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史鐵生也寫過穿越劇?這種痛苦和孤獨你也體會過

近年來, 時空穿越成為製造消遣、娛樂的手段, 很多作品無視真實存在, 缺乏價值關懷, 大眾藝術也對其多有詬病。 而史鐵生的小說《關於一部以電影作舞臺背景的戲劇設想》(以下簡稱為《設想》)主人公也穿梭于各個不同的時空領域, 具有巴赫金所說的“時空體”藝術特色, 並由此構成了一系列的人物“對話”關係。

作為專注于純文學創作的作家, 史鐵生當然不屑於以此製造消遣和娛樂, 而是將形式等同內容, 探索出了一條超越人生困境之路。

編者注:史鐵生的原著中, 主人公名為A, 想像與自己小時候對話,

小時候他的名字為B, 正如每個人都有AB兩面。 而在話劇《酗酒者莫非》中, 身為波蘭人的導演陸帕在得知“莫非”兩字的雙關義之後, 給小時候的主人公起名為“莫”, 長大之後加了“非”字, 名為“莫非”。

巴赫金的“時空體”理論最初來源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巴赫金在《小說的時間形式和空間形式》為時空體下的定義是:時間和空間的不可分割, “時空體, 即每種文學體裁內部時空兩方面的一切特徵”。 他認為, 小說敘事的時間形式是一種與人的生存空間結合為一體的“時空體”形式, 小說的藝術時間並非單純表現於此在的時間, 單純強調事物的形成過程, 而是同時與空間共存和相互作用的。

正如史鐵生說的, “現在是精神對一種意義的確認所需要的最短過程,

失去對意義的確認, 時間便是盲目的, 現在便無從捕捉”。 “現在”時刻是對精神意義的確認, 是隱含著空間關係的。

A的迷茫卻又執著, B的童真與可愛, 楊花兒的美麗與無奈, 老頭的堅持與自信等等。 在巴赫金看來, 這是一種“有效生長”的時間, 這一種時間把“主題”連綴成情節, 是這一時間決定著故事、情節和形象展開的邏輯, 所有事物如同一種“深度瞬間”擺脫了時間的直線運動通向生命的深層。

《設想》中以A作為穿越時空的主動者, 他穿梭將來, 在第9節“幻想”中與三個女人對話。 A本是屬於過去時空的個體, 然穿梭至未來與地球上最後三個女人的對話, 即是將過去的個體與將來的個體推至到一個同一時間的橫截面使他們能同時到場,

而這種錯亂化的時間將人類生存危機的主題連綴成此一情節, 是擺脫了時間的直線運動, 揭示出人類社會環境所面臨的災難。

同時在第12節“時間漫遊”中A在舞臺上機械地轉著圈, 跳過“現在”, 敘述的線性時間解體, 以未來時刻填補這一斷裂, 舞臺與銀幕的對話也是突破空間的不一致, A與弟弟妹妹的對話是建立在脫離自我歷史生存時間而插入的一段“現在時刻”與“將來時刻”。

妹妹作為親情的代表, 只因A整天酗酒而導致親情的疏離。 生存危機、愛情的幻滅與親情的疏離正是以A的一次次穿越作為基本事件, 將其連綴成敘述情節, 直逼人類生存處境的終極關懷這一主題, 情節不再是在線性時間中流淌,

而是通過一個個獨立的鏡頭得到表現, 這種語言結構上的斷片化與內心世界的支離破碎是一致的, 生存的真實就在這些斷片之間得到體現。

史鐵生在他的隨筆中曾說過, 時間在一個人的感覺、思緒、印象中是錯綜交叉的小徑, 並且他還強調這種所謂的時間, 是作為主觀的人的心靈時間。 在史鐵生筆下時間已經不是簡單、單純的作為一種同質的、空洞的、勻速運動的形式, 正如言“我站在今天設想遠古又幻想未來, 遠古和未來在今天隨意交叉, 因而遠古和未來都刮著現在的風”。

也就是說, “昨天”、“今天”、“明天”等詞不再具有意義了, 因為它們指的是一些有限時間的類別, 是這一種深度的感知, 生活的另一種秩序,

是反常的擺動。

史鐵生曾自歎, 只有超越時間的概念, 一個活的生命才有可能出現, 時間被打上了生命的烙印, 賦予了主觀情感的真實。

在《設想》中, 史鐵生實際上也是借助辯駁性的對話對人類世界的愛情, 靈魂與肉身的關係, 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真誠進行了哲學解讀。 對話與交流的出發點是個人活生生的感情, 史鐵生對話形式的運用印證了巴赫金對語言交流功能的認識:語言只能存在於使用者之間的對話交際中, 對話才是語言生命的真正價值所在。

《設想》的對話關係可以分為主人公與自我、主人公與他者這樣兩種關係。 在“夜夢”一節中, A與他者共賞赤身裸體的人, 看著他焦慮、困窘、慌張、無措。 然而, 卻發現那人竟是自己, 這是分裂自我的表述,是靈與肉的對話,表現出靈魂深處對自我生存處境的不適和不安。同時,A也進行自我否定,如他雖對在婚禮中放屁的新娘持贊成態度,但當論述涉及自己時卻坦言“輪到我我也得憋著,不管是屁還是什麼,能引眾人笑,你就只有憋著。”類似的文中還有很多,展現了一個矛盾的個體,這種帶辯論色彩的隱蔽對話體現了人類遭遇的無處不在的束縛與控制。

主人公與他人的對話,包括A與自己的童年B的對話,A與楊花兒的對話,A與未來的弟弟的對話。A渴望與他人交談,傾訴,正如史鐵生所言,“人為什麼找朋友聊天呢?因為孤獨,因為痛苦和恐懼”。

無奈中A穿越時空與弟弟對話,此時弟弟已經是快八十的老人了,他相信A死前曾說過喝兩大杯酒即能走進未來的話,但他卻否認了愛情的存在。他用八十年的光陰游走於近乎迷宮般的書架之中尋找愛情的存在,探究人存在的情感,剖析人情感存在的缺陷。在弟弟的嘲諷和A的迷離中,史鐵生看到了愛情模棱兩可的境遇:“愛情並不在伸手可得或不可得的地方,它完全可能是現實但它根本是理想,它在前面它在未來”。在過去、現在、未來三重時空交迭的對話形式中,史鐵生力圖實現人類的溝通交流的欲望,將人際間的陌生距離拉近,將孤獨的心靈思索聚攏,同時也將作者的複雜而真切的人生感悟層層表達出來。(編者按:戲劇《酗酒者莫非》中將弟弟與妹妹兩個角色融合)

對話不是目的,其本質是產生思想。

思想的功能在於它能發出獨立自主的聲音,具有特力獨行的品質,是以人物在具體的邊緣性事件中的行為和思考的形式敷衍展開的,也就是巴赫金所認為的思想”。

史鐵生固執地認為,在存在這出“人間戲劇”中,蘊含各種各樣的角色,你只是其中之一。每個人的角色是被分配的,不可以隨意調換,命運是無法自主的,但角色扮演的方式你卻是可以主宰的,生命的旅途必添悲憂,但是靠著對未來並無憑據的猜想和希望,人是能夠堅持並挺到最後的。事實上,我們的前途一向都隱藏在神秘中,不因為科學註定的局限而沮喪,只因一份信念,一份對愛的信仰。在史鐵生心中,愛是一種理想,而它升為理想恰恰源於這“最大的敵人”即隔離。然而人是一個個分開被拋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大千世界生生不息,矛盾不休,運動不止,困苦永在,孤獨,痛苦,恐懼終極一生,超越困苦的手段只能是心魂的相互敞開也就是愛。

A作為主人公,在文本中他能穿越時空完成各式各樣的對話,在對話之中他作出了獨特的關於人之存在的思考,並且以“走向未來”和“走回過去”去尋求解救之路。最終,他明白,沒有愛的世界,人所存在的價值也將被忽略,父母之間只是相互的演戲,家庭之間沒有交流與理解,親情也是脆弱的,他的哀嚎只能換來無言的結局。在絕望之中他仍不放棄,他苦苦抓住愛情的繩索,以為這能讓他重獲新生,可是,已經結束婚姻又怎麼能完成A的心願呢?

自始至終,A都在他思考和他一樣的同類為什麼拒絕真誠與愛,而要去故意欺瞞呢?人與人存在的最佳狀態不可以是坦誠相待和彼此之間以愛作為關係的牽引麼?他試圖以熱情改變冷漠,讓牆消失,讓大家去敞開心扉交流,於是孤獨的他成了老鼠唯一的安慰,婚姻不在可愛意猶存。史鐵生以A這個思想者形象拷問人存在的根據,追溯個體存在的依憑。

在史鐵生看來,真正的愛是執著的,但要使其在更加博大的維度中始終不渝,這應該是佛願的指向,是終極關懷。“一個更美好的世界,不管是人間還是天堂,都必須經由萬苦不辭的愛的理想”。以堅定的愛克服一切坎坷與困境,當愛成為一種人生信仰時,生命中的陰影即將被愛的包容與寬容驅趕,而沒有這份對愛的信仰,生命的終極之處盡顯悲涼。在愛的信仰中,一切困境都將受到包容,接受,並且在彼此敞開中以愛超越苦難。當愛堅定成人生信仰,一切苦難皆已擺渡。“形式就是內容,是有意味的形式,它是超智力的,能讓人感覺到它無比深廣的內涵”。

《酗酒者莫非》導演陸帕曾說:“如果一場改編需要依賴于觀眾讀過原始文本,這意味著戲劇導演的無能,或者是他僅僅只是沒有道理地佔有他人的工作成果。”這意味著即使沒有看過原作,也能在《酗酒者莫非》中找到自己解讀的答案。

而史鐵生的《設想》在這方面體現了全人類的共有普世價值。如今一切越來越速食了。大家邁開雙腳,就可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打開手機,各種人生道理如紙片般飛來。可是,加速陀螺一般的世界,我們卻依然浮躁於怎麼都過不好這一生。

“那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

深夜讀史鐵生的文字時有這樣一種感受:“活著,真好。”懂得這一點的人,人生就不會有迷茫了吧。

史鐵生的文字不止溫情和宿命感傷,他也用自己的人生體悟、用哲學與理性來闡釋生命,就像一劑“孤獨者的良藥”,給予彷徨者信心。

他說,“活沒活好並沒有一個外在標準,而只能由自己來認定它是否有意義。” 這裡,有莫非的故事和他的一生。

*本文轉自驅動文化傳媒

廣州藝術節·戲劇2018

致敬史鐵生 王學兵主演

話劇《酗酒者莫非》

時間:

2018年6月16-17日(週六-日) 18:00

地點:

歌劇廳

票價:

惠民價:80 180 280 380 480

(原價:80 180 280 480 680 880)

演出時長:

280分鐘

(含兩次中場休息,每次20分鐘

中英文演出,中英文字幕)

這是分裂自我的表述,是靈與肉的對話,表現出靈魂深處對自我生存處境的不適和不安。同時,A也進行自我否定,如他雖對在婚禮中放屁的新娘持贊成態度,但當論述涉及自己時卻坦言“輪到我我也得憋著,不管是屁還是什麼,能引眾人笑,你就只有憋著。”類似的文中還有很多,展現了一個矛盾的個體,這種帶辯論色彩的隱蔽對話體現了人類遭遇的無處不在的束縛與控制。

主人公與他人的對話,包括A與自己的童年B的對話,A與楊花兒的對話,A與未來的弟弟的對話。A渴望與他人交談,傾訴,正如史鐵生所言,“人為什麼找朋友聊天呢?因為孤獨,因為痛苦和恐懼”。

無奈中A穿越時空與弟弟對話,此時弟弟已經是快八十的老人了,他相信A死前曾說過喝兩大杯酒即能走進未來的話,但他卻否認了愛情的存在。他用八十年的光陰游走於近乎迷宮般的書架之中尋找愛情的存在,探究人存在的情感,剖析人情感存在的缺陷。在弟弟的嘲諷和A的迷離中,史鐵生看到了愛情模棱兩可的境遇:“愛情並不在伸手可得或不可得的地方,它完全可能是現實但它根本是理想,它在前面它在未來”。在過去、現在、未來三重時空交迭的對話形式中,史鐵生力圖實現人類的溝通交流的欲望,將人際間的陌生距離拉近,將孤獨的心靈思索聚攏,同時也將作者的複雜而真切的人生感悟層層表達出來。(編者按:戲劇《酗酒者莫非》中將弟弟與妹妹兩個角色融合)

對話不是目的,其本質是產生思想。

思想的功能在於它能發出獨立自主的聲音,具有特力獨行的品質,是以人物在具體的邊緣性事件中的行為和思考的形式敷衍展開的,也就是巴赫金所認為的思想”。

史鐵生固執地認為,在存在這出“人間戲劇”中,蘊含各種各樣的角色,你只是其中之一。每個人的角色是被分配的,不可以隨意調換,命運是無法自主的,但角色扮演的方式你卻是可以主宰的,生命的旅途必添悲憂,但是靠著對未來並無憑據的猜想和希望,人是能夠堅持並挺到最後的。事實上,我們的前途一向都隱藏在神秘中,不因為科學註定的局限而沮喪,只因一份信念,一份對愛的信仰。在史鐵生心中,愛是一種理想,而它升為理想恰恰源於這“最大的敵人”即隔離。然而人是一個個分開被拋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大千世界生生不息,矛盾不休,運動不止,困苦永在,孤獨,痛苦,恐懼終極一生,超越困苦的手段只能是心魂的相互敞開也就是愛。

A作為主人公,在文本中他能穿越時空完成各式各樣的對話,在對話之中他作出了獨特的關於人之存在的思考,並且以“走向未來”和“走回過去”去尋求解救之路。最終,他明白,沒有愛的世界,人所存在的價值也將被忽略,父母之間只是相互的演戲,家庭之間沒有交流與理解,親情也是脆弱的,他的哀嚎只能換來無言的結局。在絕望之中他仍不放棄,他苦苦抓住愛情的繩索,以為這能讓他重獲新生,可是,已經結束婚姻又怎麼能完成A的心願呢?

自始至終,A都在他思考和他一樣的同類為什麼拒絕真誠與愛,而要去故意欺瞞呢?人與人存在的最佳狀態不可以是坦誠相待和彼此之間以愛作為關係的牽引麼?他試圖以熱情改變冷漠,讓牆消失,讓大家去敞開心扉交流,於是孤獨的他成了老鼠唯一的安慰,婚姻不在可愛意猶存。史鐵生以A這個思想者形象拷問人存在的根據,追溯個體存在的依憑。

在史鐵生看來,真正的愛是執著的,但要使其在更加博大的維度中始終不渝,這應該是佛願的指向,是終極關懷。“一個更美好的世界,不管是人間還是天堂,都必須經由萬苦不辭的愛的理想”。以堅定的愛克服一切坎坷與困境,當愛成為一種人生信仰時,生命中的陰影即將被愛的包容與寬容驅趕,而沒有這份對愛的信仰,生命的終極之處盡顯悲涼。在愛的信仰中,一切困境都將受到包容,接受,並且在彼此敞開中以愛超越苦難。當愛堅定成人生信仰,一切苦難皆已擺渡。“形式就是內容,是有意味的形式,它是超智力的,能讓人感覺到它無比深廣的內涵”。

《酗酒者莫非》導演陸帕曾說:“如果一場改編需要依賴于觀眾讀過原始文本,這意味著戲劇導演的無能,或者是他僅僅只是沒有道理地佔有他人的工作成果。”這意味著即使沒有看過原作,也能在《酗酒者莫非》中找到自己解讀的答案。

而史鐵生的《設想》在這方面體現了全人類的共有普世價值。如今一切越來越速食了。大家邁開雙腳,就可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打開手機,各種人生道理如紙片般飛來。可是,加速陀螺一般的世界,我們卻依然浮躁於怎麼都過不好這一生。

“那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

深夜讀史鐵生的文字時有這樣一種感受:“活著,真好。”懂得這一點的人,人生就不會有迷茫了吧。

史鐵生的文字不止溫情和宿命感傷,他也用自己的人生體悟、用哲學與理性來闡釋生命,就像一劑“孤獨者的良藥”,給予彷徨者信心。

他說,“活沒活好並沒有一個外在標準,而只能由自己來認定它是否有意義。” 這裡,有莫非的故事和他的一生。

*本文轉自驅動文化傳媒

廣州藝術節·戲劇2018

致敬史鐵生 王學兵主演

話劇《酗酒者莫非》

時間:

2018年6月16-17日(週六-日) 18:00

地點:

歌劇廳

票價:

惠民價:80 180 280 380 480

(原價:80 180 280 480 680 880)

演出時長:

280分鐘

(含兩次中場休息,每次20分鐘

中英文演出,中英文字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