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白矮星,中子星都是恒星演化的一种结局,那么白矮星,中子星最后又会演化成什么?

白矮星, 中子星都是恒星演化的一種結局之一。 對于恒星來講, 它的的演化過程走那一條路線, 更多的取決于自身的質量, 內部的斥力與自身引力的平衡。

對于太陽這樣質量大小的恒星, 當內部核心以氫為燃料進行核聚變, 經過數十億的消耗, 內部氫消耗殆盡, 而稍微外圍的反應會使恒星的外層膨脹, 這時恒星體積增大成為紅巨星。 當表面膨脹的外層拋射向宇宙, 逐漸恒星殘留的核心就成為了體積小而高溫的白矮星, 白矮星慢慢冷卻后就成了冰冷的黑矮星。

對于質量比較大的恒星, 它的最終外層質量損失不多,

就不能成為白矮星, 特別是質量在太陽8倍以上的恒星, 由于質量很大, 星核發生塌陷, 電子和質子結合成了中子, 最后演化為中子星。 而恒星外部的物質撞擊星核, 會引發超新星的爆發。 而質量更大的恒星最終就演化成了黑洞。

中子星還會繼續演化, 根據情況有兩種結果:

(1)中子星繼續吸取周圍物質, 尤其是雙星系統中, 中子星吸取另外一顆恒星的物質, 達到一定質量后中子星將演化為黑洞;

(2)中子星沒有可吸取的物質時, 因為中子星將很快損失能量, 轉速降低, 溫度降低, 大約100萬年后, 中子星逐漸冷卻, 進而轉變為黑矮星, 黑矮星基本就是恒星的“墳墓”;

所以中子星的結局, 根據情況有兩種:繼續演化為黑洞,

或者演化為黑矮星。

目前, 人類發現并記錄的中子星, 有接近3000顆;中子星的特點除了致密的密度外, 表面溫度還高達數千萬度。

剛形成的中子星保留了前恒星的絕大部分角動量, 后期消耗角動量來維持光度, 所以越年輕的中子星, 自轉速度越高、表面溫度也越高。

PS:未經同意不得轉載(圖片來源網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