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她是高考狀元,放棄大城市,跑到戰區教數千名孩子學畫畫,堅持了4年

“生活在戰區的孩子們經歷了戰爭, 很容易仇恨、抱怨、缺乏安全感。 我希望通過畫畫的方式, 鼓勵孩子們勇敢面對所發生的一切, 學會宣洩和表達, 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 ”曾經是1998年雲南德宏州高考文科狀元的中國姑娘傅果生, 4年前來到中緬邊境的難民營, 為生活在戰區的孩子們帶去了畫筆、紙張和重新理解生活的方式。 迄今為止, 她已經帶領了數千名孩子創作了17000多張作品。 (攝影:趙大明)

傅果生1979年出生在中緬邊境瑞麗的一個村莊, 1998年以雲南省德宏州高考文科狀元的成績進入中央民族大學學習英語專業。

碩士畢業以後, 她在四川大涼山從事社區扶貧與孤兒救助工作, 通過藝術的方式與受毒品和愛滋病影響的兒童開展活動。 2009年, 她創立了“松紮藝術工作室”, 繼續在中國西南偏遠地區處於開展兒童藝術活動, 和超過10個民族的數千名兒童上過藝術課。

2014年, 傅果生來到緬甸北部軍事衝突地帶的難民營, 希望通過繪畫來幫助戰區兒童走出心理創傷。 圖為傅果生在當地的孤兒院轉送愛心人士寄來的物資(幾箱子舊衣服)。 這裡的孩子70%都是在戰爭中失去了父母。

傅果生在難民為了躲避炮彈挖的山洞裡拍照, 用來做孩子們畫畫的素材。 2017年耶誕節時, 難民營附近落了四枚炮彈, 傷到了一位難民營小學的女教師。

後來, 難民們為了保證人身安全, 開始挖這種“藏身之所”。

傅果生在教室裡把“藏身之所”的照片列印出來展示給孩子們看。 大部分孩子都有躲進自己和家人挖的“藏身之所”的經歷。

為了不影響孩子們正常的上課時間, 傅果生選擇在難民營學校放學後和孩子們畫畫。 每次上畫畫課的時候, 學生們在教室內圍在一起。

課堂上氣氛很活躍。 傅果生老師看到一些沒有自信下筆的孩子, 就上前鼓勵, 幫助孩子下筆開始畫《藏身之所》。

兩名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始畫《藏身之所》。

難民營內幾乎所有吃穿住行等生活來源, 都是來自於社會救助物資。 有感于許多難民都是通過按手印來領取物資, 傅果生以《維持生命的手指印》為題, 帶領孩子們進行創作。

下課之後, 一名學生遲遲沒有畫完。 傅果生在陪他一起把這幅畫畫完。

畫完之後的丙烯畫需要放在教室前的空地上晾乾。 難民營裡一些年齡比較小的孩子也好奇地過來觀看這些作品。 晾二十多分鐘之後, 孩子們的作品就可以收起來。 傅果生說, 每一幅畫都寄託著孩子們的希望。

美術課結束之後, 孩子們幫老師把顏料、畫紙搬到校門口。

難民營小學附近的一位老奶奶很早便得知傅果生帶著孩子們畫畫的事情, 熱情地趕來和她攀談。

圖為傅果生在和幾名同事去難民營進行家訪活動。 傅果生的團隊招人一直很困難, 招聘啟示貼出去2個月, 只來了3名面試者。 她回憶起2014年的一次危險經歷。 當時團隊住在山上的辦公室,

距離前線只有幾公里, 戰事再起時夜夜聽到炮彈聲。 團隊4個人擠在一個屋子裡睡覺, 為了顯得屋內人多, 把所有不穿的鞋子都擺在了門口。

兩名外國記者來難民營小學採訪拍攝孩子們和傅果生老師畫畫的故事。 傅果生也曾有一位法國戀人雨仁, 他在北京與傅果生相識, 和她一同創立了“松紮藝術項目”, 在雲南和四川為少數民族孩子做藝術活動。 但雨仁不幸在2013年因病去世, 留下了傅果生一人繼續堅持。

傅果生在整理4年來孩子創作的畫作, 經過她四處奔走之後, 2018年3月在清邁為孩子們策劃了一場畫展, 展出了從17000多幅畫裡選出的122幅作品。

“戰區的孩子們失去了很多, 但沒有失去他們內心的柔軟、對他人的關懷,

以及對和平與未來的希望。 柔軟的才是最有力量的。 我希望孩子們能通過繪畫把內心柔軟的力量帶給這個世界, 讓這個世界變得柔軟。 ” 在展覽現場, 傅果生用英語、漢語和景頗語一遍遍地為觀眾進行講解, 她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人可以瞭解這些孩子們的經歷和生存狀況, 伸出援手來幫助他們。

—活著—

—微言薄語—

活著 · 學著 · 吃著 · 愛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