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寵物»正文

外婆变姥姥,真假“美猴王”如何分辨

這幾天, 上海小學語文教材的一項修改措施引起了人們的熱議。 在該修改措施中, 把《打碗碗花》, 《馬鳴加的新書包》等課文中的“外婆”全部被改成“姥姥”。 對此, 上海政委給出來的解釋為:“姥姥”是普通話語詞匯, 而“外婆、外公”屬於方言。 對此, 有很多網友就持不同的意見。 很多人認為”外婆“才是普通話詞彙, ”姥姥“才是方言。

普通話與方言產生的交流障礙有多大, 在普通話從娃娃抓起而且資訊化大爆炸的當代社會可能體現的不是很明顯。 但是在古代, 中國疆土廣闊, 每個地方說的話都有不同的特色, 大家聚在一起還真的就會出現聽不懂的情況。

其實, 從先秦開始政府就開始推行民族共同語言, 也就是所謂的“正音”。 最早關於標準音的記載出現在《論語·述而》中的“子所雅言, 《詩》, 《書》, 執禮, 皆雅言也”。 這裡的“雅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普通話。

在推行“雅言”這件事上, 有很多人做出過努力, 但要說最用心的還是要數雍正帝。 沒錯, 就是那個第一個禁止鴉片貿易, 第一個身穿西方服飾的皇帝, 沒想到他還是普通話的宣導者!

對於交流障礙, 雍正可以說是深受其苦。 他曾經吐槽每次聽著不同地區的大臣帶著鄉音上奏時, 根本聽不懂在說些什麼。 於是他就推行了一項措施, 他建立正音學院, 選了一些能講“官話”的人去各地任教。 限期八年內所有的童生,

秀才, 舉人等都要學會, 不然就不能參加科舉考試。 一聲令下, 官話和官帽子掛了鉤, 大家紛紛學習, 連百姓都跟著說。

新中國成立以後, 普通話的普及做的也非常好。 基本上每個地方的人都能聽得懂普通話, 而像“大噶吼, 吾系渣渣灰”這類的方言有的時候就不怎麼行的通了。 不過, 文化的差異也不一定就是不好的, 有時候正是這種多樣性, 生活才會更加的精彩。 不管是”外婆“還是”姥姥“大家既然都能聽懂就好了, 不必非要分出來個誰好誰劣, 重要是的這個稱謂背後代表的含義。

對於普通話和方言你是怎麼認為呢?不妨留言告訴我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