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科技»正文

這些話孩子不會直接說出來,但父母必須知道

《教男孩做家務就是“賤養”嗎?》

常有媽媽跟我說:“養個男孩真是可怕啊!”

從發展心理學角度去看, 男孩們的確是很特殊的一個群體。 一位家有男孩的媽媽跟我感歎:

他們小小的身體裡, 怎麼能蓄滿了那麼多能量啊。 看起來很皮實, 其實內裡無限敏感。 腦袋瓜裡永遠有很多稀奇古怪甚至特別暗黑的想法, 可他們不會對誰都說。 讓他們安靜地待一會兒多難呀, 搞起破壞來讓你驚掉下巴!可是呢, 他們溫柔起來, 又能輕易把你融化。

的確, 積木育兒微信後臺的問題中, 男孩的行為問題占比最多。 男孩真有這麼多問題嗎?細看那些留言,

我們發現, 大多數問題並非真正的問題, 而是父母們誤解了我們的男孩。

孩子們不會表達, 男孩在表達方面尤其存在天然的劣勢。 所以, 今天的文章, 我們結合微信後臺的常見案例, 去幫男孩們把未能表達出的話語, 說出來。

這些話, 每個家有男孩的父母都該知道, 並時時牢記。

▌“我表面很要強、很有個性, 其實內心很脆弱”

一位媽媽曾憂慮地跟我說:

我家男孩5歲半了。 幼稚園裡, 平時上課很愛動腦筋積極回答問題, 可一到家長開放日, 人多就不表現, 基本如此。 犯錯誤了, 老師批評他, 就越不按老師要求做。 真不知這孩子想些啥?很有個性, 但是不好的個性, 你說是嗎?

從媽媽後續的話裡瞭解到, 這是個很要強的孩子,

喜歡贏。 他會在跟媽媽一起爬樓梯的時, 看見媽媽想要歇一會兒, 鼓勵媽媽說:“你要堅持!”每次跟爸爸媽媽下棋, 若是輸了, 就會不開心。

我們說, 要強沒什麼不好, 只要父母善於把孩子的好強引導到更廣闊的領域, 讓“好強”成為孩子健康成長的有力翅膀。

可惜, 媽媽錯了。 媽媽的邏輯是:既然他這麼有個性、這般要強, 按理說, 他同樣應該在學校裡踴躍表現才對。 為什麼沒有呢?

媽媽的另外一番話, 給了我答案:

我自以為不是個稱職的媽媽, 心情不好時對孩子態度也不好, 不夠貼近他, 孩子一天天長大, 真擔心他的習慣會不好, 見面總不願與人打招呼, 每次我都替他說, 希望他能跟著說, 但失敗。 你說我該怎麼辦?

媽媽的不穩定情緒,

導致小男孩的不安全感。 孩子安全感不足的直接表現, 就是進入外界後, 表現得不夠自在, 人多的時候會彆扭。 其實孩子內心是需要人關注的, 所以老師批評他, 他就反抗, 希望用這種方式獲得老師的關注。

叛逆的小孩, 內心需要得到父母更多關注。

顯然, 大人們都沒有讀懂孩子倔強背後的潛臺詞。 對於女孩, 遇到類似情況也許還會通過哭泣、直接言語表達等方式去告訴大人。 她們的眼淚或者話語會直接告訴你:你能不能別批評我, 可不可以陪陪我……可是男孩們很難做到。 他們只會繃緊了尚無棱角的小臉蛋, 強撐起自己小小男子漢的尊嚴。

所以, 小男孩表現上的“叛逆”、“不聽話”, 背後的心理需求, 也許就是簡單的一句:爸爸媽媽,

我需要你們多愛我一點。

養男孩的爸媽, 請一定記得減少對孩子的過高期待、過多批評。 先滿足孩子對安全感的心理需求, 再做引導才能有效。 當我們要求孩子打招呼, 或者在眾人面前表現自己, 一個沒有安全感的孩子內心會覺得很煩:我要的安穩、自在你沒給我, 現在又對我有這麼多要求。

如此下來, 孩子會出現更多逆反行為。

針對上面這個案例, 媽媽尤其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 好好陪孩子進行安全感的彌補, 尊重孩子的意願。 父母先改變, 慢慢你就會發現孩子的變化。

▌“我更喜歡去親身體驗、感受, 而不是聽你們說”

一位微信上常常溝通的媽媽, 前幾天給我發來長長的一段話。 心情不是太好, 因為她家的小男孩,

被幼稚園老師狠狠批評, 並且留下坐小板凳了。 不過, 這位元媽媽的處理方式很好。 所以, 她的留言, 下面我完整地分享出來:

我去接我兒子放學的時候, 就見他和另外一個小男孩一起坐在教室一側的琴凳上, 小嘴癟呀癟的, 沒敢哭出來。

班主任老師黑了一張臉, 看見我, 以及另外一個孩子的家長, 話匣子就打開了:“你們這倆孩子以前都挺乖啊, 這次實在是把我氣到了。 必須回家要好好教育教育。 我說了課間的安排, 叫他們別亂跑了, 說了好幾遍, 他們都跟沒聽到一樣……”

我當時插了一句:“可能真沒聽到呢?”

可是老師沒聽見我的話。 她一定被氣壞了。 就跟我以前被我孩子氣到一樣。 我能理解。 所以, 索性聽老師說。 一直等到老師允許後, 牽著孩子的小手回家。我沒批評他。只在走出校門後,停了下來,蹲下問:“老師批評你了,你心情不好。”

他一下子哭出來了。我等了半天。給他擦完眼淚鼻涕。又問:“那你打算怎麼辦呢?”

他說:“我再也不跑了。”

我搖搖頭:“不對。你喜歡跑呀。該跑當然要跑、要跳。就是下回當老師說不能做某件事的時候,咱們需要遵守老師定的規矩。”

孩子需要更多鼓勵,而不是命令。

案例裡頭,媽媽當時對老師其實說了一句很重要的話:“他也許真的沒有聽見呢”。尤其當男孩們專注于某件事的時候,他們的耳朵是關閉的。唯有視覺、肢體動作處於開啟狀態。所以,我們常說,如果你希望孩子“聽”話,別沖他們喊話。

站在遠距離,即使再大呼小叫,也很可能不起作用。對不起,人家根本沒聽見。所以,不如走近孩子,正視他們的眼睛,用適中的語調,清楚地把你要說的話,簡潔地說完。

還記得要簡潔。囉嗦話男孩們尤其不愛聽。他們的大腦不具備那麼複雜的網路。最好一次只給一個簡單明確的資訊,這樣男孩們才能有效處理。

如果男孩們能夠表達自己,他們最想對大人們說的是:我更喜歡去親身體驗、感受,而不是聽你們說。

男孩體內的荷爾蒙,讓他們必須要通過更多肢體動作去釋放過剩的能量,在釋放過程中,他們同時獲得認知與自我力量的提升。所以,雄性激素和旺盛的精力,原本是男孩們的優勢。但在現實中,這卻又最容易帶給男孩們阻礙。

比如,有很多男孩父母發來的問題,都很相似:

我孩子是男孩,身上的毛病讓我頭疼不已:

1、注意力不夠,上課學的啥他也不告訴我。

2、老師反應他上課總是小動作,始終玩自己的手裡小玩意。

3、做早操時嘻嘻嘻哈哈,推來搡去沒正形,有點好動。

讓小男孩們專心地“聽”幾十分鐘別人的講話,那幾乎是不可能的。相反,推推搡搡、各種動作,卻更符合他們的天性。所以,從這點來說,現行的教育體制,的確不那麼適合男孩。

進入學齡期後,男孩們的問題似乎更多。要減輕這方面的問題,家有男孩的父母,一方面不要過早送孩子入學,另一方面,需要在家庭教育中,給孩子提供足夠的動手操作機會,以及能調動孩子肢體動作的遊戲項目等。

再有一點,當你的男孩被學校老師評判為“好動”、“注意力不集中”、“不聽話”的時候,千萬別一口怒火上來,與老師站成統一戰線,開始對孩子大動肝火。

這是孩子最需要你支援的時候。問問他們喜歡什麼,心裡想要什麼,是不是有什麼委屈。同時跟老師做好溝通。這樣去做,你的男孩會感激你的。

▌“我渴望更多冒險的機會、有力量對抗的遊戲”

一位媽媽問:

我想問一下4歲半的男孩子在玩汽車玩具的時候總是喜歡撞車、翻車、砸車、把車開在家裡的任何地方,甚至是床上,這樣正常嗎?

我當時問:“孩子除了砸車,還砸過別的東西嗎?或者有沒有打人的現象?”媽媽回答:“沒有。”只是這個孩子身體很結實,荷爾蒙分泌較旺,因此精力就會更旺盛;如果活動量欠缺,精力無法排解,就會出現這種情況。

孩子需要更多支援,而非訓斥。

去幼稚園裡看一看,跑得歡的大多是男孩。年級越高越明顯。女孩們更多聚在一起說話,研究一樣東西。男孩傾向有更多身體衝撞。他們會你追我趕。也許玩著玩著就打了起來。這時候,大人一般最好不要去干涉。你會發現,打過架的男孩們,最後往往成為了好朋友。

一些家長為了防止孩子受傷,常常會在孩子想要冒一下險時,著急忙慌地阻攔:“不要那樣做,太危險!”看似父母是心疼孩子,卻在無形中扼殺了孩子發自內心的要成長、要變得更強大的欲望。

對於男孩子愛冒險的天性,父母一定要理解並給予支持。與其阻止孩子的行為,不妨在一旁保護,確保孩子在可控的條件下積極冒險,從中學會應對技巧,就算是摔倒也沒有關係。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面臨各種風險,防堵無法解決問題。與其讓孩子今後獨自受挫,父母不如現在正確的引導。

有人說,男孩和女孩來自兩個不同的星球:女孩是通過敏銳的感覺來認識周圍的世界的,而男孩則是通過他們的冒險行為去認識世界的。因此,對於不同的孩子,父母需要有不同的陪伴方式。家有男孩,爸爸的參與尤其重要。

爸爸陪孩子玩,記得多跟孩子玩一些有肢體接觸的遊戲。就是簡簡單單地追趕、推搡都很好。如果能夠結合孩子讀過的故事,進行一些“打架”的角色扮演遊戲就更棒了。

一個小提示是:跟孩子玩的時候,適當示弱。可別每次都是你贏。那樣不如不玩。當“打敗”了一個強勁對手後,男孩們會在這力量對抗中,獲得極大的力量感。這是他們長成男子漢所必須的心理能量。

當然,冒險並非一定是大人認為有難度、有挑戰的事情。日常生活中,每一次獨立學會使用某樣日常生活工具、學會自己吃飯穿衣、學會幫助父母擇菜收碗、學會使用剪刀等,這些都是小小的冒險。對男孩子的獨立自主及力量感培養,都非常寶貴。

很多家庭溺愛孩子、凡事包辦,導致男孩子變得嬌氣、依賴他人。對此,我建議:家長要適當放手,最好能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力所能及的事。對男孩尤其如此,這樣,我們的孩子才會更有擔當。

牽著孩子的小手回家。我沒批評他。只在走出校門後,停了下來,蹲下問:“老師批評你了,你心情不好。”

他一下子哭出來了。我等了半天。給他擦完眼淚鼻涕。又問:“那你打算怎麼辦呢?”

他說:“我再也不跑了。”

我搖搖頭:“不對。你喜歡跑呀。該跑當然要跑、要跳。就是下回當老師說不能做某件事的時候,咱們需要遵守老師定的規矩。”

孩子需要更多鼓勵,而不是命令。

案例裡頭,媽媽當時對老師其實說了一句很重要的話:“他也許真的沒有聽見呢”。尤其當男孩們專注于某件事的時候,他們的耳朵是關閉的。唯有視覺、肢體動作處於開啟狀態。所以,我們常說,如果你希望孩子“聽”話,別沖他們喊話。

站在遠距離,即使再大呼小叫,也很可能不起作用。對不起,人家根本沒聽見。所以,不如走近孩子,正視他們的眼睛,用適中的語調,清楚地把你要說的話,簡潔地說完。

還記得要簡潔。囉嗦話男孩們尤其不愛聽。他們的大腦不具備那麼複雜的網路。最好一次只給一個簡單明確的資訊,這樣男孩們才能有效處理。

如果男孩們能夠表達自己,他們最想對大人們說的是:我更喜歡去親身體驗、感受,而不是聽你們說。

男孩體內的荷爾蒙,讓他們必須要通過更多肢體動作去釋放過剩的能量,在釋放過程中,他們同時獲得認知與自我力量的提升。所以,雄性激素和旺盛的精力,原本是男孩們的優勢。但在現實中,這卻又最容易帶給男孩們阻礙。

比如,有很多男孩父母發來的問題,都很相似:

我孩子是男孩,身上的毛病讓我頭疼不已:

1、注意力不夠,上課學的啥他也不告訴我。

2、老師反應他上課總是小動作,始終玩自己的手裡小玩意。

3、做早操時嘻嘻嘻哈哈,推來搡去沒正形,有點好動。

讓小男孩們專心地“聽”幾十分鐘別人的講話,那幾乎是不可能的。相反,推推搡搡、各種動作,卻更符合他們的天性。所以,從這點來說,現行的教育體制,的確不那麼適合男孩。

進入學齡期後,男孩們的問題似乎更多。要減輕這方面的問題,家有男孩的父母,一方面不要過早送孩子入學,另一方面,需要在家庭教育中,給孩子提供足夠的動手操作機會,以及能調動孩子肢體動作的遊戲項目等。

再有一點,當你的男孩被學校老師評判為“好動”、“注意力不集中”、“不聽話”的時候,千萬別一口怒火上來,與老師站成統一戰線,開始對孩子大動肝火。

這是孩子最需要你支援的時候。問問他們喜歡什麼,心裡想要什麼,是不是有什麼委屈。同時跟老師做好溝通。這樣去做,你的男孩會感激你的。

▌“我渴望更多冒險的機會、有力量對抗的遊戲”

一位媽媽問:

我想問一下4歲半的男孩子在玩汽車玩具的時候總是喜歡撞車、翻車、砸車、把車開在家裡的任何地方,甚至是床上,這樣正常嗎?

我當時問:“孩子除了砸車,還砸過別的東西嗎?或者有沒有打人的現象?”媽媽回答:“沒有。”只是這個孩子身體很結實,荷爾蒙分泌較旺,因此精力就會更旺盛;如果活動量欠缺,精力無法排解,就會出現這種情況。

孩子需要更多支援,而非訓斥。

去幼稚園裡看一看,跑得歡的大多是男孩。年級越高越明顯。女孩們更多聚在一起說話,研究一樣東西。男孩傾向有更多身體衝撞。他們會你追我趕。也許玩著玩著就打了起來。這時候,大人一般最好不要去干涉。你會發現,打過架的男孩們,最後往往成為了好朋友。

一些家長為了防止孩子受傷,常常會在孩子想要冒一下險時,著急忙慌地阻攔:“不要那樣做,太危險!”看似父母是心疼孩子,卻在無形中扼殺了孩子發自內心的要成長、要變得更強大的欲望。

對於男孩子愛冒險的天性,父母一定要理解並給予支持。與其阻止孩子的行為,不妨在一旁保護,確保孩子在可控的條件下積極冒險,從中學會應對技巧,就算是摔倒也沒有關係。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面臨各種風險,防堵無法解決問題。與其讓孩子今後獨自受挫,父母不如現在正確的引導。

有人說,男孩和女孩來自兩個不同的星球:女孩是通過敏銳的感覺來認識周圍的世界的,而男孩則是通過他們的冒險行為去認識世界的。因此,對於不同的孩子,父母需要有不同的陪伴方式。家有男孩,爸爸的參與尤其重要。

爸爸陪孩子玩,記得多跟孩子玩一些有肢體接觸的遊戲。就是簡簡單單地追趕、推搡都很好。如果能夠結合孩子讀過的故事,進行一些“打架”的角色扮演遊戲就更棒了。

一個小提示是:跟孩子玩的時候,適當示弱。可別每次都是你贏。那樣不如不玩。當“打敗”了一個強勁對手後,男孩們會在這力量對抗中,獲得極大的力量感。這是他們長成男子漢所必須的心理能量。

當然,冒險並非一定是大人認為有難度、有挑戰的事情。日常生活中,每一次獨立學會使用某樣日常生活工具、學會自己吃飯穿衣、學會幫助父母擇菜收碗、學會使用剪刀等,這些都是小小的冒險。對男孩子的獨立自主及力量感培養,都非常寶貴。

很多家庭溺愛孩子、凡事包辦,導致男孩子變得嬌氣、依賴他人。對此,我建議:家長要適當放手,最好能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力所能及的事。對男孩尤其如此,這樣,我們的孩子才會更有擔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