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住精神病院的女孩:花季易碎 抱一抱才能不一了百了

柴柴曾爬上二十幾層高樓樓頂, 身體舒展, 躺在邊緣處, 往外一翻就會墜落;還曾興奮地抓著玻璃渣子向著天花板扔去。

這些看似危險的行為, 對躁狂病發的柴柴來說, 有種奇妙的緩解作用。 她經常全身僵硬, 忽然昏厥, 低落時不得不用自殘的方式來控制情緒。

這種學名雙相情感障礙的病, 潛伏期較長、比抑郁癥更難治療。 發病時, 抑郁和躁狂兩種病狀會交替或混合發作。 “一瞬在天堂, 常常在地獄, 就是不在人間”, 在躁郁癥貼吧里, 患者們稱自己為在天堂與地獄中穿梭的勇敢靈魂, 置頂帖是“本吧排斥正能量”。

這不是“想不開”

躁狂發作時, 柴柴精力十足, 興奮且話多, 用力地去生活和工作, 完全不知道累;抑郁時, 她只覺得自己糟糕透了, 除了躺在床上哭沒有任何力氣。

“像把人拉到天上, 然后又狠狠摔下來, 落差感非常大。 ”柴柴形容, 兩種狀態可能一天內就交替多次, 有時候同時出現。

柴柴喜歡花, “好看, 又容易死”。

在原生家庭中的情感缺失, 最先觸發了柴柴的病征。

在她記憶中, 沒有和母親擁抱過。 母親從事會計工作, 排斥一切親密動作。 為了獲取父母關注, 她竭盡所能做到優秀, 從小當大隊長、團支書, 獲得很多獎狀。 但她并沒有覺得母親因此開心。

父親是退伍軍人, 長期在外地從商, 這讓她覺得自己被拋棄。 后來, 父親出軌以及他的公司倒閉,

母親帶著她去抓小三。 “這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 她說, “自我坦白就像光腳走在了玻璃渣上。 ”

她始終懷著對母親的畏懼和憎惡。 直到前兩年母女和解, 柴柴才知道母親患上了嚴重的產后抑郁癥。 母親雖然將柴柴當成珍珠一樣心疼她, 眼珠子不想離開她半步, 但就不想親近她, 不想抱她, “有一種無奈的疏離感”。

柴柴還屢次被老師傷害。 小學二年級, 她曾被英語老師在眾人面前扯著馬尾扇耳光, 并帶到其他班級作為反面教材。 這讓小女孩覺得“非常沒有尊嚴”。

三年級, 她從老家東北轉學到溫州。 因為偷偷涂了紅色指甲油, 柴柴在家長會時被班主任拎出來批為“狐媚子”, 這讓當時參會的父親非常生氣。 “我爸一個人在前面走頭都不回,

我在后面瘋狂摳著指甲油”, 她用小刀一層層地劃掉指甲油, 直到手上全是血。

還不到10歲, 她已經開始敵視身邊的人, 并以近乎偏執的方式渴望被愛, 甚至試圖幻想出另外一個人在夜晚出現保護自己。

上初中后, 她喜歡上一個男孩, 第一次從對方那里感受到被愛。 這場早戀被校方形容為不知廉恥。 被父母發現后, 她變得歇斯底里, 瘋狂用頭撞墻, 準備從4層高的陽臺一躍而下, 被父親破門而入拉回。 有很長一段時間, 她拉上窗簾, 把自己鎖在家里, 不停地哭, 甚至用小刀一道道割手腕, 用繩子勒自己。

沒有人相信這個眼神失焦的孩子病了。

“因為你意志力脆弱才會得病”, 當過兵的父親說。 父親的朋友則指著她的鼻頭說,

你根本沒有生病, 只是在博取大家對你的關心, 讓父母對你更放縱。

柴柴每次哭到崩潰, 肢體僵硬。 不僅是她, 其他好多病人, 也曾被家屬說:“你就是沒有想開, 沒有想透, 想開了就好了。 “

“想開點”, 這三個字, 是最讓柴柴絕望和心寒的。

2012年, 她被診斷為重度抑郁癥。 讓她震驚的是, 母親否定了這份病例, 覺得只是青春期叛逆行為。 后來幾年, 柴柴一直錯誤地吃治療抑郁癥的藥物。 直到2017年, 她主動去了杭州的精神病醫院, 拿到了自己的醫學診斷書——“雙相情感障礙, 病史8年”。

8年前, 正是這位小學六年級女生第一次吞藥自殺未遂。

同年暑假, 她被扔到陌生的親戚家, 出現進食障礙、嚴重失眠的問題, 暴瘦了20斤, 后來無端昏迷、暈倒、大小便失禁,

被送到醫院搶救, 卻沒有查出任何問題。 鄰居看她“像看個怪物”。 多年后, 她才意識到那可能是躁郁癥最初發作的軀體表現。

病友間的互相探望

柴柴上一次軀體僵化到不能動彈, 是在2017年9月。

躺在自己的小床上流著眼淚, 不吃不喝, 并用刀片在手上亂畫, 直到血浸濕枕套才安靜下來。

柴柴曾兩次拒絕住院, 這一次, 她妥協了。 在母親的帶領下走進醫院, 柴柴接受了人生中最正規、系統的一次治療。 在醫院, 她做脈沖治療, 感受電流刺激腦神經, 每天被注射進數管控制情緒的藥, 扎得雙手淤青, 手上脖子上被貼上寧靜貼。

此前, 柴柴對精神衛生醫院有著天然的恐懼。 她看過電影《飛越瘋人院》, 影片中病人被視為社會遺棄的瘋子, 在醫院毫無尊嚴地被迫接受治療。她也害怕自己因為吃藥而變得呆滯,“渾身木訥,感覺靈魂漂浮在外,總是困頓,并且四肢無力。”

在這家地級市中的精神衛生中心,柴柴發現病友們都很好相處,也非常溫和,疾病沒讓他們變得可怖,反而給大多數人賦予了孩子一般的童真。

醫院的病人里,有人一直拿著電話罵人;有人天天在醫院走廊游來蕩去,大聲唱著國歌;還有人奉醫生為神仙,把醫生的每句話用本子記下來,每天畫上花朵送給醫生;還有個福建來的富商,每年過來住院,目的是勾搭同病區的小姑娘。

護士多數特別溫柔,也愿意閑聊。她問護士:“我感覺大多數人都特別正常啊,為什么還要住進醫院里。”護士笑著反問:“我們看著你也覺得你特別正常還開朗,你為啥也住院了呢。”然后,她們開始討論口紅色號。

柴柴漸漸放松,漸漸沒有了了結生命的想法。半個月后,她能正常進食,出門也不再恐慌。她把住院理解為用科學方法獲得內心的平靜。

而后,柴柴又更進一步,她試探著與同區的病友交流。她看到16歲的少女念禾拿著手機放歌,嘻嘻哈哈地在醫院走廊里奔跑大聲唱歌。相識后,念禾經常帶著自己的畫到柴柴的病房,還曾突然跑進來,大喊一句:“畫畫拯救不了中國人。”

念禾羨慕柴柴在住院期間能有很多朋友前來看望。她的頭發被最好的朋友剪斷了,卻從未收到過道歉。念禾的父親也是精神病患者,家中收入來源只有母親在皮鞋廠的收入。當她摸著柴柴的頭發說出自己的故事時,哭得很厲害。

念禾出院之前,給柴柴發去微信:“姐姐,如果我回學校上學了,同學們發現我吃藥知道我生這個病,會不會排斥我?”柴柴回復:“在不知道他們能否接受時,你可以說這是調節內分泌的藥。“

只是,當念禾再次發來消息時,這位女孩因為生病失學,學籍已不在學校,無法復學。

念禾那雙呆滯、沒有任何神采的眼睛刺痛著柴柴。

有這樣眼神的女孩在醫院中隨處可見。她們和柴柴年齡相仿、經歷相似,大多表達能力弱,學歷低,同樣有個破碎的家庭,經歷過校園暴力。

一位湖州市德清縣來的女孩每天呆坐在病床上,眼神空洞,幾乎失去了與人溝通的能力。初進醫院時,女孩對人表現出一種很排斥的狀態,警惕性很高,不相信別人。后來,她常會在睡著之后發病,哭鬧或大聲尖叫、砸東西。

一天深夜,柴柴被尖叫聲驚醒。“我要殺了他們,我要殺了他們,”女孩喊著夢話,在被子里面全身顫抖。

猶豫了很久,柴柴還是選擇走過去,輕輕問她,能不能跟她聊聊天,她含著淚點頭。柴柴握著她的手,告訴她自己是值得她信任的,希望能分擔她不開心的事情。

女孩一邊哭一邊把手臂張開對柴柴說:“我要抱抱你。”

她們擁抱了很長時間,而后柴柴才知道,女孩被寢室的人排擠、敲詐。高中時她還遭到性侵,卻被對方說是主動勾引,給她和家庭造成了毀滅性打擊。

還有一位喜歡唱歌的女孩經常來病房找柴柴,她們躺在同一張病床上相互鼓勵。

女孩有癲癇和焦慮癥,總是一臉憂郁又瞬間開心。她會到處安慰病友“你會好起來”,暖心而陽光。

女孩出院的第二天,柴柴卻在朋友圈收到了她的死訊:“跳河自殺了,搶救無效,死亡”。

柴柴整個人癱在地上,無法接受。她不知道女孩在出院后兩天之內又經歷了什么。

對于這群女孩而言,即使是病人家屬也無法感同身受。他們毫不避諱地議論,孩子生活條件太優越了,沒受過苦,承受能力差,所以就得這種病,不像以前條件艱苦,承受能力高。還有很多人覺得這是一種“富貴病”。

在這個半封閉的空間里,女孩們得以暫時遠離非議。病友間的探望讓她們相互擁抱,彼此傾訴。

女孩們的經歷也驅使柴柴決定,從自身出發關注青少年精神類(心境障礙)疾病,用自己的行動讓精神類疾病漸漸能被大眾所接受和理解。

一束光找到了另一束光

“我愿意成為一種聲音,對于那些失去聲音的人”,在攝影研修班中,柴柴當眾坦白了自己是躁郁癥患者。現場還有她報社的指導老師,她以為這可能會使自己丟掉實習機會,最后卻贏得了大家的掌聲。

畢竟,大眾的難以接受,曾差點讓柴柴像念禾一樣失學。

大學室友翻到她的藥盒,跟輔導員說柴柴是精神病,自己會有危險。柴柴買了三大包零食,送給她們暫時緩解了關系。然而,柴柴的一雙輕奢高跟鞋卻無故被室友扔了。她搬出寢室,報復性地給室友留下了倒滿沐浴露和洗發露的廁所。

一直到現在,柴柴和大學同學都很少聯系。

2017年10月出院后,柴柴將自己的治療過程詳盡地分享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上,并盡可能用自己的力量幫助類似的人。看過太多不能正常言語的人,柴柴愿意用行動代替他們發聲。

有病友給她留言說,看到她寫的文章有共鳴,有勇氣去面對自己去醫院看醫生。她感受到了被需求感和陌生人的愛。“這人間非常值得。”即便被疾病纏身,即便有種種苦痛,柴柴也越來越這樣覺得。

柴柴第二次進入精神病院治療時,讓她開心的是,早就出院的念禾一個人來看她。念禾的頭發已經長多了,狀態更陽光。

在病區里,念禾碰到一個不會開電視的爺爺,主動跑過去幫忙把電視開好,又仔細告訴老人遙控器應該怎么用。

這一刻,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照到了另一束光,柴柴說看到了那種自己所期待的溫暖和善良。

× 攝影 / 自述 |崔柴柴

× 撰文 / 采訪 |余璐遙

× 編輯 | 楊深來 王怡波

× 出品 |?騰訊新聞、騰訊公益聯合出品

在醫院毫無尊嚴地被迫接受治療。她也害怕自己因為吃藥而變得呆滯,“渾身木訥,感覺靈魂漂浮在外,總是困頓,并且四肢無力。”

在這家地級市中的精神衛生中心,柴柴發現病友們都很好相處,也非常溫和,疾病沒讓他們變得可怖,反而給大多數人賦予了孩子一般的童真。

醫院的病人里,有人一直拿著電話罵人;有人天天在醫院走廊游來蕩去,大聲唱著國歌;還有人奉醫生為神仙,把醫生的每句話用本子記下來,每天畫上花朵送給醫生;還有個福建來的富商,每年過來住院,目的是勾搭同病區的小姑娘。

護士多數特別溫柔,也愿意閑聊。她問護士:“我感覺大多數人都特別正常啊,為什么還要住進醫院里。”護士笑著反問:“我們看著你也覺得你特別正常還開朗,你為啥也住院了呢。”然后,她們開始討論口紅色號。

柴柴漸漸放松,漸漸沒有了了結生命的想法。半個月后,她能正常進食,出門也不再恐慌。她把住院理解為用科學方法獲得內心的平靜。

而后,柴柴又更進一步,她試探著與同區的病友交流。她看到16歲的少女念禾拿著手機放歌,嘻嘻哈哈地在醫院走廊里奔跑大聲唱歌。相識后,念禾經常帶著自己的畫到柴柴的病房,還曾突然跑進來,大喊一句:“畫畫拯救不了中國人。”

念禾羨慕柴柴在住院期間能有很多朋友前來看望。她的頭發被最好的朋友剪斷了,卻從未收到過道歉。念禾的父親也是精神病患者,家中收入來源只有母親在皮鞋廠的收入。當她摸著柴柴的頭發說出自己的故事時,哭得很厲害。

念禾出院之前,給柴柴發去微信:“姐姐,如果我回學校上學了,同學們發現我吃藥知道我生這個病,會不會排斥我?”柴柴回復:“在不知道他們能否接受時,你可以說這是調節內分泌的藥。“

只是,當念禾再次發來消息時,這位女孩因為生病失學,學籍已不在學校,無法復學。

念禾那雙呆滯、沒有任何神采的眼睛刺痛著柴柴。

有這樣眼神的女孩在醫院中隨處可見。她們和柴柴年齡相仿、經歷相似,大多表達能力弱,學歷低,同樣有個破碎的家庭,經歷過校園暴力。

一位湖州市德清縣來的女孩每天呆坐在病床上,眼神空洞,幾乎失去了與人溝通的能力。初進醫院時,女孩對人表現出一種很排斥的狀態,警惕性很高,不相信別人。后來,她常會在睡著之后發病,哭鬧或大聲尖叫、砸東西。

一天深夜,柴柴被尖叫聲驚醒。“我要殺了他們,我要殺了他們,”女孩喊著夢話,在被子里面全身顫抖。

猶豫了很久,柴柴還是選擇走過去,輕輕問她,能不能跟她聊聊天,她含著淚點頭。柴柴握著她的手,告訴她自己是值得她信任的,希望能分擔她不開心的事情。

女孩一邊哭一邊把手臂張開對柴柴說:“我要抱抱你。”

她們擁抱了很長時間,而后柴柴才知道,女孩被寢室的人排擠、敲詐。高中時她還遭到性侵,卻被對方說是主動勾引,給她和家庭造成了毀滅性打擊。

還有一位喜歡唱歌的女孩經常來病房找柴柴,她們躺在同一張病床上相互鼓勵。

女孩有癲癇和焦慮癥,總是一臉憂郁又瞬間開心。她會到處安慰病友“你會好起來”,暖心而陽光。

女孩出院的第二天,柴柴卻在朋友圈收到了她的死訊:“跳河自殺了,搶救無效,死亡”。

柴柴整個人癱在地上,無法接受。她不知道女孩在出院后兩天之內又經歷了什么。

對于這群女孩而言,即使是病人家屬也無法感同身受。他們毫不避諱地議論,孩子生活條件太優越了,沒受過苦,承受能力差,所以就得這種病,不像以前條件艱苦,承受能力高。還有很多人覺得這是一種“富貴病”。

在這個半封閉的空間里,女孩們得以暫時遠離非議。病友間的探望讓她們相互擁抱,彼此傾訴。

女孩們的經歷也驅使柴柴決定,從自身出發關注青少年精神類(心境障礙)疾病,用自己的行動讓精神類疾病漸漸能被大眾所接受和理解。

一束光找到了另一束光

“我愿意成為一種聲音,對于那些失去聲音的人”,在攝影研修班中,柴柴當眾坦白了自己是躁郁癥患者。現場還有她報社的指導老師,她以為這可能會使自己丟掉實習機會,最后卻贏得了大家的掌聲。

畢竟,大眾的難以接受,曾差點讓柴柴像念禾一樣失學。

大學室友翻到她的藥盒,跟輔導員說柴柴是精神病,自己會有危險。柴柴買了三大包零食,送給她們暫時緩解了關系。然而,柴柴的一雙輕奢高跟鞋卻無故被室友扔了。她搬出寢室,報復性地給室友留下了倒滿沐浴露和洗發露的廁所。

一直到現在,柴柴和大學同學都很少聯系。

2017年10月出院后,柴柴將自己的治療過程詳盡地分享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上,并盡可能用自己的力量幫助類似的人。看過太多不能正常言語的人,柴柴愿意用行動代替他們發聲。

有病友給她留言說,看到她寫的文章有共鳴,有勇氣去面對自己去醫院看醫生。她感受到了被需求感和陌生人的愛。“這人間非常值得。”即便被疾病纏身,即便有種種苦痛,柴柴也越來越這樣覺得。

柴柴第二次進入精神病院治療時,讓她開心的是,早就出院的念禾一個人來看她。念禾的頭發已經長多了,狀態更陽光。

在病區里,念禾碰到一個不會開電視的爺爺,主動跑過去幫忙把電視開好,又仔細告訴老人遙控器應該怎么用。

這一刻,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照到了另一束光,柴柴說看到了那種自己所期待的溫暖和善良。

× 攝影 / 自述 |崔柴柴

× 撰文 / 采訪 |余璐遙

× 編輯 | 楊深來 王怡波

× 出品 |?騰訊新聞、騰訊公益聯合出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