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尚»正文

為什麼現在多數小品沒多少笑點還覺得吵,而且最後還有段情感戲?

小品可以說是喜劇界的一大組成部分, 基本要求是語言清晰, 形態自然, 能夠充分理解和表現出各角色的性格特徵和語言特徵, 最為代表的是喜劇小品。 1983年, 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80班的一個觀察生活練習《買花生仁的姑娘》, 作為一個戲劇小品被搬上了春節聯歡晚會, 岳紅、高倩等人詼諧幽默的表演風格贏得了一致好評, 從此春晚有了一個新的藝術形式“小品”。 而陳佩斯先生和朱時茂先生的《吃面》, 直接引發了春晚舞臺上的小品表演風潮。 隨後, 一大批的小品表演者脫穎而出, 比如趙本山、郭冬臨、範偉等人。

小品最開始的意義是什麼?讓人開心。 現在的部分小品, 尤其是喜劇小品, 各種強行煽情, 各種尷尬, 看小品基本是面無表情。 而相對的, 去年火的一塌糊塗的賈冰, 在小品裡沒有強行煽情, 臺詞功底兒深厚、幽默, 有的時候一個眼神就能表達出小品要表達的東西, 而在小品最後, 總會讓人有一種沒有反感的感動。 最感動人的故事, 都是在簡單無華的表演中讓觀眾自己感受到的, 而不是一味的去告訴觀眾“就在這, 你們得感動了”。

老實說, 已經好多年沒有看春晚了。 過去的春晚是當年最優秀文藝作品的集合, 央視第一次春晚轟動全國和全世界華人華僑。 從此, 大家習慣吃過年夜飯就開始侯在電視前, 期待著各種驚喜。

春晚也成為央視綜藝節目的收視高峰。 說到小品, 早年的陳佩斯、朱時茂, 趙麗蓉、鞏漢臨、趙本山丶宋丹丹等等, 極盡嘻笑怒駡, 諷刺幽默功能, 用市井小人物反映社會問題。 那時候的春晚, 小品不僅是節目穿插的調味品, 而且很多還成為壓軸大戲, 演員演得認真, 觀眾看得開心。 過後雖然重複觀看, 也不覺得厭煩。

到後來, 春晚舞臺越來越華麗, 燈光也更加眩目, 可漸漸的看得人少了, 過去那種卡時間等春晚, 連上廁所都捨不得去的狀況再也沒有了。 現在大年夜, 電視還會開起來, 但沒人認真觀看, 只是放個圖像聲音圖個熱鬧。 再說到現在的小品, 經過層層把關, 除了演員表演更誇張了, 幽默諷刺的東西少了, 或者不接地氣,

與老百姓生活相脫節, 所以不大受歡迎。

小品簡而言之就是小型的藝術作品, 相較於冗長的作品, 能夠以長篇幅充分地敘述故事情節, 小品由於時間的限制, 始終秉持著“濃縮就是精華”的精神, 小品更注重的是語言清晰簡潔、內容簡短, 以小見大, 用一個小故事折射出大道理, 同時還要充分體現各個角色的人物魅力。 曾經的春晚小品是大家最期待的節目, 不僅笑點滿滿, 更是充滿了深刻的教育意義, 引人深思。 但為什麼隨著社會的發展, 製作團隊更專業, 但製作出的小品卻不盡人意呢?問題就在於創作者將小品和相聲的邊界縮小, 混淆了小品和相聲的區別, 忽略了小品最重要的“場景感”。 小品的戲劇結構是依靠角色之間的故事、情節、場景衝突來形成觀看效果的,

但近年來的小品卻弱化了這種場景感, 將一群人物置於一個單薄的場景裡, 讓他們以“群口相聲”的形式自說自話, 從而強硬地引出想要表達的主題。 這就是題主提到的“為什麼現在的多數小品沒笑點還有點吵”。 隨著互聯網的發達, 每一個小品故事裡巴不得加入當年所有的流行詞, 不同往年的創造流行詞, 如今的小品臺詞都在搬運流行詞, 自嗨式地將流行詞疊加在臺詞裡, 容易使觀眾產生審美疲勞。

最為觀眾來說, 我們真的很無奈, 甚至有點心生不悅啊。 簡單來說, 我們看個小品節目就是為瞭解壓, 為了在難搞的生活裡笑出聲來, 但一打開節目, 就看到各種“親情”各種“催淚”,

眼淚抹完心裡酸完之後, 真的想長歎一聲, “我這是為了啥呀!”拋開那些強加的催淚不說, 很多小品現在品質真的參差不齊, 題主說“沒多少笑點還覺得吵”真的是這這樣。 經常性的, 喜劇演員們大呼小叫的上臺, 硬戳你的肋子逗你發笑, 有些時候答主在電視前面面對他們的硬搞, 真的笑不出來, 尷尬無比。 與多年前的小品創作相比, 現在的小品創作目的性太強, 而忘記了創作的本身和出發點。 一群人“吵吵鬧鬧”的在臺上一頓表演, 下來劇情急轉直下, 突然燈光一暗就開始催淚。 真的很讓人不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