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晚清千奇百怪的交通工具 见过3个以上算你赢

晚清婦女騎著可愛的小毛驢。 晚清處于由古代向近代轉型的過程中, 交通工具(本文僅談論陸上交通工具)方面正體現了新舊交替的特點。 準確來說, 傳統方式仍然占據主流, 新的交通工具僅僅零星出現, 還在萌芽生長狀態, 跟西方先進國家相差甚遠。

女子乘坐獨輪車出行。 獨輪車是我國古代農村中應用相當普遍的一種交通運輸工具, 既能載人, 也能運貨物。 它最大的特點是中間只有一個車輪, 一般由一個人推動, 在狹窄的小路上, 行走最為輕便。 獨輪車歷史悠久, 早在2世紀漢朝墓地壁畫及磚墓浮雕中就有發現。

1906年, 北京的四抬官轎。 清朝對轎子的使用有明確的等級規定, 比如三品以上的官員出行方可坐綠呢大轎, 三品以下則坐藍呢轎, 一般百姓不能乘坐呢子料的轎子;京城一二品大員只能乘4人抬的轎子, 出京則可乘8人抬。 普通人家很少有轎子的, 因為長期雇傭轎夫成本很高, 必要的時候都是租用。

1879年, 北京街頭的駱駝。 駱駝是常用的運輸工具, 尤其是在北方, 既能載人也能運送貨物, 更重要的是能夠長途跋涉。 清朝時期在北京與蒙古、西北地區之間的商貿往來, 如果沒有駱駝將會大打折扣。 因此, 商人的駝隊是老北京的一道特殊景觀。

1907年, 上海的人力車。 1870年代, 晚清的租界最先從日本引進了這種載客的人力車,

它的機械構造簡單, 廉價、快捷、方便、省力的特征使它迅速普及, 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轎子、馬車等的超越, 推動了近代城市的“交通革命”。 由此, 也在城市形成了人力車夫這個職業。

騎木制自行車的男子。 1868年11月, 上海首次由歐洲運來幾輛自行車, 但這是一種人坐車上, 兩腳踮地引車而走的代步工具。 后來發展成像照片所示這樣, 腳蹬子與前輪軸相連, 用前輪傳動帶動后輪前進, 騎起來很吃力。 不過, 但到清末最后幾年, 自行車的形制已與現今無異了。 寫于1909年的《京華百二竹枝詞》, 其中一首云:“臀高肩聳目無斜, 大似鞠躬敬有加, 噶叭一聲人急避, 后邊來了自行車。 ”

1906年, 北京馬車。 這種帶棚頂的馬車可以遮風擋雨, 美其名曰“轎車”,

實際上坐上去很不舒服, 它的車輪由木和鐵制成, 沒有輪胎, 自然也就沒有任何減震功效, 如果路面不平, 顛簸得很厲害。 長途旅行的話, 一天走下來, 骨頭都要散架了。

行走中的馱轎。 馱轎, 即馱在騾馬背上的轎子, 是人抬轎的改進版。 馱轎的轎桿固定在騾馬的背上, 轎廂比人抬轎更寬敞, 也能走更遠的路。 人坐在轎子里, 就可以吆喝著騾馬前行, 比人抬轎成本低、效率高。 清末民初的北方非常流行。

1905-1909年間, 京張鐵路線上一景。 1870年代初, 李鴻章向慈禧太后提出修建鐵路的主張, 遭到普遍反對。 晚清朝廷在要不要修鐵路這個問題上爭論了將近20年, 方才認識到興修鐵路的必要性。 1889年, 慈禧下發懿旨, 明令海軍衙門主持修建鐵路事宜。

這是1907年, 北京-巴黎汽車拉力賽的一輛汽車, 在北京街上的情景。 汽車最早出現于上海租界。 1902年, 袁世凱買了一輛汽車送給慈禧太后。 1903年以后, 上海已陸續出現了從事汽車或零部件銷售、汽車出租的洋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