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清朝灭亡后,他一直不剪辫子,还曾帮溥仪复辟,为何溥仪却说他粗鲁?

1912年2月12日, 北洋軍閥袁世凱逼迫清王朝末代皇帝溥儀遜位, 隆裕太后同意接受優待條件, 于是清帝頒布了退位詔書, 延續了二百多年的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就此結束。

然而, 中國自古以來的“忠心”文化的教育, 使得一些人, 養成了忠于君主而不顧歷史環境的思想, 頑固地堅持自己的理念, 但他沒想到的是, 最終換來的卻是君王的不屑, 而這個人便是張勛。

張勛在清朝滅亡之后, 一直不愿意剪辮子, 同時還盡心盡力幫助溥儀復辟, 但是令世人不解的是, 溥儀對他的評價卻是“粗魯”。

張勛早年便成為了孤兒,

孑然一身的他, 選擇了參軍這條道路。 由于坦白直率且敢作敢當, 張勛從眾位士兵中脫穎而出, 一路升遷, 并在溥儀登基后, 當上了江南提督的職位。 武昌起義后, 張勛奉命鎮守南京, 抵抗革命軍隊, 并被清政府授予江蘇巡撫兼署兩江總督、南洋大臣的職位。

然而張勛的勢力終究敵不過浩浩蕩蕩的革命軍隊, 最終清朝以一種和平的方式走向了滅亡。 1913年, 袁世凱任大總統, 按照當時的“剃發令”, 軍隊之人需要剪辮子, 但是張勛卻駐守兗州, 表示仍效忠清室, 禁其部卒剪去發辮, 可以稱得上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存在。

袁世凱去世后, 黎元洪和段祺瑞展開了一系列的明槍暗斗, 張勛以“和事佬”的身份假意為二人調停, 其真實目的則是坐山觀虎斗,

坐收漁翁之利。 最終, 張勛集結了十三省聯盟, 并且于1917年6月30日率領劉廷琛、康有為、沈曾植、王士珍、江朝宗及幾位辮子軍統領共50余人潛入清宮, 決定當晚發動復辟。

然而, 僅僅過了十幾天, 在7月12日之時, 張勛便被皖系軍閥段祺瑞的“討逆軍”所擊敗, 逃入荷蘭使館, 溥儀退位, 被通緝, 繼逃到天津德租界地區, “張勛復辟”行動宣告失敗。

1923年9月12日, 張勛因病在天津逝世, 終年69歲, 溥儀賜謚“忠武”。 然而不久之后, 溥儀卻又評價他“粗魯”, 而這大概是基于對張勛性格的一個客觀評價, 畢竟軍人出身的張勛文化水平確實不高。

縱觀張勛的一生, 他的所為大概是對得起自己的, 他深知自己的一切都是溥儀給的, 而溥儀又十分重視自己,

這樣的一份恩情自己應當涌泉相報。

倘若按照古時候的“愚忠”思想而言, 張勛可以說是一個忠臣, 然而這種不辨是非的行為并不能給百姓帶來好處, 因此沒有被世人所認同。

參考資料:《歷史大觀園》、《我的前半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