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你知道为何中国人从来不吃金鱼吗?并非有毒,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每當看到國外鯉魚、小龍蝦等動物泛濫成災的新聞, 很多人感概中國的這些東西, 還需要掏錢購買, 價格還很貴。 要說中國人能吃, 北方人可能還好些, 南方人天上飛的, 水里游的, 地上跑的幾乎無所不吃。 可是從來沒聽說過有人吃金魚的, 有人說是有毒?其實不然。

現在的金魚是一種色彩絢麗的觀賞魚, 金魚起源于我國, 來源就是普通的野生鯽魚, 最早的赤鱗魚也就是紅黃色的鯽魚是自己變異而成, 和普通鯽魚共存在野外的河流中。 金魚從野生到家養, 佛教在其中起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

東漢時期,

佛教傳入我國, 隨著一些大型寺廟的修建, 放生池也出現了。 此后南北朝時期佛教一直得到發展, 而在隋唐時期, 佛教大興, 大量的放生池也就隨之出現, 野生的赤鱗魚因為顏色特別, 被賦予一定的宗教色彩而成為了首選的放生對象。

從這時候開始, 金魚初步進入人工養殖階段。 佛教的教義里就有不殺生這條, 其中就包括不殺動物, 而金鯽魚因為被賦予的宗教色彩也在不殺生的行列之內。

一直到了宋朝, 金色鯽魚都只是顏色別于普通鯽魚, 外形并無差異的樣子。 南宋時期, 人們對觀賞魚類的欣賞要求再次提高, 開始出現專門從事人工培育金魚的行業, 在掌握了金魚的人工繁育方法之后。

金魚真正出現進入到了家養階段,

隨著金魚飼養規模的擴大, 人們對金魚的觀賞要求也越來越高, 越發的追求新奇的金魚品種, 因此人們經過人工選擇保留變異大的金魚進行培育, 金魚慢慢的發展起來。 成為了觀賞魚類的一種。

從發展的趨勢來看, 金魚從起源到真正的形成階段都沒有成為食物的必須條件。 鯽魚在過去都長的不大, 肉少而刺多, 本身鯽魚在古代來說人們就不喜歡吃, 更別提吃金魚了。 古人雖然不懂遺傳原理, 可跟佛教有關系得東西, 人們始終存在著敬畏之心, 因此, 金魚從來就沒有成為中國人的食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