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科技»正文

ofo小黃車大裁員:戴威要學王興,拿巨頭的錢做自己的事兒

今天, 一家科技媒體報導了ofo大裁員、高管出走的消息, 與此前的類似傳言不同, 這則報導有板有眼, 細節、資料、人名、信源, 一應俱全。 從標題名稱《小黃車快黃了》來看, 不可謂不犀利, 也十分符合這家科技媒體一貫的霹靂作風。

ofo聯合創始人于信在朋友圈對此新聞進行了回應, 表示相關消息是無稽之談、背後有人推動。 很多公司在面對對公司不利的傳言時, 要麼不回應, 要麼態度強硬地回應——既然是謠言自然應該追究造謠和傳謠者責任, 否則就很沒底氣。 而于信態度卻很溫和, 甚至想要跟這家媒體的負責人約飯,

從這一點可以猜測, 對應的報導或許有出入, 但不是憑空想像:ofo正在收縮或者說優化。

有意思的是, 對於ofo被裁員、高管出走這個報導, 大多數人都選擇不相信ofo官方闢謠, 而是相信媒體的報導, 畢竟, 此前大多數公司身上的類似傳言, 即便被闢謠, 最後也都被證明確實發生了。

職業社交平臺脈脈, 在於信闢謠後, 還面向ofo員工定向推送了一個消息:“XX說, 你們公司快黃了?”, 不少ofo員工表示, 看到這個精准推送很傷心。

ofo的走向, 也讓吃瓜群眾很揪心, 一些人甚至表示希望ofo趕緊黃掉, 讓人感受到濃濃的“牆倒眾人推”的氣息, 反正看熱鬧不嫌事兒大, 該退的押金也退了。

不過, ofo真的這麼容易倒掉嗎?我想未必。

共用單車大變局

在美團收購摩拜單車後,

行業就已預感到, 共用單車行業將迎來一場大變局。

美團收購共用單車前夕, 行業面臨的問題已十分明顯。 跑馬圈地階段, 各大共用單車平臺在巨頭撐腰下燒錢補貼、過度擴張, 進入城市過多、投放車輛過多、花錢大手大腳, 共用單車平臺這樣玩兒, 不可能形成正向現金流, 到後期, 甚至出現了平臺挪用押金影響公眾利益的普遍現象。

只要按照此前的競爭方式, 哪怕只有ofo和摩拜兩個玩家, 都會是死結, 所以馬化騰才說“小股東被鎖死”。 收購摩拜單車後, 善於精細化作戰的王興, 自然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正如我此前所言:

“王興會像對待團購、外賣、酒旅等業務一樣, 將共用單車當成一個持久戰來打, 進而讓整個行業回歸正常商業模式。

在ofo和摩拜單車外, 滴滴小藍車和青桔單車和阿裡扶持的哈羅單車入局, 讓市場增加了變數, 不過整體來說, 競爭變得更加理性, 回歸了傳統的商業模式, 不再搞燒錢大戰。 摩拜單車不再玩兒粗放式擴張, ofo以及此後加入的玩家同樣不會再走這樣的路線, 很簡單:走這個路線就會徹底玩完兒。

怎麼結束這樣的路線呢?摩拜單車在騰訊推動下與美團聯姻是一種方式, ofo的上策是加入巨頭體系(如阿裡或滴滴), 這樣戴威等創始人還可以像胡瑋煒一樣套現, 成為同齡人以及同期創業者中的人生贏家, 然而, 戴威卻偏偏不走這條路。

戴威拒絕了橄欖枝

ofo經有過不少選擇, 滴滴拋出了橄欖枝, 阿裡曾有意接盤,

然而, 都被戴威給否了。

據媒體報導, ofo在接受阿裡投資的情況下上線了微信小程式, 直接惹毛了阿裡, 站在用戶角度來看, 低頻剛需、流程簡單的共用單車, 上線小程式確實很有必要, 但既然站隊了, 就應該守規矩, 否則就會被巨頭拋棄。 如今阿裡已決意重點支持哈羅單車, ofo想要回頭已經不容易了。

滴滴雖然上線了自有共用單車平臺, 且擁有青桔和小藍車兩個自有平臺, 但對於目前在市場上可與摩拜單車爭雄的ofo還是有收編之意的。 然而, 戴威也拒絕了滴滴的橄欖枝。 上個月, 根據《南華早報》報導, ofo已拒絕滴滴的潛在收購要約, ofo創始人兼CEO戴威在公司內部召開會議時表示, 公司未來將保持獨立, ofo的五位創始人將各自擁有該公司九人董事會中的一席。

他對參會人員表示:“如果你們不想戰鬥到底, 現在就可以離開公司。 ”

或許當初滴滴大決心做自己的共用單車時, 就是因為考慮到戴威不甘做池中物的野心。

在這個會議上, 戴威還發起了一項名為“勝利”的項目——當ofo的利潤達到1元人民幣時, 該項目將取得成功, 這個項目的名稱借用於邱吉爾的標誌性V型手勢, 用於表示勝利。

ofo從這個時候開始就已下定決心只追求一個目標, 就是盈利。 它會犧牲一部分市場份額, 來換取利潤——而不是用市場擴張來博得資本芳心, 因為能否融資對ofo已經不重要了。 不融資意味著缺錢, 要盈利也需要節流, 此前ofo過度擴張導致團隊過於龐大臃腫, 沒有VC和巨頭支持的ofo很難支持下去。 所以這樣看,ofo的裁員是必然,在職員工的待遇恐怕也會收縮,公司要盈利嘛。

不過,收縮不意味著倒下——ofo跟樂視當初的危機是截然不同的,樂視的窟窿太多,拆東牆補西牆,而ofo的問題是比較純粹的,只要收縮,就可以健康發展。

為什麼戴威不站隊?

戴威為什麼不想站隊,而想要獨立發展呢?

一個可能是有情懷,就跟今日頭條一樣,“就是不想站隊,想要做中國互聯網BAT外第四極”。這不容易。此前俞永福、周鴻禕都有這樣的情懷,俞永福早已帶著UC下嫁阿裡,如今拿著馬雲的錢做eWTP生態的投資;至於周鴻禕,至今都沒能帶著360突圍BAT的包圍圈;今日頭條正在與騰訊展開激烈的對抗,最終結局如何也充滿著不確定性;ofo的業務相對單薄,要獨立發展只能做一個“小富即安”的公司,先求生存再求發展,不具備與BAT抗衡的實力。

還有一個可能是價碼,就是阿裡和滴滴給的錢距離ofo創始人團隊特別是戴威的預期有很大距離,在摩拜單車被美團吞下後,滴滴和阿裡在共用單車上都有了自己的牌,不大可能給出讓ofo創始團隊無法拒絕的高價。

結果就是,ofo堅持獨立發展,寧肯追求1元的利潤,也不要巨頭數億的投資,前者更加困難,將自己推到了巨頭的對立面——如果獨立意味著跟阿裡、滴滴、美團(騰訊)都是對手,要想突圍,絕非易事;偏安一隅,小富即安,倒也不難。

ofo能夠實現盈利嗎?

當然可以。

我一直認為,共用單車本身很有價值,質疑共用單車的人應該是不太有機會騎車的土豪。共用單車與很多互聯網業務如AI、VR先有技術再有市場不同,它本身就有非常強勁的市場需求,用戶願意直接付費,這樣的互聯網業務是非常有價值的。理論上來說,共用單車行業存在的各種問題都可以解決,比如與城市的關係、押金問題、車輛品質問題,通過技術、運營、管理手段都是可以解決的,只不過需要時間。

ofo有不錯的市場基礎和品牌知名度,城市覆蓋、車輛投放、線下運營隊伍、供應鏈資源,都有基礎,只是此前擴張過甚,因此只要戴威願意,完全可以收縮戰線,精兵簡政,精細化運營,實現盈利——前提是放棄一部分市場。

不過,戴威一旦這樣選擇,其投資人可能不會樂意。投資人是不喜歡延遲滿足的,他們最初預期是ofo可以被巨頭接盤或者IPO,進而有退出路徑。如今ofo要追求盈利,做回傳統生意,投資人回報週期自然會延長。但是,一個破產的ofo和一個可以盈利的ofo,投資人自然更願意接受後者。

相對於摩拜單車創始團隊來說,戴威以及ofo團隊是幸運的——摩拜單車當時內部已經出現分化,不是每個創始人都願意被收購,這才有了股東大會被放到網上直播的奇觀。如果不是萬不得已,誰又願意寄人籬下?ofo如今如願以償,獨立發展,走上一條艱險的道路。我實在不明白為什麼很多人會“牆倒眾人推”,人家的牆還沒倒呢。

最後再多說一句,戴威想要獨立發展,其實可以學下王小川和王興。搜狗一直在不同巨頭間搖擺,張朝陽甚至動過將搜狗與360整合的念頭,王小川最終說服張朝陽,讓搜狗先後拿到了阿裡和騰訊的投資,堅持獨立發展,終於在去年在紐交所敲鐘,雖然王小川此時只有0.7%的投票權,但好歹圓了獨立發展的夢。最聰明的是王興,阿裡和騰訊的錢都用了,如今已是與滴滴和螞蟻並列的超級獨角獸,成為騰訊對壘阿裡的排頭兵。

拿巨頭的資源,做自己的事兒,才是中國互聯網獨角獸的出路。

所以這樣看,ofo的裁員是必然,在職員工的待遇恐怕也會收縮,公司要盈利嘛。

不過,收縮不意味著倒下——ofo跟樂視當初的危機是截然不同的,樂視的窟窿太多,拆東牆補西牆,而ofo的問題是比較純粹的,只要收縮,就可以健康發展。

為什麼戴威不站隊?

戴威為什麼不想站隊,而想要獨立發展呢?

一個可能是有情懷,就跟今日頭條一樣,“就是不想站隊,想要做中國互聯網BAT外第四極”。這不容易。此前俞永福、周鴻禕都有這樣的情懷,俞永福早已帶著UC下嫁阿裡,如今拿著馬雲的錢做eWTP生態的投資;至於周鴻禕,至今都沒能帶著360突圍BAT的包圍圈;今日頭條正在與騰訊展開激烈的對抗,最終結局如何也充滿著不確定性;ofo的業務相對單薄,要獨立發展只能做一個“小富即安”的公司,先求生存再求發展,不具備與BAT抗衡的實力。

還有一個可能是價碼,就是阿裡和滴滴給的錢距離ofo創始人團隊特別是戴威的預期有很大距離,在摩拜單車被美團吞下後,滴滴和阿裡在共用單車上都有了自己的牌,不大可能給出讓ofo創始團隊無法拒絕的高價。

結果就是,ofo堅持獨立發展,寧肯追求1元的利潤,也不要巨頭數億的投資,前者更加困難,將自己推到了巨頭的對立面——如果獨立意味著跟阿裡、滴滴、美團(騰訊)都是對手,要想突圍,絕非易事;偏安一隅,小富即安,倒也不難。

ofo能夠實現盈利嗎?

當然可以。

我一直認為,共用單車本身很有價值,質疑共用單車的人應該是不太有機會騎車的土豪。共用單車與很多互聯網業務如AI、VR先有技術再有市場不同,它本身就有非常強勁的市場需求,用戶願意直接付費,這樣的互聯網業務是非常有價值的。理論上來說,共用單車行業存在的各種問題都可以解決,比如與城市的關係、押金問題、車輛品質問題,通過技術、運營、管理手段都是可以解決的,只不過需要時間。

ofo有不錯的市場基礎和品牌知名度,城市覆蓋、車輛投放、線下運營隊伍、供應鏈資源,都有基礎,只是此前擴張過甚,因此只要戴威願意,完全可以收縮戰線,精兵簡政,精細化運營,實現盈利——前提是放棄一部分市場。

不過,戴威一旦這樣選擇,其投資人可能不會樂意。投資人是不喜歡延遲滿足的,他們最初預期是ofo可以被巨頭接盤或者IPO,進而有退出路徑。如今ofo要追求盈利,做回傳統生意,投資人回報週期自然會延長。但是,一個破產的ofo和一個可以盈利的ofo,投資人自然更願意接受後者。

相對於摩拜單車創始團隊來說,戴威以及ofo團隊是幸運的——摩拜單車當時內部已經出現分化,不是每個創始人都願意被收購,這才有了股東大會被放到網上直播的奇觀。如果不是萬不得已,誰又願意寄人籬下?ofo如今如願以償,獨立發展,走上一條艱險的道路。我實在不明白為什麼很多人會“牆倒眾人推”,人家的牆還沒倒呢。

最後再多說一句,戴威想要獨立發展,其實可以學下王小川和王興。搜狗一直在不同巨頭間搖擺,張朝陽甚至動過將搜狗與360整合的念頭,王小川最終說服張朝陽,讓搜狗先後拿到了阿裡和騰訊的投資,堅持獨立發展,終於在去年在紐交所敲鐘,雖然王小川此時只有0.7%的投票權,但好歹圓了獨立發展的夢。最聰明的是王興,阿裡和騰訊的錢都用了,如今已是與滴滴和螞蟻並列的超級獨角獸,成為騰訊對壘阿裡的排頭兵。

拿巨頭的資源,做自己的事兒,才是中國互聯網獨角獸的出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