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三個故事告訴你,中國會發生金融危機嗎?

如果普通人無法認識到風險意識是一堂必修課的話, 那麼下一次危機的來臨還會遠嗎?

貿易戰在上半年瘋狂刷屏, 許多人第一次知道, 原來國與國之間的戰爭還可以這樣打。

貿易戰到底是個啥?

有人說, 其實也無非是你加一點關稅, 我加一點關稅, 如果真是這樣, 也沒啥太可怕的。

最讓人擔憂的是, 貿易戰這個黑天鵝很有可能引爆債務問題, 最後釀成一場全國性的金融危機。

恰好最近看了一部關於2008金融危機的紀錄片《熱錢暴走—從次級房貸到石油》, 雖然已經過去10年, 但是裡面的視角還是很有趣,

今天就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關於金融危機, 相信大家最大的疑惑還是, 為什麼我們不斷的經歷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卻仍然會一次又一次的重演?

這到底是命中註定, 還是因為人類本身就是健忘的動物?看完紀錄片裡的三個故事, 我們再來好好聊聊。

1

金融大亨的一天

2008年4月, 由次貸引發的金融危機正在迅速蔓延。 一位華爾街金融家正搭乘私人飛機, 準備前往中東。


(圖左為羅斯)

這位金融家如今是特朗普的入幕之賓, 美國商務部部長羅斯。 在當時, 他是赫赫有名的投資並購家, 此次前往中東只有一個目的, 那就是籌錢。

從飛機上看, 此次的目的地阿聯酋別有一番風光。

在2008年, 因油價大漲, 這個中東小國迎來異樣的繁榮, 千億美金持續流入,

富得流油的阿拉伯人為錢太多而發愁, 他們需要可靠的投資家。

而這正對上羅斯的胃口。

在去洽談投資的路上, 羅斯無不羡慕的說:在油價15美元的時候, 阿聯酋就富得流油, 現在115美元, 已經無法想像這個國家到底有多少熱錢需要落腳。

反觀美國, 在經濟危機後, 資產價格大幅縮水, 房價每個月下跌近8%, 這意味著如今誰手裡的錢越多, 誰能撿的便宜就越多。

很快, 羅斯到達目的地ADIA—阿布達比投資局, 該投資局管理阿聯酋近萬億美元資金, 由總統擔任總裁, 按照國家意志進行投資。

在金融危機後, 羅斯在中東地區積極活動, 他和中東各國的關係熟稔, 贏得不少中東領導人的信賴。

這位王子就是羅斯的忠實粉絲,

表示一直以來都把錢交給他管。

毫無意外, 一個多小時的會談結束後, 羅斯和他的夥伴們表示非常順利, 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笑容。

錢輕鬆籌到, 但是接下來的問題是, 這筆救命錢到底投給誰?

在這天下午, 羅斯接到一個歷史性的電話。 對方問他, 有沒有興趣收購世界上第五大投行, 貝爾斯登。

這個投行是日後美國命運的轉折, 在金融界的地位相當於互聯網界的小米, 同樣緊隨巨頭之後。 救與不救, 決定了金融危機是否會繼續蔓延。

很可惜的是, 羅斯顯然對這樁賠本買賣並不感興趣。 他禮貌的表示, 這的確可能是個好買賣, 但這次還是算了。

最後, 貝爾斯登在美國政府的救助下, 被投行巨頭摩根大通收購, 收購價僅為當時市場價的7%。

然而隨後幾年裡, 摩根大通多次表示這是個爛攤子, 自己在這筆交易上虧了百億美元。

不管怎麼樣, 金融危機裡的羅斯並沒有很難過, 他成功籌到錢, 並且逃過一筆爛買賣, 在日後, 更是因為驚人的破產並購能力, 成為美國的商務部部長。

很巧的是, 在羅斯離開中東的幾個月後, 油價迎來史無前例的大崩盤, 從最高點近150美元一路跌至不到40美元。

2

買房人的最後一天

第二個買房人的故事, 要從2000年, 小布希當選美國總統說起。

小布希上臺的幾年裡, 是房地產的黃金時代。 他提出著名的美國夢——居者有其屋, 希望所有美國人都能住上自己的房子。

在政策的號召下, 美國人受到鼓舞, 咬咬牙成為房奴, 大量熱錢像湧入原油市場一樣,

湧入美國房地產市場, 房價不斷上漲, 美國很有錢。

不過這場美國夢只維持不到8年, 2008年, 次貸危機爆發, 剛滿30歲的墨西哥移民普裡德一家第一個受到衝擊。

普利德一家“美漂”了16年, 2006年, 為了讓妻子和孩子住上大房子, 他按揭次級貸款。

剛開始搬來的時候他們很開心, 漂泊多年, 終於不用看房東臉色, 在美國安家, 兩個小孩因為有了自己的房間欣喜若狂。

為了這難得的美國夢, 他們每個月把為數不多的收入都拿來還房貸, 但是2年過去, 房貸利率卻在不斷的上升, 他們開始還不起。

為了繼續保留房子, 他們辦理了轉按揭, 轉按揭以上漲後房屋價格貸款, 這樣就可以拿到一筆額外的錢, 來還現在的貸款, 俗稱以貸養貸。

大家都知道的是,以貸養貸總有一天會被戳穿。終於在某一天的清晨,清退房屋的人還是來了。

無奈之下,一家人同意收取1300美金作為搬家費,在規定的時間內,他們要迅速搬離這個家。

在搬家的最後一天,曾經擁有自己房間的小胖子,鬱鬱寡歡的躺在房間角落。

父親普利德故作輕鬆問他怎麼了,他沒有說話,心情有些沉重。

小胖子的母親和清算的人聊起未來的打算,他們打算存一些錢來應付可預見的艱難生活。

羅斯在次貸危機後撿下便宜的資產。而這些尋求安居之所的人,卻不得不帶著勉強的微笑重新出發。

那些承受經濟危機苦果的人,究竟是誰?罪魁禍首,又是誰呢?

3

林芝博士的成功

為什麼金融行業總是給人逼格很高的感覺?

因為行業當中,有著許多看起來很唬人的人物,以數理化見長的林芝博士就是其中一個。

林芝博士原來的專業是航空工學,主要任務是管理航空風險,避免墜機。但是在華爾街工作之後,他開始為金融機構設計金融產品,當然,也是利用數理能力管理風險。

他對這兩種風險的比喻很有趣,他說:“管理金融風險和掌握飛機的氣流如出一撤,如果管理不當,飛機會上下顛簸,金融產品也會價格不穩定。如果管理得當,哪怕是巨大的風險兩者都可以安全著陸。”

次貸就是曾經看起來管理得當的金融產品。

什麼是次貸呢?

其實這是非常危險的兩個字,因為次貸就是次級貸款,其借款人通常都是信譽不好收入不高的人。

按理來說,這樣的投資並不值得投資者去追捧,因為違約風險相當大。

但是“林芝博士們”卻想到了一個好主意來出售次貸,他們將次貸和其他低風險的金融產品打包,一個包裡有無數種不同風險的產品,再通過技術手段將打包產品評級到最高級3A,一個打包的次貸產品說明書高達200多頁。

這種處理手段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就連金融管理當局也無法識別風險點在哪裡。

於是,看似安全的次貸被投資者源源不斷的買入,可誰也不知道自己的錢究竟去了哪兒。

直到“墜機”這一刻到來,用數學原理為金融產品安全性撐腰的林芝博士才發現,問題並不會因為掩飾而不存在,藝術的背後是赤裸裸的現實。

本來脆弱不堪的金融產品被華麗的外殼包裝後,普通人徹底喪失識別風險的能力。

每一個人都在問:風險在你哪裡嗎?

然而每一個人都回答:不在。

所有人都樂觀的相信來自評級的背書,風險找不到出口,直到最後一刻,來個你死我活的大爆發。

或許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林芝博士確實是優秀的金融專家,他瞞過了所有人。

4

中國會發生金融危機嗎?

這三個故事或許都很平平無奇,但是仔細去看,會發現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金融危機發生的必然性。

第一個故事,是熱錢的流動。

熱錢到石油到中東,不斷的追逐高價資產後,泡沫總會產生。這時熱錢逃離,金融家們帶著錢,走進下一個迴圈。

從IT泡沫到次貸危機再到石油暴跌,不過是換了一個戰場。

第二個故事,是普通人的盲目。

無論是炒股還是買房,我們都是散戶,習慣於追漲殺跌。

追漲殺跌或許沒有錯,但是散戶最大的痛苦在於,自身實力不足,風險承受能力差,這種情況下發生危機,第一個就會被清洗。

第三個故事,是危機的不斷進化。

金融界以高薪吸引著全世界最聰明的頭腦,不管是普通人還是監管當局,對於風險的判斷只會越來越困難,這是我們健忘的某個原因,因為總有更聰明的人在下套。

那麼作為一個嚴監管國家,中國有可能爆發大規模金融危機嗎?

實際上,我們也曾經和死神擦肩而過,只不過誰也不曾留意。

或許稍微對比一下銀行理財和被“林芝博士們“打包的次貸,就可以發現驚人的相似。

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呢?

除開都是資金流入樓市,最大的相同點就是,兩者的風險都十分不透明。買入銀行理財的人,對銀行理財也一無所知。

銀行理財當中的錢,最終會以極高的利率流出金融系統,但是高利率之下則是高風險,買理財的我們不以為然,因為所有人都相信銀行理財=零風險=保本保息。

在這種錯覺之下,通過銀行理財吸收的錢就像湧入美國房地產的熱錢一樣,不斷增加,但是房子並不會永遠漲下去。

一旦風險超過臨界點,隨之而來的就是大規模崩盤,這也是監管為什麼要對銀行理財實施嚴監管的原因。

前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卸任前,苦口婆心一而再再而三的表示,中國要重點防止“明斯基時刻”的到來,希望警告市場上過於樂觀的情緒。

隨後的大規模整頓也遏制了銀行理財的發展,從某種程度上,監管層正在不斷修正金融運營的軌道,期望與危機再度擦肩而過。

但是,如果普通人無法認識到風險意識是一堂必修課的話,那麼下一次危機的來臨還會遠嗎?

-END-

心裡話:明人不說暗話,如果你喜歡菜導的文章,小編我希望你能給文章點贊、留言、分享......

大家都知道的是,以貸養貸總有一天會被戳穿。終於在某一天的清晨,清退房屋的人還是來了。

無奈之下,一家人同意收取1300美金作為搬家費,在規定的時間內,他們要迅速搬離這個家。

在搬家的最後一天,曾經擁有自己房間的小胖子,鬱鬱寡歡的躺在房間角落。

父親普利德故作輕鬆問他怎麼了,他沒有說話,心情有些沉重。

小胖子的母親和清算的人聊起未來的打算,他們打算存一些錢來應付可預見的艱難生活。

羅斯在次貸危機後撿下便宜的資產。而這些尋求安居之所的人,卻不得不帶著勉強的微笑重新出發。

那些承受經濟危機苦果的人,究竟是誰?罪魁禍首,又是誰呢?

3

林芝博士的成功

為什麼金融行業總是給人逼格很高的感覺?

因為行業當中,有著許多看起來很唬人的人物,以數理化見長的林芝博士就是其中一個。

林芝博士原來的專業是航空工學,主要任務是管理航空風險,避免墜機。但是在華爾街工作之後,他開始為金融機構設計金融產品,當然,也是利用數理能力管理風險。

他對這兩種風險的比喻很有趣,他說:“管理金融風險和掌握飛機的氣流如出一撤,如果管理不當,飛機會上下顛簸,金融產品也會價格不穩定。如果管理得當,哪怕是巨大的風險兩者都可以安全著陸。”

次貸就是曾經看起來管理得當的金融產品。

什麼是次貸呢?

其實這是非常危險的兩個字,因為次貸就是次級貸款,其借款人通常都是信譽不好收入不高的人。

按理來說,這樣的投資並不值得投資者去追捧,因為違約風險相當大。

但是“林芝博士們”卻想到了一個好主意來出售次貸,他們將次貸和其他低風險的金融產品打包,一個包裡有無數種不同風險的產品,再通過技術手段將打包產品評級到最高級3A,一個打包的次貸產品說明書高達200多頁。

這種處理手段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就連金融管理當局也無法識別風險點在哪裡。

於是,看似安全的次貸被投資者源源不斷的買入,可誰也不知道自己的錢究竟去了哪兒。

直到“墜機”這一刻到來,用數學原理為金融產品安全性撐腰的林芝博士才發現,問題並不會因為掩飾而不存在,藝術的背後是赤裸裸的現實。

本來脆弱不堪的金融產品被華麗的外殼包裝後,普通人徹底喪失識別風險的能力。

每一個人都在問:風險在你哪裡嗎?

然而每一個人都回答:不在。

所有人都樂觀的相信來自評級的背書,風險找不到出口,直到最後一刻,來個你死我活的大爆發。

或許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林芝博士確實是優秀的金融專家,他瞞過了所有人。

4

中國會發生金融危機嗎?

這三個故事或許都很平平無奇,但是仔細去看,會發現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金融危機發生的必然性。

第一個故事,是熱錢的流動。

熱錢到石油到中東,不斷的追逐高價資產後,泡沫總會產生。這時熱錢逃離,金融家們帶著錢,走進下一個迴圈。

從IT泡沫到次貸危機再到石油暴跌,不過是換了一個戰場。

第二個故事,是普通人的盲目。

無論是炒股還是買房,我們都是散戶,習慣於追漲殺跌。

追漲殺跌或許沒有錯,但是散戶最大的痛苦在於,自身實力不足,風險承受能力差,這種情況下發生危機,第一個就會被清洗。

第三個故事,是危機的不斷進化。

金融界以高薪吸引著全世界最聰明的頭腦,不管是普通人還是監管當局,對於風險的判斷只會越來越困難,這是我們健忘的某個原因,因為總有更聰明的人在下套。

那麼作為一個嚴監管國家,中國有可能爆發大規模金融危機嗎?

實際上,我們也曾經和死神擦肩而過,只不過誰也不曾留意。

或許稍微對比一下銀行理財和被“林芝博士們“打包的次貸,就可以發現驚人的相似。

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呢?

除開都是資金流入樓市,最大的相同點就是,兩者的風險都十分不透明。買入銀行理財的人,對銀行理財也一無所知。

銀行理財當中的錢,最終會以極高的利率流出金融系統,但是高利率之下則是高風險,買理財的我們不以為然,因為所有人都相信銀行理財=零風險=保本保息。

在這種錯覺之下,通過銀行理財吸收的錢就像湧入美國房地產的熱錢一樣,不斷增加,但是房子並不會永遠漲下去。

一旦風險超過臨界點,隨之而來的就是大規模崩盤,這也是監管為什麼要對銀行理財實施嚴監管的原因。

前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卸任前,苦口婆心一而再再而三的表示,中國要重點防止“明斯基時刻”的到來,希望警告市場上過於樂觀的情緒。

隨後的大規模整頓也遏制了銀行理財的發展,從某種程度上,監管層正在不斷修正金融運營的軌道,期望與危機再度擦肩而過。

但是,如果普通人無法認識到風險意識是一堂必修課的話,那麼下一次危機的來臨還會遠嗎?

-END-

心裡話:明人不說暗話,如果你喜歡菜導的文章,小編我希望你能給文章點贊、留言、分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