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水浒传:潘金莲的3个小细节,暴露了她在古代的“独领风骚”?

水滸傳:潘金蓮的3個小細節, 暴露了她在古代的“獨領風騷”?

一提到潘金蓮這個名字, 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水滸傳》這本古典名著中, 那個勾引打虎英雄小叔子武松, 出軌富商西門慶, 毒殺親夫武大郎的壞女人。 這也難怪, 原著作者施耐庵大師將潘金蓮這個人物形象刻畫的入骨三分, 加上傳統文化當中對這種女性厭惡與唾棄的情感, 自然而然的這個角色就深入人心。

甘婷婷老師飾演的潘金蓮形象——圖片來源網絡。

眾所周知, 在古代, 一般女性的社會地位是很低的, 有很多就當時來說很多重要的禮法都是專門為女性而設立的,

比如“三從四德”、“嫁夫從夫”。 按照現代的文明來看待, 這些禮法都是當時束縛女性身心自由的一種枷鎖。

因這枷鎖的存在, 極大多數古代女性在婚姻關系當中與其配偶是絕對不平等的。 她們不能決定自己婚后的未來, 甚至無法選擇結婚的對象。

那么問題來了, 為何潘金蓮會在律法和禮法重重桎梏女性的古代, 膽敢冒“天下之大不韙”, 偷情西門慶, 毒殺武大郎, “毅然決然”地成為了出軌女性的代表人物呢?難道真的是因為她天性放蕩?還是另有其因?

這個問題需要從兩個方面來詳細解釋, 不過在解釋之前, 需要先了解一個讓人極為不恥, 又偷偷感覺有些羞羞的詞語——通奸。

在古代是沒有“出軌”這種說法的,

男女之事慣用通奸一詞來說明。 而通奸一詞的釋意是男女雙方在沒有建立婚姻關系的情況下自愿發生性關系。 (女方被強迫的叫做強奸, 男人和男人之間的叫做雞奸)這當中包括男女雙方都沒有配偶的, 也包括其中一方有配偶的, 同時還包括雙方都有配偶的。 但凡有配偶而與配偶之外的異性發生性關系的情況, 我們都知道, 那就是“出軌”了。

按照這個解釋, 很明顯現代社會的男男女女基本上都有通奸(WHT驚掉我一身雞皮疙瘩Σ(⊙⊙"a!)。 不過沒有關系, 通奸并不違法, 在人性自由的現代也很少為人不齒。 當然, 如果是出軌的話, 依然會招來諸多罵名。

圖片來自網絡。

雖然在現代, 通奸并不違法, 但在古代, 通奸是被寫進律法的一種罪名,

通奸者是要負“刑事責任”的。 而且在很多朝代, 觸犯了這條律法, 所要付出的代價很大。

引經據典太麻煩, 直接說明一下好了。

秦時, 犯通奸罪者是必須要付出生命代價的。 只要是沒有證件“開了房”, 那么不好意思, 人人得而誅之!(是不是秦大帝的媽媽和嫪毐的所作所為, 讓秦大帝受到了很大的心理創傷, 他才出手這么重呢)

漢時, 稍稍好一點, 不至于一律處死, 稍微“人性化”的在死刑之外增加了肉刑和宮刑(肉刑, 紋字、割鼻、斷腳;宮刑嘛, 不用多解釋吧!)

到了唐時, 社會的文明程度得到了飛躍式的提升, 看待通奸這種羞羞的事情也緩和了不少。 唐時的判罰算是比較輕的, 就是視情況判蹲號子一年半到兩年。 不知道那個朝代的人有沒有一種“改革春風吹滿地”的感覺,

反正社會風氣, 可謂是空前絕后的“開放”, 尤其是皇家, 簡直可以用淫亂來形容了。

“范爺”飾演的武則天形象——圖片來源網絡。

宋, 沿用了唐的這個制度, 故此對待通奸罪的判罰也相對來說很輕。

綜上所述, 從第一點——律法的層面解釋了潘金蓮敢于出軌的原因。 較之以往, 出軌的代價變得很小了, 不用被砍頭, 也不會變殘廢, 羞羞之后, 活著是沒問題的, 生命壓力不大。

當然, 就律法這一層來講, 不是對潘金蓮一人而言, 而是對那個時代的所有女性都是通用的。 既然如此, 潘金蓮是“何德何能”“獨領風騷”的呢?且往下看。

說完律法, 這種強制性的約束人性準則的條例, 就該講講禮法這種軟性的規范人性準則的模糊規則了。

這就是第二點的內容。

無論是漫長的封建歷史, 還是人權初期萌芽的民國, 甚至到倡導人人平等的現代社會。 在國民的普遍意識里, 女性所扮演的社會角色就該是相夫教子。 這似乎“寬容”了女性的生理特征, 但卻事實的忽略了女性的心理訴求。

回到我們主人公所生活的年代, 按照原著《水滸傳》所說, 潘金蓮那是生得貌美如花。 白富美自不敢去說, 女神什么的也不敢妄言, 但稱之為天生麗質, 過目難忘怕也不能為過吧!簡而言之, 潘金蓮長得很漂亮, 符合那個時代美女的標準。

可如此漂亮的女人, 因為種種原因嫁給了面目丑陋、身材短小的侏儒男武大郎。 放到現代, 這種差距較大的婚姻, 在男女自愿的情況下,我們或許會稱之為真愛。然而放到宋代,那個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女性幾乎沒有選擇權的時代。這種婚姻,稱之為人間悲劇也該是有理有據的吧。

潘長江老師飾演的武大郎形象——圖片來源網絡。

然后,這個悲劇的女人,在持續了幾多年沒有感情滋潤的婚姻之后,遇見已是打虎英雄的小叔子武松,便情不自禁的被其魅力所吸引,不由己控,竟然違背倫理的愛上了武松,對其施展各種魅惑。

于是乎,更加悲劇的事情就接連發生了。

先是潔身自好的武松,斷不愿接受潘金蓮的示愛,還好心地提醒自己的哥哥武大,一定要“教育”潘金蓮遵守婦道。這讓潘金蓮在感情上更加孤苦難耐,甚至要浴火自焚了。

跟著,孤苦難耐的潘金蓮“不小心”邂逅了“撩妹”高手西門慶,并在王婆的“助攻”之下,鬼使神差的(當然她自己心里也是愿意Di)和西門大官人發生了奸情。

這還不算,老心機婊王婆在兩人啪啪啪之時,不但故意偷聽,更在兩人“戰斗正酣”之時,“惡意圍觀”。并以此為要挾,拿著西門大官人給的小費,站在“禮法”的制高點上威脅潘金蓮一次次的與西門慶茍合。

因千百年來固有禮法的束縛和民眾長期以往對這種事情的不恥,加上本身確有不堪之事,潘金蓮只得迫于壓力一次次的同意與西門慶“合歡”,最后還合謀毒死了武大郎 。

然而天網恢恢,這件歹毒的事情后被武松查明,三個壞了良心的人統統被武松給干掉了。

新版《水滸傳》劇照——圖片來源網絡。

如此看來,《水滸傳》一書中潘金蓮這個角色,雖然有著自身的不堪和悲劇,但確確實實的是被古代禮法所屈服和折磨的一名女性。

這便是第二點,禮法的束縛。照現代看來,也可以說成是道德和輿論的壓力。因為無法承受這種壓力,想要逃避,結果弄巧成拙,違背良心做出與道德背道而馳的事情,結果不但不能隱瞞和抵消個人所犯下的惡跡,反而讓這些惡跡越來越深重。

最后第三點,個人人性的原因。

我們評價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是與非、好與壞是有法律和道德作為準繩的。但我們完全的認知一個人,單靠這兩種評判標準還顯得有些不夠深刻。

人性的形成,與其所處的環境,以及其成長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善惡自有定論,但人性良偽卻有待商榷。

潘金蓮是《水滸傳》中的角色,背景設定是生活在北宋時期。那個時代的人民還算比較富足的,普通民眾基本上都是吃喝無憂的。潘金蓮本人是大戶人家的使喚丫頭,雖是個伺候人的,但也衣食充足。故而她長大成人的過程中沒經歷過生活的困難和艱辛,這使得她的個性多少有些獨立自由,加上她本人長得漂亮,有可以傲氣的資本,因此,在內心里她對感情是有所追求的。

按照書中所說,潘金蓮嫁給武大郎,是因為她所在的大戶人家的戶主糾纏騷擾她,潘金蓮不肯就范,于是戶主就心生恨意,把她嫁給了武大郎,而且沒收一分錢的彩禮,反倒是給了武大郎些錢財。武大郎等于是白撿了個漂亮媳婦。(這大戶難道就是典型的得不到的就毀掉的黑暗心理嗎?)

武大郎是個什么人,大家也都清楚。他家境一般,本人身材矮小,相貌也比較丑陋。自然而然的,他是不入連大戶都拒絕的潘金蓮的法眼的。兩人婚后,潘金蓮不止一次的嫌棄武大郎相貌丑陋,為人呆傻。這兩個人的結合就是一種畸形的婚姻。

處在這種畸形的婚姻關系當中,性格自由,還有些小傲氣的潘金蓮,她的情感肯定備受壓抑。她急于想要釋放和發泄,怎奈在那個年代,律法和禮法的桎梏,讓她舉步維艱。她不能主動離婚,也無法被動離婚,她只能夠做武大郎的妻子。

長期以往的感情壓抑,終于在遇到武松時被撕裂開了一道小口子。

武松人長得帥,能喝酒,能單挑老虎,還是個官。無論顏值、氣質、地位都完勝他哥哥武大郎。潘金蓮見到武松,而且還能在叔嫂這層親情“外衣”的偽裝下,對其親近撩騷。她能不動心、不蕩漾才怪!

新版《水滸傳》截圖——圖片來源網絡。

然而,武松是個正人君子。就是嫂嫂你長得再漂亮,對我百般好又如何,我心心念念的可是我的哥哥啊。這就樣,潘金蓮被武松潑了一大盆涼水。

但欲望的小火苗卻沒有被澆熄,這小火苗燒的潘金蓮那是饑渴難耐。偏巧不巧的,在她饑渴難耐的時候,她邂逅了情場高手西門大官人。于是大火燎原了,于是情欲迸發了,于是少兒不宜的“好戲”開場了,于是后事如何大家也都知曉了。

潘金蓮的所作所為,固然可恨,但也有可悲可憐的成分。從人性角度來看,她能夠做出這些事情來,與外界大環境以及她在成長過程中漸漸形成的本性有很大關系。勾引小叔子,出軌西門慶,是因為其感情長期壓抑而導致的悲劇結果。

我們應該看到,在得到武大郎原諒之后,潘金蓮并沒有想要加害武大郎的意思,而是想要與大朗相依為伴。只是后來在西門慶和王婆的蠱惑以及禮法的壓迫之下,她才毒殺了武大郎。從這點來看,她的本性當中還是有一絲絲善良的。只是這善良不夠強大和堅定,被外力誤導、碾壓,最后也黯然熄滅了。

通過以上三點解釋,最后得出的結論是。潘金蓮敢于在那個年代出軌,除了本身人性的誘因之外,更多的是當時人文社會的不健全。試想,如果潘金蓮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可以遇到自己的真愛,又或者她沒有被那個大戶嫁給武大郎,而是另外一個相對來說比較能夠接受的男人,那么后面一系列的悲劇也許就不會發生。

以上是筆者根據《水滸傳》一書以及改編電視劇中的部分小節所寫的淺言,只針對小說人物,沒有其它指向性。如廣大讀者有更好更深或者不同的見解,歡迎留言交流!

在男女自愿的情況下,我們或許會稱之為真愛。然而放到宋代,那個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女性幾乎沒有選擇權的時代。這種婚姻,稱之為人間悲劇也該是有理有據的吧。

潘長江老師飾演的武大郎形象——圖片來源網絡。

然后,這個悲劇的女人,在持續了幾多年沒有感情滋潤的婚姻之后,遇見已是打虎英雄的小叔子武松,便情不自禁的被其魅力所吸引,不由己控,竟然違背倫理的愛上了武松,對其施展各種魅惑。

于是乎,更加悲劇的事情就接連發生了。

先是潔身自好的武松,斷不愿接受潘金蓮的示愛,還好心地提醒自己的哥哥武大,一定要“教育”潘金蓮遵守婦道。這讓潘金蓮在感情上更加孤苦難耐,甚至要浴火自焚了。

跟著,孤苦難耐的潘金蓮“不小心”邂逅了“撩妹”高手西門慶,并在王婆的“助攻”之下,鬼使神差的(當然她自己心里也是愿意Di)和西門大官人發生了奸情。

這還不算,老心機婊王婆在兩人啪啪啪之時,不但故意偷聽,更在兩人“戰斗正酣”之時,“惡意圍觀”。并以此為要挾,拿著西門大官人給的小費,站在“禮法”的制高點上威脅潘金蓮一次次的與西門慶茍合。

因千百年來固有禮法的束縛和民眾長期以往對這種事情的不恥,加上本身確有不堪之事,潘金蓮只得迫于壓力一次次的同意與西門慶“合歡”,最后還合謀毒死了武大郎 。

然而天網恢恢,這件歹毒的事情后被武松查明,三個壞了良心的人統統被武松給干掉了。

新版《水滸傳》劇照——圖片來源網絡。

如此看來,《水滸傳》一書中潘金蓮這個角色,雖然有著自身的不堪和悲劇,但確確實實的是被古代禮法所屈服和折磨的一名女性。

這便是第二點,禮法的束縛。照現代看來,也可以說成是道德和輿論的壓力。因為無法承受這種壓力,想要逃避,結果弄巧成拙,違背良心做出與道德背道而馳的事情,結果不但不能隱瞞和抵消個人所犯下的惡跡,反而讓這些惡跡越來越深重。

最后第三點,個人人性的原因。

我們評價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是與非、好與壞是有法律和道德作為準繩的。但我們完全的認知一個人,單靠這兩種評判標準還顯得有些不夠深刻。

人性的形成,與其所處的環境,以及其成長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善惡自有定論,但人性良偽卻有待商榷。

潘金蓮是《水滸傳》中的角色,背景設定是生活在北宋時期。那個時代的人民還算比較富足的,普通民眾基本上都是吃喝無憂的。潘金蓮本人是大戶人家的使喚丫頭,雖是個伺候人的,但也衣食充足。故而她長大成人的過程中沒經歷過生活的困難和艱辛,這使得她的個性多少有些獨立自由,加上她本人長得漂亮,有可以傲氣的資本,因此,在內心里她對感情是有所追求的。

按照書中所說,潘金蓮嫁給武大郎,是因為她所在的大戶人家的戶主糾纏騷擾她,潘金蓮不肯就范,于是戶主就心生恨意,把她嫁給了武大郎,而且沒收一分錢的彩禮,反倒是給了武大郎些錢財。武大郎等于是白撿了個漂亮媳婦。(這大戶難道就是典型的得不到的就毀掉的黑暗心理嗎?)

武大郎是個什么人,大家也都清楚。他家境一般,本人身材矮小,相貌也比較丑陋。自然而然的,他是不入連大戶都拒絕的潘金蓮的法眼的。兩人婚后,潘金蓮不止一次的嫌棄武大郎相貌丑陋,為人呆傻。這兩個人的結合就是一種畸形的婚姻。

處在這種畸形的婚姻關系當中,性格自由,還有些小傲氣的潘金蓮,她的情感肯定備受壓抑。她急于想要釋放和發泄,怎奈在那個年代,律法和禮法的桎梏,讓她舉步維艱。她不能主動離婚,也無法被動離婚,她只能夠做武大郎的妻子。

長期以往的感情壓抑,終于在遇到武松時被撕裂開了一道小口子。

武松人長得帥,能喝酒,能單挑老虎,還是個官。無論顏值、氣質、地位都完勝他哥哥武大郎。潘金蓮見到武松,而且還能在叔嫂這層親情“外衣”的偽裝下,對其親近撩騷。她能不動心、不蕩漾才怪!

新版《水滸傳》截圖——圖片來源網絡。

然而,武松是個正人君子。就是嫂嫂你長得再漂亮,對我百般好又如何,我心心念念的可是我的哥哥啊。這就樣,潘金蓮被武松潑了一大盆涼水。

但欲望的小火苗卻沒有被澆熄,這小火苗燒的潘金蓮那是饑渴難耐。偏巧不巧的,在她饑渴難耐的時候,她邂逅了情場高手西門大官人。于是大火燎原了,于是情欲迸發了,于是少兒不宜的“好戲”開場了,于是后事如何大家也都知曉了。

潘金蓮的所作所為,固然可恨,但也有可悲可憐的成分。從人性角度來看,她能夠做出這些事情來,與外界大環境以及她在成長過程中漸漸形成的本性有很大關系。勾引小叔子,出軌西門慶,是因為其感情長期壓抑而導致的悲劇結果。

我們應該看到,在得到武大郎原諒之后,潘金蓮并沒有想要加害武大郎的意思,而是想要與大朗相依為伴。只是后來在西門慶和王婆的蠱惑以及禮法的壓迫之下,她才毒殺了武大郎。從這點來看,她的本性當中還是有一絲絲善良的。只是這善良不夠強大和堅定,被外力誤導、碾壓,最后也黯然熄滅了。

通過以上三點解釋,最后得出的結論是。潘金蓮敢于在那個年代出軌,除了本身人性的誘因之外,更多的是當時人文社會的不健全。試想,如果潘金蓮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可以遇到自己的真愛,又或者她沒有被那個大戶嫁給武大郎,而是另外一個相對來說比較能夠接受的男人,那么后面一系列的悲劇也許就不會發生。

以上是筆者根據《水滸傳》一書以及改編電視劇中的部分小節所寫的淺言,只針對小說人物,沒有其它指向性。如廣大讀者有更好更深或者不同的見解,歡迎留言交流!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