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嘉庆早就秘密建储,为何他去世后,大臣们在匾额后找不到名单

嘉慶在繼位初, 便按清朝秘密立儲的制度, 將儲君的名字寫在立儲密詔中, 並放在正大光明匾後, 為何在他駕崩後, 眾人卻找不到他寫的立儲密詔呢?

嘉慶四年, 89歲的乾隆走完了他人生的路, 做了四年傀儡皇帝的嘉慶終於熬出了頭, 接管了軍政大權。

嘉慶親政後, 第一件事就是誅殺了大貪官和珅, 整肅了敗壞的吏治風氣。


(道光像)

第二件事就是立儲。 當時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已去世, 由於孝淑睿皇后去世時, 年邁的乾隆很忌諱一切和死亡相關的事情, 嘉慶對於孝淑睿皇后的葬禮, 辦得很簡單。 甚至他去見乾隆時,

都會換下素服, 改穿平時的裝束, 以免乾隆不高興。 所以他一直對孝淑睿皇后有內疚之心。

在這年, 他將嫡次子旻甯的名字寫在了密詔中, 命太監放到正大光明匾後面。

第三件事就是再立皇后。 由於孝淑睿皇后去世, 嘉慶將頗受寵愛的皇貴妃鈕祜祿氏冊封為皇后。

然而, 隨著時光的流逝, 嘉慶漸漸動搖了立旻甯為太子的初心,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呢?

據朝鮮使臣朴綺壽在《同文匯考》中評價, 旻寧“面貌涼薄”, “人且平庸”, “望之不似人君”。

嘉慶十年, 孝和睿皇后生下了皇四子綿忻。

這年嘉慶已經45歲了。 由於嘉慶繼位後, 宮中多有國喪, 民間多有起義, 嘉慶一直忙得暈頭轉向。 所以在他繼位的十年中, 一直沒有皇子誕生。

綿忻的到來, 給宮裡平添了不少喜氣。 再加上他的生母又是統攝六宮的皇后, 因此嘉慶特別高興, 一改往日不接受朝臣敬獻的作派, 高興地對諸大臣們說:“四阿哥系朕登極後皇后誕生之子, 臣工等抒忱展慶, 理所當然。 ”


(綿忻劇照)

綿忻聰慧, 在幾個皇子中數他“穎悟, 有文藝”, 因此很得嘉慶喜愛。

嘉慶二十四年, 14歲的綿忻被封為了瑞親王, 當時比他大10歲的的同母兄弟綿愷不過才被封為郡王。 他小小年紀又無功業, 卻被封為親王, 可見嘉慶有多喜歡他。

綿忻“年雖少而頗練達事務”, 很得嘉慶信任。 14歲後, 便被任命軍機大臣, 處理一些國家政務和宗室事務。 由於他辦事果敢, 沉著穩重, 在事情的處理上非常全面, 因此不管是王親貴族還是文武大臣,

對他都頗尊重。

除了在政務上能力很強, 綿忻在軍事上也很有天分。 嘉慶年間, 起義四起, 綿忻聽從嘉慶的調遣, 率領清軍平叛, 有力地打擊了各地起義, 為皇權鞏固和地方太平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綿忻有多優秀, 旻寧就顯得有多平庸。 兩相比較, 嘉慶愈發喜愛綿忻, 難免就動了易儲的打算。 在嘉慶的授意下, 藏在正大光明匾後的秘詔被撤出。 按嘉慶的想法, 只要重新寫一份密詔放回正大光明匾後, 儲君的位子就是綿忻的了。

不過, 嘉慶還是擔心綿忻不像其他成年皇子在朝中都有一定的勢力, 若是立他為太子, 勢必引發其他皇子的不滿。 因此為了大局著想, 嘉慶沒有立刻將綿忻的名字寫在密詔中,

而是準備讓綿忻在朝中歷練幾年, 再將他的名字寫入密詔, 放到正大光明匾後面。


(旻寧像)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 嘉慶二十五年7月, 嘉慶自圓明園起程, 到熱河避暑山莊避暑, 沒想到僅一周的時間, 他便病死於此。

由於事發突然, 大臣們在正大光明匾後遍尋不到傳位密詔, 正六神無主, 孝和睿皇后從紫禁城迅速降下一道諭旨:命旻甯繼承大統。 有了這道諭旨, 旻寧終於有驚無險地坐上了皇帝的寶座。

不過, 話說回來, 以孝和睿皇后和嘉慶的關係, 自然知道嘉慶改立儲君的意思, 為何她不趁機下諭, 讓自己的兒子綿忻繼位呢?

原來, 孝和睿皇后深知“國有長君, 社稷之福”的道理。 由於嘉慶皇帝的突然離世, 而綿忻這年也才15歲, 和43歲的旻寧相較,

自然旻寧繼位才是社稷之福。

再加上朝臣一直認為旻甯是嘉慶鐘意的儲君, 如果此時立親生的綿忻, 必會顯得她私心偏袒。 鑒於種種考慮, 孝和睿皇后最終以國家大計為出發點, 下達了擁立旻寧的諭旨, 消彌了一場政治危機。

由於她這個舉動, 讓旻寧對她一直佩服不已, 尊她為恭慈皇太后。

(參考史料:《清史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