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室外高温37度,这种建筑却始终保持20度左右,睡觉必须盖被子

進入6月以來, 山西南部的高溫天氣不斷, 最高時室外已達37度, 然后在當地的平陸縣, 卻有一種保留了千年的建筑, 不論外面氣溫如何變化, 室內卻始終保持20左右的恒溫, 再熱的天睡覺都要蓋被子。 因為冬暖夏涼接地氣, 老年人最喜歡居住, 即使家里蓋了新房, 老人們也不愿搬出去。

這種建筑叫地窨院, 是一種黃土高原特有的穴居方式, 也是中國六大傳統建筑之首的生土建筑, 距今已有四千年的歷史, 被建筑專家稱為“延續遠古人類穴居的地下四合院”。 地窨院建造時, 人們在平地上挖一個十多米深的大坑,

然后在坑壁上挖正窯和側窯, 再在院角挖一條上下斜向、供人們出入使用的甬道, 不用一磚一瓦就成就了一個可供居住的地下民居。 圖為平陸縣的一座地窨院。

地窨院被稱為最具環保的“天然空調, 恒溫住宅”, 因為院內的窯洞挖在深土之中, 屋頂和墻壁非常厚, 加之泥土不容易傳熱, 所以窯洞的頂和壁既不能直接從大氣中吸熱, 也不能直接向大氣中散熱, 只有窯洞口直接和外界接觸, 窯洞里的氣溫變化總是落后于外界的氣溫變化, 而且變化非常小。 圖為6月25日, 平陸縣一對居住在地窨院中的老年夫妻。

平陸的地窨院大小不一, 大的有幾百平方米, 小的有幾十平方米。 每個院子的中央都有一眼旱井, 下雨時雨水流入旱井,

既不會湮沒院子, 又可飲用。 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之前, 居住在平川地區的人們幾乎家家都住地窨院。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居住觀念的改變, 一些年輕人因為地窨院交通不便, 開始在平地上蓋磚瓦房, 從而逐漸搬出了地窨院, 但很多老年人依然喜歡在窯洞內居住。 圖為一戶地窨院的進出甬道。

張店鎮棗園村的任大爺今年84歲, 老伴81歲, 老倆口育有三兒三女。 目前, 兒子們都搬到了移民新村居住, 但老倆口住慣了窯洞, 不愿離開, 仍舊住在已有50多年歷史的地窨院中。 “這座院子是經我的手一點點挖出來的, 有6孔窯洞, 孩子們都是在這里一點點長大, 我們住習慣了, 也有感情, 不愿再搬到外面。 ”坐在窯洞口的任大爺對攝影師說。

孩子們一個個成家立業, 各自有了自己的小家, 任大爺和老伴就保留了一孔窯洞作為兩人生活起居的處所, 在里面做飯、睡覺。 圖為任大爺居住的窯洞。 里面砌著一個大炕和一個與炕相連的灶臺, 擺放著一些生活設施。 因窯洞年代已久, 為防止洞壁掉土, 整個窯壁上糊滿了報紙和塑料布。

圖為老人在地窨院一側挖的窯洞廚房, 里面砌了兩個大大的土灶。 任大爺說, 以前孩子多, 做飯都用大灶, 現在剩下他們老倆口, 平時做飯就在窯洞內的小灶上, 這兩個大灶偶爾用來蒸些饅頭。

據了解, 地窨院的窯洞有深有淺, 夏天, 窯內的溫度從門口開始, 越往里溫度越低, 一般來說, 窯洞的溫度保持在20度左右, 有的深窯可能還在15度左右,

所以不管外面天氣再熱, 到了窯洞里頓時感覺蔭涼舒服, 要是在里面睡覺, 就必須要蓋上被子, 否則很容易感冒。 圖為一名50多歲的大姐用被子裹著坐在土炕上。

圖為一位大娘在窯洞的土炕上邊縫被子邊和兩個孫輩說話。 “窯洞也有缺點, 就是夏天比冬天要潮濕一些, 所以被子得經常拿出去曬一曬, 有時間再翻整翻整, 蓋著就特別舒服。 ”老人說。

因為年輕人逐漸搬出地窨院, 在地窨院居住的大多都是五六十歲以上的老人。 “地窨院看著土氣, 但住習慣了很舒服, 冬天不用暖氣, 夏天不用空調, 再熱的天, 進來一會身上的汗就消了, 這種涼爽非常自然, 不是空調房中的那個樣子。 ”任大爺說。 圖為住在村里地窨院中的另一對老年夫妻。

如要了解更多信息,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大河鄉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