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情感勵志»正文

因嫌父亲摩托车破,每次接送都会停远点,你有哪一刻嫌弃过家人的贫穷

中國有句古話:子不嫌母丑, 狗不嫌家貧。 雖然流傳甚廣卻未必是事實, 狗嫌不嫌家貧小編不知道, 但孩子嫌母丑的卻大有人在, 不光嫌母丑, 也會嫌家貧。


截圖來自知乎提問《為了一個謊言可能付出多大代價?》 作者匿名

在孩子們還未形成成熟的金錢觀和價值觀時, 便已懂得和其他小朋友比較誰家的房子更大, 誰的媽媽長得更漂亮了。 就連小S也曾在節目里坦露:小時候爸爸騎摩托車接她放學, 她因嫌父親的車有點破舊, 就讓爸爸把摩托車停得離學校遠些。

每每此時, 家長們總是感慨現在的孩子們只知攀比卻不懂賺錢艱辛,

只知責怪父母沒有提供優越物質生活卻毫無感恩之心。 屢屢教誨:你不要跟別人比吃得穿得, 他們的錢也是爸爸媽媽的, 你以后要靠自己, 不要依賴父母。

道理說盡, 卻還是有不少孩子甚至是大學生不惜為了一個新手機去借高利息校園貸, 甚至賣腎, 只是不想自己在其他同學面前“丟臉”, 而這些飽受虛榮心折磨的孩子們有時還是一些成績優異從不闖禍的好學生!

家長們有時覺得孩子之所以這么虛榮多半是受同伴的影響, 或者就是被自己寵壞了, 果真如此嗎?也許有時候孩子們的虛榮心恰恰來自家長的教育, 只是我們不自知罷了。

孩子的虛榮心不只是他的錯

有些家長以為家庭教育就是在某頓晚餐過程中語重心長地告訴孩子一些人生哲理,

事實上, 真正的教育恰恰就是父母平時的一言一行, 你不小心流露出的厭惡神態或是把腳擱在茶幾上看電視的姿勢都會影響孩子們的性格和三觀。

物欲與空虛

上圖這位15歲的小美女是個過慣優渥生活的富二代, 由于平時出手太闊綽, 母親有點看不下去了, 便將她每月5000的零花錢降至1000美元, 這一舉動卻徹底激怒女兒Nicolette, 她認為1000美元會讓她活得像個農民, 而自己早已習慣富貴生活, 如今怎能可能改變。

僵持不下之際, 母女倆決定上節目調節, 女兒提出了兩點訴求:第一, 需要媽媽漲零花錢。 第二, 要買一輛價值23.1萬美元的奔馳豪車作為她的16歲生日禮物。

看到此處, 大家是不是很想痛罵女孩虛榮貪婪沒有責任心。 其實, Nicolette也知道自己是個被寵壞的孩子, 她在節目上直接回懟母親:是你把我養成這樣的。

是你把我養成這樣的。

原來, 看起來這么幸福的Nicolette來自單親家庭, 母親很少陪伴她, 只肯用物質財富來代替身為母親的責任。 哪怕活得像個公主, Nicolette依然沒有感受到母親的愛, 她不愿去學校上學, 也沒有朋友, 陪伴她的只是一堆沒有溫度的奢侈品。 “包包就是我的朋友, 它們永遠都會陪著我”, Nicolette告訴主持人。

當我們看到一個過度執著于物質財富的孩子時, 往往忽略了TA空虛的內心。 而這種空虛大都來自于愛的缺失, 而對愛的渴望有時會轉化為物欲, 有時卻會轉化為食欲。 這也是為什么有些孤獨的孩子會陷入暴飲暴食的不良習慣中的原因之一。

身為家長, 如果選擇用物質來代替自己本該付出的耐心和陪伴, 就不要怪孩子越來越欲壑難填。 當然, 還有一些孩子因為缺乏生活中的玩伴, 有時也會選擇把感情投射到不會跑不會背叛自己的商品上。 但只要家長能及時發現這些問題并努力改善自己的教育方式, 多半也能改變孩子們的價值觀, 不至于陷入物質泥淖不能自拔。

傳遞焦慮感的家長們

孩子, 爸媽沒本事, 幫不到你什么忙, 以后只能靠你自己了, 你要好好讀書, 念個好大學, 改變自己的命運, 讓爸媽也跟著你享福。

上面這句話并不是某個家長說的, 而是很多經濟狀況不佳的家長會跟孩子說的話。

這話有錯嗎?并沒有。 當家長反復表達出希望孩子改變貧困命運的意愿時, 是否也意味著他們對自己的生活是不滿意的?甚至可能是鄙夷的。

這種對自我生活的否定同樣也會影響到孩子, 而孩子是不太可能既安于現實的貧困又不斷努力改變現狀的, 他只能從貧困的焦慮中越來越討厭自己的處境甚至鄙視造成他處境的父母!

上圖中的案例可能很多人都看過, 曾有一位網友稱這是“當代社會對望子成龍的反噬了”。 文中的小侄子尚且不是寒門子弟, 卻依然擺脫不了渴望成為社會精英的焦慮感, 這種焦慮感令他全然無視自己已經擁有的家庭資源和非常愛他的爸爸媽媽。

人生不止一種出路

孩子們對財富的虛榮心很多時候來自于社會中約定俗成卻又不會明說的規則, 太多人喜歡用財富來衡量人,而在社會中更有地位名望的人往往也是富人。作為家長,我們很難違背周圍環境讓孩子相信不要攀比做好自己的重要性。

一位曾經歷過三次高考失敗的導演鄭瓊在紀錄片《出·路》中跟蹤拍攝了3個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們,可以給很多家長作為一個參考,或許人生不止一條出路。

這三個不同的孩子中有來自甘肅農村12歲才讀小學兩年級的淳樸女生馬百娟,也有因為父親遺愿三戰高考只為擺脫農民工子弟命運的19歲小城鎮復讀生徐佳。還有高中就退學喜歡藝術但又很迷茫的17歲女生袁函寒,其中的函寒的家庭經濟狀況是最好的。

這部紀錄片從2009年起開始拍攝,一直延續至2015年,這六年間,孩子們的命運發生了很多變化。馬百娟并沒有實現去北京念大學的夢想,而是早早退學,外出打工并很快結婚生子。徐佳如愿考上大學,畢業后正常求職,如今已與女友成婚。而袁函寒的人生恐怕是很多年輕人所羨慕的,她嘗試做過很多事情,做裝置藝術、開酒吧、出國旅行,但始終不知道自己真正要做什么,最終回國開了一家藝術品公司。同樣都是輟學生,馬百娟和袁函寒的人生簡直天差地別。

這三個人的人生其實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他們的原生家庭,但導演想表達的并不是什么貧富差距,也不是讀書改變命運這種論調。她只想展示不同的人生狀態,這些狀態都是并存于世,并沒有誰比誰更有光芒。

身為家長,很多時候非常需要這種人生心態,當我們一味告訴孩子你要成功、要改變命運時,有時只會徒增孩子們的焦慮感,令他們對財富及社會地位更加迷信,更加嫌棄自己目前的生活。

袁枚有句詩:“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非常適用于很多父母,當孩子們認為家長沒有取得他們心中的理想成就時,不妨告訴他們:孩子,爸爸媽媽也許沒有其他家長有錢有事業,但爸爸媽媽依然可以愛你,依然可以擁有夢想,并且快樂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你也一樣。

太多人喜歡用財富來衡量人,而在社會中更有地位名望的人往往也是富人。作為家長,我們很難違背周圍環境讓孩子相信不要攀比做好自己的重要性。

一位曾經歷過三次高考失敗的導演鄭瓊在紀錄片《出·路》中跟蹤拍攝了3個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們,可以給很多家長作為一個參考,或許人生不止一條出路。

這三個不同的孩子中有來自甘肅農村12歲才讀小學兩年級的淳樸女生馬百娟,也有因為父親遺愿三戰高考只為擺脫農民工子弟命運的19歲小城鎮復讀生徐佳。還有高中就退學喜歡藝術但又很迷茫的17歲女生袁函寒,其中的函寒的家庭經濟狀況是最好的。

這部紀錄片從2009年起開始拍攝,一直延續至2015年,這六年間,孩子們的命運發生了很多變化。馬百娟并沒有實現去北京念大學的夢想,而是早早退學,外出打工并很快結婚生子。徐佳如愿考上大學,畢業后正常求職,如今已與女友成婚。而袁函寒的人生恐怕是很多年輕人所羨慕的,她嘗試做過很多事情,做裝置藝術、開酒吧、出國旅行,但始終不知道自己真正要做什么,最終回國開了一家藝術品公司。同樣都是輟學生,馬百娟和袁函寒的人生簡直天差地別。

這三個人的人生其實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他們的原生家庭,但導演想表達的并不是什么貧富差距,也不是讀書改變命運這種論調。她只想展示不同的人生狀態,這些狀態都是并存于世,并沒有誰比誰更有光芒。

身為家長,很多時候非常需要這種人生心態,當我們一味告訴孩子你要成功、要改變命運時,有時只會徒增孩子們的焦慮感,令他們對財富及社會地位更加迷信,更加嫌棄自己目前的生活。

袁枚有句詩:“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非常適用于很多父母,當孩子們認為家長沒有取得他們心中的理想成就時,不妨告訴他們:孩子,爸爸媽媽也許沒有其他家長有錢有事業,但爸爸媽媽依然可以愛你,依然可以擁有夢想,并且快樂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你也一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