是為我省培養學科骨幹人才,培養未來的學科帶頭人。因此從全省能力最強的三級醫療機構中遴選出一批主任醫生、副主任醫生,尤其以副主任醫生為主,他們已經具備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有良好的學術造詣,同時又處於年富力強的階段,安排這樣的人才到國內一流醫院進行的培訓,才能夠達到為全省培養一批優秀學科人才,帶動我省學科發展的目的。

第一期“黔醫人才計畫”70名學員在培訓期間,完成門診78674人次,參與手術9816台,管床6127人次,參與講座4359次,掌握新技術273項,撰寫論文108篇(發表34篇),2名培訓學員獲得了2017年貴州省衛生計生委科研立項。第一期學員學成後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收效較大:一是引進了先進的管理經驗。管理類學員將國內一流醫院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等應用到醫院管理中,極大地提升了醫院管理水準。二是運用了一批先進技術。重點學科學員在臨床應用開展了很多新技術,其中很多新技術填補了醫院的空白,使老百姓在當地醫院得到有效的診療,惠及了當地群眾。三是搭建了交流合作的橋樑。通過“黔醫人才計畫”的實施,搭建導師和學員的交流平臺,也促進了國內一流醫療機構和我省醫療機構的交流合作,提升了我省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


多彩貴州網記者提問。

多彩貴州網記者

請問劉健院長,您認為“黔醫人才計畫”能直接給醫療機構帶來哪些利好?

劉健:醫院要發展,學科是基礎,人才是關鍵。我們同發達地區存在差距,很大程度在於高層次人才緊缺。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將為學科建設和醫院的發展提供持續的動力。人才培養是系統工程,為擁有一支以優秀學科帶頭人引領,有後發優勢的中青年為骨幹的人才團隊,我院堅持人才發展戰略,對人才培養工作常抓不懈。“黔醫人才計畫”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機會,我院黨委行政高度重視,以此為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抓手,納入我院人才梯隊建設體系。特別制定保障政策,確保學員在京培訓期間收入福利待遇不變,報銷交通、住宿費用,發放高於普通補助標準的生活補助費用等,解除學員的後顧之憂。

貴州醫科大學副校長、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劉健答記者問。

2017年、2018年,我院已先後派出7名學員赴北京協和醫院、北京醫院等5家醫院深入臨床學習1年。7名同志全部為副主任醫師,有博士,也有科室副主任。目前首批4名學員已經學成返院工作,其中谷化劍同志獲得優秀班幹部稱號,受到表彰。學員返院後積極開展工作,繼續為提升我院科研水準與學術地位努力。如神經科李培開設眩暈專科門診,為大量眩暈病人解除病痛,組建貴醫附院眩暈專家團隊。谷化劍同志返院後發表SCI論文1篇、中文核心期刊1篇,專利2項。


貴陽網記者提問。

貴陽網記者

請問李強主任,您作為貴陽市婦幼保健院選送的學員,參加“黔醫人才計畫”,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李強:作為第一期“黔醫人才計畫”學員,我在北大一院接受培訓,兒科主任姜玉武教授親自擔任我的導師,並為我制定了個性化的學習方式,通過一年的學習,我主要在醫學遺傳學理論、生物資訊分析基礎及遺傳資料臨床解讀,兒童神經系統疾病臨床診療,特別是神經系統疑難罕見病以及腦電技術等方面取得較大進步。

“黔醫人才計畫”一期學員、貴陽市婦幼保健院兒童神經內科副主任李強答記者問。

我返院工作後,結合在北大一院兒科的學習收穫,開展了以下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開展遺傳性癲癇及其他罕見神經遺傳病的診斷。通過基因技術確診3例早發性癲癇性腦病(KCNQ2、SCN1A相關),2例結節性硬化(TSC2相關)和1例VitB6缺乏症分別導致的嬰兒痙攣症, 3-甲基戊烯二酸尿症1例。同時針對近期在門診和病房所收治的遺傳性腦白質病、Angelman綜合征等多種罕見疾病進行遺傳學檢查。這些疾病以往診斷困難或認識不足,通過遺傳學檢測技術提高了我院對這類疑難罕見病的診斷水準。

二是對難治性癲癇開展病因診斷及新的藥物治療。目前已完成多例由遺傳性、結構性、代謝性病因導致難治性癲癇的診斷。完成3例嬰兒痙攣症的ACTH治療和3例早發性癲癇性腦病的精准藥物治療。以往這類疾病治療極為困難,通過這些新的治療技術,獲得較好的療效。

三是開展兒童神經系統免疫性疾病的診治。增加新的免疫學檢測項目,先後完成兒童重症肌無力復發病例、自身免疫性腦炎、腦幹腦炎、Miller-Fisher綜合征等急重症、疑難、少見的神經系統免疫性疾病的診斷,通過嘗試新的免疫治療方案,取得較好療效,提高了我院兒童神經系統免疫性疾病的診治能力。

四是規範醫院腦電監測技術,培訓腦電技術員。重新規範我院兒童腦電圖室的視頻腦電監測技術,提高了腦電診斷水準,同時培訓新的腦電技術員,為擴大腦電監測規模,建設神經電生理中心打下基礎,為貴州省兒童神經系統疾病,提供了高水準的重要檢測平臺。

五是加強學科建設和學術交流。定期開展2周1次的神經科青年醫師讀書彙報會,專科講座等,督促並引導青年醫師提高理論水準。8月份將邀請北大一院的導師赴我省講學,為學科建設打好基礎。

我通過參加“黔醫人才計畫”培訓,所學應用於實踐,通過半年的工作,提高了我院兒童神經科在重症疑難罕見病的診治範圍和水準,使貴州地區兒童神經系統疾病患者能在本省內獲得較高水準的診治,同時已有在外地就診的貴州籍多例難治性癲癇患兒,經外地專家或本地同行介紹轉回到我院進行治療。我將繼續努力工作,惠及我省更多的兒童神經系統疾病患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