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古代官员上朝都需要拿朝板,到了清朝的时候却取消了,原因竟然只是这样

大家在看古裝劇的時候, 總會有天子上朝的情節。 底下上朝的大臣幾乎人手一個白色的板子, 并且在發言的時候有時會盯著這塊板子看。 那你知道這塊板子具體的用途嗎?

這塊白色的板子叫做, 笏板, 又叫做朝板, 其實也不全是白色的。 它就是古代大臣去面見皇上的時候拿的工具。 其主要作用是用來記錄大臣想要對皇上說的話, 以免大臣有遺忘之處。

朝板的出現大概是在春秋之前, 它的材質一般都是象牙、竹子或者是白玉。

到后期的時候, 根據官職的不同, 官員拿著朝板的材質也分了等級,

這個笏板有時還是身份的一個象征。

像唐朝的時候, 五品以上的官員, 拿的朝板是用象牙所制, 六品以下拿的朝板, 是用竹子所做。 到了明朝的時候, 五品以下的官員就不用拿朝板上朝了。

我估計是五品以下的官職根本就很少發言, 所以也就沒有什么好記錄的, 而且做這個東西還費銀子。 在后期清朝時, 干脆就取消了朝板這個東西。

這個笏板不僅是官員記錄自己要發言的話, 它還要記錄皇帝傳達的一些事情。 既然這么重要的一個東西, 清朝的時候為何還不用它了呢?

可能由于清朝是滿族人統治的朝代, 滿族的禮節又和漢族大為不同。 滿族有一個禮儀叫做“打千”, 是清朝時期, 男子向人請安的一種禮節。

行這種禮的時候,

手先互相撣一下自己的袖頭, 左膝在前, 右膝向后彎曲, 呈現一種半跪的姿勢。 左手扶著膝蓋, 右手下垂, 身體朝前傾。 而當時滿族人是穿的多為長褂旗裝, 袖子較為窄一些, 不像漢族穿的大袖子。

大家在許多古裝劇里也看見過, 有人動不動就從袖子里拿出東西來。 是因為他們在里面內衣的袖子上, 縫了一個大的口袋。

用來裝一些物品。 由于外衣袖子的寬松, 方便他們從中拿出東西。

但是滿族服飾的袖口相對較窄, 取東西并不方便, 而且動不動還需要行禮, 要知道笏板可有2尺6寸的長度。

而且滿人多愛好騎射, 有的都騎馬上朝, 兩只手一只需要拿鞭子, 一只還要拉韁繩。 要說用手拿著朝板上朝, 根本就沒有手去拿。

所以為了方便,

到清朝的時候就把這個東西給取消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