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科技»正文

台積電崛起秘密:自由與局限

87歲的張忠謀先生今日正式宣佈退休, 本是2017年Q3就定下的事。 之前一直準備寫個故事。 過去一段, 也曾圍繞台積閱讀材料, 早晨還重讀了一下他的傳記。

下午動筆時, 啥也寫不出, 一種多餘的感受。 一家31年的企業, 掛牌成為公共企業也已多年, 一直被視為標杆, 確實被解讀透了的感覺。 而且, 張本人每年都會對外發聲, 有關他的報導很多, 他也有自己的自傳。

不過, 心有不甘, 還是隨便羅列著評述幾句。 不枉幾年來對半導體業的一點熱情。

就寫寫我對台積電崛起邏輯的理解吧。 它包括直接感受到的部分, 以及相對隱秘的部分。

多麼正常的邏輯哦

一、風口與趨勢的產物:整個產業從IDM加速走向專業分工時期。

台積電誕生在1987年。

此前的半導體業發展模式, 無論美國、歐洲還是日本, 幾乎全部是那種高度垂直一體的IDM模式, 既從設計到製造到封裝, 有的公司還有終端業務。

當然, “半導體”概念跟積體電路有很多差異, 而且技術路徑多多。 只是, 從商業模式來說, IDM屬於當年主流。 這種模式, 既與產業發展初期、缺乏專業分工的混沌狀態有關, 也跟當年半導體產品用途較為狹隘有關。

IDM模式, 通常也是一個產業走向細密分工前的一種主流狀態。 當然, 這不是說, 產業分工會取消IDM模式的存在。 事實上, 越是分工細密的領域, 越會有巨型的IDM模式延續。

只是, 從一個產業中的企業數量來說, 水準分工時代, IDM模式的企業不可能多。 這也符合辯證法。

台積電誕生在產業開始加速分工的時刻。 它背後有一個更大規模的PC與家用電器時代的開啟, 通訊業也開始漸露曙光。 它意味著, 整個產業將走向專業分工的局面。

當然, 現在說台積電開創了一個時代, 只是就一種獨立、專業的半導體代工服務模式而言, 並不是說, 在它之前, 就沒有代工服務。 事實上, 一直有, 只是不成規模, 也是一個IDM模式公司的“副業”。 而張忠謀帶領台積電將它做成了一種“主業”。

而且, 即便台積電有如此地位, 也還有一些爭議。 其中一個最大的爭議甚至有損張忠謀的名聲。 當初臺灣工研院院長李國鼎拉張忠謀去臺灣時,

工研院管理者之一、後來的聯電創始人、土生土長的臺灣人曹興誠(祖籍山東濟寧), 已有初步涉入半導體代工業的打算。 張忠謀1985年到臺灣後, 曹跟張交流並以報告形式提交過想法。 但張未作答覆, 後來自己創立了台積電。

曹興誠認為張忠謀抄襲了自己的創業規劃。 台積電與聯電之間30多年恩怨, 與此有一定關係。

當然這裡面一定有話語權爭奪。 但整體來說, 誇克認為, 無論什麼原因, 都不抵一個巨大風口的來臨, 後者決定了, 即便沒有張與曹, 臺灣地區或全球其他市場, 也一定會有相關商業模式誕生。 這是趨勢的力量。

二、專注與邊界。

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今說, 31年來, 張忠謀專注做了一件事, 只賺一桶金, 做到了頂尖,

出類拔萃。

這其實是在渲染台積電代工服務的專注。 30多年來, 整個產業有過多輪變遷, 業內外投資賺錢機會多多, 台積電卻只圍繞代工服務佈局, 雖有IDM實力, 仍還是聚焦在創立時的商業定位, 終成傳奇。

多年來, 有許多半導體企業在IDM與代工服務之間搖擺。 也有許多IDM剝離案, 適應分工, 但大部分不是專業度不夠, 就是最後不夠專注。

即便今日大規模涉入代工的三星、局部涉入代工的英特爾, 兩大IDM巨頭, 策略上其實都有些搖擺。 這也是它們雖能威脅台積電, 仍無法真正動搖後者地位的基本面。 當然, 三星的代工規模, 會因它所從事的存儲類業務可能壯大更快。

三、前瞻性、決斷性的投資、研發, 超強的客戶關係。

這裡引用臺灣地區中央社的一個資料:過去3年,

台積電的投資占了臺灣地區所有上市公司投資的近一半(48%)。

我沒從這個維度比較過。 但是, 多年來, 在多篇文章中, 我們也提到, 台積電每年的開支, 與英特爾不相上下。

比如, 台積電CFO何麗梅說, 2017年台積電資本支出達108 億美元, 未來兩年還將高於這個數字, 平均每年金額將占營收比重的 30% 到 35% 之間。 這種比例相當罕見。

而且, 張忠謀還常常通過“蛙跳”實現超越。 當年他在TI的時候就率領團隊4K記憶體上戰勝過英特爾。 台積電在10納米、7納米的工藝上, 也拉開半個身位。

截至目前, 它能吃到全球一半以上的代工市占, 就是建立在前沿工藝與量產力上。 我們能想到的知名設計企業, 全部是它的客戶。

一個代工角色, 毛利率曾長期高於60%,最近幾個季度超過50%,即便在2008年、2009年,也是一個瘋狂的賺錢機器。

四、開放的思維、生態魅力。

你可能覺得,一個搞半導體代工的,有什麼生態。其實,這一點很容易被忽視。

1999年,在臺灣地區清華大學一場演講中,談到台積電的創新價值,他總結了兩點:

1、最大的意義在於,將晶圓代工從一個副業變成一個專業,大幅提升了品質、效率、依賴度、專業分工能力。2、另一層意義在於,它降低了半導體業的障礙,刺激出一個龐大的fabless企業群體,讓整個產業走向民主。

就2補充幾句。過去IDM模式之下,重投資的路徑,不但資金壓力重,失敗的風險也大。台積電的誕生,給與那些擁有設計能力卻無法流片、投資生產的群體以支撐。

2這一點具有強烈的生態價值,卻很容易被忽視。

競爭論大師波特專門總結過台積電的創新,他高度讚揚了台積電的這一生態價值。沒有它,不會有許多設計企業的誕生,也不會有許多面向應用的群體誕生。

事實上,過去幾年,當外界不斷稱讚台積電鍛造的晶圓代工地位時,張忠謀反而強調一個龐大fabless群體的價值。

在誇克看來,這是“兩位元一體”的話題,台積電的這兩層價值,不可分割。

前天,Nvidia創始人黃仁勳也高度讚揚了張忠謀與台積電的產業功勳,說如果沒有他幾點,“Nvidia可能沒有今天“。

“台積電是全球科技業的基石,沒有任何一間偉大的企業不是仰賴台積電一同成長,台積電對全球科技產業的重要性空前且絕後。”他說。

這不是誇張。他說出了台積電的產業價值。三星、英特爾的涉入,可能會在局部獲得突破,尤其是三星的代工規模未來不會小,但要說在台積電的產品線上完全顛覆一個31年的生態,非常難,這還得避開它們商業模式的矛盾性。

當然,我們說,開放的生態魅力,需要建立在開放的平臺基礎上。台積電早在1996年就被稱為“虛擬晶圓廠”,後來不斷沉澱平臺服務體系,彙聚了大量資源,2009年還推出了更為完整的OIP策略(開放平臺策略)。

事實上,今日的台積電,雖然不是一家IDM,但它絕對有IDM巨頭的實力。

五、華人背景;

提煉這個,可能你覺得奇怪。但若你回溯幾家獨立發展的晶圓代工企業,它們幾乎都有華人背景。台積電、聯電、中芯國際、此前被GF並購的新加坡特許半導體,以及大陸其他諸多中小代工企業等。

事實上,英特爾在中國大陸的大連代工廠,也是建立在中國人力的基礎上。

這裡面,與華人特質有關,勤奮、訓練有素、守紀律、有耐性。這也是半導體代工業崛起的民族品格一面。

六、超強的個人魅力、出色的治理、團隊及激勵制度。

張忠謀創立台積電之前,已經是半導體業內頂級的人物。他培養的半導體業好手無數。他不是電晶體與積體電路的發明人,但卻被視為半導體業的“教父”,這裡面就有獨特的影響力在。

談到張忠謀退休,黃仁勳說:“他是很棒的領袖、先鋒,既有遠見又有決心,他退休後,我一定會很想他……張忠謀退休代表一個很重要的時代結束,我很享受跟他一起工作。”

黃仁勳透露,張忠謀讀的書比任何人都多,且活力充沛,就連他這個以活力著稱的人,面對張忠謀都會招架不住,“每次跟他一起開會,他都會問超過50個問題以上,從我坐下的那一刻開始問,他無時無刻都在學習且記性很好”。

張忠謀讀書甚多,自稱都是用英文思考。而他也是一個極善思考與實踐的管理大師。

台積電早期確實一家台資主導的企業,但從2000年開始,它的股權結構開始高度分散。這裡面既有走出臺灣官方體制與早期關鍵股東(飛利浦)約束的用意,更有張忠謀自公司創立起就設定的原則,就是要讓全體員工持有股份,享受到台積電成長的紅利。

台積電每年的分紅幾乎都是臺灣地區企業最高的。2008年我受邀採訪時,金融危機之下,他仍然強調,會繼續高額分紅。

這也是他多年前多次批評臺灣地區金融與資本市場制度的背景之一。

這既能保證人才與團隊穩定,也能產生強大的生產力與生產效率,培養一種忠誠的企業文化。

這也是傳記裡他強調多次的部分。他非常擅長分享與重賞激勵。但他很討厭那種一次性的年終花紅,而更側重與公司成長捆綁一起的長期共用機制,尤其是股權激勵制度。

台積電艱難的時候,人才流失比例也不高。它是臺灣最穩定的企業之一,多年來,一直是最佳雇主。

這裡面有心胸在。不要以為,張忠謀如此影響力,建立在什麼股權權益基礎上,其實他名下直接持有的台積電股份不到0.5%。當然絕對值也非常可觀。

多年來,臺灣地區相關人士曾批評台積電股權過於分散,80%掌握在外資手中,我倒是覺得這是台積電崛起歷程中非常關鍵的一個方面。

你看不到的秘密

這些都是基本的思考,能大致瞭解台積電崛起的基本面。但也有一些不易覺察的部分:

一、早期的台積電,也是政策優惠甚至是地區經濟捆綁的產物。

倒不是說一種“非法”的出身,而是建立在臺灣地區過度的政策與資助傾斜基礎上。

張忠謀與李國鼎的交情不說,他後來也是工研院院長,台積電就誕生在那個階段。這裡的“原罪”更多是相比其他產業獲得的整個地區的支援。

這種優惠,2005年曾備受質疑。當時,業界攻擊台積電與聯電兩家企業8年納稅額為負30億元新臺幣。這裡面有許多屬於“投資抵減退稅”的優惠。

當外界甚至包括張忠謀本人不斷嘲諷中國大陸政府相關部門如何支持半導體業時,事實上,台積電們也是政策支持的產物。

台積電至今甚至也未脫去這種優惠。2017年,張忠謀曾批評臺灣當局在土地、水電方面的支持不夠,甚至暗示5納米、3納米的工廠會落地美國。

二、一種隱秘的矛盾性,國際化背景中的美國氣質。

承上來說。台積電屹立產業31年,不斷壯大,還有一種不易覺察的邏輯。

張忠謀出身在大陸,並在大陸完成了中小學學業,他的家庭優渥。但本科、碩、博(有過兩次落榜經歷)都在美國完成,此後的職業經歷尤其是TI的經歷就更不用說了。他很早就是一個美國人。他甚至自稱更多用英文思考。

說這些不是刻意渲染意識形態邏輯。只想讓人看到,這種背景下的張忠謀,31年來,能持續獲得全球半導體業認同,一定有他對中西方文化、體制、產業約束力的妥協與投合。

這裡面有一種屬於“他者”的信任體系。

台積電早期由臺灣地區官方資本與飛利浦等公司主導。之後股權走向分散,目前前十大機構股東都是美資,並且外資持股80%以上。

台積電的董事會成員,尤其是獨立董事的名單,更是如此。

這雖有股權激勵、客戶關係的用意,應該也有張忠謀對台積電面向全球化時代的文化改造,追求獨立的訴求裡,有商業與意識形態的機巧:

1、它有利於台積電持續獲得美國設計企業的代工訂單。2、它有利於保障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安全。

而它的總部繼續落在臺灣地區。這不僅有情感在,更有商業要素的整合價值。你在全球再難尋找到積累30多年的訓練有素的半導體產業人才、產業集群、配套,也很難獲得一種離島的開放與獨立性。

當然上面也已經提到,這裡面有巨大的成本因素、區域經濟捆綁因素。

台積電不是三星式的國家財閥型企業(但願沒有犯政治錯誤),但於臺灣地區來說,它對當地經濟的捆綁,那種深切的影響力,不會弱于三星之于韓國。

2017年,臺灣地區某主管部門為了渲染所謂台積電“根留臺灣”,提前屁顛屁顛地披露5納米、3納米的落地計畫。這遭到張忠謀直接電話批判,並且強調當地土地、水、電等基礎設施方面不力面。而當局對他與台積電的動向頗有忌憚。

這得益於台積電的全球競爭力、張忠謀的號召力。

當然,張忠謀也是一個頗有政治意識的企業家。多年來,在爭取大陸資源、壓制大陸競爭對手方面,也是用盡心力。多年來,談到大陸半導體業,尤其是晶圓代工業時,他頗有批判。

這與他的美國身份、意識形態、西方認同感深有關聯。當然這不是否認張忠謀的大陸情結,以及台積電面向全球市場的開放性、獨立運營價值。

但我們也必須明確地說出來:台積電這種風格,也是一種游走於政經、商業、人性之間的策略。這能讓它持續獲得:

1、美國政經世界的認同;2、持續獲得美國半導體業更多訂單;3、維護國際資本市場聲響,管理好市值,持續滿足投資人期待;4、充分個人的鄉愁與身份,利用大陸與臺灣地區之間的博弈,獲得更多平衡佈局的籌碼。

多年來,台積電大陸市占一直在不斷提升。但在張忠謀的眼中,未來5年,中國訂單也無法超越美國。這裡面,我能感受到,他是在對中國大陸半導體業近期與美國博弈的評判。

雖然與誇克的評判一致,但仍給我們留下一種別樣的感受:那就是,未來多年,大陸於台積電,仍還是一種平衡發展的市場。

這裡面也有他對美國立場的投合。畢竟,臺灣地區也是美國主導的《瓦森納協定》管控的地盤,臺灣半導體業仍不可能在中國大陸自由落地佈局。截至目前,跟美國巨頭一樣,台積電也對大陸保持著至少兩代的高壓管控。

當然,我不認為台積電不願做大陸生意,事實上它一直在努力強化佈局,鋪墊未來。但就競爭力、價值觀、核心立場層面,它與美國巨頭沒有什麼兩樣。

這種充分利用臺灣地區的總部獲得產業鏈支撐、充分利用兩岸博弈獲得最大籌碼、充分利用西方尤其美國認同獲得關鍵訂單與供應鏈保障以及資本市場市值增益的行為,也是台積電崛起的秘密之一。

台積電能有今天的影響力、市占,張忠謀能有今天的召喚力,與此深有關聯。綜合考量起來,這確實是一家極具戰略眼光的全球化企業。

但是——

誇克點評同時也認為,台積電中短期很難跳躍現狀,壯大到超越英特爾、三星們的市場地位,也正在上述邏輯裡。

因為,中美政經與貿易博弈、兩岸政經與產業博弈中,台積電這種風格的企業會受制更多。尤其是前一重因素,發生在它身上,會有放大或加倍的負面效應。

舉例來說,前段時間,中興被美國卡脖子時,英特爾、高通們很快表態說會遵守政府要求,不會對中興授權,台積電這類公司沒有直接表態,但是我想,那一刻,它應該非常尷尬。

我們確實也看到,張忠謀今日談到壓力面時,提及這一因素。

誇克認同他的邏輯,也認同他站在台積電立場對未來5年中美半導體市場所做的價值判斷。

未來幾年,台積電仍將以美國為重心。

但是,我想提醒的是,面向全球,無論中國大陸這片土壤經歷多麼複雜的博弈、鉗制、打壓,它終會進一步強大起來,半導體市場不但會壯大,更遼闊,整個產業鏈也會進一步走向自主,這必是無可逆轉的趨勢。因此,台積電們如果想要維持競爭力,挑戰英特爾與三星的整體位址,保持它對其他獨立競品的優勢,脫離中國戰場將不太可能。

2017年春天,台積電市值曾短暫超越英特爾,引發資本市場強烈關注。但很快,巨頭英特爾就恢復了增長,面向智慧物聯、雲化以及AI時代,變得相當積極,且商業模式日益豐富、富有彈性。隨後,台積電市值再度被英特爾拉開,截至目前,英特爾已高出600億美元以上。

面對這一局面,我相信,張忠謀一定有些不甘心吧。商業邏輯上,一個開放的代工平臺,是有著超越獨立IDM模式的能量,這也是臺灣富士康們壯大的邏輯。但半導體業不同于其他普通的消費電子或2B的代工服務,全球市場,它有諸多敏感的部分,與政經、貿易保護主義深有關聯。台積電此刻的姿態,既是它崛起、發展至今的秘密之一,也是它眼前受制於競爭的深刻現實。

在過去一個月兩篇文章中,我曾期待,2018年6月,張忠謀退休時的表態,能隱晦地向大陸表達一些熱度。今日退休致辭,他確實做到了,雖然更多落在未來10年以及更久的機會,略顯模糊。其實,誇克並不求刻意他來褒揚大陸,我們相信他有深深的大陸情結,只是這就商業。

毛利率曾長期高於60%,最近幾個季度超過50%,即便在2008年、2009年,也是一個瘋狂的賺錢機器。

四、開放的思維、生態魅力。

你可能覺得,一個搞半導體代工的,有什麼生態。其實,這一點很容易被忽視。

1999年,在臺灣地區清華大學一場演講中,談到台積電的創新價值,他總結了兩點:

1、最大的意義在於,將晶圓代工從一個副業變成一個專業,大幅提升了品質、效率、依賴度、專業分工能力。2、另一層意義在於,它降低了半導體業的障礙,刺激出一個龐大的fabless企業群體,讓整個產業走向民主。

就2補充幾句。過去IDM模式之下,重投資的路徑,不但資金壓力重,失敗的風險也大。台積電的誕生,給與那些擁有設計能力卻無法流片、投資生產的群體以支撐。

2這一點具有強烈的生態價值,卻很容易被忽視。

競爭論大師波特專門總結過台積電的創新,他高度讚揚了台積電的這一生態價值。沒有它,不會有許多設計企業的誕生,也不會有許多面向應用的群體誕生。

事實上,過去幾年,當外界不斷稱讚台積電鍛造的晶圓代工地位時,張忠謀反而強調一個龐大fabless群體的價值。

在誇克看來,這是“兩位元一體”的話題,台積電的這兩層價值,不可分割。

前天,Nvidia創始人黃仁勳也高度讚揚了張忠謀與台積電的產業功勳,說如果沒有他幾點,“Nvidia可能沒有今天“。

“台積電是全球科技業的基石,沒有任何一間偉大的企業不是仰賴台積電一同成長,台積電對全球科技產業的重要性空前且絕後。”他說。

這不是誇張。他說出了台積電的產業價值。三星、英特爾的涉入,可能會在局部獲得突破,尤其是三星的代工規模未來不會小,但要說在台積電的產品線上完全顛覆一個31年的生態,非常難,這還得避開它們商業模式的矛盾性。

當然,我們說,開放的生態魅力,需要建立在開放的平臺基礎上。台積電早在1996年就被稱為“虛擬晶圓廠”,後來不斷沉澱平臺服務體系,彙聚了大量資源,2009年還推出了更為完整的OIP策略(開放平臺策略)。

事實上,今日的台積電,雖然不是一家IDM,但它絕對有IDM巨頭的實力。

五、華人背景;

提煉這個,可能你覺得奇怪。但若你回溯幾家獨立發展的晶圓代工企業,它們幾乎都有華人背景。台積電、聯電、中芯國際、此前被GF並購的新加坡特許半導體,以及大陸其他諸多中小代工企業等。

事實上,英特爾在中國大陸的大連代工廠,也是建立在中國人力的基礎上。

這裡面,與華人特質有關,勤奮、訓練有素、守紀律、有耐性。這也是半導體代工業崛起的民族品格一面。

六、超強的個人魅力、出色的治理、團隊及激勵制度。

張忠謀創立台積電之前,已經是半導體業內頂級的人物。他培養的半導體業好手無數。他不是電晶體與積體電路的發明人,但卻被視為半導體業的“教父”,這裡面就有獨特的影響力在。

談到張忠謀退休,黃仁勳說:“他是很棒的領袖、先鋒,既有遠見又有決心,他退休後,我一定會很想他……張忠謀退休代表一個很重要的時代結束,我很享受跟他一起工作。”

黃仁勳透露,張忠謀讀的書比任何人都多,且活力充沛,就連他這個以活力著稱的人,面對張忠謀都會招架不住,“每次跟他一起開會,他都會問超過50個問題以上,從我坐下的那一刻開始問,他無時無刻都在學習且記性很好”。

張忠謀讀書甚多,自稱都是用英文思考。而他也是一個極善思考與實踐的管理大師。

台積電早期確實一家台資主導的企業,但從2000年開始,它的股權結構開始高度分散。這裡面既有走出臺灣官方體制與早期關鍵股東(飛利浦)約束的用意,更有張忠謀自公司創立起就設定的原則,就是要讓全體員工持有股份,享受到台積電成長的紅利。

台積電每年的分紅幾乎都是臺灣地區企業最高的。2008年我受邀採訪時,金融危機之下,他仍然強調,會繼續高額分紅。

這也是他多年前多次批評臺灣地區金融與資本市場制度的背景之一。

這既能保證人才與團隊穩定,也能產生強大的生產力與生產效率,培養一種忠誠的企業文化。

這也是傳記裡他強調多次的部分。他非常擅長分享與重賞激勵。但他很討厭那種一次性的年終花紅,而更側重與公司成長捆綁一起的長期共用機制,尤其是股權激勵制度。

台積電艱難的時候,人才流失比例也不高。它是臺灣最穩定的企業之一,多年來,一直是最佳雇主。

這裡面有心胸在。不要以為,張忠謀如此影響力,建立在什麼股權權益基礎上,其實他名下直接持有的台積電股份不到0.5%。當然絕對值也非常可觀。

多年來,臺灣地區相關人士曾批評台積電股權過於分散,80%掌握在外資手中,我倒是覺得這是台積電崛起歷程中非常關鍵的一個方面。

你看不到的秘密

這些都是基本的思考,能大致瞭解台積電崛起的基本面。但也有一些不易覺察的部分:

一、早期的台積電,也是政策優惠甚至是地區經濟捆綁的產物。

倒不是說一種“非法”的出身,而是建立在臺灣地區過度的政策與資助傾斜基礎上。

張忠謀與李國鼎的交情不說,他後來也是工研院院長,台積電就誕生在那個階段。這裡的“原罪”更多是相比其他產業獲得的整個地區的支援。

這種優惠,2005年曾備受質疑。當時,業界攻擊台積電與聯電兩家企業8年納稅額為負30億元新臺幣。這裡面有許多屬於“投資抵減退稅”的優惠。

當外界甚至包括張忠謀本人不斷嘲諷中國大陸政府相關部門如何支持半導體業時,事實上,台積電們也是政策支持的產物。

台積電至今甚至也未脫去這種優惠。2017年,張忠謀曾批評臺灣當局在土地、水電方面的支持不夠,甚至暗示5納米、3納米的工廠會落地美國。

二、一種隱秘的矛盾性,國際化背景中的美國氣質。

承上來說。台積電屹立產業31年,不斷壯大,還有一種不易覺察的邏輯。

張忠謀出身在大陸,並在大陸完成了中小學學業,他的家庭優渥。但本科、碩、博(有過兩次落榜經歷)都在美國完成,此後的職業經歷尤其是TI的經歷就更不用說了。他很早就是一個美國人。他甚至自稱更多用英文思考。

說這些不是刻意渲染意識形態邏輯。只想讓人看到,這種背景下的張忠謀,31年來,能持續獲得全球半導體業認同,一定有他對中西方文化、體制、產業約束力的妥協與投合。

這裡面有一種屬於“他者”的信任體系。

台積電早期由臺灣地區官方資本與飛利浦等公司主導。之後股權走向分散,目前前十大機構股東都是美資,並且外資持股80%以上。

台積電的董事會成員,尤其是獨立董事的名單,更是如此。

這雖有股權激勵、客戶關係的用意,應該也有張忠謀對台積電面向全球化時代的文化改造,追求獨立的訴求裡,有商業與意識形態的機巧:

1、它有利於台積電持續獲得美國設計企業的代工訂單。2、它有利於保障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安全。

而它的總部繼續落在臺灣地區。這不僅有情感在,更有商業要素的整合價值。你在全球再難尋找到積累30多年的訓練有素的半導體產業人才、產業集群、配套,也很難獲得一種離島的開放與獨立性。

當然上面也已經提到,這裡面有巨大的成本因素、區域經濟捆綁因素。

台積電不是三星式的國家財閥型企業(但願沒有犯政治錯誤),但於臺灣地區來說,它對當地經濟的捆綁,那種深切的影響力,不會弱于三星之于韓國。

2017年,臺灣地區某主管部門為了渲染所謂台積電“根留臺灣”,提前屁顛屁顛地披露5納米、3納米的落地計畫。這遭到張忠謀直接電話批判,並且強調當地土地、水、電等基礎設施方面不力面。而當局對他與台積電的動向頗有忌憚。

這得益於台積電的全球競爭力、張忠謀的號召力。

當然,張忠謀也是一個頗有政治意識的企業家。多年來,在爭取大陸資源、壓制大陸競爭對手方面,也是用盡心力。多年來,談到大陸半導體業,尤其是晶圓代工業時,他頗有批判。

這與他的美國身份、意識形態、西方認同感深有關聯。當然這不是否認張忠謀的大陸情結,以及台積電面向全球市場的開放性、獨立運營價值。

但我們也必須明確地說出來:台積電這種風格,也是一種游走於政經、商業、人性之間的策略。這能讓它持續獲得:

1、美國政經世界的認同;2、持續獲得美國半導體業更多訂單;3、維護國際資本市場聲響,管理好市值,持續滿足投資人期待;4、充分個人的鄉愁與身份,利用大陸與臺灣地區之間的博弈,獲得更多平衡佈局的籌碼。

多年來,台積電大陸市占一直在不斷提升。但在張忠謀的眼中,未來5年,中國訂單也無法超越美國。這裡面,我能感受到,他是在對中國大陸半導體業近期與美國博弈的評判。

雖然與誇克的評判一致,但仍給我們留下一種別樣的感受:那就是,未來多年,大陸於台積電,仍還是一種平衡發展的市場。

這裡面也有他對美國立場的投合。畢竟,臺灣地區也是美國主導的《瓦森納協定》管控的地盤,臺灣半導體業仍不可能在中國大陸自由落地佈局。截至目前,跟美國巨頭一樣,台積電也對大陸保持著至少兩代的高壓管控。

當然,我不認為台積電不願做大陸生意,事實上它一直在努力強化佈局,鋪墊未來。但就競爭力、價值觀、核心立場層面,它與美國巨頭沒有什麼兩樣。

這種充分利用臺灣地區的總部獲得產業鏈支撐、充分利用兩岸博弈獲得最大籌碼、充分利用西方尤其美國認同獲得關鍵訂單與供應鏈保障以及資本市場市值增益的行為,也是台積電崛起的秘密之一。

台積電能有今天的影響力、市占,張忠謀能有今天的召喚力,與此深有關聯。綜合考量起來,這確實是一家極具戰略眼光的全球化企業。

但是——

誇克點評同時也認為,台積電中短期很難跳躍現狀,壯大到超越英特爾、三星們的市場地位,也正在上述邏輯裡。

因為,中美政經與貿易博弈、兩岸政經與產業博弈中,台積電這種風格的企業會受制更多。尤其是前一重因素,發生在它身上,會有放大或加倍的負面效應。

舉例來說,前段時間,中興被美國卡脖子時,英特爾、高通們很快表態說會遵守政府要求,不會對中興授權,台積電這類公司沒有直接表態,但是我想,那一刻,它應該非常尷尬。

我們確實也看到,張忠謀今日談到壓力面時,提及這一因素。

誇克認同他的邏輯,也認同他站在台積電立場對未來5年中美半導體市場所做的價值判斷。

未來幾年,台積電仍將以美國為重心。

但是,我想提醒的是,面向全球,無論中國大陸這片土壤經歷多麼複雜的博弈、鉗制、打壓,它終會進一步強大起來,半導體市場不但會壯大,更遼闊,整個產業鏈也會進一步走向自主,這必是無可逆轉的趨勢。因此,台積電們如果想要維持競爭力,挑戰英特爾與三星的整體位址,保持它對其他獨立競品的優勢,脫離中國戰場將不太可能。

2017年春天,台積電市值曾短暫超越英特爾,引發資本市場強烈關注。但很快,巨頭英特爾就恢復了增長,面向智慧物聯、雲化以及AI時代,變得相當積極,且商業模式日益豐富、富有彈性。隨後,台積電市值再度被英特爾拉開,截至目前,英特爾已高出600億美元以上。

面對這一局面,我相信,張忠謀一定有些不甘心吧。商業邏輯上,一個開放的代工平臺,是有著超越獨立IDM模式的能量,這也是臺灣富士康們壯大的邏輯。但半導體業不同于其他普通的消費電子或2B的代工服務,全球市場,它有諸多敏感的部分,與政經、貿易保護主義深有關聯。台積電此刻的姿態,既是它崛起、發展至今的秘密之一,也是它眼前受制於競爭的深刻現實。

在過去一個月兩篇文章中,我曾期待,2018年6月,張忠謀退休時的表態,能隱晦地向大陸表達一些熱度。今日退休致辭,他確實做到了,雖然更多落在未來10年以及更久的機會,略顯模糊。其實,誇克並不求刻意他來褒揚大陸,我們相信他有深深的大陸情結,只是這就商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