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卡塔尔大力扩充军力、巴结英美主打军事导向型外交的计划能成功吗?

譯者按:傳統上, 軍事力量在海灣阿拉伯國家追求安全中沒有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換言之最終戰鬥力不是很重要。 確切地講, 海灣君主制國家的安全源于建立在持續軍火銷售基礎上的國際關係。 但是自從2010年“阿拉伯之春”以來, 一些君主制國家開始尋求改變。 沙特和阿聯酋目前就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在部署他們的軍事力量, 就像在葉門一樣, 表明他們正在尋求提升軍事戰鬥力。

近日, 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研究員大衛·羅伯茨(David B. Roberts)發表了《處在十字路口上海灣君主國家的軍事力量》, 系統深入地分析了海灣各阿拉伯國家的軍事力量分佈情況以及與外部力量互動情況。

《中東研究通訊》今日推送第四部分(卡達)譯文, 以供學習參考。

編譯:王雪辰

儘管卡達和其他的海灣君主國都大同小異, 但是自上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 其外交政策便開始呈現出一種特立獨行的對抗傾向。 這種特別的傾向使得卡達在外交上分分合合, 直到2017年6月海灣危機的出現——它導致了一系列的對卡禁運政策和看上去無休無止的外交危機。


來源:dohalife

卡達軍隊也同沙特與阿聯酋軍隊貌合神離, 因為它覺得自己沒什麼必要和前者保持一致的作戰導向。 不過, 自2014年小型海灣危機以來, 卡達便不遺餘力地成倍擴大採購計畫, 以期與涉及海灣事務的主要大國建立戰略夥伴關係。

危機溯源

同它的幾個海灣君主國夥伴一樣, 卡達1971年才從英國手裡獨立, 而其外交關係直到80年代後期才發生了真正的轉變。 那時正逢王儲哈馬德·本·哈立法·阿勒薩尼上臺掌權, 攝政朝堂。 1995年到2013年他大權在握期間, 卡達成為了一個輻射面遍及中東北非的“干涉主義”國家。

隨著2010年“阿拉伯之春”的到來, 它似乎愈發支持伊斯蘭主義者的權力鬥爭。 這種對伊斯蘭主義者的支持和人們的普遍看法不太一樣——它不是一種隨波逐流的政策, 而更像是一種由環境、偶發事件、天真幼稚和某些放任的偏好合力造成的堂吉訶德式的產物。

在哈馬德治下, 卡達軍隊——作為國家政策的一種手段基本上被無視了。

除了零散採購了幾架法國幻影2000戰機之外, 在接下來的20年內, 卡達都沒有怎麼重視軍事, 其採購計畫更是寥寥無幾。 由於國內的烏代德空軍基地對於美國而言事關重大, 所以其實哈馬德更傾向於依賴這種層面上的卡美關係與卡達自己的軟實力來確保國家安全。

直到新的千禧年, 其子泰咪姆·本·哈馬德·阿勒薩尼接管卡達軍政大權時, 卡達的軍事才獲得了長足的進步。 他通過採購美式起重直升機(C17和C-130J“超級大力神”運輸機)為軍隊注入了新的戰鬥活力。 儘管其父更傾向于專注“軟實力”手段, 泰咪姆還是採取了更為傳統的“硬實力”舉措——大力建設卡達軍隊。 兩位領導人的大政方針終於在2011年殊途同歸。


泰咪姆·本·哈馬德·阿勒薩尼 來源:Reuters

當年, 卡達和阿聯酋一起加入了北約“聯合保護者行動”, 打著保護利比亞平民的幌子顛覆了利比亞獨裁者。 除了在上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的頭十年內極少地參與了一些非動能和平行動, 以及在1991年的科威特戰爭(海夫吉戰鬥)中發揮了一點兒微弱的作用之外, 卡達軍隊幾乎無所建樹, 這也使得其在利比亞的干涉行動尤為引人注目。

在泰咪姆治下, 卡達軍隊取得了緩慢但切實穩定的進步。 然而隨著和沙特、巴林、阿聯酋這三個近鄰的交惡(從2014年的輕微摩擦到2017年的嚴重危機), 卡達的採購政策發生了轉變。 儘管海灣局勢一觸即發是一件人盡皆知的事, 它的惡化程度還是震驚了所有人。

雖然卡達危機的源頭很多,

其本源還是在於沙特和阿聯酋對卡達不忠的深信不疑。 這些國家認為, 卡達多年來一直行事莽撞不計後果, 它不僅非常樂於呆在通過攀附國際強權獲得的安樂窩裡, 還指望著埃米爾家後花園裡的美軍基地來保護自己周全。

可以說, 這種看上去萬無一失的安全使得卡達領導層有點兒飄飄然, 以至於他們在做事的時候有些我行我素;確切地說, 是不太考慮它的鄰居或者其他海灣國家有多麼反感自己給伊斯蘭勢力煽風點火的行為, 抑或是對其他針對自己的、五花八門的指控如何地深有同感、深惡痛絕。

在卡達的危機應對時採取的一個重要舉措, 便是旨在提防它好鬥的鄰居們的、大規模全方位的採購。 在某種程度上,卡達希望自己擁有直接威懾能力。最能說明問題的便是其剛收入囊中、並在2017年12月國慶日閱兵式上高調展示的中國造神鷹400短程彈道系統。


卡達軍備情況 來源:The Military Balance 2018

另一方面,卡達開始更加努力地推行以前的政策,以盡可能地將自己變成對許多重要國家來說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並使得諸如美國、英國、法國和義大利的強權國家對當局的安全穩定進行堅定不移的投資。考慮到卡達目前對購置裝備的投資之巨(僅去年一年的開銷就至少有150億美元),這種政策導向就顯得更加有說服力了:卡達只有寥寥三十萬人口,其軍隊人數也不到一萬兩千人;因此要訓練一個人數如此之少的軍隊去應付規模如此龐大的裝備,對其來說確非易事。

海灣“新秀”?

卡達空軍是其軍隊的核心力量。它如今坐擁一對裝備精良的戰略運輸機,其規模在海合會國家裡僅次於阿聯酋。儘管快速噴氣機的更新換代始終沒有停過,不過它那些90年代的幻影,2000基本上已經過時了。因此卡達目前正著手改變現狀、求新圖變。它已經下單了36架法式“陣風”戰機,24架英式“颱風”戰機和36架美式F-15QA戰機(美國為卡達量身打造的“高定”版F-15),預計在未來十年裡即可交付。這三種飛機將真正賦予卡達複合打擊能力。

不過,任何軍火上的優勢最後都會面臨“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現實:後期的裝備、訓練、維護、交互以及部署操作比採購這些武器本身要來得貴得多,也要麻煩得多。總而言之,這些複雜採購的優勢主要都體現在政治領域上,並且同卡達與美、英、法這三大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親密合作所帶來的利益緊密結合在一起。這些交易所附帶著在這些重要決策國面前為卡達狠狠地 “刷了一波存在感”,並使得卡達軍隊與這些國家的軍隊互動頻頻。

其中最為矚目的互動便是和英國新成立的第12“颱風”中隊,卡達空軍和英皇家空軍將會在這次合作中並肩作戰。不過伴隨著對美式AH-64阿帕奇強擊機的持續收購,卡達空軍可能會逐漸變得心有餘而力不足。


“颱風”系列 來源:CC BY 2.0

卡達陸軍和海軍扮演的角色則相對較弱。為了替換法式AMX-30主戰坦克,卡軍方於2015年收購了多達62輛的德國造豹式主戰坦克。不管卡達是否有這個本事來應付這些五花八門的裝備,它們還是為其提供了一個廣闊而強大的平臺。此外,儘管卡達比誰都更加依賴於海上貿易,它依舊是海灣各國抵觸發展海軍的集中代表。不過卡達對於海軍的投資也是分文不少,它正在發佈一系列大規模採購計畫與訓練合同以改革海軍部隊。

卡達於2015年在葉門部署了一些軍力,以配合它的海灣鄰居應付在此地的衝突。無論如何,這首先都是卡達努力嘗試融入海合會並積極參與行動的表現。不過在2017年海灣局勢急轉直下時,卡達的撤軍也並沒有使得在葉門的聯合行動出現大的紕漏。

闊步向前:採購堆出來的軍隊

卡達軍隊的未來如何是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如果卡達想要自如運用軍隊的話,那麼很明顯,它將需要持續不斷地雇傭數目龐大的外國士兵,但卡達軍隊本身已經夠不缺外國人的了。我們很難獲得精確的資料,不過據非官方統計,在卡達軍隊服役的12,000人中絕大部分都不是本國國民。這些人員的國籍各異,他們主要來自約旦、葉門、巴基斯坦和其他一些國家,且這些外國士兵的人數只會有增無減。據信,2014年卡達針對年輕國民舉辦的軍事訓練在短期內提高了新兵入伍數。

然而,這些數字並跟卡達軍隊的需求比起來還是九牛一毛。它要如何去填補這個需求大坑,我們也不得而知。當被問及此事時,卡達國防部長只是打馬虎眼說,卡達人打起仗來一個人能頂兩個外國人。事實上,這事非常棘手,並且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援。能夠駕駛北約標準噴氣機的飛行員本就屈指可數,其身價更是不必多言。

此外,不要忘記“颱風”戰機還自帶了“嫁妝”——ITAR(國際武器貿易條例)的一系列限制。為了保護美國的技術機密,它對飛行員的國籍乃至從事非飛行工作的機組人員都進行了嚴格的限制。

不過這些都不算大事,卡達買下的96架現代快速噴氣機畢竟不是用來飛著玩的。在這方面,卡達其實醉翁之意不在酒——比起軍隊規模的擴張,採購協定背後隱含的、國際關係層面上的便利對它來說更為重要。卡達領導層現在正篤定而密切地關切著周圍的局勢:從近處看,他們對“封鎖卡達四巨頭”(沙特、阿聯酋、巴林加埃及)的崛起深有芥蒂。

2014年,沙、阿、巴三國突然同時召回各自駐杜哈的大使;2017年它們又故伎重施,不同的是這次鬧得更凶。這“海灣三霸”總能打卡達一個措手不及,這同時也給卡達領導層敲響了長鳴警鐘——他們已經默默把這三個國家拉入了“信任黑名單”。至此,海灣各方之間的信任已經分崩離析。在短期內,它們之間的關係可謂是破鏡難圓。也因此,卡達公開關切自己的國際盟友,大加強調經濟投資、精英政治與政府社區的重要性。

在這些卡達通過惠顧“採購”生意而結交的新“好友”中,土耳其無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一個。2014年,它倆簽訂了一個覆蓋面龐大的軍事協定,這為土耳其在卡達建立軍事“基地”打下了基礎。事實上,與其說它是一個“基地”,倒不如說它是一個由土耳其軍方運營的訓練中心。


埃爾多安與泰咪姆

然而,2017年的海灣危機和好鬥鄰居為卡達帶來了與日俱增的危機感。這種危機感在卡達心中重重疊加、盤根錯節,以至於這種機構的設置對它的意義越來越重大。據報導,該基地可以容納5000名士兵;而根據現有的計畫,大約有3000名土耳其士兵將進駐卡達。

有了這個國際盟友的“加持”,卡達有望從棘手的國際糾紛中金蟬脫殼,杜哈“單邊外交時代”已告終結。此外,為了避免給它本已怒火中燒的鄰居再添一把新柴,卡達也將小心翼翼地避免與伊朗的任何軍事接觸。同時,卡達的精英正抓住一切機會在西方國家面前“刷存在感”。正如美國防部長特別指出的那樣,2018年1月卡達在阿富汗使用C-17重型運輸機為美國和北約部隊提供空中支持絕非巧合。卡達在西方國家面前強大的表現欲將使得這種形式的支持持續增加。

結 語

海合會國家“本是同根生”,相似性很強,但這並不能夠阻止它們兄弟鬩牆、苦苦“相煎”。道不同不相為謀,它們最終分道揚鑣,結成三派。第一派由沙特和阿聯酋牽頭,並至少得到了巴林的口頭支持。這個小團體對於海灣安全事務異常上心。它們認為海灣安全數十年來的擔保人——美國,已經厭倦了這些工作。美國的確不會在近期內撤出海灣,但在捍衛海灣國家方面,特別是在對付伊朗的諸多“爪牙”時,它發揮的作用已經非常有限。

儘管特朗普很可能會取消伊朗核協議,他跟前任們還是大有不同。他不會積極干預地區事務,更不可能選擇與伊朗進行大規模對抗來維護海灣安全。事實上,在2018年3月特朗普乘小薩勒曼訪美之便,開出一長串總額高達數百億的沙美軍火大單時,事情就已經很明白了。這簡直是對海灣國家的“公開處刑”——它充分證明,這些國家不過是美國的提款機,僅此而已。

在安全事務上做到自給自足後,沙特和阿聯酋躍躍欲試、摩拳擦掌,希圖進而承擔起保衛地區安全的重擔。它們所有的採購、訓練、國防軍事的大洗牌以及軍隊的部署都反映了一個事實:這些國家正積極尋求提升自衛能力。儘管數十年來,海灣國家的採購基本不外乎於給美國這樣的國家交保護費,但近期這些君主國開始愈加關切軍隊的“實際終端產出”(即最終戰鬥能力)。隨著它們的雄心壯志與日俱增,並愈發尋求在更廣泛的海灣地區內外更大規模地部署軍隊,強有力的武裝打擊能力對它們來說確乎必不可少。

這種轉變非常關鍵。考慮到這些國家近年來採購高端軍事裝備的規模之巨,如果阿聯酋能夠順利完成向軍事強國的過渡,那麼這個小團體將雄踞海灣,成為中東北非一霸。不過這些國家還是有一些先天缺陷。比如說動員工作不夠,以及訓練水準的不足對它們來說是極難彌補的。

同時,阿布達比(可能還有利雅德)的政治意願表露無遺。隨著伊朗愈發不受約束,海灣形勢變得更加盤根錯節、引人擔憂。儘管葉門行動的棘手程度已經為此類軍事行動敲響了警鐘,但我們還是能夠預見,在下一個十年中,這些行動的數量只會有增無減。

卡達是個特立獨行、自成一派的國家。阿布達比、利雅德和麥納瑪的領導層都對卡達的對外政策導向與一貫做法嗤之以鼻。這三個國家的精英認為他們已經對卡達足夠好言相勸,但卻收效為零。這導致卡達被前所未有地孤立了。此外,精英內部的矛盾之深也意味著和解希望渺茫。


三國“封鎖”卡達 來源:alaraby.co.uk

因而,卡達開始著手鞏固它的軍事導向型外交,並將其作為杠杆撬動諸如美國、英國和法國的關鍵國家,以便使它們更多地參與其中。它們將充當卡達的代理人,在和稀泥的同時含蓄地為它保駕護航。

到目前為止,卡達主打軍事導向型外交的小算盤還是成功的。從另一方面來說,毫無疑問卡達的這種瘋狂採購將(至少在名義上)大幅提升其軍隊的作戰能力。但要這些能力真正去發揮威懾作用,它們還得更可靠一點——就目前的狀況而言,顯然不是這樣。比如說,沒有跡象表明卡達可以在提貨後立即將大部分新飛機投入使用:飛行員和工程師的數目根本不夠,而維護並運營三種不同平臺的複雜後勤工作也根本不是卡達的強項。

最後一派的成員包括了科威特、阿曼和巴林。起初,科威特和阿曼盡力保持低調溫和的姿態,努力克制自己不和地區聯盟與對手起爭執,藉此確保自己的國際安全。在這方面,阿曼比科威特走得更遠,並將“准中立”的態度真正地轉化為了它國家性格的一部分。這有賴於它體量雖小,但歷史悠久、訓練精良的軍隊。

而科威特在付出慘重代價後痛定思痛,認識到僅僅指望國際關係來解決問題絕非上策。它轉而追求吸引諸如美國的關鍵大國深度參與到其安全與穩定事務中來。上述這些戰略策略基本已成定局。首先科威特的國內政治彈性不大;其次,不管來自沙特或阿聯酋方面的經濟壓力有多大,阿曼的國情都決定了它未來的任何一位領導人必須積極捍衛其長久以來的國家性格。

巴林也和科威特一樣,希望把自己納入那些“保護國”的軌道中。不過二者之間的不同之處在于巴林財政困難,迫切需要金主。因而它尋求與沙特和阿聯酋結盟,然後順勢再與它們背後的美國結盟。因此,巴林首先需要確保它自身在戰略上可靠、不出問題。它認識到如果想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緊跟利雅德和阿布達比愈來愈“放飛自我”的政策。這一策略跟阿曼和科威特的差不多,基本已經定型,在短期內不會有太大變動。

其他三篇: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在某種程度上,卡達希望自己擁有直接威懾能力。最能說明問題的便是其剛收入囊中、並在2017年12月國慶日閱兵式上高調展示的中國造神鷹400短程彈道系統。


卡達軍備情況 來源:The Military Balance 2018

另一方面,卡達開始更加努力地推行以前的政策,以盡可能地將自己變成對許多重要國家來說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並使得諸如美國、英國、法國和義大利的強權國家對當局的安全穩定進行堅定不移的投資。考慮到卡達目前對購置裝備的投資之巨(僅去年一年的開銷就至少有150億美元),這種政策導向就顯得更加有說服力了:卡達只有寥寥三十萬人口,其軍隊人數也不到一萬兩千人;因此要訓練一個人數如此之少的軍隊去應付規模如此龐大的裝備,對其來說確非易事。

海灣“新秀”?

卡達空軍是其軍隊的核心力量。它如今坐擁一對裝備精良的戰略運輸機,其規模在海合會國家裡僅次於阿聯酋。儘管快速噴氣機的更新換代始終沒有停過,不過它那些90年代的幻影,2000基本上已經過時了。因此卡達目前正著手改變現狀、求新圖變。它已經下單了36架法式“陣風”戰機,24架英式“颱風”戰機和36架美式F-15QA戰機(美國為卡達量身打造的“高定”版F-15),預計在未來十年裡即可交付。這三種飛機將真正賦予卡達複合打擊能力。

不過,任何軍火上的優勢最後都會面臨“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現實:後期的裝備、訓練、維護、交互以及部署操作比採購這些武器本身要來得貴得多,也要麻煩得多。總而言之,這些複雜採購的優勢主要都體現在政治領域上,並且同卡達與美、英、法這三大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親密合作所帶來的利益緊密結合在一起。這些交易所附帶著在這些重要決策國面前為卡達狠狠地 “刷了一波存在感”,並使得卡達軍隊與這些國家的軍隊互動頻頻。

其中最為矚目的互動便是和英國新成立的第12“颱風”中隊,卡達空軍和英皇家空軍將會在這次合作中並肩作戰。不過伴隨著對美式AH-64阿帕奇強擊機的持續收購,卡達空軍可能會逐漸變得心有餘而力不足。


“颱風”系列 來源:CC BY 2.0

卡達陸軍和海軍扮演的角色則相對較弱。為了替換法式AMX-30主戰坦克,卡軍方於2015年收購了多達62輛的德國造豹式主戰坦克。不管卡達是否有這個本事來應付這些五花八門的裝備,它們還是為其提供了一個廣闊而強大的平臺。此外,儘管卡達比誰都更加依賴於海上貿易,它依舊是海灣各國抵觸發展海軍的集中代表。不過卡達對於海軍的投資也是分文不少,它正在發佈一系列大規模採購計畫與訓練合同以改革海軍部隊。

卡達於2015年在葉門部署了一些軍力,以配合它的海灣鄰居應付在此地的衝突。無論如何,這首先都是卡達努力嘗試融入海合會並積極參與行動的表現。不過在2017年海灣局勢急轉直下時,卡達的撤軍也並沒有使得在葉門的聯合行動出現大的紕漏。

闊步向前:採購堆出來的軍隊

卡達軍隊的未來如何是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如果卡達想要自如運用軍隊的話,那麼很明顯,它將需要持續不斷地雇傭數目龐大的外國士兵,但卡達軍隊本身已經夠不缺外國人的了。我們很難獲得精確的資料,不過據非官方統計,在卡達軍隊服役的12,000人中絕大部分都不是本國國民。這些人員的國籍各異,他們主要來自約旦、葉門、巴基斯坦和其他一些國家,且這些外國士兵的人數只會有增無減。據信,2014年卡達針對年輕國民舉辦的軍事訓練在短期內提高了新兵入伍數。

然而,這些數字並跟卡達軍隊的需求比起來還是九牛一毛。它要如何去填補這個需求大坑,我們也不得而知。當被問及此事時,卡達國防部長只是打馬虎眼說,卡達人打起仗來一個人能頂兩個外國人。事實上,這事非常棘手,並且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援。能夠駕駛北約標準噴氣機的飛行員本就屈指可數,其身價更是不必多言。

此外,不要忘記“颱風”戰機還自帶了“嫁妝”——ITAR(國際武器貿易條例)的一系列限制。為了保護美國的技術機密,它對飛行員的國籍乃至從事非飛行工作的機組人員都進行了嚴格的限制。

不過這些都不算大事,卡達買下的96架現代快速噴氣機畢竟不是用來飛著玩的。在這方面,卡達其實醉翁之意不在酒——比起軍隊規模的擴張,採購協定背後隱含的、國際關係層面上的便利對它來說更為重要。卡達領導層現在正篤定而密切地關切著周圍的局勢:從近處看,他們對“封鎖卡達四巨頭”(沙特、阿聯酋、巴林加埃及)的崛起深有芥蒂。

2014年,沙、阿、巴三國突然同時召回各自駐杜哈的大使;2017年它們又故伎重施,不同的是這次鬧得更凶。這“海灣三霸”總能打卡達一個措手不及,這同時也給卡達領導層敲響了長鳴警鐘——他們已經默默把這三個國家拉入了“信任黑名單”。至此,海灣各方之間的信任已經分崩離析。在短期內,它們之間的關係可謂是破鏡難圓。也因此,卡達公開關切自己的國際盟友,大加強調經濟投資、精英政治與政府社區的重要性。

在這些卡達通過惠顧“採購”生意而結交的新“好友”中,土耳其無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一個。2014年,它倆簽訂了一個覆蓋面龐大的軍事協定,這為土耳其在卡達建立軍事“基地”打下了基礎。事實上,與其說它是一個“基地”,倒不如說它是一個由土耳其軍方運營的訓練中心。


埃爾多安與泰咪姆

然而,2017年的海灣危機和好鬥鄰居為卡達帶來了與日俱增的危機感。這種危機感在卡達心中重重疊加、盤根錯節,以至於這種機構的設置對它的意義越來越重大。據報導,該基地可以容納5000名士兵;而根據現有的計畫,大約有3000名土耳其士兵將進駐卡達。

有了這個國際盟友的“加持”,卡達有望從棘手的國際糾紛中金蟬脫殼,杜哈“單邊外交時代”已告終結。此外,為了避免給它本已怒火中燒的鄰居再添一把新柴,卡達也將小心翼翼地避免與伊朗的任何軍事接觸。同時,卡達的精英正抓住一切機會在西方國家面前“刷存在感”。正如美國防部長特別指出的那樣,2018年1月卡達在阿富汗使用C-17重型運輸機為美國和北約部隊提供空中支持絕非巧合。卡達在西方國家面前強大的表現欲將使得這種形式的支持持續增加。

結 語

海合會國家“本是同根生”,相似性很強,但這並不能夠阻止它們兄弟鬩牆、苦苦“相煎”。道不同不相為謀,它們最終分道揚鑣,結成三派。第一派由沙特和阿聯酋牽頭,並至少得到了巴林的口頭支持。這個小團體對於海灣安全事務異常上心。它們認為海灣安全數十年來的擔保人——美國,已經厭倦了這些工作。美國的確不會在近期內撤出海灣,但在捍衛海灣國家方面,特別是在對付伊朗的諸多“爪牙”時,它發揮的作用已經非常有限。

儘管特朗普很可能會取消伊朗核協議,他跟前任們還是大有不同。他不會積極干預地區事務,更不可能選擇與伊朗進行大規模對抗來維護海灣安全。事實上,在2018年3月特朗普乘小薩勒曼訪美之便,開出一長串總額高達數百億的沙美軍火大單時,事情就已經很明白了。這簡直是對海灣國家的“公開處刑”——它充分證明,這些國家不過是美國的提款機,僅此而已。

在安全事務上做到自給自足後,沙特和阿聯酋躍躍欲試、摩拳擦掌,希圖進而承擔起保衛地區安全的重擔。它們所有的採購、訓練、國防軍事的大洗牌以及軍隊的部署都反映了一個事實:這些國家正積極尋求提升自衛能力。儘管數十年來,海灣國家的採購基本不外乎於給美國這樣的國家交保護費,但近期這些君主國開始愈加關切軍隊的“實際終端產出”(即最終戰鬥能力)。隨著它們的雄心壯志與日俱增,並愈發尋求在更廣泛的海灣地區內外更大規模地部署軍隊,強有力的武裝打擊能力對它們來說確乎必不可少。

這種轉變非常關鍵。考慮到這些國家近年來採購高端軍事裝備的規模之巨,如果阿聯酋能夠順利完成向軍事強國的過渡,那麼這個小團體將雄踞海灣,成為中東北非一霸。不過這些國家還是有一些先天缺陷。比如說動員工作不夠,以及訓練水準的不足對它們來說是極難彌補的。

同時,阿布達比(可能還有利雅德)的政治意願表露無遺。隨著伊朗愈發不受約束,海灣形勢變得更加盤根錯節、引人擔憂。儘管葉門行動的棘手程度已經為此類軍事行動敲響了警鐘,但我們還是能夠預見,在下一個十年中,這些行動的數量只會有增無減。

卡達是個特立獨行、自成一派的國家。阿布達比、利雅德和麥納瑪的領導層都對卡達的對外政策導向與一貫做法嗤之以鼻。這三個國家的精英認為他們已經對卡達足夠好言相勸,但卻收效為零。這導致卡達被前所未有地孤立了。此外,精英內部的矛盾之深也意味著和解希望渺茫。


三國“封鎖”卡達 來源:alaraby.co.uk

因而,卡達開始著手鞏固它的軍事導向型外交,並將其作為杠杆撬動諸如美國、英國和法國的關鍵國家,以便使它們更多地參與其中。它們將充當卡達的代理人,在和稀泥的同時含蓄地為它保駕護航。

到目前為止,卡達主打軍事導向型外交的小算盤還是成功的。從另一方面來說,毫無疑問卡達的這種瘋狂採購將(至少在名義上)大幅提升其軍隊的作戰能力。但要這些能力真正去發揮威懾作用,它們還得更可靠一點——就目前的狀況而言,顯然不是這樣。比如說,沒有跡象表明卡達可以在提貨後立即將大部分新飛機投入使用:飛行員和工程師的數目根本不夠,而維護並運營三種不同平臺的複雜後勤工作也根本不是卡達的強項。

最後一派的成員包括了科威特、阿曼和巴林。起初,科威特和阿曼盡力保持低調溫和的姿態,努力克制自己不和地區聯盟與對手起爭執,藉此確保自己的國際安全。在這方面,阿曼比科威特走得更遠,並將“准中立”的態度真正地轉化為了它國家性格的一部分。這有賴於它體量雖小,但歷史悠久、訓練精良的軍隊。

而科威特在付出慘重代價後痛定思痛,認識到僅僅指望國際關係來解決問題絕非上策。它轉而追求吸引諸如美國的關鍵大國深度參與到其安全與穩定事務中來。上述這些戰略策略基本已成定局。首先科威特的國內政治彈性不大;其次,不管來自沙特或阿聯酋方面的經濟壓力有多大,阿曼的國情都決定了它未來的任何一位領導人必須積極捍衛其長久以來的國家性格。

巴林也和科威特一樣,希望把自己納入那些“保護國”的軌道中。不過二者之間的不同之處在于巴林財政困難,迫切需要金主。因而它尋求與沙特和阿聯酋結盟,然後順勢再與它們背後的美國結盟。因此,巴林首先需要確保它自身在戰略上可靠、不出問題。它認識到如果想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緊跟利雅德和阿布達比愈來愈“放飛自我”的政策。這一策略跟阿曼和科威特的差不多,基本已經定型,在短期內不會有太大變動。

其他三篇: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