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昭苏草原上的牧马人重生:旅游激活游牧文化,从工厂返乡养马致富

你將看到位于天山腳下的昭蘇草原, 以及在這片草原上生活的牧馬人, 在旅游大興和當代文化的影響下, 昔日馬背上的民族都發生了哪些改變?【攝影:天邊的老馬|環球旅行攝影師|來源:去驢行】

在生產力低下的年代, 在人與自然的斗爭中人總是先妥協的一方。 而人是不服輸的, 他嘗試馴化自然的孩子, 馬從此進入了人類世界。 但馬與中原地區家畜是不一樣的。 家畜是中原人的生產資料之一, 在人類世界中是始終處于被支配地位的。

而馬在塞外, 在新疆伊寧昭蘇人眼里不光是生產工具, 更是平等的伴侶,

是草原文學筆下細細勾勒、熱情歌頌的對象。 馬不僅與伊寧昭蘇人生產活動關聯, 更與其宗教習俗、盛大節日、社會交往關系密切。 因此, 草原民族產生了牧馬文化和職業牧馬人。

牧馬人可謂是生長在馬背上, 他們愛馬如子, 馬匹幾乎貫穿了他們一生。

其職責除了“一天兩水”, 即一天之內要兩次驅趕馬群到附近湖泊吃草飲水, 保證馬匹的運動量和自然屬性外, 還要為馬群添加精飼料、選種育種、初步訓練, 在保持血統純凈的同時也要保證適應人類社會, 防止返古返野傾向產生。

同時, 釘馬掌也是牧馬人必修的功課。 如果馬掌釘得太淺, 在運動過程中就會易于脫落, 不利于保護馬蹄;如果馬掌釘得太深, 不僅會使馬感到疼痛不適,

更有可能造成感染甚至死亡。 因此“釘馬掌”往往是牧馬人世代相傳的手藝活。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 牧馬人這一行業曾經陷入沒落。 新疆、內蒙古草原上的年輕人紛紛離鄉打工, 牧馬職業無人問津。

但近年來牧馬卻呈現回暖趨勢:不是因為本地年輕人的留守, 而是因為騎馬牧馬成為越來越多人的旅行選擇, 間接帶動了這一職業的復蘇和傳承。 除此之外馬背上的文化習俗表演, 也逐漸成為當地一道特殊文化景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